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九)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悠然

<h3>△ 一花引来百花香。想当初胡瑞香做美篇《追忆》时想找带白围裙的纺织女工照片是那样的艰辛,当《追忆》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时,群里的姐妹们纷纷把自己珍藏的照片分享给大家。现在一批年代更久远、更珍贵的照片如同雪花般飘进我们的《追忆》。58年一群来自祖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在南部山区固原建设着亚麻纺织厂。在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年代,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为新中国的建设增砖添瓦。他们中间的很多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亚麻事业。</h3><h3> —— 曹桂菊2019.12.9</h3><h3>△ 看着亚麻厂老同志发来的老照片,读着杨继立著的《八十春秋回味记》,踏着峥嵘岁月的足迹,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1958年。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大学毕业生高呼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无条件服从国家的分配”,“白手起家,遍地开花”的口号,同支援西北建设的热血青年组成的“西北大队”,同一天离开上海,登上了西行的列车,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们<span style="line-height: 1.8;">集聚于宁夏固原县,开始了宁夏固原亚麻纺织厂的筹建工作。这几位大学生就是,杨继立、皱雄、郑秀兰、王珊珊、曹子云、王德杰、洪文津。他们在固原吃的第一顿饭是酷似上海的蛋炒饭却不是蛋炒饭的黄米饭。这是对这些来自江南鱼米之乡的天之骄子们的第一次考验。</span></h3><h3> 从1958年开始,这些老同志们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照耀下开始艰难的创业。1960年~1962年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严峻考验。这三年里,他们在厂长刘振海的带领下上炭山背煤炭,并在东山垦荒办农场,去西梁种土豆,清水河滩筛沙子,厂区周围种蔬菜,培植小球藻等活动,千方百计瓜菜代,度饥荒。他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不可想像的。然而,他们是毛泽东时代的革命战士,战饥荒,百折不挠;斗困难,愈战愈勇。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唱着王耿编的《青春之歌》奔走在东山背煤的路上,哼着白学英编的小曲辗转在田间地头。他们用压不垮,打不倒的顽强精神铸造着亚麻人的灵魂。也就在这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亚麻情缘。尤其是陆工,以他正直、善良、无私的工作作风和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年轻人。他更是工人们的知心朋友。在三年困难时期,能吃一顿饱饭都是最大的奢侈。就在那饥寒交迫的冬日里,一天晚上,陆工夫妇用自己的工资买了一大袋土豆煮熟了,招呼一帮青年人到家相叙,端出香喷喷热气腾腾的土豆招待大家。年轻人们各个不客气的狼吞虎咽起来,一饱饥腹。这就叫患难见真情吧!陆工也以他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以后一代一代的年轻人。直到现在,每当有人从外地回来,总惦记着去看看他老人家。……</h3><h3> 从1958年的固原亚麻纺织厂的创业,到2006年宁夏亚麻纺织印染厂的破产,历经四十八年的风风雨雨,有过低谷,也有过辉煌。低谷时,我们齐心协力,共闯难关;辉煌时,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论低谷还是辉煌,亚麻人都是最美奋斗者,各个堪称劳动模范。</h3><h3>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这一张张老照片,讲述着一段段难忘的故事,镌刻着几代亚麻人为了亚麻纺织事业奋斗的足迹,记录着亚麻人难以割舍的亚麻情结。让我们一起走进亚麻人的精神世界,用心去感悟他们的博大胸怀吧!</h3><h3> —— 卫东 2019.12.13</h3><h3>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上图是徐书记老伴,九十二岁了,今年国庆,政府给她颁发了国庆奖章照的像。</span><br></h3><h3>△ 说起亚麻厂的历史,没有人能忘記这位曾经打过鬼子,打过老蒋,抗美援朝过过江,在抡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带队直打到***的汉城,曾任过18天的汉城卫戍司令部的司令。后来退到三八线。他是战斗英雄,战斗功臣。银川亚麻纺织厂筹建处主任,笫一任厂长,书记。他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建厂時和职工一起挖厂房地基,安装時和工人一起抬大电机。工人身上一身土,他身上一身汗,他的精神,他的作风,深深影响着我们,让我一生受益非浅。工人们尊敬地戏称他徐老头,至今他的音容相貌仍然深深地留在我的腦海里。粟裕将軍曾来亚麻厂探望过他,那天栗裕将軍自巳到車间轉了一圈,出車间正好碰上我,问徐佑仁同志在哪里?我把粟请到办公室坐下,我去找徐书记,告诉他栗裕将軍来看您了,他随口说:他来干什么?这么朴实的话透露了多么深厚的革命感情啊。他们老战友分别多年又相聚了。</h3><h3> —— 王耿 2019.12.5</h3> <h3>△ 桂菊,你和卫东姐的美篇我看了,写的真好!为你们点赞!王耿讲的粟裕將军来咱厂的事,应该是1974年春上。我为什么记得那么准呢?因为那天,我进车间时(走的修针排,罗拉室的门)在掀起门帘子时与北京来的人撞了个滿怀,他后面跟着好几个保卫员,我还说了声‘唉呀’。进到车间里才知道是粟裕将军。因为有这么个擦肩碰过,所以我记得,并且,那天我还想着一个问题,就是这个74年,就觉得它真是拗口,低头想着进门时猛了些,碰见了那个人。这是文章勾起了我的回忆,那个年份永记,而且是初春时节。</h3><h3> —— 蔡望月 2019.12.20</h3> <h3>△ 看着徐书记的小女儿华华发过来她父母的合影,刚进厂时的一幕幕又回到了眼前,那时三班倒的车间经常能看到老书记巡回检查的身影,那时他是亚麻厂最大的官却没有一丝丝官的架子,看着这些小小年纪就走进工作岗位的我们就像看自己的孩子,让我们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领导而是慈祥可爱的长辈。那年粟裕大将来亚麻厂时我们下夜班回去睡觉没有见到,特别遗憾。几十年了我一直以为是粟裕随意的视察,看了王耿的文章才知道中国的第一大将,淮海战役的总指挥来到亚麻厂是专程看望他的爱将徐佑仁的。自从他搬离亚麻厂再也没有见过他,那天在户外见到他的女儿我们亚麻厂的人都感到特别的亲热,如同见到他本人。他的爱人也是从朝鲜战场血与火的洗礼中走过来的,她那时是部队文工团的。和我们这些小字辈的讲他们的故事是那样的随意,亲切。现在阿姨已经92岁,祝愿阿姨身体健康,开心快乐每一天。</h3><h3> —— 曹桂菊 2019.12.9.</h3> <h3>△&nbsp;&nbsp;&nbsp;&nbsp;几任亚麻纺织厂的老领导,不仅组织我们搞好生产,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缔造了一种亚麻精神。这是一种爱国家、爱人民,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这是一种务实求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生产的精神;这是一种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帮派活动的团队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我们的企业才能从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厂发展壮大成为有一千四百多人的中型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nbsp;——卫东&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每次看到这些老领导的照片,过去的岁月都会在脑海里过电影。这是一群标准的毛泽东时代的干部,尽管性格各异、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拼尽全力为国效力。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干好自己所有的工作,为祖国的建设、亚麻的振兴奉献全部的精力、心血和热情,他们和那个时代所有干部一样,是一群无私、忘我、奉献的共产党最优秀的儿女,是我们老百姓如同亲人般的父母官。</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 曹桂菊</span></h3> <h3>△ 2004年11月1日,陆工八十周岁寿辰合影。</h3> <h3>△ 2019.5.17日,是陆老和夫人结婚70周年纪念日。在儿孙的祝福声中度过了美好的“白金婚”这样美好的一天,可喜可贺。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什么叫相儒以沫的幸福人生。</h3><h3>陆老赋诗一首:</h3><h3> 白金婚感怀</h3><h3>風雨同舟七十载,</h3><h3>白首偕老情似海。</h3><h3>酸甜苦辣都尝过,</h3><h3>知足常乐好心態。</h3><h3>永不褪色白金婚,</h3><h3>相濡以沫情最真。</h3><h3>扎根宁夏跟党走,</h3><h3>奋斗一生常感恩。</h3><h3>—— 陆椿富 2019.5.17</h3> <h3>△ 2019年11月21日上午10:30,辽宁省政协社法委国长青主任考察组一行6人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王继伟、宁夏老年人服务中心副主任吴艳芳的陪同下到我区养老中心考察调研《养老与健康产业》课题。院长马克、副院长郝红平等领导热情接待并向考察组介绍了中心全面工作。</h3> <h3>△ 安度晚年</h3><h3> 入住公寓已三秋,生活安逸人依旧:</h3><h3> 膳食合理营养有,心态平衡无所求;</h3><h3> 文化娱乐兴趣多,琴棋诗画显身手:</h3><h3> 学习电脑网上游,玩玩微信乐悠悠:</h3><h3> 她打游戏我唱歌,自得其乐无忧愁:</h3><h3> 庭院漫步手挽手,一边赏花一边走:</h3><h3> 亲朋好友关心我,感恩之心常持有:</h3><h3> 儿女時常来问候,安度晚年笑呵呵。</h3><h3> ——九三老翁陆椿富2018年4月。</h3> <h3>△ 老友洪文津是1958年华东纺院毕业后来到宁夏,先后在固原和银川参加亜麻纺织厂的建设1972年调回苏州老家,時隔四十多年,现已八十四岁高龄,于10月5日专程来银川看望老朋友,深情厚谊令人难忘。万分感激。</h3><h3> ——陆椿富2019.10.10</h3> <h3>△ 郑秀兰,一个我们都熟悉而敬重的老领导。也是我心中的偶像。她于1958年大学毕业就来到了宁夏,投身于亚麻纺织事业。无论是在固原亚麻厂还是在银川亚麻纺织厂,她都是全身心的投入在工作中。和工人们一起摸爬滚打,喧嚣的机器旁,她和工人一起撕麻扯纱;试验室,化验室有她忙碌的身影,亲历亲为的取得第一手资料;远赴苏联、罗马尼亚学习考察先进的亚麻纺织技术,竟然无暇逛逛那里的美丽风景。她有好多次能调到工资更高,工作环境更舒适的单位去工作的机会,她都毅然拒绝了,只为自己心中的那个亚麻纺织梦。</h3><h3> 她还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像大姐姐一样关心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刚刚兴起的时候,谁家能买得起一台电视机,那都是有本事的人。有一天,我的大女儿向往常一样想到同学家看回儿电视,却被她奶奶关在了门外,孩子就站在小院外傻傻地等……。看到这情景,我的眼泪只能往心里流。没过几天,水科所传来了分期付款销售12吋海燕电视机的消息。厂里许多人都踊跃前往购买。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可那首付款164元就是没有着落。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郑大姐把164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陪着我把电影机抱回了家。还有许多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郑厂长就是这样一位时刻把同事朋友的事儿放在心上的好大姐。</h3><h3> 现已退休在上海安度晚年的她,虽已是79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气质优雅。我衷心的祝愿郑大姐福寿安康,幸福快乐每一天!</h3><h3> —— 卫东 2019.12.19</h3> <h3>△ 卫东,桂菊两位好,辛苦了!《追忆九》又深入的追忆了亚麻人的悠悠岁月……曾几何时,老一辈亚麻人从五湖四海投身于宁夏亚麻纺织事业。他们从青春年华励志到白发苍苍,一辈子扎根在宁夏,为宁夏亚麻纺织事业无私奉献了青春年华,他们无怨无悔,谱写了一曲青春之歌,可歌可泣啊!经历了48年激情燃烧风风雨雨的亚麻人,厂虽然没有了,但《亚麻之家》人没有忘记老一辈亚麻人,没有忘记可敬的老英雄老领导许老头(许佑仁),没有忘记并在照片上看到了儒雅亲和平易近人的陆工和郑秀兰厂长等等;没有忘记厂的领导和许多老师傅们,没有忘记的还有许多许多……是他们这一代和亚麻人谱写的一曲青春之歌。这就是《亚麻之家》的魂,精神源泉,精神永存,永垂不朽!这就是《亚麻之家》的活力!魅力!分享着追忆里的故事思绪万千……发自内心的是敬佩并致敬!衷心祝福老领导,老师傅们健康长寿!幸福安康!祝大家开心快乐安康!没想到,在照片上还看见了洪老(洪文津)祝洪老健康长寿!幸福安康!虽然,在亚麻仅工作了10年,但心系亚麻之家不变。在那里早已种下了一颗青春痘,满载着我们的青春年华!有你有他有我。人虽老了,呵呵,我们67年一起进厂的记得是40位兄弟姐妹吧,卫东,曹利风,刘秀丽还有……</h3><h3> —— 封民平 2019.12.21</h3> <h3>△ 这张照片很珍贵,由于人员太多看不清楚,二排中间坐着刘振海厂长,陆工,大家自已看吧。这张是一九六一年五月欢送石根山五十多位同志支援银川毛纺织厂建设,当时在厂部的人员合影。还有在东山农场,西梁农场,孙家庄,马饮诃等同志都沒有参加。石根山到毛纺厂很快入伍参军了,开始军旅生涯,好几年亚麻厂的一切活动都沒見他的身影。尽管这样这张照片独此一张,人数众多,还是最珍贵的。</h3><h3> —— 章崇秀 2019.12.16</h3> <p class="ql-block">1958年爸爸响应国家的号召从天津来的西北地区宁夏银川,参加亚麻厂的建设。爸爸(康振海)是七级建筑工,在当时极其艰苦的岁月,爸爸不怕苦不怕累,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谱写了青春的赞歌。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爸爸惦念年迈的奶奶,回到天津。</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爸爸对银川亚麻厂的情怀依然,我们是听着他讲述那段故事成长的,与银川的老友信件往来更是爸爸最开心的事情,年少的我在替爸爸代笔写信的时候更是对那个遥远的地方充满遐想。岁月悠悠,爸爸已过世,但是,银川的艰苦岁月,银川的建设创业,是爸爸最珍贵的青春记忆。</p><p class="ql-block">————康秀梅 2022.5.18</p> <h3>△ 1958年9月摄于中山公园银湖垂钓。左起: 杨继立、洪文津、邹雄、郑秀兰、曹子云、王珊珊。</h3><h3>△&nbsp;&nbsp;&nbsp;&nbsp;&nbsp;一九五八年,洪文津,楊继立,王珊珊我们一起分配到宁夏后,后来又一起去固原。在六零年、六一年那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硬是把无锡天元麻纺厂的老英设备搬来宁夏固原,通过努力居然安装生产了。后来由于电力不足,而搁浅了。但我们共同为宁夏亚麻纺织事业奋斗的经历仍然历历在目。我们为宁夏的建设奉献了青春,并扎根在宁夏,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终身难忘!</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郑秀兰 2019.12.2</h3><h3></h3> <h3>△ 中山公园纪念碑留影。左起: 洪文津、王珊珊、曹子云、邹雄、李永铭、凌真真、郑秀兰、杨继立、姚知勇。</h3><h3> 在固原,老亜麻厂因电力供不上,仃产了,我们曾去东山开荒种土豆,去西吉背炭等。后於六二年初迁厂到銀川,按装设备,成为一个亜麻车间,也曾三班生产。最后在六六年开始新建现在的亜麻纺织印染厂。这些老英的亜麻设备又进口罗马尼亜精梳机器和苏眹的湿纺机等!三次的设备搬迁和安装,洪文津是全力以赴的。他在七三年调回老家苏州,在这里也有十五年的辛苦工作经历,他的身影在我心中是不可磨灭的。</h3><h3> —— 郑秀兰 2019.12.11</h3> <h3>△ 这是亚蔴厂在哈尔滨亚蔴厂培訓的59年优秀学员的合影照。我认识的有(不是排序):</h3><h3> 前排有,魏贤臣,章祟秀,丁世艳,张萍娥,马秀娟,淡黛玉,刘复业,窦久桐。</h3><h3> 二排有,闪秀英,郭兰英,戚春荣,云林雁,陈定安,张登弟,黄宏波,</h3><h3> 三排有,林德瑞,何有福,王耿,</h3><h3> 后排有,孙明香,马淑嫒,石秀清,白莜芝,马兰英,安惠玲,陈家琴,</h3><h3> 这里面肯定还有你认识的,找找看……。</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nbsp; 1958年为了建设宁夏亚麻厂,由上海,沈阳,西安,山东,安徽等大批有志青年奔向祖国建设最需要地方宁夏,回忆当年,王耿情不自禁的唱起了自己编写的歌曲。共四段,他用歌声来激励大家的建设宁夏亚麻厂的热情。</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春光明媚的早晨,</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列車奔向远方,</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車厢里满載着宁夏的建設者,</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奔向那灿烂的前程。</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到宁夏去,到固原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是党武装了我们的思想,</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师傅教给我们本领,</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今天要高高的展翅飞翔,</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为宁夏献出力量</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到宁夏去,到固原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今天离开师傅的身旁,</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明天要把工作担当,</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们的心啊难免紧张,</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信心是無比坚強。</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到宁夏去,到固原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们有共产主义理想,</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们勇敢坚強,</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别看那宁夏一穷二白,</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定将建成人间天堂。</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到宁夏去,到固原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是1959年底培訓即将结束,我们分别回固原或去南方拆机器,王耿为鼓舞士气改编了这首歌。)</span></h3><div><br></div><div></div><div><br></div><h3>△</h3><h3><br></h3><h3><br></h3> <h3>△&nbsp;&nbsp;&nbsp;&nbsp;这张照片是在固原亜麻纺织厂建设工地上拍的。第二排左起第九人是陆椿富工程师,他左边坐的是书记兼厂长刘振海同志。那時候大部份人员都在哈尔滨学习,留下的基本上都是行政服务人员和参加建设的人员。  第一排右起第三人是吴世英就是严晓丽的妈妈,当时她是厂里的会计。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严晓丽小时候的样子。第二排右起两个青年中间的那个小女孩就是她。</h3><h3>△ 沒有去哈麻厂培训的支宁人,留在固原亚麻厂筹建处,在刘振海厂长领导下,展开了建厂历程。大家自已打土坯盖宿舍,吴世英带领三十多人去北沙窩挖沙子,储备建厂材料。一九六零五月在哈麻厂培训的人员分批回厂,到无锡天元纺织厂拆,装英国制造的麻纺设备的同志,也跟隨部分机器回厂了。陆工,杨继立,洪文津等人日.夜奋战,将设备安装在简易厂房内,进行试生产,成功的纺出亚麻纱。车间沒有除尘设备,每班挡车工都爬到联合梳麻机底下掏麻灰,既脏又累。冬天车间沒有供暖,温度太低,机器发动不起来,只好生起土炉子,电力也供应不足,机器不能同时开,等小翼锭细纱机落纱时,粗纱机抽空开车。在生产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大家群策群力,战胜各种困难,纺出亚麻纱。织布车间也不示弱,千方百计织出亚麻布。厂领导发给每位挡车工一块亚麻布,自已做工作服。那时正处于三年自然災害困难时期,粮食少吃不饱,每人每天定量是,干部七两,女职工八两,男职工九两,付食又少,都感到肚子餓,百分之八十职工都浮肿了,大家都记恨总务科长路建华,管他叫七,八,九。虽然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肚子吃不饱,但是,亚麻人革命精神非常乐观,每天都唱着自编的立志奋斗的歌曲,厂领导号召全厂职工要自立更生,奋发图强,战胜各种困难。刘振海厂长親自带领杨继立,洪文津,冯玉书等人去东山背煤,张登弟带领三十多人去孙家庄,马饮河捡石头,为建厂储备材料。春天大批人去东山开荒种洋芋,夏天做田间管理,秋天洋芋大丰收了,马秉臣,陆工,郑秀兰等五十多人去东山收获胜利果实。正当大家怀着喜悦的心情欢庆洋芋大丰收时,厂部派人送信来,宁夏固原亚麻纺织厂正式下马,和银川棉纺织厂合并,因此,大家分批来到银川。</h3><h3> —— 章崇秀 2019.12.16</h3> <h3>△ 上图: 王耿、郑秀兰、何有福、魏贤臣、王姗姗。这是在哈尔滨培训时团支部委员在松花江边的和影。</h3><h3> 下图: 前排: 王姗姗,郑秀兰,○○○、吴培。</h3><h3> 后排: 魏贤臣,王耿,王林,何有福,山东女孩○○○</h3><h3>△&nbsp;&nbsp;&nbsp;&nbsp;亚麻情结联系着老一輩,陸工,潘工,常学武,李泽民,邹善荣。大学生楊继立,郑秀兰,邹雄,洪文津,王姍姗等。从我们这批全国各地来的58.2老战友到后面的这些发小,同学,战友……,我们都为宁夏的亚麻纺织和宁夏的纺织事业贡献了青春,贡献了毕生。</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一曲优揚的荫芦𢇁《草原美》勾起了我尘封的记忆。60多年前在上海看了一部《草原上的人们》的电影,我下决心报名离开了繁华的故鄉,带着一根笛子來到了银川,憧憬着银川草原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生活。结果事与愿违,这里当時只有大片的白花花的盐碱地,没有草原,我進了工厂。开始了新的追夢生活。</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王耿</span></h3> <h3>△ 这张照片把我知道的写出来,</h3><h3> 一排,张萍娥,王海娣,沙秀英,马秀娟,<span style="line-height: 1.8;">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二排,冯惠兰,兰占春,陆椿富,陈正显,杨杰,郑秀兰,</span></h3><h3> 三排,赵锡庆,云林雁,丁世艳,马兰英,马秀英,刘恩荣,</h3><h3> 后排,魏贤臣,鮑振超,何有福,张登弟,</h3> <h3>△ 这张照片只知道名字五人,魏贤臣,张登弟,云林雁,丁世艳,窦久桐,</h3><h3> 前排,闪秀英,中间三人叫不出名字,右边张登弟,</h3><h3> 后排,陈淑琴,马淑媛,郭兰英,白筱芝,右边是张萍娥,</h3> <h3>△ 前排左一,张美英,马萍果,李洪英,ooo,鲁千,ooo,丁世艳,ooo,米桂英,ooo,ooo,</h3><h3> 二排左起,冯惠兰,张登弟,郑秀兰,陆椿富,马兼臣,杨杰,刘青山,右边六人都不知道。</h3><h3> 三排左起,马秀英,马兰英,杨万才,ooo,何有福,ooo,刘复业,ooo,戚春荣,陈淑芹,姜秀英,錢南生,车素文,</h3><h3> 后排左起, ○○○,王学兰,魏贤臣,刘福寿,连着三人不知道,章祟秀,金美英,ooo,黄宏波,洪文津,王耿,李淑芳,右边是焦长仁爱人。</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前排左起,王书元,张登弟,王德杰,邹熊,洪文津,魏贤臣。</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后排左起,俞嘉佩,何有福,闪秀英,魯迁,沙秀英,冯惠兰,陈乃萍,。。。,郭林珍。</span></h3> <h3>△ 第一排左起,马淑媛,郭兰英,安惠玲,张登弟,</h3><h3> 第二排左起,<span style="line-height: 1.8;">李成环,淡黛玉,张萍娥,云林雁,</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第三排左起,张平银,李光明,杨万才,李殿显,(李光明是李光耀</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的胞弟,是楚桂英爱人刘德华的**早己去世。)</span></h3> <h3>△ 笫一排左起,马孝清,方贵为,张登弟,洪文津,何有福,王耿。</h3><h3> 第二排左起,第一位叫不出名子,第二人冯惠兰,张美英,马秀英,李道妹。</h3><h3> 第三排左起,闪秀英,李洪英,李秀琴,王尼娜。</h3><h3> 第四排左起,金玲玲,沙正华,方兰英,金美英。</h3> <h3>△ 这张照片,第一排左起,刘复业,马孝清,洪文津。</h3><h3> 第二排左起,淡黛玉,许錫俊,章崇秀,李道妹。</h3><h3> 第三排左起,黄宏波,何有福,杨继立,王耿。</h3> <h3>△ 在哈麻厂培训中,从纺,织,染,质捡,机修,空调等各个岗位,实行了一条龙全面培训,这一群朝气蓬勃,生动活泼的帅小伙和漂亮大姑娘们,听从党的一切号令,不望自己使命,尊敬师付,刻苦学习,和师付一起日夜战斗在生产第一线,学到过硬的技术夲领,回到我们第二故乡宁夏,信心百培要为建设宁夏亚麻纺织厂贡献出自已一切力量。</h3><h3> —— 章崇秀 2019.12.16</h3> <h3>△ 一排,于占山,买永祥,王德杰,张登弟,</h3><h3> 二排,安惠玲,朱利民,……</h3><h3> 后排,……,白学英,其余不知道。</h3><h3>△ 卫东,桂菊,妳们好?妳们辛苦啦!看了妳们的美篇,心情特别澈动。六十一年过去了!多少个日日夜夜,风风雨雨。看了妳们发的照片又让我们回到了过去。照片上的人已今非昔比。好多人已故去!一部份巳认不出叫什么名子!这就是現实。还好我们还活着,我们还能记起当年上东山开荒种地,到西吉背煤,到河滩捡石子,到泾源县扛木头,到中卫县抬机器。半个世纪过去了,好像就是昨天一样历历在目。卫东,桂菊,妳们把我们老亚麻厂的老宝貝们都发动起来了!他们都很感謝你们,妳们使得我们焕发了青春,重温了过去几十年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艰苦奋斗的吋代。謝謝你们,謝謝你们的辛勤付出,謝謝你们的不知疲倦的劳动。謝謝。</h3><h3> —— 白学英 2019.12.15</h3> <h3>△ 一排左起,。。。,郭兰英,何有福,ooo,马淑媛。</h3><h3> 二排左起,章崇秀,姜秀英,李厚兰,方耀美,许锡俊,马萍果。</h3><h3> 三排左起,张登弟,ooo,陈正显,ooo,马考清,付择生。</h3> <h3>△ 这张照片一排右,张登弟,二排右,林德瑞,后排左一,白学英,中间是,石根山,</h3> <h3>△ 前排,闪秀英,中间三人叫不出名字,右边张登弟,○○○</h3><h3> 后排,陈淑琴,马淑媛,郭兰英,○○○,白筱芝,○○○,右边是张萍娥。</h3> <h3>△ 回忆六十多年前宁夏固原亚麻纺织厂,真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一九五八年八月初,由马秉臣,杨杰带领三百多人,从多个城市来宁夏支宁青年去哈尔滨亚麻厂培训,刚离开校园,离开父母的青年人把领导当成老师,所以.叫马老师,杨老师,这一称呼一直叫到两位老人离世。</h3><h3> ——章崇秀 2019.12.16</h3> <h3>△ 每次在“追忆”里看到杨万才的照片,心里都会有一股暖流在流淌,和他的接触是在82年,虽然我们没有任何交情,但是进厂以来我的工作态度他还是心知肚明,在由他筹备涤麻尼车间时,他把我要到涤麻尼从布机调到穿扣,并且有了进厂以来唯一的一次学习机会。贪玩的我利用苏州学习两个月的每个休息天尽最大能力去转各个园林景点,那时的园林小景点3分钱,拙政园、虎丘才5分钱。直到现在每次看见苏州的留影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老主任。回来以后我们有了最直接的接触,工作中他认真负责踏实,处理我们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他平等、公正的态度永远铭记在我的心头。</h3><h3> —— 曹桂菊 2019.12.20</h3> <h3>△ 第一排左起: 曹利民、殷秋霞、陆玉凤、李学兰、王克玉、章崇秀。</h3><h3> 第二排左起: 马宗武、尤恒才、孔繁珠、李保成、李善良。</h3><h3> 第三排左起: 杨登榜、崔振中、王世春、马志远、张福忱、吴恒喜、王学忠。</h3> <h1><font color="#ed2308">&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心怀感恩常相忆</font></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nbsp;&nbsp;&nbsp;冯玉书毕业上海华东纺织大学,大学毕业后来到西北支援建设,可以说是亚麻厂的元老了,也是我的老师。我有幸成了他的第一个徒弟,后续还有曹利民和马天福两位师妹师弟呢。在亚麻厂曾经和冯老师在一个科室一起工作了多年,在他培养关怀下我学会了《机械制图》,为我后来继续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记得他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教人育人严于律己认真负责,对亚麻厂的生产建设任劳任怨,呕心沥血,不愧为原亚麻厂的功臣!是一位值得敬佩的老师!虽然他已离开我们多年,但我们没有并且永远不会忘记他!此时此刻我心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培养教育我成长的老领导老师们!陆玉风是上海华东纺织大学毕业,也是亚麻厂的专业技术人才,潘妙才和揭茂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他们都为原亚麻厂生产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青春年华!我没有忘记和他们在一起工作受益的点点滴滴!没有忘记在亚麻厂一起工作过的兄弟姐妹们!怀念亚麻厂,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情义无价!</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nbsp; &nbsp;&nbsp;——封民平2019·2·12</span><br></h3> <h3>△ 1987年宁夏亚麻纺织厂第一届职代会合影。</h3><h3> 第一排左起: 董梅霞、刘淑芬、宋玉花、王世春、皇甫明生、黄承谦、郑秀兰、方贵为、赵建堂、李光耀、孔吉凯、李善良。</h3><h3> 第二排左起: 马志远、陈丽娟、钟桂琴、党秀云、马兰花、温玉梅、鲍颜芳、张荣花、段秋兰、李世珍、卞凤兰、蔡望月、赵玲、聂映花、张秋花。</h3><h3> 第三排左起: 雷华、王生荷、崔振忠、马自亮、马占江、王学成、马金海、高耀辉、李宁胜、邵武生、陈建业、王军、秦光和、焦天命、王龙钧、张全忠、杨忠义、贾晋。</h3> <h3>△ 张卫东一篇又一篇的美篇追忆不断的在我的微信视野中展现。她刨根挖底的又把亚蔴厂的前身从固原展露了出来,又让我的灵魂思绪万千。追溯到五十年代,落后的大西北物资和生活的匮乏,那些当年在固原建厂的元老们,他们有的刚从战火的硝烟中走出来;有的正是十七八岁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他(她)们放弃了大都市里的优越条件,带着“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志向,来到了世界四大贫困地区之一的西海固。</h3><h3> 在卫东的追忆中提到了很多的老革命、老领导、老师付傅们,使我的心情又回到了在亚蔴厂的时代。人到七十怪事多:坐着睡着了,睡在床上没瞌睡;昨天的事记不起,四五十年前的陈糠烂谷子的事忘不掉。很多的事好象在眼前一样:“老革命‘徐老头’把栉梳机升降架一个重锤背进了车间;陆工在车间转来转去和霭的询问机器的运转情况;冯玉书正在车间画零件草图;邹善荣师傅拿着两磅半的手锤平打的动作和王耿师傅打的绕肩锤的姿势又好似在给我们做示范表演。这些事就象演电影一样一幕幕的在脑海中再现。有时我也情不自禁的哼唧起了王耿师傅的歌:“……到宁夏去,到固原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也就是他(她)们当年的豪言壮语和未来的远大抱负。</h3><h3> 人老思亲也可能是自然规律,我虽说离厂早,在亚蔴厂没有做出什么业绩,但每当我和别人提起亚麻厂时,讲到亚蔴厂的办公大楼和产品时,总觉得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h3><h3> 回首往事,看今天的宁夏,真是“喜看稻菽千重浪”,“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里有老革命、老领导、老师傅们一辈子的精神寄托,同时也有亚麻人的奉献精神在内。为此:愿亚蔴厂逝去的老革命、老领导、老同志们含笑九泉,使他们的英灵在蓝天中飘逸!愿健在的同志们全家幸福!健康长寿!</h3><h3> —— 孔琦 2019.12.11</h3> <h3>△ 这一组照片,是1988年6月18日纪念支援宁夏建设30周年的老同志在涤纶厂聚会合影。</h3> <h3>△ 前排左一,胡素华,冯惠兰,马秀娟。</h3><h3> 后排左一,章崇秀,金美英,王晓风,徐玉琴,王海娣。</h3> <h3>△ 前排左一,章崇秀,金美英,郭林珍,高素珍,冯惠兰,马秀娟。</h3><h3> 后排左一,马忠武,买永祥,石根山,王耿,Ooo,李善良。</h3> <h3>△ 前排左起,马忠武,高素珍,方兰英,蒋风珠,马秀娟,章崇秀,</h3><h3> 二排左起,张美英,冯惠兰,ooo,杨其雫,孙芬风,金美英,郭林珍,∞o,</h3><h3> 后排左起,张信富,盛雪君,王龙生,刘美芳,王海娣,石根山,杨杰,买永祥,徐玉琴,黄木,王晓风,连续三人不知道,接着是,胡素华,马秉臣,王耿。(第一排蒋风珠是毛厂机织车间挡车工,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奖章获得者,是中国共产党″九大"代表,因肺癌五十六岁去世。)</h3> <h3>△ 志在四方的热血青年,放弃了城市安逸的生活环境,只身来到了偏远山区固原,在弥足珍贵的照片中见证了亚麻情缘,人所不知的那些艰苦创业的感人故事!岁月的车轮在人生长河轨迹中碾压出了亚麻情缘的兴旺衰败!源远流长的亚麻情缘在万众一心的演绎下越燃越旺!岁去弦吐箭情谊永不忘,是那些有心人延续了亚麻情缘的美篇,《追忆》让我们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回忆,感动!人缘,心缘,亚麻情缘让我们从祖国的天涯海角走在了通往回家的大道上。在那里相聚,相拥让我们的亚麻情缘缘远流长!</h3><h3> 相知无远近,</h3><h3> 万里尚为邻。</h3><h3> 祥云捎寄语,</h3><h3> 健康平安真!</h3><h3> —— 胡瑞香△</h3> <h3>△&nbsp;&nbsp;&nbsp;&nbsp;炎炎夏日,盛夏的七月,白学英,白筱芝老夫妇回到了银川,来看望久别的老朋友。我有幸被邀请参加了他们的聚会。看到这些老朋友互相拥抱,亲切握手,互相看着对方,不停地询问点头的情景,我不禁湿了眼眶。</h3><h3> —— 卫东 2019.8.16</h3> <h3>△&nbsp;&nbsp;&nbsp;&nbsp;这是1978年欢送白学英,白筱芝的珍贵合影。自从他们调走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们。但他们的身影却深深的留在了我的脑海里。筱芝,多么好听的名字啊!绿筱魅青涟,灵芝尚高洁。尤其是他们都姓白,我的记忆颇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缘分啊,能结为夫妻,是多么浪漫的事啊,而他们相儒以沫,行影不离的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真令人羡慕不已。</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看着这张老照片,也不禁勾起了我尘封多年的记忆。那是1967年2月我刚刚走进亚麻厂的时候,就听这些老同志们都自称是“五八二”,我多有不解,许多年过去了,我才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而他们中的许多人,有的成了我的领导,有的成为了我的偶像,有的则成为了我的挚友,不离不弃相伴到永远。</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58年,这些老同志还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宁夏,后来又汇 聚到亚麻纺织厂开始了建设大西北的人生奉献之旅。他们为亚麻纺织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智慧和超凡的能力,无怨无悔。他们在这里结下的兄弟姐妹情节也难舍难分。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会记住这里的亲人,常回家看看,是他们共同的心愿!如今,大家都步入老年,满头银发,腰身不再挺拔,可是朋友情谊却丝毫没有褪色,还是那么热烈,那么老辣!那老友相见,颤颤巍巍地握手言欢的场景着实让我感动!照片中有些人已离我而去,我衷心的祝愿现在仍健在的老朋友们健康长寿,快乐每一天!</h3><h3> —— 卫东 2019.8.16</h3> <h3>△ 8月12日,丛文敏在家宴請白学英,白筱芝老俩口。有她大弟弟丛文发全家,二弟丛文森全家,二妹妹,三妹妹全家。集合一起,实属不易。看到照片里熟悉的屋子和熟悉的面孔,多少往事涌上心头。丛文敏的娘家是我这辈子最羡慕的、最敬重的家,家中所有人彼此相处是那样和谐谦让。从她大弟弟结婚到二弟弟结婚,直至父母相继离世。几十年了,一家人始终在一个锅里搅勺子。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我实在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她家二个儿子三个姑娘,寻常人家最难处的婆媳之间、妯娌之间、姑嫂之间的关系在他们家里都是那样融洽。20口人的大家庭,没有人计较、没有人算计,有的只是无私的付出和谦让,有的只是为家中兄弟姐妹着想的胸怀。家中房子拆迁,嫂子拿出为儿子买的房子钥匙给小姑子,作为过渡时期的栖身之处。现代社会看惯了为了金钱、为了遗产、为了房子亲人反目、尔虞吾诈,处心积虑的算计。再回头看看这个温暖如春的家庭,看看家中每一个人发自心口窝的笑脸,特别让人感动和钦佩。</h3><h3> —— 曹桂菊</h3><h3><br></h3> <h3>△&nbsp;&nbsp;在回宁夏探亲的聚会上,&nbsp;&nbsp;白学英师付激情地唱起自编的歌曲。</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宁夏亚麻厂呀,前途无限量,</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nbsp;&nbsp;&nbsp;&nbsp;尽是些小伙子还有那大姑娘,</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nbsp;&nbsp;&nbsp;个个身强力又壮,</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nbsp;是建设宁夏有生的力量。</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们,一起唱着当年为建设亚麻厂奋斗的歌,说着笑着,不禁流出了热泪。</span><br></h3><h3><br></h3> <h3>△&nbsp;&nbsp;&nbsp;&nbsp;在白学英夫妇答谢和告别聚会上,我们看到了九十五岁高龄的老厂长陆椿富,他今天执意要来,就是怕一个转身,不见了你我。当他回忆起为亚麻纺织事业奋斗一生的经历时,心情十分激动。深情地给大家讲述着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宁夏亚麻纺织厂走过的艰难历程。1958年,哈尔滨亚麻厂为了援建宁夏亚麻厂,配备了纺,织,染,机修,水电一整套工程技术人员。陆工做为纺纱工程师,一同来到了宁夏,筹建宁夏亚麻纺织厂。1960年2月陆工,马秉臣带队,带领杨继立,洪文津,王耿等30名职工去无锡天元纺织厂拆运麻纺设备。拆卸完了,再打包,装箱,运到火车站。先是火车运输,后又汽车运到固原正在筹建的亚麻厂进行安装。并在简易车间内进行试生产。1961年固原亚麻厂下马了,又将部分纺纱设备运到银川毛纺厂,由王耿等人安装毛厂新纺纱车间,纺毛纱成功。1965年在银川新市区筹建宁夏亚麻纺织印染厂,这套设备又由洪文津,王耿,铁广用等人安装纺纱车间,有两台栉梳机,两台粗纱机一直使用到亚麻厂关闭。这期间,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重重困难。就是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干部和工人也从不叫苦叫累,同心协力,硬是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拿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技术难题。成功的完成了一次次的安装生产任务。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自豪和骄傲。时光能在脸上刻下岁月的刀痕,却不能攥改不移的初心。时光越老,心却越加明镜如水。经历越多,人生的剧本就越加深厚,对生命的探求就会更加深入。老寿星的经历,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诠释着什么叫不忘初心,什么叫亚麻精神!值得后生们细细品读!</h3><h3> —— 卫东 2019.8.16</h3><h3>.</h3> <h3>△ “华纺”老同学2009年相聚在常州南山竹海。左起: 郑秀兰、洪文津、王季裕、凌真真、杨继立、王文霞、姚知勇、王珊珊、皱雄、胡季超。</h3> <h3>△ 纤细柔枝亚麻兰</h3><h3> 清怡文静花素馨</h3><h3> 幽香引来蜂蝶群</h3><h3> 传粉采蕊献终身</h3><h3> 纯醇甜蜜众人酿</h3><h3> 此情可贵成追忆</h3><h3> —— 胡瑞香</h3><h3><br></h3> <h3>△&nbsp;&nbsp;&nbsp;&nbsp;这是一张为亚麻厂聚会现身的特别珍贵的照片,那时的甲班被评为先进班组,在车间捻线机跟前照的相。在亚麻厂聚会收集到的几百张照片中这是唯一一张在机器前的合影。<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nbsp;——&nbsp;&nbsp;&nbsp;&nbsp;曹桂菊</span></h3><h3>△ 第一排左起: 鹿明娟、赵梅花、王敏杰、王 萍、崔玉香、陈莉娟。</h3><h3> 第二排左起: 王慈生、计文慧、李桂玉、张 秀、马秋华、吴秉梅、杨润兰、张金凤、徐连琴、肖秋荷、刘恩荣。</h3> <h3>△1983年亚麻厂转型,由干纺到湿纺,由粗纺到精纺,我、杨素英、任春霞、杨凤英等一批织准车间、涤麻尼车间的人都被调到前纺车间在联梳机撕变性麻。厂里的产品也由棉麻交织帆布、长麻水龙带转变为变性麻球、精纺麻纱,那时多劳可以多得,每个月都能有十几块钱的超额奖金,工人的积极性空前的高涨,那时走向市场经济的厂子前景一片大好。那时的纱房和麻球房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地方。</h3><h3> ——曹桂菊 2019.12.9.</h3> <h3>△ 从84年开始,厂子从职校招收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娃,为厂子输送了新的有生力量,我们都成了老师傅,担负着记录工、教练、带班长等工作。这些新进厂的娃娃成了厂里的主力军。看着照片上的人,除了赵玲是老亚麻人,其余都是那个时间段来的,都是我们班湿纺的姑娘小伙子,有些能叫出名字,有些看着面熟却叫不出名字。那个时期是厂子特别红火的日子,也是我们满怀希望的日子。</h3><h3> —— 曹桂菊 2019.12.9</h3> <h3>△ 这是一组荷英大姐夫妇去年回宁时和同学陈月梅、朋友马国英的合影。她是1969年底从南部山区泾源县抽调回银川的下乡知青,那时就听说她和张卫东是女中的两大才女,可惜无缘见识她的出众才华。七十年代末她随着转业的兵哥哥去了兰州,从此就如同风筝断了线失去了联系。把这根断了的线再接起来的是我们共同的朋友马国英,让我们在网络平台上能够再次相遇。</h3><h3> —— 曹桂菊 2019.12.12</h3> <h3>  &nbsp;△&nbsp;&nbsp;&nbsp;&nbsp;亚蔴厂从中宁招收的第一批学徒工,四十年后和家属一起同聚,并特邀请了德高望重的建厂元老杨万才同志一起欢聚。&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br></h3><h1><font color="#ed2308">&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心中的杨万才</font></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nbsp;&nbsp;&nbsp;</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我们进厂时,都是从农村贫困家庭招来的穷孩子。普遍的没有脱盲,再加上没有时髦的服饰,外加一口中宁土腔。另则,一个合同工三字又使我们感觉矮人一头。但是做为厂领导的杨万才同志,却从来没有看不起我们。他对我们的许许多多帮助都是感人肺腑的。</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 记得 我们刚进厂时定的是三年期的合同工,期满后银川粮食局受政策限制给我们停供了口粮。厂里无法解决我们的口粮问题。厂里只能舍疼割爱,让杨万才同志给我们开会决定返回原籍。后经我们和杨万才同志商议,给厂部提议暂留我们,先借给我们半月粮票,让我们派一人回去办理粮食关系。如办理不妥,再返原籍;并以农村家中的粮食替还粮票。杨万才同志在此事上费了很多周折,并在精神上给我们鼓了很大的劲。最后厂部终于决定让我公差回去 办理此事。事在人为,结果办理成功了,又续了一年的合同,我们又暂留在了本厂继续上班。 社会形势在向前发展,没想到半年过后国家有政策给我们转正了,我们也光荣的成为一名有城市户籍的正式职工了。此时心中的忧愁放下了。</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nbsp; &nbsp;我记的李默然朗诵过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有的人虽然死了,他却永远活着“……。杨万才同志他作风正派、高风亮节;他没有只看蓝天,而忽略了脚下。他贫富一样看待,甚至还在脚下多观了几眼。</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 &nbsp;杨万才同志他已含笑九泉了!!!我们大声的呼喊一声: “杨老哥!你德高望重!我们的贴心人!我们的主心骨!我们感激你!将来我们九泉见”</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nbsp; —— 孔琦</span><br></h3> <h3>△ 这两张照片是宁夏报社来照的,是釆访扬万才在和車间领导商讨技术革新问题。</h3> <h3>△读【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有感:优美的旋律,诉说着亚麻厂的风风雨雨,热情洋溢的文章,记载了亚麻人激情燃烧的岁月,看着那一张张老照片,那些熟悉如今已远去的老领导、老工程技术人员、老师傅仿佛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心中他们曾经是,今天依然是我们尊敬的领导、技术员和师傅!永远是矗立在亚麻人心中的丰碑!愿他们在天堂能看到亚麻人对他们的追思,愿依然健在的亚麻老人健康快乐,福寿安康!</h3><h3> ……严晓莉 2019.12.13</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卫东桂菊执着人,</span><br></h3><h3> 编织追忆创意新。</h3><h3> 普纳诗文美篇中,</h3><h3> 升华作品意境深。</h3><h3> 茶余饭后静欣赏,</h3><h3> 兄弟姐妹一家亲。</h3><h3> 一一胡瑞香</h3> <h3>△ 今日心语:﹤朋友&gt;:</h3><h3> 在忙碌的生活里,每个人都有朋友,今天聚会就是同事,朋友,姐妹,兄弟,师长们聚会统称为朋友。尽管几年,几十年不见,再见时高兴,发自内心的激动言语难表。在人生道路上有,无奈无助的茫然时;朋友虽然不是亲人,却会给予亲人般的问候,精神上地鼓励和支持!无论得意,还是失意;无论开心,还是孤寂;无论晴天,还是风雨;一路走来,朋友是那个和你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的人;</h3><h3>朋友是那个为你雪中送炭、雨天送伞的人;是那个为你的成功鼓掌、失败疗伤的人……</h3><h3>朋友如春天的百花,花香四溢,沁人心脾;</h3><h3>朋友如夏日的清泉,甘甜凉爽,心旷神怡;</h3><h3>朋友如中秋的明月,锦上添花,花好月圆;</h3><h3>朋友如冬日午后的暖阳,光芒灿烂,驱走寒意。</h3><h3>朋友一生一起走,即使不能朝朝暮暮的相守,却也是友谊万岁的深情厚意!:</h3><h3>愿亚麻人都是好朋友,愿我们欢聚在今日,快乐,健康,幸福,吉祥在今后!</h3><h3> ———— 黄玉勇 二0一九年九月十八日银川</h3><h3><br></h3> <h3>△ 和孙六逛街 </h3><h3> 回想起在亚蔴厂工作的时期,有很多的事使人无法淡漠或从记忆中消失。四五十年了时而想起来还能让人发笑提神。</h3><h3> 那是 一个星期天,一伙青年男女去逛街。走到新城一处高价百货商店门口时,无形中随着脚步走了进去。走到工艺美术品的柜台前,孙六看见了货架上的维吾尔族装饰的布娃娃,她带着喜笑颜开的表情说开了……。“同志:请您把那小女孩拿来我看看”。售货员是个三十开外的女同志,表情很温柔,很热情的把约有50公分高的多辫子布娃娃递到了孙六面对的柜台上。她手舞足蹈的说开了:“你们看,这小姑娘多漂亮啊!乌黑的头发、长长的小辫、圆圆的大眼、高高的鼻梁、映红的小嘴,哎呀!真能把人爱死……”。说着她抱起了小布娃,她的身子有拍节似的左拧右摆的和布娃娃脸对脸的挨了又挨,并对着小布娃做了几下亲嘴的动作。这时我们一起同志的脸个个皺的好象手风琴一样压缩短了,笑声早已压在了腔膛里。孙六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欣赏后又问:“同志:这娃娃出售的快吗?” “这商品一般出售不快,同样的也还有没拆包装的。”营业员带着和霭的口气回答。孙六显出十分高兴的样子说到:“那好!请您先放下,给我保管好,等我20号发工资我一定买一个”。回头又对一起的同志说:“老娘没本事生一个,发工资了买她一个抱上”。当时的营业员也顾不上放回布娃,挺胸仰头大笑,把眼睛的位置让给了脸,把脸本能的面积又留给嘴了多半,笑声在整个商店里回响。</h3><h3> 人们常说,天对地、太阳对月亮、龙凤呈祥、门当户对等等谚语。不过孙六也是个细致热心肠人,她一直忙乎到婚后也给这漂亮、爱死人的布娃找了一个潇洒俊俏的男娃配成了一对,这个俊俏的男娃就是孙六的儿子——刘振。</h3><h3> —— 孔琦 2019.12.3</h3><h3><br></h3> <h3>△ 2019.11.25号到张金凤家看望黄发周师傅。</h3> <h3>△ 初冬的丽景公园,走来了我们南院的六个姐妹,凛冽的寒风早已经把树上的叶子扫荡一空,荷塘里的残枝败叶让人不忍观看,给人一种特别苍凉的感觉。可是姐妹们的心里就像揣着个小火炉暖烘烘的。一张草地的合影照的那样艰难,腿疼的蹲不下去,坐在地上的起不来,别看一个个穿的花枝招展,这一张草地的照片就提醒我们青春是回不去的梦。为了一个不少的留在镜头里,我们每到一处都会寻求路人的帮忙。姐妹们的倩影和欢声笑语给冬日的公园增添了那样多的暖意。 </h3><h3> —— 曹桂菊 2019年12月1日空间说说</h3><h3><br></h3><h3></h3> <h3>△ 楼上楼下邻居多少年,自从赵玲搬到老城,我还是第一次登门,比起厂子里的房子大了许多,更显得干净整洁。大聚会打开了过去封闭的生活,小规模的聚会已经成了常态。不论这群姐妹走到哪里,不变的永远是每个人从心窝窝飞出的笑容。</h3><h3> —— 曹桂菊 2019年11月28日</h3> <h3>△ 卫东老师,看了你和曹桂菊姐姐编辑制作的美篇,记载了亚麻纺织印染厂的兴衰,记录了几代亚麻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作品一次又一次的升华!让我们这些亚麻厂的后来者知道了亚麻厂的沧桑巨变。在尘封的往事中知道了亚麻人的亲情、友情、师徒情、兄弟姐妹情以及无所畏惧的革命友谊之情。</h3><h3> 美篇声情并茂。怀旧的老照片在历史的长河中泛起星光,把人们已经久远的过去,尘封的心扉打开。让亚麻人更多的了解了那些鲜为人知的亚麻历史。 照片一次又一次呈现在大家的视野中。让亚麻人一次又一次有机会感受到做为亚麻人的骄傲!</h3><h3> 老师你和桂菊真的了不起!你们的奉献精神可嘉。你们花费心血没有白费,让人心服口服,值得敬佩!老师期待你的下一部作品。也希望你保重身体,注意休息。谢谢你和桂菊姐辛勤付出,谢谢!!</h3><h3> —— 郭秀芳 2019.12.18</h3> <h3>△ 自从15年的11月14日走进西夏行,每次的年会都不会缺了我的身影和笑声,在这个快乐的群体中,收获最多的是友谊和开心。朋友的女儿说过:“有的人认识了一辈子,只是认识。有的人刚认识,就是一辈子”。即便是在一个厂子生活了一辈子的工友,只要相遇在这个群体里,相熟度和亲切感都会呈几何数字倍增。尽管每次都会有一些熟悉的面孔由于各种原因离去,心中会感到遗憾和惆怅,可我特别念旧,我忘不了我的很多第一次都是发生在西夏行,忘不了刚刚参加户外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把你的手递过来”。在陡峭山崖拉着我手的人有些已经离群,可这些都是我在西夏行户外经历的故事,永远也不会忘记。</h3><h3> —— 曹桂菊 2019.12.15.</h3> <h3>△ 8个亚麻人中间除了我和温晓玲是老户外,其余都是今年参加户外的新群友,她们是第一次参加西夏行的年会。李玮娟今年四月第一次户外就遇上了北长滩之旅,接连不断的错误让我们的旅途变成了高速公路游。全天的坐车反倒让她有了更多的时间了解了西夏行,熟悉了管理,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扇窗户,仅仅8个月的光景,我们的李玮娟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户外。任春霞、李丽萍都是走进户外时间不长的新群友,曹利民、孙秀英、马国丽三人是第一次走进西夏行。也许我们图文并茂的空间说说、美篇带给大家特别的视觉享受,大家都想着身临其境去感受、分享我们的快乐。也许西夏行汇聚了太多的亚麻人,满足了大家更渴望找个地方、找个机会聚到一起的愿望。期盼着有更多的亚麻人走进我们的中间,和我们一起分享旅途的快乐!</h3><h3> —— 曹桂菊 2019.12.15</h3> <h3>△ 吴英:<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追忆,追忆的是亚麻厂,将我的思绪也拉了进来。</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亚</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麻厂本与我无缘,若在五年前,我可能只是看看。自九月十八日由孙景芝的返银,将我无意间拉近了与</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亚麻厂的距离。</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现在每每有关于它的话题我都会去看,去寻找,寻找我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和事,在这里认识了卫东姐。认知了胡瑞香、孔琦、郎主任、二荣……</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结识了更多的姐妹们,肖秋荷姐妹四人,老同学张桂珍 ,还有那张金凤,她拉着我的手说着她和我之间的往事。</span></h3><h3> 在参加这次的聚会前我曾经疑惑过,这样的聚会我参加合适吗。看到也有不是同厂的,不是同班的同学也参与了进来,给我也增加了些勇气。<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在这里几乎看不到同学,同事,朋友间的陌生,相互是热情,亲密的,关切的问候。</span></h3><h3> 美篇里孔琦的几件孙景芝的趣事如同就在眼前发生。胡瑞香的不曾相识的姐妹看到她的诗句是那样的贴切。卫东姐在没见到她时就一直在看她的美篇,用心的大姐,竟是在孙的聚会中让我们相拥在一起,尤其她拉着我的手走着,说着,感谢你,卫东姐。<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曹利民说实在的我不能想像和孙、曹这两人能相聚在一起的,不是怕,而是怵,我的同学真的很怵你们俩人的。可没想到没有那些所谓的怵,而是同学情让我们在一起有了更深的交流,我们有了更多的交谈。</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有人曾问我,你与孙很熟吗?熟,可能谈不到,不要说在校时,就这分别的五十余年也可能就是陌生的了。</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可就因为是同学,相互又是很近的了,在我有了微信后第一个相互联了起来的就是那分别了五十余年的同学,在上海的蔡少云,在南京的陈凤菊,在常州的的张泰江,在银川的班淑贤,网络将我们链接在了平台上。也是网络让我结识了曹桂菊,并是戏剧性的结识了她。曹桂菊也成为了我的挚友,是她让我结识了更多的同学,结识了更多的朋友。</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缘,让我们相识,相知。</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 吴英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2019年12月4日</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吴英,这一篇文章写的更精彩给你点赞,你跟孙六写的一样好!你在大家心目中也是一位可敬可爱的人,你无私大方有才华大家也都喜欢你,你做的饭好吃,你舞跳的好,你心眼好,也洋气。妖毛大贱贱的,太可爱了。好美好美。</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 邓凤梅 2019.12.4</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吴英你好,你的文章写得太好了,给你点赞!!我们自从桃花源里第一次见到你就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你的美丽的外表和美好的气质,都让我难以忘怀!你言语不多可是让人感到非常的亲切,姐妹们都非常喜欢你。以后有机会欢迎你再来银川相聚!最后送上我们真挚的祝福!祝你天天开心!</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暖阳:杨凤英 2019.12.4</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吴英你写的实在太棒了!要么不写,要么一鸣惊人!沒得说够味!向你学习!</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 孙凤琴 2019.12.4</span></h3> <p class="ql-block">和秀梅的相识缘自美篇。她那真挚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扉。父辈艰苦创业,为祖国建设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扎根在亚麻二代心中。今天,她終于寻着父亲的足迹找到亚麻之家了。这里将是你心灵的港湾,是你敞开心扉,放飞自我的地方!欢迎秀梅回家!</p><p class="ql-block">————卫东 2022.5.18</p> <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感言集锦</span></h1><p class="ql-block">△ 曹桂菊 ,你和卫东辛苦了!美篇做的真捧!听着优美的旋律,读着激情洋溢的文章,诉说着亚麻厂的风风雨雨。记载着亚麻人的光辉形像!哎!时间如穿梭,一去不复返,珍贵的记忆,留在了咋天。亚麻聚会,我参加了一次,久别重逢,看到熟悉的老领导,老前辈。老师傅,真是很难得,但高兴之余,又非常难受,我失去了我的伴侣,我的老伴,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说句心里话,我怕看見他们车间的同事,到时泪水就流下来。去年蒲厂长,亲自到我面前安慰我,我谢谢他。祝亚麻人青春永驻,亚麻人精神不倒,永远活在幸福的大家庭里,保重身体。为每次聚会留下不缺的席位!</p><p class="ql-block"> —— 李春荣</p><p class="ql-block">△ 卫东姐,桂菊,美篇九问世,内容更丰富多彩,追朔更深层次,又看到了那么多熟悉的人的面孔,身影。让我们又回到了那紧张有序,充满生活情趣,有欢乐,有艰辛,有悲情,有收获的年代。回忆是美好的,幸福的,充实的。谢谢两位姐妹的辛勤耕作!让我们的退休生活充满回忆和快乐!点赞!收藏了!</p><p class="ql-block"> —— 蔡望月 2019.12.20</p><p class="ql-block">△ 看了悠然追忆九,往事就在眼前,60年前,我们这些年轻人,响应党的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毅然离开家乡,投身大西北的建设,把青春献给宁夏直到退休。亇亇都是好样的。现在我们都老了,真的,要好好保重身体,快乐度过每一天,珍惜時光,老朋友見与不見互道保重!</p><p class="ql-block"> —— 徐玉琴 2019.12.20</p><p class="ql-block">△ 卫东阿姨,你好看了你的追忆九让我非常激动让我们这些亚麻二代人更多的了解了父辈的光荣历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非常感谢你的付出为我们做一切辛苦了</p><p class="ql-block"> —— 李尚禧 2019.12.20</p><p class="ql-block">△ 卫东、桂菊:</p><p class="ql-block"> 你俩辛苦了!你们为了“亚蔴之家”这个平台的“家”,你们太辛苦了!天地在轮回,有舍必有得,祝愿好人一生平安!</p><p class="ql-block"> “追九”又和我们见面了。在“追九”中你们用的标题是毛主席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诗句。我感觉恰到好处,用一句话就概括了亚蔴厂整整六十年来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的里程。以祥实丰富的图片和言简意赅、点石成金的手笔追忆出了当年在固原创建亚蔴厂时同志们的艰辛和困苦;追忆出了亚蔴厂曾经的兴盛和光辉荣耀。哎 ……!直到后来受大气候的影响……,在一时的风雨中我们的厂没了???我们的职工在承担家庭责任的肩上又加重了负担。内心世界的五味怎能去分辨。对于今天的怀旧你把六十年的经历全部浓缩在了“亚蔴之家”这个平台上了。我怎么也在“亚蔴之家”这个网帖上无意中引用了毛主席的“人生无处不青山丶”“喜看稻菽千重浪、”“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诗句也来赞美亚蔴几代人的吃苦耐劳、团结协助、尊老爱幼、爱厂胜家的精神。我们真是有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念在追忆中巧合。同时也充分证明我们的灵魂是一个体系的,也就是三观相同。对吗?期待早日看到你们精彩的《追忆十》。</p><p class="ql-block"> —— 寧寿翁 孔琦 2019.12.28</p>

亚麻

左起

宁夏

固原

我们

洪文津

秀英

郑秀兰

银川

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