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九江市老年大学书画艺术研究会于2019一11一27上午在老年大学四楼多功能厅举办《中国画》主题讲座。聘请九江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九江画院特聘画师,九江著名画家张宪军先生现场传授国画绘画技艺。</h3> <h3>九江市老年大学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任祥照主持讲座,九江市老年书画协会副会长卢克苏,李莉及市老年大学山水花鸟绘画班学员及书画爰好者一百余人聆听讲座</h3> <h3>张宪军先生以现场作画示教边讲述的形式,重点传授了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的绘画技艺。</h3> <h1><b> 一、 中国画的概念,特点</b></h1> <h3>中国画原来泛指中国绘画,是近代为区别明末传入的西画而出现的概念。较之西方绘画的造型方式和表现手法有明显的差异。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今作为中国的画种之一,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品种。中国画不是一个符合艺术分类学的科学概念,按工具材料的区别,可以称为水墨画或彩墨画,与油画、水彩画、版画、水粉画并列;按使用上的不同,中国画作品可分别列入壁画、连环画、年画、插图之中;按题材之异,可以分别列入人物画、风景画之内。但是它毕竟以悠久的历史和独树一帜的特点,集中代表了中国绘画传统及其在新时代的更新,是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具体体现,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是东方绘画系的重要组成部分。</h3><h3>中国画在技法形式上的特点</h3><h3>(1)构图布局自由。根据主题的需要,突破时空的限制,如:“清明上河图”、“长江万里图”等,构图都采用了散点透视,将远隔千里,时隔数日的内容集中表现在一个画面之中。</h3><h3>(2)内容概括,主体突出。中国画的造型观源于生活,在对物象进行提炼、取舍、加工过程中并不脱离人们的视觉经验,也不违背生活的逻辑,讲究通过艺术的经营将自然物象转化为用笔墨和线条表现的绘画形式符号。</h3><h3>(3)以线造型为主,以点、面造型为辅。物象的型、质和形象是通过轻重、粗细不同的各种线的组合,以及大小虚实等不同的点、面配合下体现出来的。</h3> <h1><b>二、怎样才能画好山水画?</b></h1> <h1><b>1、构图</b></h1> <h1><b>一、构图概念:</b></h1><h3>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h3><h3>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h3><h3>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h3><h1><b>二、构图的基本知识</b></h1><h3>1.散点透视</h3><h3>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右图为作品局部)。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h3><h3>2.三远法</h3><h3>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h3><h3>平远:是平视,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h3><h3>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h3><h3>高远:是仰视,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h3><h1><b>三、构图的一般规律</b></h1><h3>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律:</h3><h1><i><b>1.宾主</b></i></h1><h3>古人讲“宾主朝揖”,体现在绘画上就是要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主体物无论是大是小,都要占据画面的突出位置。主体物不宜布置在画面正中央,这样太呆板;也不宜布置得太偏,这样又不醒目。一般作画要先画主体,后画次要物体,即宾体。宾体在画面上起的是陪衬作用,因此要有意识地减弱其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处理画面时,既要画出主体物,又不能太单调。画中要有“主”点,即画中之“眼”,如房屋、人物等。画中的“主”点虽然面积很小,但却能点明主题。</h3><h1><i><b>2.呼应</b></i></h1><h3>在一幅画上,无论是山石、树林,还是房舍、人物,都应互相呼应、彼此顾盼。山峰要有宾主朝揖之意,树木要有互相欹斜之姿,烟云要有流动迂回之势,人物、动物与其他景物也要有一定的呼应关系。画面的呼应还包括大与小、轻与重、黑与白之间的关系。总之,画面上的各种物象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h3><h1><i><b>3.远近</b></i></h1><h3>中国画中,物象一般表现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重远淡,当然也有近小远大的。若主体景物较大且在远处,就要用墨色的浓淡、虚实来处理画面的空间关系。一幅画一般有近、中、远三个层次。即使一幅画没有三个层次,那么最少也要有近、远或中、远两个层次。</h3><h1><i><b>4.虚实</b></i></h1><h3>虚是模糊不清,实是清晰明确,两者是相对的。画中的物象过实会导致画面呆板、无生气,而过虚则会显得空洞无物,因此,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过实应以虚破之,过虚则以实破之。一般在山水画中有形则实,无形则虚;黑是实,白是虚。山水画中的虚实关系常用流水、云雾、烟霞等物象来体现,或以笔墨的浓淡、干湿、疏密来处理。</h3><h3><br></h3> <h1><b>5.疏密</b></h1><h3>山石的皴法讲究疏密,树木的穿插讲究疏密,整幅画的布局也讲究疏密。一幅画首先要有大疏密变化,其次大疏密中又要有小疏密变化,要做到“疏中密,密中疏”。在画面中,以疏密与聚散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形式美感是极为重要的。疏密与聚散体现的都是一种松紧关系,不过聚散多含有一种动势。一树一木、一草一叶等细微之物都要讲究疏密。古人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并不是指不画任何景物,还得画景;“密不透风”也并不是指画面中的物象满满的,以至于让人感到窒息,而是要留有空隙,要做到“疏中有景,密处有韵”。</h3><h1><b>6.开合</b></h1><h3>开合是山水画中常用的构图法则。开是指把画中的各种景物铺开,合则指把画面的阵势收拢。一幅画的构图既要有整体的大开合,又要有局部的小开合。山水画中常见的开合式有近、中景开,远景合,近、远景开,中景合,以及远、中景开,近景合等。</h3> <h1><b>7.藏露</b></h1><h3>恰当地处理画面的藏露关系,可以让画面比较含蓄。若处处都交待清楚,就没什么情趣可言了。景物画得有藏有露,才能引发人们的遐想。“藏”处理得好,可以达到“无景色处似有景”的效果。</h3><h1><b>8.均衡</b></h1><h3>中国画忌“四平八稳”的对等式构图,而多用“秤锤压千斤”来取得画面的平衡。潘天寿说:“画材布置于画幅上,须平衡,然须注意于灵活之平衡。灵活之平衡,须先求其不平衡,再求其平衡。”可见,山水画追求一种均衡美。图案设计中的对称可以给人以美感,而山水画若采用对称就会让人感觉单调,当然也就谈不上美了。</h3><h1><b>9.黑白</b></h1><h3>黑白一般是指画面中墨色的轻重关系,浓墨重,浅墨轻。画面上下左右的黑白要均衡,不要左黑右白,也不要上黑下白。如果画面左边的山用重墨画,那么右边的江水就可以用空白表示。山水画中,通常黑是实,白是虚。在某种情况下,白也可以是实。画水就常采取“计白当黑”的手法。</h3><h3>画家十分注重画面的黑、白、灰关系。黑色的山坡、灰色的远岸和色彩浅淡的天空、月亮、河水,共同组成了这幅优美的图画。</h3><h1><b>10.大小</b></h1><h3>布置画面时,景物要有大小和整碎的变化,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匀齐,而且也可以使主体突出。画中一般是主大宾小,有时也可以主小宾大。不过,主体一定要明显,笔墨要实,色彩要明快。</h3><h3>在童中焘的《翠幄》中,初看画面,密密麻麻,一团翠绿,再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的微妙,树石、亭榭大小相间、错错落落,画面整中有碎、碎中有整,富有变化。</h3><h3><b>四、取景</b></h3><h3>水画的构图可繁可简、可大可小。下面列举一些画家常用的取景方式以供大家参考。</h3><h3>全景,即通景:画面上,地、山、水、天兼具,是山水画家最常用的一种构图方式。</h3><h3>一角:不取全景,只取物象的局部。</h3><h3>左、右侧立面景式:主要景物呈竖向走势,且集中占据画面的左侧或右侧。李可染的《漓江边上》就采用了典型的左、右侧立面景式构图。</h3><h3>顶天立地式:画中的实景顶天立地,几乎占满画面。不过,画幅内可以留有小面积的空白,使其透气。</h3><h3>上实下虚或上虚下实式:取景时,将实景集中在画面的上方或下方,将虚景集中在另一方。实景与虚景所占画面的面积不要相同,两者比例以3:2、3:1或4:1为宜。</h3><h3>对应式:它分为上下对应、左右对应和对角对应三种构图方式。画面总体是一种呼应关系。关山月的《龙羊峡》采用了左右对应的构图方式。画面上,雾气缭绕,峡谷两侧山石高耸,形成了一种左右对应关系。</h3><h3>特定式:只取自然界中的某一特定物象(如草木、山石、舟桥等)入画。</h3><h1><b>五.取势</b></h1><h3>不同的景物具有不同的势:尖峭的山峰有向上之势,飞流的瀑布有向下之势,弯曲的河流有迂回蜿蜒之势,飘浮的白云有流动之势,平坡、沙漠有横平之势……画家把握住山水画所要表现的“势”很重要。</h3><h3>一幅画中,要表现的景物很多,每个景物的取势也多种多样。构图的目的就在于把所绘物象的各种势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大势,这就是取势。陆俨少在创作中即很注重画面的取势,力避画面过平。他把取势方法总结为“之”、“甲”、“由”、“则”、“须”五字形章法。他说:“画要不平,加得上不容易,放得下更难。能够加得上,放得下,画法就不平。”意思是说,画家既要能为画面制造矛盾,又要能统一矛盾。</h3><h3>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很多,常见的有“由”字形构图法、“须”字形构图法、“甲”字形构图法、“之”字形构图法等。</h3><h3>常见的山水画构图方法除了前面所讲的构图法外,还有“C”形构图法、对角式构图法、“S”形构图法等中间实、上下虚的构图方式也是一种对角式构图。</h3><h3>“S”形构图法可以使画面婉转、流畅,有一种曲线美。</h3><h1><b>六、天地位置与边角处理</b></h1><h3>在一幅画中,“天”指的是画的上方,“地”指的是画的下方。一幅山水画通常要先留天空地,然后再在画面中布置景物。对天地位置的处理,画家可以采用上下虚中间实、上虚下实、上实下虚、上下实中间虚四种方式。</h3><h3>画面的边角虽不是画家重点处理的地方,但若处理不当,仍会影响画面整体的美观。画面四角全封死,没有通气的地方,就会让人感到窒息、死板。处理画面边角时,空出一个角或两个角比较合适,也可以空出三个角,但最好不要四个角都空出。四个角全虚空也不好处理,容易产生不稳定感。画家常用的边角处理方式有虚空一角、虚空两角、虚空三角,也可以四角全实。不过,画家采用四角全实的处理方式时,要在画里留白,使其气息畅通。</h3><h3>处理画边时,靠近画边较长的线、形,不论是竖是横,都不宜与画边平行,而要略有倾斜,并且墨色的浓淡也应有变化。</h3><h1><b>七、当代流行的几种构图形式</b></h1><h3>当代流行的构图形式有小大小、少多少、横竖横、竖横竖、一开一合、开合开合合。</h3><h3>当代流行的构图形式除了前面列举的六种以外,还有横竖横竖、半平面、平面、横竖竖、横竖横等。</h3><h3><br></h3> <h1><b>三、张宪军先生现场示范丛林,云,水的创作绘画技法</b></h1> <h1><b>(一)、杂树画法要点</b></h1><h3></h3><h3>各种树木生长在一起叫丛林,也可叫杂树。在画这种树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各种树木的主次关系、长势特点、前后层次、粗细大小、虚实变化、叶子形状等等。在用笔用墨时应充分发挥各种勾、点、皴等笔法,和深、浅、浓、淡、干、湿的墨法作用。在画树干时,应有断有续、有藏有露、有粗有细、有主有次。用笔有双勾和草勾交错运用,要做到杂而不乱,达到层次浑厚的效果。杂树叶也可用大混点、小混点、破笔点、乱笔点、立笔点、横笔点、个字点、介字点等点法。用不同的点来表现丛林茂盛的效果,以达到密中有透、疏而不露、杂而不乱,既统一又多变化,切忌薄、乱、散。</h3> <h1><b>(二)、云的画法</b></h1><h3></h3><h1><b>1、空云法——细心经营云的外廓变化,要自然流动,山石画实,云画虚,即留出空白。</b></h1> <h1><b>2.勾云法——具有装饰味,中锋淡墨勾线,用笔舒展,凝稳不浮滑。</b></h1><h1><b>步骤:(1)空云法,留白。(2)以细线勾出云态。</b></h1> <h1><b>3.染云法——即烘云法,水墨烘出云块,飘渺迷糊,墨色过渡混然。</b></h1><h1><b>步骤:(1)空云法留出云的位置。(2)将纸打湿,用淡墨烘染云的位置。</b></h1> <h1><b> ( 三) 、山水瀑布的画法技巧 </b></h1> <h3>一、瀑布的理解</h3><h3>瀑布是由水的落差造成的,自然界中水总是集于低谷,顺谷流下,在平坦地便为溪水,逢高低相差便造成水的泻落,即成瀑布了。岩石的变化无一雷同,于是溪流和瀑布也就千变万化,虽难以捉摸,究其规律还是有可循之处的。</h3><h3>(1) 可将其理解为阶梯形,这即可解释水的落差而形成的瀑布,也可简单地展示岩石之间的关系。(2)、(3)是根据(1)图的结构关系用线勾勒出的瀑布和画出的写意瀑布。</h3><h3>二、瀑布与岩石的关系</h3><h3>没有山石的千变万化,就没有瀑布的千姿百态。要画好瀑布,先得对山谷中常受水浸淌的岩石有一定的了解。水的落差即是岩石的高低距离。如图所示,岩石的高低纵横将决定水的流向,岩石的低处遇雨便为水的聚集处。</h3><h3>水经过处,改变了石块的形状,但不改变岩石内在的结构。</h3><h3>三、 画瀑布的常用笔法</h3><h3>在画瀑布时经常是用以下三种方法来表现的。</h3><h3>(1)行笔时多用颤笔,有顿留之意。画时侧锋落笔,在均匀的行笔过程中有提按之势。使瀑布产生厚度,并有水花溅落的运动感。</h3><h3>(2) 行笔速度较(1)图为块,似有泻落无阻之感。</h3><h3>(3) 用线条勾出瀑布的流向。此画法线条宜中锋用笔。</h3><h3>四、瀑布的渲染</h3><h3>为较好地表现瀑布,通常画时都对水根部进行渲染。所谓水根部是指垂直面被云断或被水平面所断处。</h3><h3>(1)被云所断处,要求云口要有较清晰的轮廓痕,而同流水的相接处要由白渐灰慢慢晕开,不可有明显痕迹。</h3><h3>(2) 被水平面所断,同水平面相接处可比同抛面和云相接处的轮廓更清楚。画时,可先上清水,将干时上淡墨,不够可反复加几次。</h3><h3>(3)为表现瀑流的厚度,所示处不勾明显轮廓,用浓墨渲染出相交处。不可二者相混失去形体,亦不可太过而刻板。</h3><h3>(4)用长锋羊毫笔,蘸淡墨水,笔锋朝下轻轻拖扫而过,以表现被烟雾所遮的土坡和石壁。</h3><h3>五、线勾瀑布的特点</h3><h3>用流动且有节奏之线条勾画瀑布的起伏之势。这是传统山水画中最常见的画瀑布的表现方法之一。这种画法,对线条的要求很高。画时要注意流动,活泼但不可随便或拘谨。就瀑流的造型说,主要掌握水的落下、水花和旋流的表现线条。</h3><h3>六、线勾瀑布的步骤</h3><h3>(1)先画出石块。线勾瀑布属比较仔细的画法,画石时也应相应地将结构交代清楚。</h3><h3>(2)依石块勾出水流。应注意:1.水平面处的高低不要画的过于悬殊。2.线与线之间的距离要有变化。最后渲染,加上小草和苔点。</h3><h3>七、 写意瀑布的特点</h3><h3>自由地运用墨块和线,较简洁池表现对象的精神,称之为写意。写意瀑布是相对线勾瀑布而言的。它主要靠岩石的虚实安排来表现瀑布的起落,画时着意在水,着笔在石,一气呵成地表现似万马奔腾的激流,以写出怒号崩泻、万壑争流之势,用淋漓尽致之笔,达到山水骤发的效果。</h3><h3>八、写意瀑布步骤</h3><h3>(1) 先皴出石块,安排好瀑布在画面中的位置。画时,先画右面岩石较多的部分,次画中间的一组,要注意使抛出之水顺势;再画左边的山石以收拢瀑布。</h3><h3>(2) 用淡墨染出上左角,使瀑布的形状明确,再分染石面和画出下部的水平面。</h3><h3>(3) 最后分染瀑布和云。图中瀑布和云都是留白的,要画出两种不同的感觉,渲染时落笔要肯定,画瀑布下笔相对可快些使之既汹涌又透明,渲染云时用笔可略慢些,使之既轻盈又有份量。</h3><h3>九、画瀑布的布石</h3><h3>所谓布石,一般指对上部阻障水流的石块的安排。“聚散”是中国绘画最基本的法则,按此法则,布石时石块的形状。大小要有变化,石与石之间距离也要有变化:聚处要密、散处要放而不松。</h3><h3>十、二叠瀑布</h3><h3>瀑布的方向一致时切忌雷同,落笔应对其位置、宽窄、高低以及石的分布作认真安排,画时,二叠瀑布所用的墨色亦应有所区别,不致于过分平、板。</h3><h3>十一、三叠瀑布</h3><h3>三叠以上的瀑布较为复杂,很容易画的零乱而不可收拾。要把握住大的动势,对细小枝节不可过多刻画。由于瀑布在画面中占有主要位置,画前应确定瀑布的形态,然后先画石、次画水、再渲染。</h3><h3>十二、水口</h3><h3>瀑布落于水平面处,称为水口。水口处多水花、多回流。该图是用线勾的方法画的。二上部流水落于平潭而下部流水落于江湖。落于平潭江湖之水要平出,平出之水遇石,有大的回转。画时须注意水的落下、水花、平出、回转这四者之间的联系。</h3> <h1><b>休息期间师生交流</b></h1> <h1><b>二小时讲座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与会者都还意犹未尽。精彩讲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针对性,实用性很强,受益匪浅。</b></h1><h1><b>衷心感谢张宪军先生的精彩讲座!</b></h1><h1><b>感谢研究会的精心组织与安排!</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