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在镇上的饭馆负责烟酒柜台,这个饭店开始是二爷爷、四爷爷和几个朋友合开的,后来由四爷爷、父亲和一堂叔共同经营,就是现在的玉丰楼饭店,几十年了,算是我们家族几代人经营下的。我在农忙季节,晚上和周日,大多时间要替父亲在饭店值守帮忙,好让父亲回家做农活。</h3><h3> 饭店主要员工多是家里人,俊叔负责饭店管理,我父亲负责烟酒柜台,爷爷负责收款,姥爷负责红案,连叔负责后厨,一个远房堂兄负责白案,这是饭店的主要班底,符合传统中乡镇家族小产业的特点。除了这些负责的“管理层”外,还有几个服务员,一个是远房的表姐,就叫潘姐吧。一个是远房侄女,就叫云丫头吧。还有一个姓杨,年龄大些,是我们小学一位老师的儿媳妇,就叫杨姐吧,她主要跟堂兄一起负责白案。</h3><h3> 饭店的活只要门一开,是忙不完的。最早开始劳作的是白案,他们凌晨四、五点就要开始忙碌,揉面,做馒头,包包子,烧水,上屉,第一锅包子和馒头出锅,就六、七点了,正赶上人们开始买早点,这期间还要熬粥,做糊拉汤等。早点摊摆出后,饭店的其他人都基本到位,按分工,有到市场采购的,有负责售卖早点的,有搞卫生的。我早晨通常没什么事,便自告奋勇去挑水,水站距饭店有一里路左右,我一早晨要往返七、八趟,才能把三口水缸灌满。紧张忙碌的早晨工作后,九点至十一点这段时间相对较轻松,主要是摘菜,洗菜,备菜,为中午和晚上做准备。</h3><h3> 那时候,中午饭店的客人最多,也最忙碌。来就餐的多是本地人,外来人很少,通过观察我发现,来下饭馆的,主要有四种情况,或者叫几种人。第一是办事,主要是娶媳妇、嫁闺女,约媒人商量婚嫁之事。其次是邻里间、家族间发生纠纷,请中间人从中说和协调。这种情况,比较正规,仪式感比较强,要讲老礼,按老规矩办事,通常先说事,都说妥了后,才开席,是的,这种情况下的饭菜,就得按正规酒席办,都是好菜,且品种多,酒水档次也高些,这对于饭店来说,是大单,也最重视,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是赶集,主要是逢集,我们镇逢单开集,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来赶集,把家里的农产、禽畜、鸡蛋等拿到集上卖,再买些农药、化肥、日常生活用品,包产到户后,农村的经济逐渐好转,有的赶集的农民,中午会三五相约下馆子,喝点酒,弄点好吃的,犒劳一下自己。这种情况,中规中矩,都是持家过日子的,菜点的不多,但要实惠,多以自家不常做的菜为主,酒尽兴,但不会太多,下午还要赶回家。第三是打平伙,这些人多是瓦匠队和粮站装卸工,平时体力活重,找机会抬石头、打平伙下饭馆,改善下生活,这应该算是早期的“AA”制了。这种况,对菜的要求不高,几个凉莱和𠧧菜就搞定,但酒是必须要喝好喝到位的,感觉就象是来拼酒的,喝了白酒喝啤酒,不喝倒喝吐几个不算完。第四是老主顾,多是常年在镇上做小买卖的,中午下市,已过了饭点,便到饭店小酌几杯,也算一种休息,缓解一上午的紧张忙碌。这种情况,饭菜简单,家常,够吃不浪费,都是做小生意的,节俭,日子过的仔细,酒每次都喝,但不喝多,点到为止,应景而已,但这些人由于下市了,下午又没事,边吃边喝边聊,时间拉得很久也不离去,不过信息量大,奇闻异事多,小镇的大小事都是他们的谈资,我比较喜欢在一旁听他们闲聊。</h3><h3> 四爷,也叫坦爷,是族中叔辈,年较长,当时有六十多岁,牙齿都掉了几颗。他在牛行当牛经纪多年,对牛很在行,看牙口、腿蹄就知牛的好坏,作为牛经纪,他的角色就是帮卖牛的卖出牛,帮买牛的买到牛,一手托两家,都说合好了,买卖成交,他拿佣金,无本生意,吃的是经验、技术、熟脸饭。老头下市到饭店,通常一小碟卤花生米,切盘卤猪耳或卤鹅,二两散酒,有时抽头多高兴,也开瓶二级大曲等瓶装酒,一顿也只二两,剩的存着,下次接茬喝,再加一碗米饭,就是他的午餐,牙不好,吃的慢,又爱搭话聊天,一顿饭没两小时不能结束。友爷也是族中叔辈,五十岁左右,在木头行做木材生意,每次来手里都拎着个黑色皮包,用的时间应该不短了,都掉皮发白了,我当时觉得应该是人造革的,他与四爷差不多,但每次要有个汤。财爷是我们村的一位远房叔,三十多岁,是个油贩子,把收的油菜籽拉到省城油库换成菜籽油,再拉回镇上卖,赚差价,由于拉货,每次都雇辆机动三轮车,所以他来吃饭通常两个人,带司机,每餐一荤一素加个汤,有时也切点卤菜。权爷是做粮食生意的,当时在镇上算得上做大买卖的,开始叫总了,下面还有副总等人,每来必三四人,气场也大,点的酒菜也多,有时还给其他老几位加个菜,遇到熟人,还经常邀人一块就餐。周围做小买卖中午来吃饭的还有几位,这些人到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开不完的玩笑,赶上兴趣高的时候,还会拼桌,并邀爷爷、姥爷、堂叔他们一起,于是饭店再赞助点酒菜,不经意的搭伙聚餐就此开始了。席间自然是云山雾罩,天南海北,喝到一定量,说到动情处,有时还会唱几句地方戏,说一段评书,场面着实热闹。每到此时,我和几个女服务员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大家喝高兴了,会给我们买东西吃,敲白糖,买水果,称瓜子、花生,买冰棍、气水,是经常的事,午后,是饭馆最热闹的时候。</h3><h3> 那时晚上饭店生意比较少,吃饭的人不多,不象现在,什么时候人都很多。但饭店不管有没有人都不能提前关门,听大人说,这叫坐生意,也叫等生意,必须按时开门关门,要讲究名声,当时不太明白,现在理解就是诚信的意思吧。晚上生意少,但活比较多,要把第二天早点的面发好,馅剁好,卤菜卤制好,还要盘点算帐。</h3><h3> 在饭店帮忙时间总起来不多,但接触的人和事却不少,了解了一些市井百态,看到不同人天天忙忙碌碌些什么,有些当时看不太明白,但对我影响确实很大。在饭店的日子,感受的是另一种融洽,温馨,当然,也可称之为感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