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广陵散》的千古知</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音</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者: 亦 湜</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八月十五蟹儿肥,我和家人正在剥蟹饮酒赏月之时,突然收到好友胡庆軍的一首新诗,看起来他自我感觉很好,所以破天荒的请我看一看。盛情难却啊!饭后认真拜读起来,仔细一看我惊呆了:啊!是听古曲《广陵散》的感悟之作,这是他写的吗?</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地杰人灵的天津滨海新区,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培养了一茬茬诗人,个个名声显赫,胡庆軍就是一个。由于工作关系我们认识的比较早,乍看起来他怎么也不像个有名气的诗人,沒有滿胡须,也不是长发披肩,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只是眉宇间透着文化底蕴的深沉。庆軍老师是一个多产诗人,不仅出版了多部诗集,诗作也经常在省市级报刊发表,并多次获奖,我经常“奖誉”他诗歌发表的速度,己经达到了请客埋单的节奏。庆軍的诗文字流畅,贴近生活,意境深厚,给人一种平和自然的美,读他的诗仿佛如欣赏一块撕下大自然,人、景、物巧妙的有机粘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深临其境的惑觉,让人百读不厌。对他的作品我非常喜欢,记得我们在一起采风时,晚间几个气味相投的文友“煮酒论诗”时,我曾问起他作诗的体会,庆軍有一段话印像颇深,他说:诗人要和厨师一样,厨师做菜只要有好食材,合格的厨师就要做出适合食客的口味的美味佳肴,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好厨师;作诗也要想到读者,好的元素给你了,你也要写出让读爰看、想看,有一点收获诗作才行,否则你也不能算一个真正的诗人。</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庆軍就是这样一个有责任感的诗人。</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到胡庆軍老师的新作《故事早己经开篇》,让我欣喜若狂,诗人有这样的灵感,能挖掘出千年前的诗歌元素,是他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他视角更加开阔的开始。不经意间他也伐了《广陵散》这首古曲的千古知音。</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广陵散》一曲,流传甚久,据说在东汉三国时己流行。《战国策》及《史记》中均有记载,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复仇故事,说的是聶政的父亲被韓王杀害,他为父报仇“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练成观者成行,马牛止听”的琴艺,因此被喜爱琴声的韩王召入宫中弹琴。聶政藏刀于琴,演奏间奋起刺死韩王,他又自毀其容断体自尽,后被灭门。尽管后来史学家们众说纷纭,但有一点不可置疑,这是一曲歌颂古代义士的悲歌,是颂扬弱者反抗精神一首古曲。就如诗人在诗中说的一样,虽然时间己久远,但依然:“能听得出一种激昂、慷慨和悲壮”,“一曲广陵散,诉尽人间恩怨、世间冷暖。”</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div></h1><h3></h3> <h1> 古曲《广陵散》的文章,比较难写,不象《十面埋伏》、《长恨歌》一样可以随意搬运。而写《广陵散》必须要认真猜解,在封建社会它曾定为禁曲,一些封建帝王更是视之为大逆不道,至今人们才能听到这者“冰炭交加,升天坠地”的古曲。《故事早己开篇》的作肴,对《广陵散》猜解比较深厚。其一,一开头作者就把自己跳入曲中,“好像什么断裂了,心也隐隐作痛”,一个痛字了得,露出了作者的情感;其二,“时间限定词穿透了灵魂,追寻那流转了千年的笔墨”,可以说这是这首诗的亮点,作者用“灵魂”在托衬千年的故事,人们常说诗人的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自己的灵魂在纸上跳舞,因此才美;其三,听,写《广陵散》不能不念聶政,不能不思嵇康,“因聶政刺韓相而缘起,因嵇康大刑前绝奏而闻名于世”,作品用短短的两句话把故事和人物就勾划明白,可谓是妙笔。</h1><h1><br> 这首诗是一部好作品,值得一读,如果非要鸡蛋挑骨头,一是是韓相还是韩王可否商榷一下;二是如果能和民族的解放和重生突出一下是否更圆满。</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