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离开故乡之际,怀着依念之情 ,冒着细雨漫步中山公园。我的童年及少年时期就是在双洞门邮局宿舍度过的,因此对于中山公园有着特殊的依念。</h3> <h3>中山公园前身名曰“西园”,始建于1910年,为私人花园,占地三余亩。民国三年(1914年)西园扩建至20多亩。民国十六年(1927年),汉口市国民政府将西园收归国有并确定建为“汉口第一公园”。</h3> <h3>民国十七年(1928年),原汉口市政府倡导建中山公园,李宗仁先生等认可,将汉口第一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并于1928年10月12日扩建开工。</h3> <h3>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10日中山公园试开放,面积为170亩。民国十八年(1929年)10月10日,中山公园正式揭幕对外开放。</h3> <h3>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建设,现如今中山公园已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健身、聚会的最佳场地。从小就是在公园摸爬滚打长大的,因此对于公园里的一草一木是那样地熟悉 ,那么地有感情。</h3> <h3>一进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十分熟悉的留春湖,碧波荡漾的湖水,水面上划动的小船,不由得让人回忆起儿时常唱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 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唱着唱着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h3> <h3>进入院内靠右手边你就会看到棋盘山,说是山未免言过其实,实际上就是有玲珑剔透的苏州假山石堆砌成重峦叠嶂的模样,故而阅棋盘山,记得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在那里作迷藏,不知不觉成老爷爷了。</h3> <h3>紧挨其后的四顾轩,于1935年建于牡丹亭旧址,花岗岩建筑,四方立面晶莹雪白,拱券及爱奥尼立柱,典型的古希腊建筑风格,为中国园林不可多见的纯欧式亭阁建筑。灰白色的石质立方体,东、南、西、北,四个立面,拱券四面透空,方型立柱,柱头卷草雕花。东西两面,两个拱门,有台阶数步进入。两架小铁梯,宛转盘旋,登入顶上露台。高低两层,轩内轩顶,上下观望,周遭四面,地方天圆,风光景色尽收眼底,所以名“四顾轩”,一个古意盎然的名字——让人联想到李白的诗:“拔剑四顾心茫然”,和杜甫的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但是,和眼前的这爿“西洋景”,无论是场景,还是意境,都是不大相吻合的。</h3> <h3> 四顾轩对面有一圆形门洞,名“茹冰”,月门和圆门内假山岳壮峰同建于1930年,1932年月门被命名为国徽桥,以后数度修缮。记得小时候常常在西门洞扔铜币玩,看谁的铜币围着门转圆圈子多,谁多谁赢。 </h3><h3> 1984年冬,文化名人巴南冈先生游历公园时见大雪过后,园门似口,内假山岳壮峰被冰雪包裹,琳珑剔透,似含于口中,极为有趣,故现场题名“茹冰”。2011年列入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3><h3>注:“茹”是“含”的意思,当初,该景观正因雪后很像洞开的大口含着冰雪而得名。冬天下雪就可以欣赏到这一奇景。</h3> <h3>冰茹园后的岳状峰,由苏州玲珑剔透的假山石堆砌而成。</h3> <h3>建于1930年,湖心亭由木质结构的四角小亭,原名水心亭,1942年改名湖心亭,1984年由河北省省委书记,解放初武汉市第二书记李尔重命名为灸心亭。</h3> <h3>从小到大,每去中山公园都会对留春湖北岸那座圆形穹顶的建筑留下印象,但一直不知道它的来头。</h3><h3>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这座“张公亭”被列为武汉市文物的重大发现,而被人们所关注。</h3> <h3> 张之洞纪念亭始建于1933年,是由汉口市政府为纪念清末湖广总督、洋务运动先驱张之洞所建造。为意大利风格建筑,一直属于我园重要的人文景观。2011年市政府审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中山先生诞辰143周年纪念日,一座高十米的孙中山与宋庆龄夫妇双人铜像在武汉市中山公园圆形广场落成。这是迄今国内唯一一座孙中山夫妇双人塑像。作为中山公园的“镇园之宝”,此像大气而不失亲近之感。</h3><h3> </h3> <h3>受降堂坐落在中山公园的西北角,平顶厅堂式建筑,白色的外墙朴素庄重。大门上方牌匾上“受降堂”三字苍劲有力,旁边挂着一块“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铭牌。受降堂原名张公祠,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之子为纪念其父而建,因1945年9月18日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在这里接受了日军的投降,从此改称受降堂。</h3> <h3>中山公园受降堂,是当年抗战胜利后,国内14个受降点之一。1945年9月18日下午3点,中国第六战区司令官孙蔚如将军,在这里接受日军第六方面军司令冈部直三郎率手下21万日军投降。。“受降堂”的北侧有一座“受降碑”,正面写有:“受降纪念碑”五个大字,背面书有:“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十八日蔚如奉命接受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部冈部直三郎大将率属二十一万签降如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题”,均为当时第六战区司令官孙蔚如亲笔题写。</h3> <h3>日本第六方面军在此向中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签名投降。受降堂占地355平方米,始建于1942年,原名大众会堂,后称提襟馆、来甘馆、张公祠。</h3> <h3>受降堂内展出了许多的图片及文物,</h3> <h3>自1938年沦陷以来,武汉人民在日寇的铁蹄下度过了7年的苦难岁月。日军在荆楚大地上烧、杀、抢、掠,累累暴行罄竹难书。受降堂里陈列的日军军刀、步枪等实物无言地印证着武汉那段屈辱的历史。在国共两党领导之下,经过无数志士仁人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这段血泪史永远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人心齐泰山移。</h3> <h3>走出受降堂,我来到左侧的方坛,受降纪念碑伫立其中。凝望着这块受降纪念碑,我思绪万千,仿佛看到当年为庆祝抗战胜利的人们喜极而泣的样子,仿佛听到他们振臂高呼“胜利了!胜利了!”胜利来之不易,在留言薄上写下如下留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