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荒芜的好奇心

远来

<h3>  高铁疾行,窗外秋色纷呈,金黄的稻田,碧绿的菜蔬,远枫流丹,荻花似雪。入得眼来,心上如同回放曾钟爱过的经典篇章,律动着久违的诗意。为大自然而悦目感动,对这个世界葆有好奇心,似乎已经离我越来越远了,随着年龄渐长,日益荒芜。</h3><h3> 好奇心,是天生就有的,是风中随意吹落的种子,遇到探求未知的土壤,就会生长,抽枝,开花,结果。但好奇心也不是一直就有的,她也会沉睡,会流失,会消弥,需要不断的唤醒,精心的呵护,常态的培育。</h3><h3> 好奇心,也是驱动整个文明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好奇心没了,世界也就陷入灰暗,停滞不前了。好奇心也是会被同化,被消融的,需要始终保持思想的独立,审美的意趣,探求的渴望,才能不断的生发原发。</h3> <h3>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好奇心便驱使着我们去认识这个世界。一方面,我们遵从内心的呼唤,用自己的双眼打量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双手摸索周边事物,渐渐的积累经验,积淀体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断地被教育,被引导着去认识这个世界,开始进入社会化的流程。好奇心给了我们发现问题的视角,而社会则源源不断的为我们提供答案。此消彼长,我们被社会化的越严重,好奇心也就凋零得越快,待我们觉察到的时候,已然无力回天了,因为一旦形成定见,好奇心就被锁缚在铁甲之中了。</h3><h3> 小时候,我们可以蹲下来,看搬迁的蚁群,看水流中的落叶,看起落的鸟群,看路边开着的各色小花,一看就是半天,带着无尽的想象,带着无尽的问题,跳跃三界之间,远超九天之外,无科学与神话之分,无是非对错之辩。因为好奇,一切都变得有趣起来,意兴阑珊。</h3> <h3>  后来,我们接受了教育,就被慢慢地植入了定见常识,原先好奇的一些物事被解构得条会缕析。我们不再有唤一声月亮跟我走的欣喜了,也不再有对萤萤鬼火的恐惧了,甚至,我们已不愿意再去探求未知了,要么有人已经揭开过秘密了,要么有人正在研究之中。专业的人做专门的事,我们只需捧好饭碗做好手中的事就行了。所以,我们就这样老于世故了,就这样安于现状了,就这样沦于自己的固有知识体系之中了,虽形容尚小,却已暮气横秋。</h3><h3> 老顽童,在现实生活中是极少存在的,因为好奇心荒芜得太快,放眼望去,都是收割过的田垅,生机了了。契诃夫讽喻过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却比比皆是,他们不但没有了好奇心,连怀疑的能力都失去了,在世俗成规面前忘了抵抗,在权贵权威面前奴颜婢膝。臣服于世俗,是好奇心的最大死敌,没有之一。</h3><h3><br></h3> <h3>  当然,思想的惰性也会扼杀好奇心。人一旦不愿意独立思考了,好奇心就像水流进了沙地里,顿然就消散无形了,从此这块沙地还板结得很。如今的移动上网终端,让人可以随时随地的联接整个世界,却也随时随地的在封堵我们的好奇心。我们能够清晰地讲清楚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却不知道她的叶子是如何的可爱至极;我们能够完美地解释一件事物的生成演化规律,却对日新月异的变化熟视无睹;我们能够迅速上网查找到想要的答案,却享受不到众里寻她千百度的那种探求的快乐。</h3><h3> 不用再思考,一切已知乎。这世界,我们在享受快捷方便的工具热搜的时候,再也无法得到那种好奇心驱使我们去锐意穷搜的乐趣了,答案就在那里,数据就在那里,paper也在那里,越是浸淫其中,越难激荡新奇。有的名曰学者,无非学究;有的以为博闻,却无真见;有的信息冗余,智识日短……</h3> <h3>  好奇心,是对未知的渴求,是对已知的新拓,是涵养艺术、激发创新的动力源,是制造梦想、衍生乐趣的倍增器。好奇心恒在,总有人睁大着双眼在发现世界的美,探求不曾被我们注意到的一面。可好奇心也会荒芜,当我们的头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当我们的眼睛成为别人驭使的记录仪,我们的品味出奇的一致,我们的语言如此的相似,我们不仅网红了美食、华服和风景,我们还拷贝了思想、见识和审美,我们不再那么有个性,在一个一个的信息茧房里安放自己的魅力,举世狂欢,众皆落寞,因为好奇心已死。</h3><h3> 这趟列车已经往返了很多次了,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甚至懒得看一眼窗外,却负了这秀美江南。好奇心何在?予我一叶轻舟吧,随心河千折百回地奔腾向远,遗两岸山青,四季花开,悦读世界,穷究天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