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19年11月27日,全区道德与法治教学行动周在滨江第二小学东阳山校区展开。</p><p> 本次的活动主题,是一堂由吴光美老师执教的展示课——《古代科技耀我中华》。</p> 学习从课前开始 <p>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算学、天文学、中医药学……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怎么让孩子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感受中国古代科技巨人的品质、了解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p><p> 吴老师充分利用“预习”功能,让孩子们事先查阅资料,让学习从课前开始。在这一部分,吴老师同样对课前的查阅进行了思考和分工,让学生更明确的知道了方向。</p> <p> 孩子们查阅的资料,让孩子“胸有成竹”,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让孩子们从“单纯接收”变“愿意表达”。</p><p> 但是,这些资料对他们而言,只能初步的了解,更多还是枯燥的没有温度的文字。但课堂之上,吴老师的环节设计步步推进,让我国算学、天文学、中医药学的大师们“跨越千年”来到了课堂上。</p> 破除时代的距离 <p> 从指南车,漏水浑天仪、独木飞雕激趣引至到张衡。“数星星的孩子”和张衡对天文、地理、算学等贡献,让孩子不仅惊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多、领域广和影响大,也学习张衡勤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对知识的接受与对人格的敬佩,在一节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呈现。</p> <p> 在算学的讲解部分,吴老师甚至带来了一把真实的算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当祖冲之、九九歌等名字伴随着算盘重新出现在孩子面前,仿佛离千年前的伟人们又近了一点。</p> <p> 吴老师让孩子们介绍算盘、请学生演示用算盘、让他们思考古时候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学生畅所欲言——当孩子通过查阅资料初步获得知识,吴老师的主线问题抛出时,课堂便成了孩子们的主场。这样有思考、有传递的课堂,比教师“一言堂”效果更佳。</p> <p> 一部关于李时珍的视频,又通过现代技术把孩子们带入了当年的医学世界。</p><p> 在讲到李时珍因为亲自尝草药而差点死亡,吴老师又让孩子们从李时珍的角度来说一番话。不少学生说,如果我不亲自尝,又怎么能知道这种草药的药性如何呢?——当孩子们换位思考“变身”李时珍,伟人的执着和付出又在孩子们身上重现。</p> <p> 为落实孩子们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吴老师准备了一份表格,让孩子们按照年份来填写。如果说让孩子们倾听的、诉说的那些故事是散落的明珠,这个表格则让他们学会把明珠串成项链,更加系统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p> <p> 吴老师还利用了信息技术手段,用展台投影做出评价,指导孩子们对于表格的填写。</p> 当孩子乐在其中 <p> 这一堂课,孩子们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当孩子们乐在其中,学习的效果自然大大提升。其中,让孩子们张贴板书的这一设计,让整个课堂更加的活跃、温馨了起来。</p> <p> 吴老师十分用心的,在板书上画了一棵茁壮的大树,也许象征着中国的传统科技文化。而孩子们写满内容的张贴的爱心,就像是这棵大树上的硕果累累。</p> 群策全力 智慧升级 <p> 课后,道德与法治学科区教研组长刘主任组织大家进行了评课。</p> <p> 整整一节课,远道而来的各校听课老师们对于本堂课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也对平时道德与法治课实践中的一些疑问进行了探讨。</p> <p> 冬天的温度很低,但老师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这一期的教研活动,老师们带着疑问来,带着经验回,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