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山下乡5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知青征文座谈会纪要

袁圆

<h3><b>11月20日下午,上海知青研究会与佰瑞福公司《新鲜早世界FM》网络电台联合召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山下乡50周年”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知青征文座谈会。上海知青研究会副会长刘铭君主持会议,《新鲜早世界FM》主编殷济蓉汇报了知青征文活动开展情况,二十位多位征文作者作交流发言,上海知青研究会会长阮显忠作总结发言。</b></h3> <h3><b>刘铭君副会长说:2018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大批66、67届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今年我们又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海知青研究会和佰瑞福《新鲜早世界FM》网络电台自去年起开展两大主题的征文活动。一年多来,征文活动在知青团队中引起积极反响。刘铭君还说:知青征文活动也是上海知青研究会与佰瑞福公司战略合作的又一成果。此前,上海知青研究会与佰瑞福公司已开展了知青闹元宵、知青旅游、知青体育比赛以及“八大地区知青座谈会”等一系列大型活动。</b></h3> <h3><b>《新鲜早世界FM》网络电台主编、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殷济蓉对知青征文活动开展情况作了简要的汇报。她说:知青征文活动是在成功推出《知青进行时》节目基础上而开展的。2017年,上海知青研究会与佰瑞福公司尝试在国内首个老年网络电台《新鲜早世界FM》上开设知青专题节目《知青进行时》,音频+图文,在手机上直接收听,创新而简单,很受知青欢迎。</b></h3> <h3><b>去年和今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山下乡50周年”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征文启事发布后,广大知青朋友踊跃投稿。目前,两大主题的征文已收到稿件170篇左右,已上线播出近50篇。作者主要为上海知青,也有部分外省市知青。</b></h3> <h3><b>殷济蓉说:知青征文呈现几个特点。一,文章基本都是真人真事或作者亲身经历。因为真实,很打动人,也引起很多知青的关注;二,文章表达的是知青的情怀、情感、精神乃至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回忆”或“苦”和“累”;三,文章从一定的侧面,把知青的人生经历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较好地反映了历史的痕迹、社会的变革和知青命运的改变;四,部分知青征文体现了较高的文学水平。</b></h3><h3><b>殷济蓉还说:知青征文活动仍在进行中。与此同时,《新鲜早世界FM》还有《知青进行时》、《知青主播在线》、《知青文艺》、《知青旅游》、《知青养老》等节目,希望知青朋友继续积极参与,把想写想说的东西留下来与大家分享,同时还得抓紧时间,因为年龄大了,时不我待,越往后会越力不从心。</b></h3> <h3><b>紧接着自由发言。第一个发言的肖建安把参加征文活动视为“不忘来时,牢记奋斗史”。肖建安在西双版纳农场度过了十年知青岁月,其中八年是做宣传工作。但他始终认为,农村艰苦的劳动教会了自己如何直面人生。回到上海乃至后来当了领导干部,自己最不怕的就是“吃苦”,最怕的是“饿肚子”,这种直抵事物本质的思维和勇往直前的勇气就是在下乡时打下的基础。肖建安至今仍肩负着“上海厂长经理人才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重任。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山下乡50周年”征文活动中,他提交了多篇稿件,其中《在西双版纳的密林里》已上线播出。</b></h3> <h3><b>从北京到黑龙江兵团的张磊华,下乡期间与丈夫傅矢修相识相爱,返城时回到了上海。近两年,他们夫妇笔耕不辍,比翼双飞,去年张磊华写了回忆录集《雪花片片》,其中《心中永远的雕塑》作为征文发给了《新鲜早世界FM》。傅矢修因外出旅游没能参加座谈会,但傅矢修的征文《第一次刻骨铭心的励志锻炼——纪念上海赴赣考察小分队》以及《用不懈奋斗抒写命运》等文章均被采用。张磊华说:她把自己的文章给没下过乡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看,他们会问:你写的是真的吗?其实自己写的都是真人真事。为此,张磊华建议,把现有的征文平台推介出去,扩大影响,加大正能量的宣传。</b></h3> <h3><b>从市郊星火农场走出来的朱矩银曾18次赴南极、走过68个国家、72个港口,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他的征文《通往雪龙号大厨之路》播发后引起热烈反响。朱矩银在座谈会上说:自己73年到农场,74年就当了排长。如果没有当初农场的吃苦和磨练,自己的信仰和意志可能就不会这么坚定。</b></h3> <h3><b>在上海青浦插队落户的陆明光是青浦知青中的“秀才”。他把11年下乡生活的积累写成了30多篇文章,并从中选择了一篇《我当土记者》参加知青征文活动。陆明光说:上海知青研究会和佰瑞福开展征文活动,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当即在会上提出加入上海知青研究会,并表示要组织青浦知青参加上海知青研究会的活动。</b></h3> <h3><b>被知青战友称为“知青诗人、知青作家”的张志贤在《新鲜早世界FM》平台上建有个人专辑,他的文章也多次上线知青专题节目。在这次两大主题的知青征文活动中,张志贤的《暖冬——寻找和探访连首长》、《生活总是有首歌》均已上线播出。张志贤在西双版纳水利二团下乡十年。他说:知青题材感觉写不完、取不尽,归结起来是因为知青的“情结、情感、情怀、情商”,是因为知青的起点、拐点和终点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知青的情感就是这么的奇怪,一个当初返城时发誓再也不来这地方知青,竟然多次重返故地。今年夏天,张志贤又祖孙三代再次重返西双版纳。</b></h3> <h3><b>赴江西插队落户的郭渭靖,近年来活跃在知青的文艺、旅游队伍中。郭渭靖认为,开展知青征文活动是弘扬正能量,很有必要。回顾自己下乡十年,没有自暴自弃,回城后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去,努力进取,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和生活。为此,郭渭靖觉得,作为知青个体,没有必要去讨论“悔”与“不悔”之类的话题,而是实实在在着眼当下,她也用自己的征文《两张火车票》表达着这样的观点。</b></h3><h3><b>同时她还建议:知青团体多开展一些活动,包括影评、剧评、座谈会或其他形式的活动,丰富知青的晚年生活。</b></h3> <h3><b>下乡崇明东风农场的曹祥深是66届高中生,恢复高考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曹祥深说,知青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一代。一个民族,一个人要善于反思,我们知青也有责任、有义务把思考留给后代。曹祥深的征文《大学春秋》记录了自己参加高考的心路历程,以及这历史性变革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深远意义。</b></h3><h3><b>&nbsp;</b></h3> <h3><b>1969年,梁可竹到安徽插队落户。她的征文《星空》讲述了阜蒙河边的亲身经历,文章亲切、细腻,令人印象深刻。返城后梁可竹长期在司法部门做调解工作,也许是下乡十年与乡亲们朝夕相处,也许是调解员工作与平民百姓打交道,梁可竹比较关注普通人。她说:知青节目和知青征文,既要写出类拔萃的优秀知青,也要表现境遇不甚理想和普通平凡的知青,因为小人物的故事有时也会很精彩。梁可竹也是一名“知青主播”,给大家带来了鲜活接地气的调解节目。</b></h3><h3>&nbsp;</h3> <h3><b>李斯昌在发言中说:知青的故事没有结束,《知青进行时》正在进行。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他,为当年在大火中牺牲的14位知青,曾五次重返牡丹江地区。今年10月1日,李斯昌和知青战友组织的《同龄人艺术展》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这样的展览会,十年前他们曾举办过一次。李斯昌的征文《美丽的眼睛》写的是自己的故事,内容生动感人,读来让人久久思索。</b></h3> <h3><b>在新疆兵团度过42个春秋的沈家涛生活态度乐观、向上。这几年,沈家涛出了两本画册、一本书,为的是要留下些东西给子孙后代。他的征文《包饺子》描写了刚到新疆兵团时,一群“大男孩”包饺子的情景和趣事。现在。沈家涛是知青跳新疆舞的“绝对主力”,活跃在各大公园和南京路步行街。</b></h3> <h3><b>管富民是1969年投亲到江苏插队落户的知青。他的征文《一辆永久自行车——哥俩数百里探母》讲述了当年兄弟俩同骑一辆自行车,看望在干校劳动的母亲。管富民说,自己的文章立足于真实,不拔高,征文上线播出后,反响很好,也给了自己肯定和鼓励,今后还会继续参加知青征文或其他知青活动。管富民写了一本近10万字的书,并已将书捐给了上海知青研究资料中心。</b></h3> <h3><b>当年,高中毕业、“出生不好”的张曼玲放弃高考,报名去了新疆,并带去了整整一箱书。后来,张曼玲在新疆兵团当了教师,她的征文《圆梦》本来是为了写给女儿看的,写着写着,一发不可收,又写下了很多文章。张曼玲说:知青征文传播正能量,有着许多励志的故事,应该努力向外传、扩大影响。</b></h3> <h3><b>吴佩珍也有同感。她说,自己写征文、当“知青主播”,把正能量的知青故事讲给大家听,既感动别人,也激励自己。吴佩珍的征文《我的娃》以及”知青主播在线节目《军营里的盲知青》、《苦难中走出来的知青翻译官》、《美丽的火凤凰》等都表现了知青历经磨难、自强不息的精神。</b></h3> <h3><b>朱伟民说:自己颇能代表底层的知青。原来,朱伟民从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返回上海后,先是进了国有钢铁企业,后来下岗做过很多种职业,乃至拍过电视,当过群众演员。朱伟民的征文《洗净尘埃》描写了有些“档案上有记录”的知青,返城前背负的沉重的政治包袱。朱伟民说:苦尽甘来,现在的他幸福指数很高,身体健健康康,退休工资用不完,每天在外面运动和旅游。</b></h3> <h3><b>施大光是西双版纳水利二团知青中的“名人”。早在十年前,施大光就创建了水利二团网站,2016年该网站的点击率达到了500万次。网站建立后,在施大光及其他知青战友的共同努力下,水利二团“树碑立传”,编写出版了书籍《南腊河岁月》,在下乡地建立了“南腊河引水工程纪念碑”。</b></h3> <h3><b>《新鲜早世界FM》网络电台推出知青节目后,施大光不仅自己参与,而且还积极推荐知青战友走进知青节目。施大光是《新鲜早世界FM》首批建有个人专辑的知青之一。知青征文活动开展后,施大光分别撰写了《老古董家具忆当年》和《杨惠华单骑8000里重返西双版纳》两篇征文,其中《老古董家具忆当年》还被上海电视台采用。施大光说:很感谢上海知青研究会和佰瑞福公司为知青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为知青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自己将一如既往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b></h3> <h3><b>杜晓政是知青中的“大忙人”,参与并组织很多知青活动。他撰写的《分粮》,人物和事件详实生动,被选为知青征文的第一篇。杜晓政说:知青的经历时间跨度大,内容很丰富,值得我们去写,去回味。他还说:女儿看了我写的文章会问,真的还是假的?于是,我就带女儿去下乡地,让她了解父辈劳动生活过的地方,了解父母这一代人走过的道路。</b></h3> <h3><b>李北兰是重庆知青,下乡四川南江农村14年。李北兰觉得,“人生的经历不能丢了”。为此,她拿起笔,不停地写作,成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获重庆市第一届文学奖。</b></h3><h3><b>李北兰的征文《亲爱的灯光》写的是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具有很好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李北兰说:我不知道自己的文章对知青对社会有多大的影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自己的文章对家庭、对儿子、对孙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成为他们成才道路上很好的正面教材。近几年,李北兰因陪伴身体不佳的丈夫,放下了写作。座谈会上她表示:看来我还得写下去,不能停下来。</b></h3> <h3><b>新疆知青朱根娣热情爽朗、快言快语。她说:在上海知青研究会的重视和《新鲜早世界FM》编播人员的组织下,知青征文活动开展得很成功,自己的文章《我带领12个知青子女回上海读书》,文仪播读时连每个语气都很到位,再加上图文并茂,效果真是好极了!为此,她建议知青征文出个专集,并在网络和微信群里重复转发。</b></h3><h3><b>朱根娣撰写的30万字的《塔里木的上海知青》2014年荣获全国五十种(本)优秀图书奖。</b></h3> <h3><b>李庆梅是北京最早一批下乡的知青之一。今年国庆前,李庆梅与蔡传庆、王金铭,以一档别开生面的口述节目——《我参加过国庆游行》参加征文活动,向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b></h3><h3><b>李庆梅目前担任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负责知青资料收集工作。李庆梅说:知青征文故事真实,内容丰富,文章水准高,传播效果好,建议编成文集或整理成电子文档,交由知青研究资料中心保存。</b></h3><h3><b>李庆梅也是首批知青主播之一,在《知青主播在线》栏目中主持《知青心灵驿站》。</b></h3> <h3><b>擅长绘画、在上海已有工作的诸炳兴,当年可是写下血书、辞去工作、与家庭“划清”界限后奔赴西双版纳兵团的。13年的兵团生活积累,让勤奋的诸炳兴似乎有写不完的知青故事和知青人物。今年诸炳兴的新作《版纳记事》和《多彩生命》先后正式出版。不过,诸炳兴在座谈会上谦虚地说:写了书,才知道自己是“草根作家”,一个没有作家头衔的作家、写着一个个平凡而鲜活的知青人物。</b></h3><h3><b>“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山下乡50周年”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知青征文活动开展后,诸炳兴踊跃投稿,他的《醉中秋》、《那年“五四”我画鲁迅进了机关》、《姜健身,十八岁当团参谋》《妻子穿着旗袍走进红场》已分别上线播出。</b></h3> <h3><b>座谈会已进行了三个小时,栾云兰表示自己只能长话短说了。她认为,知青征文从各个角度讲述了知青的人生经历,有的文章很打动人,尤其是文仪老师富有情感的播读,听着听着竟然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她建议把知青征文传播出去,扩大影响,甚至可以传播到我们的子女中间去。栾云兰的文章《下乡第一天》生动再现了一批十六、七岁的知青、离开上海抵达安徽下乡地的情景。</b></h3> <h3><b>施柏生是上海赴云南西双版纳水利二团的知青。她说:你们在座的都有资格说是“作者”,我只能算“涂鸦”。因为父亲是医生,下乡到云南时带了很多医药书,但自己喜欢文学,喜欢写作,为此不仅报名当了“知青主播”,而且还参加了知青征文活动。施柏生很是谦虚。其实,她能说会写,主播的《云南知青咖啡屋》和征文《我为祖国点赞》都获得了不少好评。</b></h3> <h3><b>知青们在发言中都向《新鲜早世界FM》网络电台副台长、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文仪表示感谢,因为许多征文都是由文仪播读的,经过她的二度创作,文章更富有感染力更打动人。而文仪却在会上说:是我要感谢你们。我不是知青,但播了你们的文章,一行行真情实感的文字,让我了解了你们,也更加敬佩你们。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更好!</b></h3> <h3><b>座谈会上,还有两位知青作者没有发言。一位是蔡传庆,因为咽喉发炎,说话不便。不过,蔡传庆在《新鲜早世界FM》网络电台上成绩不菲。他的征文《我的老莱河大学》、《我在飞机上的二次紧急救护》、《我参加过国庆游行》均已上线。蔡传庆还申请当“知青主播”呢!</b></h3> <h3><b>自愿担任座谈会“摄影师”的余国成也没有发言。其实,余国成是最早参加《新鲜早世界FM》网络电台《知青进行时》节目和最早建立“个人专辑节目”的知青之一。知青征文活动开展以来,他的征文《大少爷下乡记》幽默调侃中蕴含沉重、犀利。</b></h3><h3>&nbsp;</h3> <h3><b>座谈会气氛热烈,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就此“打住”、留点时间给上海知青研究会阮显忠会长了。</b></h3> <h3><b>阮显忠会长作了简要的总结。他说,感谢大家积极参与研究会和佰瑞福开展的知青征文活动。上山下乡特殊的历史造就了与共和国同行、同命运、同成长的知青一代。知青有着上山下乡中终身难忘的历史,有着改革开放中奋斗拼搏的历程,也有老年阶段继续创造辉煌或安享晚年幸福的精彩。把知青的故事讲好、写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为历史作出贡献。之所以定名为《知青进行时》,是因为知青不仅过去有难忘的历史,更在于知青们正在书写进行中的现在历史。这个名称既有鲜明的标记和辨识度,又符合知青的客观现状,可以容纳知青半个世纪乃至更长时间的历史厚度和宽度,希望大家继续积极参与。</b></h3><h3><b>他说,现在全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后年要实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这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和留下知青的真实故事和真情实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大家积极进入“上海知青研究资料中心”为提出申请的每个知青专门打造的知青个人信息档案平台,留下个人全部宝贵的资料信息,把知青的历史全面、客观、真实地保存下来。</b></h3><h3><b>阮显忠会长最后说,老年幸福是人生的最大幸福。衷心祝愿知青朋友们过好自己的老年生活,继续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b></h3> <h1><b>孙復源</b></h1> <h1><b>余国成</b></h1> <h1><b>文字:殷济蓉</b></h1><h1><b>制作:袁圆</b></h1><h1><b>摄影:余国成、孙復源</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