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冷水坪村周家团发现一株“倒插”成活的古杉树, 树高约30米, 胸围3.6米。据说是周姓先祖珉璷公在择址建寨时用杉枝在此地“倒插”成活的。该树的下层大部分杉枝不是像普通杉树那样呈平行或向上伸展,其杉枝象“个”字样向下垂;上层部分与普通杉枝无异, 其独特怪异的树形令人称奇,在县境内算是独一无二的“古倒杉”树。</h3><h3> 当地民间流传有周姓先祖用“倒插杉树法”择址建寨的传说。据《城步地名志》载, 冷水坪村周家团始建于南宋末年。《周氏宗谱》载:“始祖诚公是唐末由江西迁武冈紫阳,七世应森公开基武冈茶林, 支派后嗣孙八世珉敷公由武冈茶林徙城步鹅棲村冷水坪,为吾房之始迁祖也,七百余年矣。”按《周氏宗谱》所载的时间推算,当地周姓始祖珉敷公从武冈茶林迁至冷水坪的时间应是南宋末年。据说周氏八世孙珉敷公与王姓亲家一同迁至冷水坪落户, 两家相距不过百余米。珉敷公见小岩山顶上有一巨石酷似“观音座莲台”, 左边有形似卧虎的虎形山(又称水凤山)。按地理先生的说法, 理想的宜居地应是“左青龙 ,右白虎” 的正常排列。而这里偏偏是虎形山在左, 青龙山在右。珉敷反复观察此处地形, 觉得若居之恐日后不安, 若弃之心中不舍。他在左右两难无把握的情况下, 顺手折了一杉枝倒插在地上, 向小岩山顶上“观音座莲台”作揖: 敬请观音菩萨夺定:若倒插在此地的杉枝成活, 周姓人等就在此处安家立业; 若倒插的杉枝死亡, 说明此地不可久留, 只能弃之另迁吉地。半年后, 这株倒插的杉枝竟然成活了, 只是模样比较古怪。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 倒插的杉枝是不可能成活的, 这难道是观音菩萨的暗示?有观音座镇于此, 应该不会有多大问题。于是, 周姓先祖便在小岩山前定居, 开荒种地建设家园。700多年来, 周姓民众在此处生产和生活, 相安无事, 人丁繁衍, 逐渐发展成有近400口人的“周家团”。 周姓民众代代相传: 一定要保护好这株“倒杉树”, 不允许任何人折枝、削皮、刨根, 因为它护佑着周家团全体民众, 同时它又是周姓始祖迁居此地时的一处标志性的历史见证。</h3><h3>这类“倒杉树”现象并不是个别, 在贵州、广西等地的文献资料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也都有各自的神奇传说。如贵州台江县的“倒杉树”枝繁叶茂, 亭亭如盖,被当地民众称为“苗乡树魂”。据说在清雍正年间“赶苗”时, 苗族民众被赶到松铥山,在走头无路时, 一寨老情急之下折下一支杉条倒插于地, 顿足卜曰: “吾种若存, 则倒杉活;种灭则杉死!”后来这株倒杉果然活了。据传, 清咸丰同治年间, 张秀眉领导苗民起义时曾到此树下歃血为盟。此树现高17米, 胸围6米, 枝叶下垂, 形同巨伞覆地。每逢重要节日, 四乡苖胞群集此树下, 吹笙踩堂, 虔诚祭祀。(见《苗侗文坛》2000年第一期)冷水坪村周家团的这株“倒杉树”因为是“倒插”成活的, 故生长缓慢。它虽然是生长在旱土边, 立地条件较好, 肥水充足, 生长势较旺盛, 树形不太高大的原因, 也可能是“倒插”的缘故。我们猜测: “倒插”的杉枝确实有成活的可能, 因为近年来, 有人用植物作倒插试验获得成功。如武冈邓家铺潭头村8组村民戴向往于2012年倒插的红薯藤不但全部成活, 而且比顺插的红薯藤增产1/3。(见2013年4月9日《邵阳日报》二版) 据农技人员分析, 红薯藤茎中输导组织输送根部所吸收的养分方向逆转, 速度减慢, 使有机养料大部分聚积在根部, 有利于土内薯块增长膨大, 从而出现增产增收的结果。 既然红薯藤能倒插成活且增产, 那么杉树枝倒插成活也是有可能的。此杉倒插成活后, 树中的输导组织输送养分方向发生逆转, 故生长缓慢, 其外表根本不象生长了700多年的古树:初看去枝繁叶荗, 可实际树龄已上700余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