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婚礼漫谈(一)

东方一木

<h3><font color="#010101">  引言:我们祖先设计的婚礼,每一步都有积极的和现实的意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什么是礼?什么是婚礼?为什么要举行婚礼?婚礼包括哪些程序?什么是纳采?什么是问名?什么是纳吉?什么是纳征?什么是请期?什么是亲迎?这些程序是怎么来的,举行这些仪式有什么意义?什么是聘礼?什么事喜礼?什么是奁礼?什么是改口费?该不该给聘礼?该不该出份子?该不该陪送?该不该给改口费?各应出多少钱?给谁?这些钱各应当干什么用?什么是八字?应当如何选择婚期?娶亲时为什么要用八抬大轿?上轿时新娘为什么要哭?下轿时新娘为什么要抱?应当用什么人接送新娘?为什么姑不接姨不送?接亲的车队为什么要绕行?结婚为什么要贴喜字?为什么要放爆竹?什么是拜堂?什么是合卺?什么是入洞房?应当怎样闹洞房?对于这些婚礼中常遇到的问题,下文都有答案。</font></h3> 结婚需要不需要举行婚礼?如何举行婚礼?这是现在年轻人和家长们常遇到的一些问题。<br>我国婚姻法只规定,结婚只需要男女双方亲自到政府进行登记,没有要求必须举办婚礼。——这是不主张举行婚礼的人的理由。<br>结婚是人生大事,婚礼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人就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结婚都要举行婚礼——这是主张举行婚礼的人的理由。<br>我是主张结婚要举行婚礼的。因为,我们祖先设计的婚礼,每一步都有积极的和现实的意义。<br> 什么是礼?礼旧写做礼,左边为“示”部,像一个人,立正站直,两臂下垂,低头请示。右上为“曲”,曲即是酒。右下为“豆”,一种盛酒的容器。可见,原始的礼,是一种与祭祀有关的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到了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场合,为了明确自己的身份,都要举行不同的仪式。古人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这种仪式的作用,主要是在神灵和众人面前明确当事人的身份,提醒当事人安分守己。中国古代人生重大事情都要严格按照礼仪办事。人生重要的礼有九礼。《大戴礼记?本命》记载“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即:成年仪式,订婚仪式,朝拜仪式,结婚仪式,出殡仪式,祭祀亡灵仪式,接待客人仪式,邻里、朋友交往的仪式,参军当兵的仪式。不举行这些仪式,人也会成年,也会寻找配偶,也会有亲戚、朋友、邻居的交往,也会有人打仗,也会死亡。举行了冠礼,就是向社会宣布“我是成年人了”,让社会监督不再做小孩子的事情。举行了婚礼,就是向社会宣布“我是有配偶的人了”,让社会监督不再与异性有非分之想。举行了朝礼,就是向社会宣布,“我是国家的臣子了”,让社会监督,我要忠于国家,终于皇帝。举行了聘礼,就是向社会宣布:“我做丈夫了”,让社会监督,我要履行做丈夫的义务。举行了丧礼,就是向社会宣布,“某某人已经死亡”,让社会监督,他的身份和财产将由别人继承。举行了祭礼,就是向社会宣布,“我是死者的继承人”,让社会监督我要继承先辈的遗志。来了客人,举行宾主之礼,就是向社会宣布双方的关系及身份地位,让社会监督自己会努力维护这种关系。举行乡礼,(比如,谁家遇到盖房或者婚丧嫁娶,相邻们都要去帮忙,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或者参军,乡邻们都要请到家里喝送行酒),就是向社会宣布“我们是乡亲关系”,让社会监督我们不会忘记这种亲情。参了军,就要举行军旅之礼,穿军装,佩戴军衔,参加操练,就是向社会宣布“我是军人了”,让社会监督自己要遵守军队的纪律。可见,礼是一种明确人身份的仪式。这种身份的变化与权利义务有关。这种权利义务关系不是靠法律来强制,而是靠社会舆论的监督,靠当事人自觉遵守来维护。礼,虽然不是法律规定的,但高于法。中华文化讲“一准乎礼”,就是一切事情都不能违背礼数,都要按礼数办事。法律不规定礼的内容,但是法律不能违背礼。现代人除了婚礼、葬礼之外,大多参加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国庆典礼、建校、建厂XX周年庆典、入队、入团、入党宣誓、生日庆典、就职仪式等等。这些程序和仪式,都不是法律强制规定的,但都有它特定的意义。守法只是做人的底线,守礼才是高尚的人。<br> 什么是婚礼?婚,左边是“女”部,右上为氏族的“氏”,右下为“日”。婚,是女子改变姓氏的程序,是与性行为有关的程序。婚礼,就是将其他氏族女性成员改变为自己氏族成员的仪式。民间称女子出嫁为“姓(读作行)婆家”,原意就是女子出嫁需要改为夫姓。女子氏族身份的改变是否影响姓氏的的变更有三种情况。一是妻随夫姓,如列宁姓乌里扬诺夫,列宁的妻子称乌里扬诺娃,赫鲁晓夫的妻子称赫鲁晓娃,蒋经国的妻子称蒋方良。一种是妻冠夫姓,张家之女嫁到王家称王张氏,何家之女嫁到郑家称郑何氏,洪家之女嫁到奚家则称奚洪氏。我们看到宋庆龄解放前的一些著作,署名都是孙宋庆龄,何香凝的一些书画作品,落款都是廖何香凝,现在一些港台女性的名字有许多是四个汉字组成,这就是妻冠夫姓的结果。第三种情况是妻子保留父姓。这与“在家从父,出家从夫”礼教是不符合的。女子婚后保留原姓的在古代是少数,如杨门女将中的柴郡主,穆桂英、佘赛花。柴氏是皇族血统,比杨氏血统高贵,所以保留。穆桂英婚前是山大王,是西北少数民族,他们都保留了父姓。保留父姓不等于氏族地位不做变更,后人都称柴郡主、穆桂英、佘太君为杨门女将,而不能称它们柴门女将、穆门女将、佘门女将,他们的战功都要记在杨家的账上。我国现在的婚姻法规定:“夫妻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但是不限制妻子自愿随夫姓或者冠夫姓。台湾的《六法全书》规定妻冠夫姓,但是也不限制经过协商妻子继续使用父姓。结婚后姓氏随父还是随夫是形式上的东西,可以听其自愿,但是,结婚会使男女的身份地位发生变化,权利义务发生变化,这是客观事实。婚礼,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生中所要参加的最重要的仪式。现代人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才能有社会的和谐。古人云“男女有别,而后有夫妻之义,夫妻有义,而后有父子之亲,父子有亲,而后有君臣之正。” 可见,在古人眼里,婚姻不仅对人生,就是对社会也有重要的意义,应当严肃认真的对待。<br>注明:文字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