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杯乐----玉门市第三幼儿园乐乐班音乐游戏

蔡宏

<h3>音乐游戏不仅可以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活动,发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树立自信心,培养与他人和谐合作的意识和他们的专注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幼儿在共同合作中感知音乐,发展节奏感,训练动作协调性和灵活性,以并在互动中感受共同活动的乐趣。</h3> <h3><br></h3><h3>1、身心平衡发展</h3><h3>一般学校中的课程均以发展理性为主要目的,而发展体能的体育又无法弥补感性中感觉、感知、感悟和感情培养的需求,唯有音乐课可以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对其感性与理性,身(生理)与心(心理)进行综合平衡教育。当然,这种音乐课只有将动作结合音乐教育才能实现这种教育的目的,即奥尔夫所主张的原本的音乐教育。这种结合动作的音乐教育方法,在中国古代“乐”的教育中就有体现,例如西周的宫廷音乐教育,就是通过乐舞的教习而得到应用的。</h3><h3>结合动作的音乐教育,对身心的自控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富有动力的生命力等方面,确实是其他任何教学课程都难以做到的,所以它更有利于素质教育。</h3><h3><br></h3><h3>2、培养敏锐的听力、注意力、反应能力</h3><h3>在教学实践中,律动不是按规定的动作配以音乐进行的,而是人在听到音乐后通过动作自觉反应出来的,这是这种教学方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首先,它是培养听的洞察力,要求听要专注,只有专心地听,才能培养注意力。听后,通过动作自觉反应出来,这就是反应能力,这个“身体外化”是“音乐”的外化,听的准确与否,反应的准确与否一目了然。</h3><h3><br></h3><h3>3、发展创造力</h3><h3>对听的音响“音乐”即兴作出身体动作的反应,这种即兴表演促进了学生自我表现和创作的欲望,是培养创造力最简单而且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h3><h3>同一符号系统的模仿(如从语言到语言、动作到动作),只需要模仿能力和反应能力,不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不同符号系统之间的模仿,就需要将这一符号的某种特征或象征性意义移到另一种符号系统上,这必须有想象力才能模仿得出来,尤其在比较抽象的音响与动作之间这种移易,就更是如此了。把对声音的感受,如声音的高低、走向及强弱变化,甚至不同的音色、曲式结构,用动作来表示时,就必须要有想象力才能做到,甚至因为声音的非定量性和多解性,动作的反应完全有更大的自由度去表现,这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h3><h3><br></h3><h3>4、节奏感训练</h3><h3>以身体为乐器,通过动作挖掘人与生具有的节奏感,体验和发展人更加敏锐的节奏感。人的动作本身就最富有节奏动力,从最简单的走、跑,到日常生活劳动中的动作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动作节奏教学的素材。而对儿童来讲,通过动作来发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