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之南——“君往何处去?”的南非

菩提树(刘 翔)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提起南非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遥远,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它在南半球,在非洲最南端。它的季节与我们相反:武汉人7~8月份在忙着到利川、神龙架或者薄刀锋避暑时南非人正忙于过冬;武汉人在一月份穿着羽绒服计算着什么时候改下雪时南非人却忙着到海边消夏。南非给人的第二印象就是种族隔离和宗族歧视,纳尔逊·曼德拉作为反对宗族歧视的英雄而名扬世界。近些年来听得最多的是南非代表非洲成为“金砖五国”的一员,每年在金砖五国首脑会议上都会与习主席会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中国与南非没有什么来往,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两国各方面的交往逐渐频繁。近些年来,中国的老百姓到南非旅游的人慢慢多了起来,但去过的人对南非的治安状况多有诟病,网上曾流传十多年前中国一个商务代表团在约翰内斯堡一下飞机多人的行李就被抢了(不知真假)。</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今年三月我们几个去年秋天一起到美国、加拿大旅游的十位同学、朋友相约到南非、埃及、阿联酋旅游,与旅行社导游接洽时首先就问他们到南非(还有埃及)旅游安全吗?旅行社导游说没有外面说的那么可怕,在旅游地区治安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一般晚上最好还是不要外出,不要到贫民区去。10月23日,我们一行16人(外省市有6人)组团启程开始南非之旅。</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由于以前对南非了解甚少,出发之前在网上收集、了解了一下南非的基本资料。</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南非的正式名称是“南非共和国”,地处南半球,素有“彩虹之国”之美誉。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陆地面积为121万9千多平⽅公里,其东、南、 ⻄三面被印度洋和⼤西洋环抱,陆地上与纳⽶比亚、博茨瓦纳、莱索托、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接壤。东⾯隔印度洋和澳大利亚相望,⻄面隔⼤西洋和巴西、阿根廷相望。</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到南非约翰内斯堡,导游给我们介绍南非时用了就个数字概括南非:非洲第一强国,两个国中之国,三个首都,四大种族,五千万人口,十一种官方语言。南非的两个国中之国,都在南非东部,一个是莱索托,四面都被南非包围;另一个是姆巴巴内,三面与南非接壤,东边邻印度洋。 南非有三个首都:一个是比勒托利亚,又名瓷瓦内,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为行政首都;一个是开普敦,议会所在地,是为立法首都;一个是布隆方丹,最高法院所在地,是为司法首都。南非人口有5650多万人,分为四大种族:黑人、白人、有色人(白人与当地黑人所生的混血人,导游说这些混血儿无论是身材还是容貌都很漂亮)、亚裔(印度人占绝大多数,其余是华人),黑人占总人口的80%。80%的人信仰基督教,其余信仰原始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南非有11种官方语言,主要语言为英语和阿非利卡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南非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多面性、多样性、多彩性的国家。</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是南非的国旗。这面国旗是在1994年,南非种族大和解后启用的。国旗呈长方形,长宽之比为3:2。由红、绿、蓝、白、黑、黄六种颜色的几何图案组成,象征种族和解,民族团结。国旗图案呈Y形(官方给出的解释是V 然后流向一条平线,而不是Y。)旗面上的红色代表鲜血,蓝色代表天空。旗面中央是一横Y形三色条,象征着聚合不同的南非民族,共同发展,一起走向今后的道路。三色条中间的绿色代表土地,绿色的两侧的金色代表黄金,白色代表白人,其左边的黑色三角形代表黑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南非号称“彩虹之国”,这个提法最早是南非黑人大主教图图提出的,曼德拉总统1996年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正式用“彩虹之国”形容南非,于是便很快在世界范围传播开来。这面由六种鲜艳颜色组成的国旗还真的与彩虹之国相吻合。</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是南非的国徽,启用于民族大和解后的2000年4月27日,以替代1910年版的旧式国徽。国徽的构图为中间是两个互相问候的人的盾徽,外面以象牙、麦穗装饰。下方的绶带书有国家格言“在多元中合一”。盾上方绘有矛和棒,帝王花、一只秘书鸟,和升起的太阳。</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1652年荷兰人开始入侵,对当地土著的桑人、可伊人、班图人等黑人民族发起殖民战争算起,南非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十三个国徽,分别代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此可见南非历史的复杂性。</p> <p>这是1803——1806年巴达维亚共和国的国徽,也是南非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徽。</p> <p>1806年英国人入侵南非,夺占了荷兰人在开普敦地区建立的“开普殖民地”。荷兰人的后裔被迫向南非内陆迁徙,并先后建立“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这是1856——1902年奥兰治自由邦的邦徽。</p> <p>这是1869——1877年荷兰后裔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国徽。</p> <p>这是1876——1910年英属开普敦的国徽。</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10年英国人将开普省、德兰士瓦省、纳塔尔省、和奥兰治自由邦合并成南非联邦,从此南非成为英国的自治领地。这是1910——1930年南非联邦的国徽。</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南非历史上的不同国徽,反应出南非历史上的恩怨情仇。先有荷兰人与当地原居民的矛盾、战争,后有英国人与荷兰裔布尔人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再有英国人与当地土著黑人的矛盾斗争。以及南非立国后白人对有色人种实行的种族隔离、种族歧视的矛盾斗争。这段充满侵入、战争、仇杀的血腥历史记忆,使南非非常容易陷入种族、民族的矛盾、内乱甚至战争。</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南非的国石是钻石。这次去南非才知道南非不是钻石产量最大的国家,而是钻石质量最好的国家,钻石产量比它大的有印度和俄罗斯。南非的钻石产业几乎全被犹太人控制。“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十个字的广告语把钻石推向珠宝业的宝塔尖,全世界准备结婚的俊男靓女几乎都把拥有一枚钻石戒指当做婚礼上最有面子的事,这让钻石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可以说这句广告词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广告词,字字万金。</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是南非的国花“帝王花”,又名“菩提花”,俗称木“百合花”、“龙眼花”。帝王花花朵硕大,花一形奇特,绚丽多彩,高贵优雅,号称“花中之王”,被誉为世界最富贵华丽的鲜花。在南非,帝王花象征着胜利、圆满与吉祥。</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经过约13个个小时的飞行,我们于当地时间10月24日上午7点多钟到达南非约翰内斯堡。</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飞机上看约翰内斯堡。</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约翰内斯堡是南非的第一大城市,素有享有“黄金之城”的盛誉,在恩古尼语中,约翰内斯堡被称为“伊高比”,就是黄金意思。约翰内斯堡成为黄金之城极具传奇色彩。</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886年的一天,一个名叫乔治·哈里森的白人在当地一个农场里散步,一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他把石头捡起来发现沉甸甸的,用衣服抚去上面的泥土,发现是一块狗头金。哈里喜出望外,马上赶到比勒托利亚向官方掌管黄金的部门报告了这一发现。按照官方规定取得了可以免税的“金矿发现者所有权证书”。但是他没有钱开采黄金,只好低价把证书卖给了别人。此地发现黄金的消息引来了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很快这里就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城镇,只到今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开采、贸易中心,成为南非经济、政治、文化、旅游的中心。而发现第一块黄金的乔治·哈里森的雕像就耸立在约翰内斯堡通往市中心的24号公路旁。可惜,我们的行程重点不在这里,约翰内斯堡只是我们进、出南非的大门。</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上午8点多,我们从机场出来没有在约翰内斯堡市停留,直接驱车前往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参观“先民博物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约翰内斯堡奥利弗·雷金纳德·坦博国际机场出口大厅。</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先民博物馆也称之为沃特勒克斯纪念碑,修建于1938年,位于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也叫班托)市郊的一座小山上,是非洲最大的博物馆,整座建筑物雄伟稳重,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感。作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其最大的看点就是博物馆内精美的雕塑,其次就是了解早期欧洲殖民者与当地土著居民的矛盾斗争。整座博物馆,其实就是反映荷兰在南非殖民者的后裔波尔人(也有人翻译成布尔人)在英国殖民者的挤压下,从开普敦向南非内陆迁徙、寻找新的安身之处的过程中与土著祖鲁人矛盾、冲突、战争以及如何打败的祖鲁人的历史,也就是南非历史上有名的波尔之战。</p> <p>&nbsp;&nbsp;&nbsp;&nbsp;&nbsp;博物馆台阶前左侧摆放着一具早期波尔人使用的马车,这是他们当年在南非大陆迁徙、生活、甚至打仗的主要工具。平时迁徙时全部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放在车上,晚上睡觉也在车上,发生战争时,马车首尾相连成圈,成为战场上很好的防御工事。在与祖鲁人的战队中,拿着火枪的波尔士兵凭借这种防御工事多次大败祖鲁军队。</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进门后的左右两边台阶旁,分别竖立有一座四面刻有马车图案的大型石雕。</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门内围墙右侧地上有三块黑色大理石,上面刻有介绍博物馆的文字。</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博物馆四周用花岗石修筑一圈圆形的围墙,上面雕刻的着当年战争时代的马车图案,并以此来象征对纪念碑的保护。</p> <p>围墙内台阶正中地上放置着一个形似扭曲麻花样的石雕,前面有两块黑色花岗石碑。由于我不懂英文,只知道这两块碑都是2015年4月29日立的,大约是介绍这座石雕的作者以及其意义。</p> <p>博物馆的外墙全部都是由赭黄色的花岗石砌成的,每块花岗石外立面都处理成圆弧形,凸显出非常强烈的立体感。</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建筑物外墙的四角有四座与整个建筑融为一体的人物雕塑,他们分别代表四位沃特勒克斯的领袖。</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博物馆正面从下往上略微收窄,形似一座巍峨的城堡。由石块组成的四根立柱和圆弧形的门窗图案,石条镶嵌的花窗,单一的赭黄色的花岗石,没有一点金属和玻璃材料,使博物馆显得庄严、肃穆、厚重,非常具有历史感。</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主体建筑前面的平台正中,有一组青铜雕塑——《母与子》,主要是表现在此次战争中妇女和儿童发挥的极为重要和独特的作用。一般来讲,“战争,让女人走开”,而这座反映战争的博物馆却在最显眼的地方立着这么一尊妇女和儿童的铜雕,让人好奇。导游告诉我们,那是因为妇女在这场战争的危机关头,挺身而出,不畏牺牲,英勇战斗,为民族的续存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 <p>&nbsp;&nbsp;&nbsp;&nbsp;在平台铜像两边的墙壁上有四幅刻有非洲角马的浅浮雕。角马是当初波尔人食物的重要来源,这四幅角马浮雕表示波尔人对它角马的尊重。</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博物馆正门不大,门楣上雕有一个巨大的非洲水牛头,由于水牛被认为是非洲最凶猛的野生动物之一,因而门楣上的水牛头寓意着保护博物馆免受外来的侵害。</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进入展馆后,导游把我们带到左边的一幅地图前向我们讲解布尔人从开普敦向南非内陆迁寻找新的落脚地的经过。</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南非最早的土著黑人居民是桑人、科伊人、以及从嘎麦隆南迁而来的班图人(祖鲁人是其中最强的一支)。1652年荷兰人开始到达南非,并对当地黑人发动多次殖民战争,在开普敦地区建立了“开普殖民地”。一百多年后,这些人荷兰人的后裔(还有少量的法国人、德国人)就成为了后来的布尔人。“布尔”是荷兰语“农民”的意思,布尔人主要是指当年那些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的后裔,</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806年,英国殖民者入侵南非,强占了“开普殖民地”,荷兰裔布尔人在民团司令官安德烈斯·比勒陀利乌斯的带领下,被迫向内陆迁徙。1835~1836年先后有1.5万多人布尔人离开开普敦北上。迁徙的牛车队渡过奥兰治河后分三路进发,其中一支由雷蒂夫带领的布尔人来到纳塔尔,为争夺土地与祖鲁人发生冲突,继而引发战争。这座博物馆主要就是反映这次战争过程的。</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博物馆一楼大厅三面墙上共有27幅大型浮雕,全部由汉白玉雕塑而成,属于叙事性浮雕,讲述了整个布尔战争的全过程。每幅浮雕都讲述一个战争中的重要事件,27幅浮雕在大厅三面行成一个整体。浮雕与整个大厅融为一体,成为整个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浮雕人物形象逼真,表现细腻,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这27幅浮雕是整个博物馆的精华,是最具有观赏价值部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幅画面反映的是布尔人迁徙途中的情景。</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是 布尔人离开开普敦向北迁徙的情景。怀抱婴儿,赶着牛车,拖家带口恋恋不舍离开开普敦。画面中间上方是开普敦的标志性地标——桌山。</p> <p>途中,他们不断与祖鲁人发生冲突及小规模战斗。</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幅浮雕说的是布尔人与祖鲁国王丁干通过谈判签署协议,祖鲁人给布尔人土地,布尔人则帮助祖鲁人抵御外来敌人入侵。</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8世纪初丁干把一千多祖鲁人部落联合起来,建立了祖鲁国,由丁干任国王。祖鲁国实行的是奴隶制,国王拥有最高权力,画面中只有国王一人能坐,其余人都只能站着,丁干身边一黑人青年半跪着,捧着双手随时准备接住国王口中吐出的痰液,导游说国王吐出来的痰液是不能落地的。</p> <p>&nbsp;&nbsp;&nbsp;&nbsp;&nbsp;可是,协议签署第二天,祖鲁国王就撕毁协议,大肆屠杀布尔人,连妇女儿童老人都不放过。</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幅雕像左侧是一个祖鲁战士左手持盾牌,右手高举一只火把。右下角一位布尔女人跪在地上伸开双手,好似在向他哀求,上半部另一个祖鲁战士正高举长矛正准备刺向这个女人。这画面整么看都有点让人疑惑:祖鲁战士在战场上高举火把准备干什么?跪在地上的女人正向他哀求什么?导游告诉我们,作者原来的底稿上刻画的是这个战士右手拿着一把刀,刀尖上挑着一个婴儿,而跪在地上的女人正哀求她放过自己的孩子。后来作者实在是忍受不了这样残酷的画面,就将刺刀上的婴儿换成了手拿火炬。</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后来,我在地下一层展示厅里找到了这幅雕刻的原始小样,上面刻画的是刀尖上的婴儿,一只有力的大手紧紧抓住婴儿的双脚,好像准备摔在地上。</p> <p>&nbsp;&nbsp;&nbsp;&nbsp;&nbsp;布尔人损失惨重,剩下的妇女儿童老人伤病员居多,营地内士气低落,充满沮丧情绪。这时,一位母亲站了出来,鼓动大家不要丧气,男女老幼都拿起武器, 参加与祖鲁人战斗。</p> <p>在她的鼓舞下,大家很快的组织起来,继续战斗。</p> <p>这幅浮雕描绘的是波尔妇女拿枪参加战斗的情景。</p> <p>&nbsp;&nbsp;&nbsp;&nbsp;&nbsp;战争从1936年初打到年底,双方互有胜负。祖鲁人胜在人多势众,行动灵活;波尔人胜在武器先进,火枪对长矛弓箭砍刀,运用先进的战术。</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后来波尔人请比勒托利斯任指挥官来统帅战斗。比勒托利斯经过仔细观察、分析祖鲁人的战斗方式:武器主要是矛和盾,还有弓箭砍刀,战术主要是人海战术,以传统密集方阵冲击。于是在1836年12月16日率领800个战士(有资料上说是500多战士)57辆牛车,两门火炮。在恩康姆河畔布下圆形牛车阵,与祖鲁人开展了一场激烈的战斗。</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战斗开始,祖鲁人仍以传统的密集阵型进攻,布尔士兵以火炮和排枪射击,祖鲁士兵成排倒下,但他们仍然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并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可是布尔人的圆形牛车阵使得祖鲁士兵不能与布尔士兵短兵相接,祖鲁士兵的长矛砍刀无用武之地,最后祖鲁人的进攻以失败告终,三千多祖鲁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恩康姆河的河水,后来人们把这条河又称为“血河”。就这样,布尔人800人的部队打败了一万多祖鲁战士的进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是描绘这场战斗的浮雕样稿。</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战败后,祖鲁国王于干被迫议和。后来,波尔人又收买了于干的弟弟姆潘达逼迫于干退位,自己坐了王位。两方才暂时停止了战争。</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战争结束后,布尔人在这块一带掠夺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建立了纳塔尔共和国,德兰士瓦共和国,奥兰治自由邦。并以比勒托利乌斯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比勒托利亚。</p> <p>博物馆地下一层的正中央有一副大理石的石棺,里面并没有安葬什么人,只是用以纪念那些在迁徙途中和在战争中逝去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大厅中央设计成中空形,从地下一层直接通向三楼的穹顶。这是从三楼向下拍摄的地下一层的石棺。中间圆圈外是一楼拼花的地面。</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建筑物上方为一个大的穹顶,穹顶上有一小孔,每年的12月16日正午12点(也就是布尔战争中恩康姆河之战的那天),阳光透过穹顶上的小孔,直接照射到建筑物底层设置的石棺上,象征上帝对今天沃特勒克斯人(布尔人的后裔)的祝福。</p> <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在地下一层向上看去时只能看到一个有光亮的小孔,并不能看见天空,那阳光为什么在12月16日12点能直接照射到石棺上呢?反复琢磨我才明白,穹顶上的小孔不是直接向下的,而是有一个倾斜角,到了每年的12月16日的正午12点,太阳快要靠近南回归线时,太阳光正好从头顶上透过倾斜的小孔照射在石棺上(其实每年的2月16日也会这样照射进来),平时阳光是进不来的。非常精巧的设计,把天文学的原理与历史事件、宗教仪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来的时节不对,看不到这个奇观,从石棺旁介绍牌上的文字和照片上看,每年这个时刻,整个博物馆上下三层都挤满了人,围睹这个奇观,同时也在此缅怀先租,感谢他们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今天布尔人的幸福。</p> <p>通过这个楼梯,可以直接上到第三层的穹顶之下,观看一楼和地下一层的石棺。</p> <p>大厅两侧高大的石花窗,在外面阳光的映射下十分漂亮。</p> <p>乘电梯上三楼,直接通到一条石砌的圆顶走廊,游客纷纷在此驻足留影。</p> <p>长廊外是室外平台,站在平台上可以鸟瞰比勒托利亚全市的风景。这是博物馆右侧山上的0公里地标。</p> <p>这是比勒托利亚市的电视发射塔。下面是著名的南非大学。南非大学是由南非大学,南非理工学院,威斯特大学合并而成。是南非最大的面向黑人学生的公立大学。南非大学也是国际上远程教育领域很有影响的大学之一。大学建立之初,只为学生提供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可以授予学位,有点类似我们的高等自学考试。1951年起学校重组为专门为校外学生提供学位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育的大学,与我国2000年前的电视大学相似。导游说曼德拉就是在这所大学毕业的。</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参观完毕站在门前的平台上眺望远方的景色,我不禁想:这座博物馆对南非的种族和解到底是积极因素多一些还是消极因素多一些?据导游讲,博物馆建成后的几十年间没有一个黑人进来参观过。</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回来后我翻阅了一些有关这次战争的资料,看到了另外一些不同的叙述。主要是说布尔人在到达德兰士瓦后掠夺了大量世世代代居住在此的祖鲁原著民的土地,并且把许多祖鲁人抓回来当奴隶。这引起了当地民众的愤怒。祖鲁国王于干实在忍无可忍,下令抓捕、处死了三百多布尔人,从而导致了这场战争。这场战争的实质是布尔人对祖鲁人进行的以掠夺土地为主的殖民战争。看到这里我明白了为什么几十年来没有一个黑人进入这座博物馆。这座“先人纪念馆”对荷裔白人来说是纪念先祖英勇事迹的荣耀馆,但同时对南非祖鲁黑人的来说却是被殖民的耻辱馆。</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博物馆大门对面有一座金色的雕塑,一组相互缠绕的圆环缓缓转动,好像暗喻南非几百年来各种族、各民族纠缠不清的历史,这可能表明博物馆的建造者(也可能是今天的人们)对这座博物馆的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自己也可能搞不清楚。雕塑下有一句话:QUO VADIS?我用翻译软件翻译成汉语,很有意思,尽然是:君往何处去?是啊,几百年的仇杀,战争,几十年的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南非究竟要往何处去?这个问题随着曼德拉1994年宣布新南非的开始,好像已经解决,又好像没有真正的解决。</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参观完先民博物馆,导游领我们前往下一站联合广场——南非总统府。</p><p>访问联合广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