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引领促成长,交流研讨共提升——初中语文赵素萍名师工作室第二次活动

偃师区区直中学

<h3>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能走得很远。” 11月26日下午,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齐聚一堂,在伊洛中学五楼录播室举行第二次研讨交流活动。这次活动由王俊利老师主持,这次活动的安排是:</h3><h3> 1. 戚雅晓老师八年级名著导读示范课《红星照耀中国》。</h3><h3> 2. 马晓东老师九年级名著导读示范课《水浒传》。</h3><h3> 3. 小组交流研讨,王一笑老师点评。</h3><h3> 4. 语文学科精准培训观摩课研讨。</h3><h3> 5.集中研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及解决方案</h3><h3> 6. 赵素萍老师总结上一阶段工作,并安排下一阶段工作。</h3> <h3>  第一节课是戚雅晓老师主讲的《红星照耀中国》名著推进课,这节课以长征为切入点,不仅关注了名著内容,引领学生了解长征过程;还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参考资料、前后勾连、关注评论、精读;最后落脚于学习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学做人,在读书中汲取精神力量。</h3> <h3>  第二节课是马晓冬老师的《水浒传》名著推进课,这节课按照“以貌取人——绰号识人——故事懂人——读细节,知性格——看视频,比较阅读”的方法层层推进,引领学生逐步深入了解人物形象,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音乐、图片、绰号、视频、讲故事”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兴趣盎然,真正体现了“大语文,大阅读”的教学理念。</h3> <h3>  听完这两节名著阅读课后,各小组纷纷进行评课,总结。都认为这两节课课堂呈现精美,切入点好,能紧扣课本,结合题材特点来展开。以专题探究和方法指导为抓手,化大为小,以点带面,既关注内容、教给方法、回归做人,又注重学生学科素养、核心素养的训练和渗透提高。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生本课堂要求。讲课老师基本功扎实,课堂指向性明确,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板书也非常有创意。除了学习亮点,教研室王一笑老师还特别强调让大家讨论一下,需要改进的有哪些?今后阅读课的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该怎样更有效地进行?是不是重点都应该放在读书方法的有效指导上?大家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h3> <h3>  在思维的碰撞和积极的研讨中,伊洛中学的胡莹莹老师向大家具体介绍了名著阅读课的三种课型特点,指出阅读的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领学生深入读书,用心读书,都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导读课重在激发兴趣,吸引学生读书热情;推进课主要聚焦一个话题点,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书中重要内容进行集中指导,引领学生深度阅读;分享课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话题进行交流,展示阅读成果和自我风采。</h3> <h3>  王一笑老师真诚告诫大家:名著阅读不仅是中考语文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合理利用教材,利用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深入阅读,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在语文大阅读的路上,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下去!</h3> <h3>  最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赵素萍老师在总结时提到,目前中学生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阅读深度不够,阅读面狭窄,内容仅仅局限于单篇阅读,阅读水平亟待提高。</h3><h3> 赵素萍老师指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在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之首,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可见一斑。初中是衔接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形成一定阅读能力的重要节点。初中教师只有树立大阅读观,将学生阅读面从单篇推向整本书,学生的阅读内涵才会丰富,阅读能力才会大幅度提高。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对于“整本书阅读”的真正落实依然是困扰许多一线教师的问题。这也是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安排这次活动的初衷和意义所在。</h3><h3> 赵老师最后倡议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到课内外结合,通过探索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推进课和分享课这三种课型,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既在阅读技巧方法上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引导,让其“会读”,又注重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或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其“想读”。所幸,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开始认识到整夲书阅读重要性。探索的路上,让我们一起前行。</h3> <h3>  活动感悟:</h3><h3> (市直中学余艳丽)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还学生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名著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足够学生自由驰骋,那么怎样读才能够让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戚雅晓老师的《红星照耀中国》的这篇名著推进课给了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整节课戚教师亲切雅致,课堂氛围宁静,教师在与学生静静对话之中,引领学生找到了阅读名著的方法参考资料,前后勾连,注意评论性语句,精读语段,关注写法等等,并且这种阅读方法的传授与教学设置的问题浑然天成 ,“无痕”教学,值得学习!</h3><h3> 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碰撞和和融合,两种思想交流之后,或许可以产生第三种,甚至更多的思想。马晓东老师在《水浒传》分享课时采用多种交流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根据教学目标,从让学生在猜人物看图片、抓文字看图片,读懂人物形象等三个活动中进行阅读展示。在这种交流活动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必将极大地拓展其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并极大地激发其阅读热情,使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值得商榷的是,在“读懂人物形象”中,教师将卢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视频播放给学生后,此时如果让学生中再细读原著中的三拳描写,学生会肯定会发现原著的描写更精彩,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三个角度来比喻,生动富有想象力,而且字里行间流露出鲁智深的除暴安良、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此时,如果教师将视频与名著进行对比,可以激发学生读原著的兴趣,更重要是通过对文字的品咋抚摩,建构学生有品位的阅读生活。</h3><h3> 一节好课,学生的参与度是最好的标准,两节名著课的共同点就是学生活动充分,参与度高,而且学生的活动衔接了课前课后知识储备的调动,阅读方法的掌握,知识建构的延展形成了有机结合。如果教师的引导语言再自然一些,让课堂更有交流的意味,课堂会更真实,学生的活动会更加的自然和谐!</h3><h3><br></h3><h3> (市直中学曲爱娜)今天借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我们听了两节名著阅读课,受益匪浅。</h3><h3> 一是这两位老师面对名著阅读的困境迎难而上。名著导读教学的复杂性在于,教师往往既要面对高深繁难、包罗万象的学习客体,又要面对理解力有限的幼稚的学习个体。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和谐对接,我一直觉得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面对鸿篇巨制,往往会产生一种手足无措的茫然感和无力感。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面对血淋淋的现实。从阅读规律看,要求学生必须克服名著篇幅长、难点多、时空距离感强等障碍。从教学规律上看,至少不能忽略亮点,即名著的内容与名著的语言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位老师是做了一个了不起的尝试。</h3><h3> 我总是感觉,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还不太高,学生“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学生对纸质书籍的兴趣不及电子书籍,对名著的兴趣不及对各种无厘头的书籍的,也就是说,现在的学生的阅读还比较倾向快餐式、浅白化。这两节课的设计既注重了读书明理,又注重了快乐读书,真正让学生走近了名著,沉浸于经典,给摸索中的我很大帮助,也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和更足的信心。</h3><h3> 另外还有一点思考。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关注点主要集中于故事的情节、人物性格,这种名著阅读应该是相对理性的阅读,也就是说,我们除了重温情节、品味形象之外,是不是还应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比如,能让我们过目不忘,印象深刻人物不是这几个形象本身带来的,而是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因而,我们是不是应该一方面要顾及到阅读的情志因素,一方面还要顾及到语文学习方面的因素,诸如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运用的技巧,篇章结构的布局等等。也就是名著导读的理想状态是,对名著语言的积累,对社会人生认识的积累,对情感思想的积累,对艺术技巧的积累,对阅读方法的积累,以及启发的获得,个人思考的快乐,阅读与实践的思维习惯的形成等等。</h3><h3> 名著阅读课课型的研究、实践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作为语文教师来说,课型设计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会有更好的名著阅读课课型产生。</h3><h3> </h3> <h3>  见贤思齐,努力向优秀的人靠近!在成长的路上遇到这样一群优秀的同行者是我们的幸运。成长的旅途,有你们真好!</h3>

学生

阅读

名著

老师

语文

教师

教学

整本书

研讨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