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常美食(七)火锅</b></h1> <h1>人间最妥帖的尊严,体现在生命的起点与终点。<br>我们大哭一声来到世上,被珍爱,被接纳,被安放。<br>此后余生,哪怕动荡不安,最初的爱也会犹如苗之芽、树之根,让我们在慈悲中变得坚韧。<br>我们蹒跚一路来到晚年,被看见,被善待,被照顾。<br>过往经年,哪怕委屈受累,最后的情也犹如春之花、秋之叶,让我们在凄苦中释怀离去。<br>北风潜入悄无踪,未品秋浓已是冬。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已来,用珍惜,温暖身边的人,用珍爱,呵护我们的亲人...<br>严冬驱寒最受欢迎的美食,莫过于火锅。今天我们的社团课将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令人沸腾的火锅</h1><h3></h3> <h1><b>一 、话说火锅</b></h1><h1>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这种烹调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可以说它是火锅的雏形。</h1><h1>《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的周边,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火锅的萌芽。历经秦、汉、唐代的演变,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锅的记载。</h1><h1>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锅之事,即其所称的“拨霞供”,谈到他游五夷山,访师道,在雪地里得一兔子,无厨师烹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桌上,用水半铫(半吊子),候汤响一杯后(等汤开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涮)熟,啖(吃)之,乃随意各以汁供(各人)随意沾食。”从吃法上看,它类似的“涮兔肉火锅”。</h1> <h1><b>二 、受大众喜爱的火锅</b></h1><h1>麻辣火锅发源于重庆,大约是在清道光年间,重庆的筵席上才开始有了毛肚火锅。重庆火锅历史悠久,从当年江北码头船工们自创的陶炉煮汤料烹制毛肚等无人问津的牛下水开始,到小贩们担着挑子沿街叫卖的“水八块”简易火锅,直至被宰房街马氏兄弟于民国十五年正式拉入饭店,逐渐成为主食。</h1><h1>火锅为何被大众深深喜爱?</h1><h1>吃火锅的人基本是围着桌子一起,每个人均可平等参与和分享,吃火锅意味着彼此的认同、亲近,因而具有包容性。</h1><h1>其次,火锅具有地域性,属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一部分,而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当属四川盆地。</h1><h1>作为一种美食,火锅已成为四川和重庆两地的代表美食。</h1><h1>总体来说,火锅代表了一种饮食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h1> <h1><b>三 、制作美味的火锅</b></h1><h1>一顿色香味俱全的火锅,准备阶段是比较繁琐的。荤菜,素菜依据个人喜好。淘淘洗洗,切条,切片,根据菜的种类而定。</h1><h1>重头戏在于火锅底料的炒制,一般情况都是买点商家成品再稍加改良。但今天任珍老师亲自为同学们演示了如何炒制麻辣可口的火锅底料的全过程。几十种调味品,放入熬香的牛油(其他油品也可)中,豆瓣酱,辣椒依据个人对辣的接受程度而添加。</h1><h1>炒制好的底料加入提前熬好的骨汤,大火滚开,就可以放入喜欢的各种菜煮食</h1> <h3></h3><h1>我们的社团名称为“家的味道”,为何要以此为名?</h1><h1><b><font color="#ed2308">家的味道是什么?</font></b><br></h1><h1>有人说家的味道,是清晨厨房的热粥的喷香;有人说家的味道,是欢聚时爱喝的小烧;还有人说家的味道,是母亲一针一线织出的毛衣。如果你问我,我会说:家的味道就是——有老有小,有说有笑,柴米油盐,有锅有灶,团圆无恙,幸福相伴,家的味道,是粗茶淡饭中的相伴。<br>当然也不要忘记,平淡的生活也需要浪漫诗意的调剂!<br>在海边等待一场日落<br>在古镇享受难得的宁静<br>坐着小船徜徉在碧蓝的湖上<br>去异国他乡感受别样的风土人情<br>……<br>最浪漫的事<br>用双脚踏遍祖国河山<br>春看百花,秋看黄叶<br>把一路上的美好回忆珍藏心底</h1><h1><br></h1><h1>但这个寒冬最有意义的事,还是陪家人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吧😄</h1><h3></h3><h3><br></h3> <h3>策划 任珍 图/文 陶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