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格莱德一座华美悲情之城

潇潇小草

<h3>  奥斯曼统治时代遗留的古老建筑</h3> <h3>  </h3> <h3>  </h3><h3> “ 颓败又依稀精致的奥斯曼建筑;上流贵族的咖啡馆与古董店;石桥下缓慢而过的老式铁皮电车;布满了涂鸦和手写诗歌的墙;手捧鲜花、穿呢子大衣的老人……”如诗优雅的画面早已映入我的眼帘,斑斓我的心怀,她是我心中向往的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华美与悲情的写意。 </h3><h3> </h3> <h3>  赛尔维亚共和国 是南斯拉夫解体后的东欧小国,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她位于欧洲东南部,是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内陆国,地缘复杂,历史源渊,是欧洲的十字路口,是连接欧亚非州、中东的必经之路;她曾宗教多元,东正教、罗马天主教、伊斯兰教并存;她曾辉煌、被称为”巴尔干之虎”;她曾悲泣,多灾多难,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从古罗马帝国开始,这里的每代人都经历了至少一次以上的战争。</h3><h3> 我愿在这沧桑的国度,与摄影艺术家顾晓军老师一行,在阳光的注视下,寻找她历史的碎片,感悟她深邃的美丽,掀开她厚重帘幕的一隅,用镜头与文字饱满我的灵魂与记忆……</h3> <h3>  巴尔干半岛老城的数百年城墙</h3> <h3>多瑙河之歌</h3> <h3>  贝尔格莱德,地处巴尔干半岛核心位置,是多瑙河与萨瓦河相拥之地;是欧洲和近东重要联络点,有颇重要的战略意义,故称为“巴尔干之鈅”。她被炸毁40余次,夷为废墟,又重建40余次,唯有古老的多瑙河与萨瓦河静静流淌。</h3><h3> 如今塞尔维亚已在磨难中浴火重生,美丽的萨瓦河流经贝尔格莱德市区,河一边是古韵颓美的老城区,河另一边是现代繁华的新城区。(晚霞辉映的多瑙河与萨瓦河交汇处)</h3> <h3>  金秋10月,树木的叶子已退去冷绿的清凉,满城的风絮略有缤纷的色彩。我们坐在大巴车上,一边隔窗欣赏贝尔格莱德的自然及城市风景,一边聆听导游小夏女士对古城历史变迁与文化特点的简介。 </h3><h3> 无论是老城区遗留的奥斯曼统治时代那些华美的旧气息,还是新城区展现的现代与时尚之风,都在无言诉说:纵然被战火暴击一千年,塞尔维亚人依旧坚强地活着,其民族的独立精神无不令人起敬。</h3> <h3>  白色城堡-凤凰涅槃</h3> <h3>优雅古城</h3> <h3> </h3><h3> 贝尔格莱德,是白色城堡之意,其来源有个美丽传说:很久以前,一群商人游客乘船游玩,来到萨瓦河与多瑙河汇合之处,眼前突然出现一大片白色房屋,“贝尔格莱德,贝尔格莱德” 大家纷纷喊叫。 “贝尔”意为“白色” “格莱德”意为”城堡”,故城市之名由此而来。欣慰的是我们入住的酒店在贝尔格莱德老城区米哈伊落大公步行街,老街历史悠久,是首都主要的步行商业街,1870年命名。</h3><h3> 长长的老街,矗立着幢幢奥斯曼风情的建筑,各种大小不一的教堂,彰显着拜占庭、巴洛克、洛可可等不同格调。每一栋精美却略显颓败的墙壁中,无声见证着这座城市血与火的战争洗礼,那是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对塞族人留下的”殇”之痛……</h3><h3> 我驻足在铺满青砖黑石的石径小路,抚摸着蒙尘的古老建筑,思绪万千……也许,世界所有战争的起源与纷争,无异于地缘利益之争、信仰之分歧吧……期冀未来的世界,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国与国之间打开国门,彼此接纳,走向一条众望所归之路,走向和平,没有战争。</h3> <h3>  晨,沿街摆满鲜花</h3> <h3>  午后阳光下的老街,散散的气定神闲之派,懒懒的无限诗意;沿街布满了手工艺品和服装商铺、咖啡厅、西餐厅;老墙上各种涂鸦,风格迥异,情趣盎然;街上行人仪表精致,举止淡定得体,透着时尚的欧洲风范;行在路上没有急匆匆的焦虑之感,淡漠的表情透着真诚。 </h3><h3> 我们向东,漫步到步行街的十字路口,眼前一片热热烈烈的花团锦簇,张扬地陶醉着我的双眼,是沿街排列的桌子,摆放的浓郁鲜花,它与古老建筑交相辉映,生机勃勃独成风景。</h3><h3> 椅子上坐满了喝咖啡、聊天的情侣、中年夫妇、活泼的孩子,也有老人。阳光的光影柔柔地打在他们的脸上或身上,一杯咖啡或半杯红酒是他们一下午的光阴,也是他们生活的仪式感。</h3><h3> 他们很少看手机,注重有温度的对面交流,这情景,令我不自禁地想起作家木心的那首诗:“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描绘的就是如今贝尔格莱德人的慢生活。</h3><h3> 他们愿意在精致的咖啡馆,或古董店、手捧鲜花,慢慢把自己活出包浆,把那份对生活,对爱的激情隐于细碎的光阴里。经历了诸多战争赛尔维亚的首都人,他们的身上透着一种忧伤的美丽,眼睛流露着高贵的坚强。</h3> <h3>  满街涂鸦</h3> <h3>慢生活</h3> <h3> 小憩</h3> <h3>阳光的孩子</h3> <h3>艺品小店</h3> <h3>餐厅一隅</h3> <h3>  古城有各种风格迥异的教堂,他们灵魂的栖息地,塞尔维亚人现在大多信仰东正教。</h3> <h3>  古韵魅力</h3> <h3>  赛尔维亚是个有艺术情怀的国度,贝尔格莱德更是洋溢着艺术文化气息;建筑、教堂、古老的城堡都雕刻着凸显东欧文化色彩的艺术图案, 可谓精彩绝伦。</h3><h3> 建筑是文化之母,我们从遗世而立的古老或现代建筑中,深深解读其多元文化,浸染着多彩艺术风格的印迹。</h3><h3> 千余年的战火袭击 ,千余年的水深火热,仍未能泯灭塞族人对艺术的追求,对信仰精神力量的执着;那是信仰与艺术赋予他们灵魂的纯净与安宁之美。步行街亦有各色绘画、弹琴的艺人,悠闲地追逐自己的艺术之梦。</h3> <h3>红酒小镇</h3> <h3>晨,老城依旧盹在阳光里</h3> <h3>沿街商铺</h3> <h3> 大公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三世的铜像</h3> <h3>  贝尔格莱德共和广场,傲然竖立着1882年建造的塞尔维亚大公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三世的铜像,他是赛尔维亚人心目中的英雄,为纪念他将塞尔维亚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而建造。这里是贝尔格莱德举办各种活动的地方,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等公共建筑都荟萃于此,可谓是贝尔歌莱德首都文化的中心。</h3> <h3> 国家博物馆,丰富的艺术殿堂</h3> <h3>  </h3><h3> 我们到贝尔格莱德的第一天,导游说:“国家博物馆有毕加索的真迹 ”。这无疑成为我们必逛博物馆的理由。 </h3><h3> 我们在返程的前一日,入住贝尔格莱德; 在去往博物馆的路上,小夏说:我们座电车吧。这正合我意,我很想亲身体会“石桥下缓慢而过的老式铁皮电车”的情景。我们上车后,因为是中国人,司机竟然免票。</h3><h3> 赛尔维亚人对中国人的友好,有历史原因:她曾遭受北方匈牙利、南方土耳其的战争与暴虐;遭受西方纳粹德国及北约的轰炸;遭受近亲克罗地亚的残酷屠族;唯有东方中国人、俄罗斯对他们给予援助。他们感恩!这份友好之情,我们处处在不经意间可以体会:一日午餐,因为我们每日的西餐营养很丰富,各种烤肉、鱼虾、蔬菜水果等样样齐全,每天充盈着我们的舌尖味蕾,我们点餐量日渐减少,热心的餐厅老板一定又执意送我们一份烤羊肉,盛情难却之余,也令我们在异国感受到异样的温暖。</h3><h3> 贝尔格莱德之城是个浸满爱与阳光的城市,优雅端庄的女士、彬彬有礼的男士、阳光快乐的孩子,他们身上洋溢着信仰、感恩的人性善良之光芒。</h3><h3><br></h3><h3> 国家博物馆是塞尔维亚最古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建于1844年。有关资料介绍:自建馆之日起,其收藏品的数量有40万件,甚为可观。包括:考古、古币、中世纪等历史文物的收藏;意大利、法国、日本、俄国、澳大利亚、德国等诸多国家艺术作品的收藏,以绘画居多。</h3><h3> 我们在黄昏时分步入这座艺术殿堂,(晚8点闭馆),时值馆内人少,一楼大厅陈列着雕塑作品,馆内布置简约古朴,方寸间处处透着岁月的凝重感。面对如此惊鸿丰盛的艺术盛宴,赞叹之情油然而至,心绪与灵魂顿迷意在无与伦比的享受中。时间有限,我们只能有选择地欣赏艺术家的绘画作品;首先直奔4楼,欣赏了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大师毕加索的一幅作品,虽然不懂绘画,依然欣慰有幸一暏世界大师的真迹,顷刻沉浸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中。 </h3><h3>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绘画、法国印象派的绘画……幅幅精湛画作滋心、养眼、醉魂,我超越时空、浮想联翩地感悟着艺术的神圣之美,力量之美、纯净之美、安宁之美!那种美的愉悦,令我感动 ,无关思想、无关逻辑,如一朵朵馨香四溢的花朵,与自己前世今生似曾相识,我泪盈于眶,深情对视,美好的遇见,在这里!</h3><h3> 闭馆时间到了,我们仍留恋不已......</h3> <h3>  妙妙风情,令人陶醉</h3> <h3>毕加索画作</h3> <h3>  从博物馆出来,正值贝尔格莱德华灯斑斓,街上行人川流不息,那热闹喧嚣的情景,如国内京城的夜晚,只是他们的步伐在月光中依然很慢、神态很闲……</h3> <h3>  夜风情</h3> <h3>  </h3><h3><br></h3><h3> 孩子的快乐,总是令人动容。</h3> <h3>异域故事,我的记忆</h3> <h3>  塞尔维亚作家杜桑·拉多维克说:每个清晨,无论谁在贝尔格莱德幸运地醒来,都会意识到他的今天已收获足够多,以至于再稍作任何要求,都显得不合时宜。整个国家弥漫了一层层浓得化不开的、诗意的伤感。</h3><h3> 贝尔格莱德这座千年的古城,曾经的悲戚与丧失感持续了世世代代,如今她如凤凰涅槃,奇迹般在战火中重生;贝尔格莱德人历经战乱、死亡、哀伤、爱与恨,灵魂最终在遗忘中渐渐升华成永恒的安定。</h3><h3></h3><h3> </h3><h3> </h3> <h3>  贝尔格莱德是一首读不透的诗,我们一行在磨难的血与火的建筑印迹里,读”殇之歌”;在域外的人文风情里,留下我们的视觉与故事!</h3><h3><br></h3><h3> 祈求世界和平!</h3> <h3> 文/摄影:井小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