<b>编者按:</b>11月17日——22日,我县校长素质提升与专业成长培训班一行50余人到山东潍坊、北京进行考察学习,培训班学员一路观摩,一路交流,一路反思,一路总结。走出去,才发现教育的差异才是经济社会的最大差异,教育理念的差异才是最根本的差异;走出去,才看到教育管理的体系化,校长思维的职业化和教学理念的专业化。我们必须要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审视教育,用专业思维来思考教育,教育倾注的是情怀和专注,更有方法和理念。<br> 2016年,郏县教体局党委提出了“一年攻坚、二年提升、三年破局”的发展理念,坚持聚焦主业,优化考试评价,加大奖惩力度,我们也组织全县校长到衡水中学进行考察学习,从学习衡水中学做起,严抓管理、苦练内功,紧盯教育教学质量的攻坚提升。审视三年来的努力,方向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中招成绩连续4年位居全市各县区第一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高中教育提升缓慢,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瓶颈,很多校长面临困境愈加迷茫。教育,留给孩子不仅仅只有分数,更要给孩子们准备走向未来的素质。郏县教育如何进一步破解发展瓶颈,郏县教育的明天应该是什么样?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走进了山东,走进了北京,期冀与追溯,寻根与反思,我们渴望改变,我们渴望能有科学的路径,我们更加渴望再次腾飞。 <b>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选择去潍坊和北京,我们看到了他们有什么核心优势?</b><br> 特别是潍坊,他的城市名片不仅有风筝和柴油机,更有教育。潍坊市的教育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校长职级制改革、特色学校打造、规范治校育人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享誉全国,高招成绩连续12年位居山东省第一位,潍坊成为了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试验田”。潍坊市教育局两任局长李希贵与张国华选调进京任职,其中,李希贵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又推动且开启了北京十一学校发展之路,成为北京教育改革的实验学校,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璀璨明珠。潍坊,代表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最前沿。<br><b> 校长专业化甚至是职业化。</b>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学校必定有一个好校长。在潍坊,坊子区实验小学校长刘剑锋校长的报告赢得了我们的阵阵掌声,感受最大的就是专家型校长的职业思维。他在报告会上指出,学校硬件仗好打,软件仗不好打,要改变学校的内部生态,必须要有综合治理的思维和策略。2015年,坊子区实验小学被市教育局摘掉“规范办学示范校”的牌子,他到任的时候,组织和他谈话,他表态不带一个人去、不赶一个人走,不要一分钱经费。他另辟蹊径、艰难起步,在一片质疑声中,带领团队用4年时间专注于做好“种子课程”,围绕“种子教育”深挖课程资源,以“播种”为主题的课程建设,促进核心素养落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微起点,他坚持做了4年,建立了学校规划,团结凝聚了团队合力,赢得了家长的信任,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刘剑锋校长和坊子区实验小学的成功说明了,不仅要做有思维深度的校长,更要做职业经理人类型的校长——用情怀团结队伍,用事业统一目标,用学习提高素养。发展就是硬道理,教育更是如此,一个例子十分生动,在他的治下,坊子区实验小学受命托管了3所小规模学校,7位班子成员走向了校长正职岗位,而这一切,也仅用了4年。<br><b> 管理思维的规范化甚至是现代化。</b>校长的思想态度决定学校的发展高度,校长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学校的核心生产力。我们在潍坊育才学校、坊子区实验小学,感受最深的就是专家治校的专业思维。特别是奎文区育才学校校长李红的“235”高效课堂模式,提出教师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课题,个体发展有团队,点滴进步有掌声,身心健康有保障。育才学校处处透着规范,学生上下课秩序井然,教师备课规范高效,他们每年8月1号,全校教师已经把全学年的导学案编写完毕并交学科组复审。李红校长指出,教师研究课题、研究课程、研究课堂、研究学生如同当兵习武为打仗,具有十分明确的导向性意义。而我们的个别学校还仍然错误地认为,不备课拿起课本一讲就是45分钟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面向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我们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分数,更是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b> 第二个问题,我们潍坊北京之行看到了哪些差距,深度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面临着怎么样的问题?</b><br> 实事求是地说,郏县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校长干事创业态度,老师聚焦课堂的专注程度,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目共睹。但相比之下,我们的基础教育面临着巨大的瓶颈,高分段人数提升潜力不大,中等生规模低于科学指标,学困生基数大,农村生源学生厌学情绪蔓延,办学特色形不成课程体系。教育要发展,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认真加以解决。<br> <b> 要有坚韧的教育专注度。</b>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基因遗传密码,每个遗传密码都是不可复制的。坊子区实验小学刘剑锋校长告诉笔者,我们不缺少好点子,而是缺乏坚持做下去的毅力。反思我们自己,我们前些年也提出了课程改革,去山东杜郎口、去江苏洋思中学等地学课改,“三探三疑”、“五步教学法”“小组合作”等模式铺天盖地,内容洋洋洒洒,形式花样百出,然而经过十年的沉淀后看走过的路,坚持做下来的有几个?有的校长学习完回来激动万分,砸掉了讲台装上了6块黑板,不到半年又悄然把讲台砌好;有的学校购买了几千块钱的《导学案》,用了不到一学期就弃而废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个校长一套思路,一个校长一套规划,由于缺乏深度思考和集思广益,又没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除了当年种下的树和修过的路,已没有曾经任职的痕迹。再反观我们现在看到的,潍坊育才学校的“演讲教育”坚持做了十年,已成为教育部“演讲教育示范校”,坊子区实验小学的“种子课程”坚持做了4年,师生的精神面貌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学校“普及+提高”的特色引领,师生共同进步成长,引领教育科学发展提质转型的规模效益让人惊叹。这些东西,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地方。<br><b> 要建立正确的质量观。</b>教学质量是任何学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只要高考“唯分数论”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不变,县、乡两级教育部门“抓质量、抓考评、抓奖惩”的思路就不会改变。然而,教育留给学生的不仅是分数……反观我们,我们坚持全系统聚焦主业固然正确,但我们聚焦主业达成的目标或方向是否正确?我们的课堂高效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究竟有多大?能不能让优秀生能否更优秀,能不能让中等生能否蜕变为优秀生,学困生能否转变认识提升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不是“自欺欺人的皇帝新装”,校长和老师们要提高认识,我们的教学质量提升进入到了艰难的“瓶颈期”。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这是指导新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刚要,明确指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这对教育发展做出了远景规划。此外,随着新高考改革已经临近,也将对基础教育产生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如何吃透精髓,不仅要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研读新考纲,更要把握新要求、紧盯新目标,运用新思维、探索新教法,不仅要拼体力和时间,更要拼效率和方法,切实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br> <b>要树立正确的特色观。</b>教学质量是主题,特色育人才是永恒。我们此行参观的几所学校,都是特色鲜明的学校,坊子区实验小学的“种子课程”,奎文区育才学校的“演讲教育”,奎文区早春园小学的“传统文化进课堂”教育,都具有主题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当前我们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期”,我们必须要另辟蹊径、选好载体,在特色育人、特色办学上做足文章、下足功夫。北京同文中学校长夏伟平教授告诉我们,教育专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精品,也允许适量培养无才有德的次品,但绝不能培养有才无德的危险品,夏校长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德育工作和特色育人的重要性。之前,我们提倡多样化办学,但大多数学校“落实在纸上、行动在嘴上”,搞搞形式、走走过场,认真去做、坚持去做的却没有几个,从而导致无特色、无质量、无潜力。2016年,我们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要“紧盯质量、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从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律性来看,这是正确的,我们必须要一以贯之的坚持下去,因为质量与特色相辅相成,若干年后,我们的孩子走向社会后也许忘记分数,忘记所学课堂知识,沉淀的一定是在学校学习期间留下的成长胎记。因为,教育留给孩子们的是分数,但又不仅仅是分数…… <b> 第三个问题,从潍坊山东之行看收获,充分明确全县教育事业“干什么、怎么干”的思路</b><br> 当前,全县教育事业“改革再出发”的蓝图已经描绘,各级各类学校要紧盯“<b>质量强校、特色兴校</b>”的办学思路,再下决心、再鼓干劲、再添动力,坚持“质量与特色并举”,实现“<b>提高质量、打造特色、突破瓶颈</b>”的三大超越,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实现郏县教育事业的“改革再出发”。对此,广大校长和老师责无旁贷。<br> <b> 要以事业统一思想。</b>一个优秀的校长一定是敢担当、能落实、爱学习、勤思考的校长,一个好的学校也一定质量突出、学风浓郁、班子团结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也一定是教师敬业程度高、干部成长速度快、家长群众认可度广的学校。如我们的白庙中心校,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蝉联B组第一,干部成长速度也最快,在这里先后走出去赵亚林、宁满盈、刘万军、张占红、叶迎潭、王超锋6位校长,堪称郏县教育的“黄埔军校”。反之,也有极个别乡镇,氛围不浓,格局不高,班子内耗,教学质量连续滑坡,干部也多年不能成长,可以说是拖垮了一个集体。当前,全县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全县教育事业已进入奋力赶超的关键时期,需要密切协作,需要众志成城,更需要以事业统一目标,迎难而上,若是继续放松懈怠,继续一味内耗,继续无所作为,加快教育事业振兴的豪言壮语也终将是“停留在嘴上、行动在嘴上”。<br> <b> 要以情怀统一目标。</b>教育是特殊行业,教师是特殊职业,需要倾注特殊的心血和责任。河南大学创始人林伯襄先生在建校之初,曾教导广大教授要善待学生——“<b>我有子女,待教于人;人有子女,亦待教于我</b>”,意在叮嘱广大教师要像善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善待学生。在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今时代,我们太多的一线教师用情、用爱构筑了有温度、有质量、有责任的郏县教育,但也请各位同仁以己度人,扪心自问,我们能否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和我们的同事?我们是否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我们的课堂是否照本宣科、周而复始?我们是否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学校、经营班级?别人是否也像我一样善待我的孩子?我们常说我们做教育的,要做到“送进来一个孩子,还家庭一个希望”,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不努力、不负责毁掉了一个孩子的前程、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希望!如果我们不能统一思想,那就统一目标。<br> <b> 要以学习提高素养。</b>“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战国时期的教育家乐正克对教师专业的成长有很好的解释。此次在山东潍坊、北京,刘剑锋、李红等校长的报告恰恰诠释了这一真理,爱学习、勤思考、能反思、善总结,引经据典而又不拘泥于理论,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以才能把学校带出低谷。然而,我们极个别校长资历久经验丰富是一方面,长期的坐井观天造成思维局限、视野狭隘也是一方面,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思维更是一方面。笔者也曾与几位要好的同仁交流,九年级语文教师竟然背不出中考必考篇目《小石潭记》《捕蛇者说》,九年级数学老师默写不出高一年级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而毕业班历史老师不知道“卡诺莎之辱”和“十字军东征”。这十分可怕,不要说必备的学科素养,最基本的考试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都不能掌握,如何帮学生梳理知识点,如何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备考?前不久,一篇软文《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刷爆网络,让我们十分汗颜。当前,高中教育改革帷幕已经拉开,多学科知识结构融合是发展潮流,“走班选课”更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不关注高考改革的最前沿的信息,不关注高考大纲变化的新要求,不研究基础教育如何围绕“新高考”改革转型,不主动学习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也势必将被社会和时代所淘汰。<br> <h3><font color="#010101">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郏县教育发展的历史接力棒帮传到我们手里,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他跑好、传好。我们经历过坎坷和悲壮,也感受到当前的曙光和希望,振兴郏县教育,我辈责无旁贷。全县教育大会上,丁书记、王县长语重心长而又高瞻远瞩地指出“教育不仅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生产力,更代表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力”,郏县教育的蓝图已经描绘,“改革再出发”的号角也再次吹响,潍坊、山东之行让我们找到了目标、找准了方向。过往已去,未来可期,唯有责任和奋斗不可辜负!</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