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苏城十一月秋高气爽,文化活动连绵不断。在吴民先80周岁之际,特举办“归去来兮一一吴民先书画艺术展”,旨在展示吴民先不同阶段的书画作品,将其笔墨魅影再次呈现给苏州市民,让大众感受艺术家最执着的精神追求。</h3><h3><br></h3> <h3>他是吴昌硕先生的嫡曾孙,和他曾祖父一样,缘系着苏州古城。他把艺术沉淀在吴门,让墨香流逸于东方。四十年来,他在这里涵养文化、淬炼精神、升华人生。东环的小楼,朗照着百年前的明月,阴晴圆缺,他从容度过。八十岁的他,虽然历经寒暑,却风华依旧,像乔松略略染了些霜色,他和吴昌硕晚年的样貌、神采是那么相似!</h3><h3>他是一位美术教育家,主持苏州教育学院艺术系近二十年,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他的学生遍布苏州城乡,在各自的教学园地里,散播着美育的种子。今天,苏州市职业大学创设了他的艺术工作室,同事们在继续着他的事业,满目苍翠,叶茂根深。<br></h3><h3>他是一位学者,启蒙于安吉故里,奋发于垂虹桥畔,求索于瘦西湖边。他以史学为本,用深邃的眼光,回望了华夏文化的千年脉络,所以,他讲述的书画史,既不孤高也不俯就・一证十例,使人信服。他注重学术规范,强调严谨治学,也包容多元思考、独立人格。<br></h3><h3>他是一位诗人,在动荡的年代里,他毅然捧诵唐诗,这不仅仅是家学的影响,更是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他行吟在苏北乡野・踏歌于长江高岸、笠泽之滨、燕山南麓・唐人的气象,宋人的韵致,他都心向往之・如他所言:“依稀梦里寻佳句,海阔天空觅好诗。”</h3><h3>他是吴昌硕书画的研究者,他熟谙家乘,通翻文献,厘清了缶翁生平的一些重要史实,如吴昌硕诞生地在何处、“一月安东令”发生在何年。他有鉴赏家敏锐的目力,會依据缶翁的题记和《怡亭铭序》的书写特质・破译了吴昌硕石鼓文左低右高的欹侧之谜。</h3><h3>他是吴昌硕书画的传承者,他在艺术实践中,始终强调文人画的至高法则,即诗、书、画、印的结合。他希望从艺者,能把人生阅历、道徳学养融入笔端,用书画而外的功夫来丰富书画的内涵。他说,读书、写字、画画,三者不可偏废,这是登峰造极的必由之路。<br></h3><h3>他是吴昌硕书画的播扬者,无论是在大学讲堂,还是政协会议,无论是在日本东京,还是韩国全州,无论是面对海外来宾,还是各地访客,他都是缶翁艺术最好的阐述者。海内外的朋友崇敬他,不仅仅因为他具有吴昌硕的血脉,更重要的是,他延续着吴昊昌硕的精砷。<br></h3><h3><br></h3><h3>他就是吴民先先生!</h3><h3><br></h3> <h3><br></h3><h3>吴民先</h3><h3><br></h3><h3>1940年1月18日(农历己卯年十二月初十日)生,浙江省安吉县人,吴昌硕嫡裔曾孙。1960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专修科,毕业后任江苏省如皋县石庄中学教师,1977年秋调任吴江县教研室教研员,1980年底赴苏州教育学院任教,2003年退休,曾任苏州教育学院艺术系主任、副教授,民进苏州市委副主委。现任苏州市吴昌硕研究会会长,吴昌硕纪念馆顾问,西泠印社社员,日本东京中国书法学院教授。</h3> <h3>吴昌硕家照</h3> <h3>吴民先家系</h3> <h3>吴民先艺ポ大事记载</h3><h3><br></h3><h3>1986年《缶声拾遗》等三篇论文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回忆吴昌硕》一书,并在次年被</h3><h3><br></h3><h3>翻译转载于日本《新书鉴》杂志;石鼓文书法入选国际临书大展</h3><h3><br></h3><h3>1987年《吴民先诗书画特集》在日本出版</h3><h3><br></h3><h3>1988年应邀赴日本网山为水墨画“虎杖会”主讲吴昌硕生平艺术,并作吴昌硕流派书画技法指导</h3><h3><br></h3><h3>和举办个人作品展</h3><h3><br></h3><h3>1989年书法作品入选“中外草书展览”</h3><h3><br></h3><h3>1990年书法、绘画作品各一幅发表于《艺苑掇英》</h3><h3><br></h3><h3>1991年书法作品入选中日教师书法联展和中日书法联展;书法作品入选在台湾高雄举办的“海峡</h3><h3><br></h3><h3>两岸名人书画展”</h3><h3><br></h3><h3>1992年书法作品入选日本举办的“现代中国名家新春试笔会”</h3><h3><br></h3><h3>193年应邀赴日本丰田参加“吴昌硕四代书画展”;十二幅国画作品在美国明尼阿利斯参展;论文</h3><h3><br></h3><h3>《古缶庐钩摭四则》发表于香港杂志《名家翰墨》</h3><h3><br></h3><h3>194年石鼓文书法作品入选在日本东京举办的国际书道展;国画作品入选在加拿大举办的“翰墨</h3><h3><br></h3><h3>缘书画展”;应邀赴日本福网参加“吴昌硕四代书画展”</h3><h3><br></h3><h3><br></h3><h3>1995年石鼓文书法作品参加中日书法联展;两幅国画作品参加日本阪神大地震国际艺术家救灾义卖展</h3><h3><br></h3><h3>1996年三幅国画作品参加韩国举办的国际画展</h3><h3><br></h3><h3>1997年应邀赴日本神户参加“吴昌硕四代书画展”;应邀赴韩国参加“吴昌硕书画韩中研讨会”,发表论</h3><h3><br></h3><h3>文《缶庐探三题》并刊载于韩国《东洋艺术论丛》第三辑</h3><h3><br></h3><h3>1998年国画作品参加在韩国举办的中日韩三国画展;应邀赴日本东京为中国书法学院讲学;于《美术</h3><h3><br></h3><h3>报》发表《谁说没有个性一读王个簃书法集》</h3><h3><br></h3><h3>1999年应邀赴日本东京为中国书法学院讲学;书法作品参加日本产经国际书道展</h3><h3><br></h3><h3>2000年石鼓文书法作品参加在日本举办的国际书道展,并获国际书道联盟奖</h3><h3><br></h3><h3>2001年《吴民先作品(书画诗文简编)》内部发行;书法、绘画作品各一幅被收藏于毛主席纪念堂2003年在《中国书画》杂志发表论文《斯冰遗的文儒标清一读钱坫篆书对联》</h3><h3><br></h3><h3>2004年石鼓文书法作品参加日本举办的国际书道展,并获国际书道联盟奖</h3><h3><br></h3><h3>2005年应日本东京中国书法学院之邀,在中国文化部为其游学团作“吴昌硕的石鼓文艺术”的学术演讲</h3><h3><br></h3><h3>2006年《吴民先作品集》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h3><h3><br></h3><h3><br></h3><h3>2007年应《美术中国》之约发表《缶庐八十年祭一一纪念吴昌硕逝世80周年》</h3><h3><br></h3><h3>2008年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吴江市委宣传部举办“吴民先七十初度书画回乡展”;国画参加国家</h3><h3><br></h3><h3>博物馆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艺术成就展”</h3><h3><br></h3><h3>2009年诗集《寒瓢书屋偶存》问世</h3><h3><br></h3><h3>2011年为王个簃、王公助、王葵画梅展及画册作序2012年为吴江垂虹名家讲堂作“潘天寿公式启示”的讲座</h3><h3><br></h3><h3>2013年为吴江垂虹名家讲堂和安吉生态大讲堂作“关于吴昌硕生平艺术别解”的讲座;出版线装诗</h3><h3><br></h3><h3>集《风凰山斋吟草》,出版文集《缶庐拾遗及其他》</h3><h3><br></h3><h3>2014年应邀在日本东京都美术馆举办“纪念吴昌硕170周年诞辰吴民先书画展”并出版书画集2015年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举办“纪念吴昌硕170周年诞辰两岸一家亲”一一吴民先书画展2016年二十五首诗词被选入《姑苏吟》2016年第二期《当代诗赏》专栏2017年应邀在武汉美术馆作《江城谈缶》的学术报告</h3><h3><br></h3><h3>2018年出版《缶庐墨迹》,应邀在江苏海门江海博物馆做《传承与嬗变一一谈谈从吴昌硕到王个移》</h3><h3><br></h3><h3>的学术讲座;在浙江安吉吴昌硕纪念馆、上海松江程十发艺术馆、浙江浦江吴茀之纪念馆先后举办“吴民先八十初度书画小品展”,并出版作品集</h3><h3><br></h3><h3>2019年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归去来今一昊民先书画艺术展”并出版作品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