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正在古墓般死寂的陋室看书,突然,此鸣彼啭不同音质的鸟叫声,象一支清脆幽远的小夜曲,穿过窗帷,流进心田。掩卷闭灯,推开小窗,但见一轮明月,跃上虎山之巅,给群峰大地洒下一片银辉,亮若白昼。难怪大山的精灵归巢的百鸟,这般欢呼雀跃,这般齐声合奏!难怪王维当年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之咏</h3> <h3>仰望高远的星空,漂浮的彩云,皎洁的圆月,不禁心潮奔涌,神思万千</h3> <h3>明月啊明月,你与太阳轮值,东升西沉,经天纬地,辉耀寰宇,照亮人间。没有你,世间就少一半光明,多一半黑暗。明月啊明月,你时而浑圆如镜,时而一弯如镰,你的阴晴圆缺,似在感应人间的悲欢离合,难怪文人雅士要对月遐思,时而人间天上,时而天上人间,或抒发性情,或感悟人生,或寄寓哲理。你是人间团圆的祝福,爱情的象征,乡愁的寄托。人类为你取了月亮、婵娟、玉盘、明镜等等五十多个美丽的名字,为你写下了万万千千灿若繁星的名篇佳作、华章丽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窃兮,芳心情兮。”从《诗经·陈风·月出》起,直到今天,歌月的颂词,就紧紧伴随着你的清辉柔光,与你作天上人间的情感交流。傲视万物咳唾成珠的诗仙李白,传世的千余首诗中,咏月之诗竟然多达近四百首!世世代代,代代世世,一个呀呀学语的孩童,也会用稚嫩的声音,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五言绝句。明月啊明月,你高悬天际,俯瞰大地,闻听万方,该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爱月恋月的一往深情了吧。不然,你怎么会在太阳刚一歇息,就急急忙忙穿云越山,象一盏巨大的明灯,驱赶漫天的黑暗,洒下遍地的银光</h3> <h3>西方人崇拜太阳,以太阳神阿波罗为尊,文学作品大多歌颂太阳。中国人很少歌颂太阳,而把颂词献给了驱赶黑暗与恐惧的月亮。中华民族车载斗量的咏月之作,有如千颗万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中国文学的天空,令千秋百代的炎黄子孙读之余香满口,心旌摇摇。然而,辛弃疾的送月词,却很少有人注意,实有遗珠之憾。“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这首词采用屈原《天问》的形式,对月亮发出了上天入地且入海的刨根究底的探问,犹如云驰电扫,金闪炸雷,使人类的对月之思跃上一个新的高峰。这别具一格一反前贤的独创之作,这神思飞越神悟穿空的惊月之问,高扬了中华民族科学探索的精神旗帜,擂响了人类探月登月的出征战鼓!闪电转瞬即灭,惊雷转眼消逝。然而,这思想上的闪电惊雷,既光耀了昨天,又灿亮轰然到今天和明天!</h3> <h3>明月啊明月,月宫中真的有琼楼玉宇,鲜花碧草,真的有嫦娥曼舞,玉兔杵药,吴刚伐桂吗</h3> <h3>明月啊明月,你是什么?你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你为什么夜复一夜、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百年千年,都象钟表一样精准运行,圆圆缺缺,升升降降?是你自有的神力,还是背后有更神奇高妙的操控者?……数千年来,人类的这些问号,如果勾联起来,恐怕可以串成一架三十八万四千公里长的通天之梯,直达月宫</h3> <h3>近代,有人臆测,说你是从地球中分离出去的一部分,象《圣经》中说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一样,其论据是月中的暗影与地球上的海洋形状相似。但是,月亮的其它部分呢?这显然不值一驳。另外,根据从宇航员带回的月亮上的岩土样本分析,也与地球上的岩土的化学成份完全不同。而且,月球的年龄也比地球、太阳更古老,说明月球根本不是太阳系里的东西。还有人说,你和地球、太阳、星星,不过是宇宙大爆炸后的碎片,这种猜度,更加荒诞。爆炸的碎片,是纷乱的,哪能象日月星辰这般排列有序,运行有常,在茫茫太虚中转动不息,千年不易!月亮、月亮,顾名思义,是每月亮(满)一次,即每30天从新月、半月到满月一个全过程,周而复始,从不改变。这是爆炸物能做到的吗?有位朋友在牛顿家中见到一具精美的太阳系模型,只要摇动曲柄,众星球就各按其轨道运转起来。他问牛顿:“这是哪位能工巧匠设计的?”牛顿答:“没有人。”朋友大惑不解。牛顿说:“如果一具模型必须有人设计、制作的话,为什么象这具模型这样实际运转着的太阳系却会是偶然碰撞形成,而没有一位设计者、创造者呢?”朋友一时语塞,顿然醒悟。</h3> <h3>还有人从中国甲骨文和世界各民族的远古神话入手,寻找月亮的奥秘,从而提出大胆的假设:甲骨文中的“天”是指月亮;月球是外星人的巨型宇宙飞船,于1.5万年前飞临地球,且离地球极近,大约6000多年前飞升至现在的位置。这虽然未经证实,但至少比“分离”说、“爆炸”说更符合逻辑</h3> <h3>屈原在两千多年前的《天问》中,有“顾菟在腹”一问:月亮啊,你腹中是不是空的,不然,你腹中养个兔子干什么?我们不得不佩服屈原的惊人想象。今天,经过科学家的研究、观察和宇航员登月的考察,也基本上断定,在月球35-40公里的壳体下部,存在一个巨大的空洞。这个数千万平方公里的空洞里,存在着什么?有高级智慧生命吗?登月的宇航员说,他们接近月球时,后面有一大群飞碟跟踪,到月球后,飞碟不见了,进入了月球内部。据说,美国的登月计划中断了四十多年,就是在研究如何应对月球上的外星人。</h3> <h3>1700多年前的著名科学家、养生家葛洪,在其著《抱朴子》中说:“今月不及古月之朗。”这句话足以说明葛洪对月亮的变化观察之细。美国的天文学家们在研究了中国3000年的日食记载后认为,在遥远的古代,月亮围绕地球旋转的轨道比现在低得多,现在人们看到的月亮,当然不及古月之朗。近代天文学家经过反复观察也发现,月球还在不断上升。r>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浪漫飞扬的揽月梦想,代表了人类对月球的共同向往。今天,人类已可登临月球。但站在月球之上回望地球,地球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又有怎样一番感慨呢?美国宇航员施高特说:“当我们飞向月球时,身后的地球最初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海洋、白云和山脉,美丽极了,就象圣诞树上的装饰。但几个小时后,地球却小为篮球,不久又缩小为棒球、乒乓球……我们居然到达月球表面了,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开拓者的兴奋……抬头回顾地球,只见那美丽温暖的地球,显得极其脆弱,好像用手指一捏,就会捏碎似的。</h3> <h3>从远古神话、先哲问月,到今天的登月,人类对月亮的认识,并无实质的进展。明月啊,高高在上的明月,你的清辉里,到底隐藏着多少奥秘?难道你真的是一艘古老的宇宙飞船?难道宇宙间真的有高级智慧生命在操控?人类已七次在你的尘埃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还将利用你的资源,你会同意吗?甚或移民月球,你会接纳吗?科学家们根据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断定宇宙存在十一维空间,时间、空间和光,都是可以弯曲的。宇宙的宏大与精妙,向人类展示了奇妙的景象。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穷无尽的时间,人类的认知太有限了,但人类不会停止探索的脚步!我们现在生活在四维空间,我们看到的月亮乃至整个天宇,是现在的模样,但如果在五维、六维空间呢?月亮,你还是那么遥远,还是现在的样子吗?你不是一直在不断升高,与地球渐行渐远吗?你要去哪里?难道茫茫宇宙中,还有比地球这颗绿色的星球,更适合作你的朋友的星球吗?如果有,能否带上人类,一起去开创新的家园?</h3> <h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啊明月,这是人类对你的热忱的呼唤!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类在变,你也在变,世间的一切都在变,但人类对你的情感千古不磨,对你的探问与日俱增。地球人、月球人,乃至所有的外星生命,都应该一起高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h3> <h3> 美篇制作: 梦 夏</h3><h3>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平台</h3><h3> 谢谢赏读 欢迎分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