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老房子,两代不了情

听雨(cxf)

<h3><font color="#010101">很想回去看看老房子,但一直未能成行。不是交通不便,也不是没有时间,而是离家时间长了,复杂的情愫和离愁交织在一起,难免近乡情怯。</font></h3><h3><br></h3><h3>父亲去世以后,母亲也离开了老房子,到城里和二弟住在一起,只有在清明节扫墓,才结伴回老家,后来父亲的坟迁入公墓,就再也没有回去了。</h3> <h3><font color="#010101">堂叔几次进城,要我们花点钱把老房子修缮一下,防止下雨倒塌。说得也是,老房子是父亲辛苦一辈子的心血,也是他生前留下的唯一遗产,虽然破旧简陋,也不值什么钱,但毕竟是我们曾经的家。</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如果有一天真的倒塌了,在老家的唯一念想就断了,也对不起九泉下的老父亲。可是,我一直犹豫,即便修了,没有人住,还是一座空房,又有什么意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村子上年轻人几乎都在城里买了房子,剩下的都是老年人,早先的邻居,儿时玩伴也都全家搬迁了。就是户口在老家的二弟,在城里也有自己房子,况且他的孩子都在城里工作,也不可能回归故里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但无论怎么说,在情感上还是无法割舍,那毕竟是父亲亲自盖的,也是父亲人生中最值得炫耀的一件事。欲行又止,也是怕面对堂叔的时候再次提起,深感内疚。</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在父亲六十八年生涯中,他的大半辈子都住在土坯草棚里,那棚子是五四年特大洪灾后用政府救济毛竹搭盖的,又小又矮,阴暗潮湿,进门都要猫着腰。</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放到现在,都以为是"牛棚",而我们兄妹四人都出生在这 " 牛棚 " 里。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直到七八年我离开家,几乎没有一点改观。</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人民公社体制,虽然把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发挥到了极致,但农民的切身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在 " 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然后才是自己的 " 分配原则下,交完了公粮,剩下的连温饱也满足不了。</font></h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br></h3> <h3>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才有了转机。就在这个时候,父亲盖了三间砖瓦房,完成了一件破天荒大事,也许在他之前的祖辈中想都不敢想。</h3><h3>老房子依水而居,一年四季氤氲着稻花,菜花和泥土香味。若在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无需出门,前后是一片花海,蜂飞蝶舞,如入琼瑶之境。</h3><h3><br></h3><h3>父亲在老房子里只住了十来年就病故了。临终之前,在医院里唠叨着要回家,我们赶在他咽气之前,满足了最后的愿望。</h3><h3><br></h3><h3>虽然走时平静安详,但眼角上流着泪水。分明在表达,舍不得离开渐好的日子,舍不得离开一辈子相依为命的老伴,舍不得离开还算争气的子孙们,舍不得离开亲自手建造的老房子。</h3> <h3>父亲一生大半是在贫困和凄苦中度过的,自幼失去父母,是其伯父把他养大,从小就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h3><h3><br></h3><h3>父亲是个文盲,一辈子养育了四个子女,在极度贫困中却没有让一个孩子辍学,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而自己一辈子生活的半径没有超过十公里,像一个负轭的老黄牛,常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h3><h3><br></h3><h3>不要说吃好,就连吃饱都成了一种奢望。最艰难的时候,粥饭中掺着山芋干,借助粗杂粮勉强维持生活。上中学时,需要住校,常常为无米而犯愁。</h3><h3><br></h3><h3>父亲一辈子没有穿过几件像样的衣服,总是补丁叠补丁,一件棉袄穿了十几年。我参加工作后,給他买了一件羊毛大衣,没穿几年,他就永远地离开了。</h3><h3><br></h3><h3>上帝啊!都说您是最公平的,而在我眼里,未必是这样。无视一个老实人,关闭了门,却没有为之开啓一扇窗。一个辛劳一辈子的人,为什么不能多施舍一些时间, 让他和子女们在一起享些天伦之乐?子女们尽些孝心,难道过分吗?</h3><h3><br></h3> <h3>老房子后面有一片菜园地,一年四季种着各种应时蔬菜。后院里养了几十只鸡,还有一棵柿子树,到秋天,满树的红柿子,像红灯笼似的,好看又好吃。</h3><h3><br></h3><h3>父亲在世时,总是隔三差五地給我们送一些蔬菜,鸡和鸡蛋,还有熟透的红柿子。其实,他的心思,就是寻个借口进城看看子孙。</h3><h3><br></h3><h3>我知道,这是不善言辞的父亲对子女挚爱的一种方式,他对子女的爱不在口头上,而更多的是体现在行动上。</h3> <h3>父母在,家就在。每年年初一,不论刮风下雨,我都领着妻子女儿赶回家,在老房子里和父母一起过年,其乐融融。现在想想,最开心的事还是与父母家人一起欢聚。</h3><h3><br></h3><h3>每次回家,父亲都要邀请一些亲戚近邻来家吃顿饭,忙上忙下,热热闹闹。父亲走了,老房子空了,人气也散了。</h3><h3><br></h3><h3>想象得出,周围一定长满蒿草,屋内门窗挂满蜘蛛网,鼠兔出没,一片凄凉景象,昔日欢乐气氛,再也找不到了。</h3> <h3><font color="#010101">悲莫悲兮生别离,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亲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说句心里话,我很不情愿看到老房子满目荒凉的样子,睹物思亲,会联想很多,引起内心惶恐与伤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父亲走后,老房子成了父亲人生中最后一张扉页,不是不愿翻,而是不敢翻,但又不能不翻。虽然那里已经不再是家了,没有家温度,只有唏嘘和叹息,但永远寄托着对父亲的怀念。</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后记:今年八月,二弟回去把老房子修缮了。有一个想法,约好时间,带着我们的孩子一起回老家去,住几天,以慰籍老父亲在天之灵。</font></h3> <h3>原创/听雨</h3><h3>图片/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