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杂志2019年第11期书画名家栏目,刊登抒写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伟群先生的文章

美友31529115

<h3><font color="#010101">刘伟群,陕西富平人,1974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长安大学文传学院兼职教授,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陕西骊山印社副社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nbsp;</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从石刻艺人到省书协副主席</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书法家刘伟群先生其人其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文/宁文英</font></h3> <h3>他是陕西富平县宫里乡继承祖传石刻的民间艺人。他是与人为善,崇尚信誉,诚实厚道甚至有些木讷的人。他摒弃六年国家干部身份的履历去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他对雷珍民的小楷书法深深折服并最终成为雷公的弟子。他秉承师父“心正则书正”的钥匙,开启了书法大门的跋涉之旅,一路笃信虔诚,呕心沥血,在书法领域特别是小楷书法艺术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骄人成就。 &nbsp;&nbsp;&nbsp;</h3><h3>&nbsp;&nbsp;&nbsp;他,就是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历届年龄最轻的主席团成员,70后的书法家刘伟群。</h3> <h3><font color="#ed2308">家传乡风打下了厚实的艺术基础</font></h3> <h3>在坊间,富平素有“青石之乡”的传说。实则,富平还是全国著名的"墨玉之乡"、"石刻之乡"。2014年,富平石刻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以石刻出名的富平宫里镇喜获“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称号。</h3> <h3>公元1974年11月,刘伟群就诞生在这个陕西省富平县宫里镇南陵村北堡。</h3><h3>刘伟群的祖上以读书、刻石、务农为业,却不应科举,家中藏书颇多,可以说是书香门第。尤其是他的曾祖父,以一笔漂亮的蝇头小楷享誉乡里。</h3> <h3>不知是刘伟群身体里继承了祖上的书法基因,还是现实生活中石刻艺术的比比皆是,刘伟群从小就喜欢写字涂鸦,读古书,编诗文,到处收集古董,同时更喜欢石刻艺术。放了学,就一头钻进石头堆里,和操石刻祖业父辈们,一起打制工具、起稿、画图、凿坯、雕刻,干得不亦乐乎。由于擅画,学生时代的刘伟群,就很快超过众人成为远近闻名的石刻艺人。他每刻成一件石头,方圆的人都前来观摩。一有闲暇时间,刘伟群就流连于方圆各个村庄、古墓、桥梁、水斗、田间地头,拜访每一块古代遗留下来的石刻,细心观察、悉心揣摩、测量,并反复试刻,学习古代石匠的雕刻技艺。</h3> <h3>他还善于阅读古代石碑上的碑文,对中意的部分就动手抄录,他从精美的雕刻艺术图案,工整的书法及刻字技艺中,悟出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艺术的哲理。村里人见他看着碑文闷头闷脑的沉思劲,直送他绰号“考古学家”。他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石匠行里有了疑难,都纷纷找他解决。他把从数学里学来的几何、三角函数,从物理里学来的力学等知识拿来,用在石刻中,令老石匠们不得不折服。</h3> <h3>因为经常要刻字,很多时候需要自己书写。村里的老先生都写欧体的《虞恭公》,他却写柳公权妙不可言的楷书《神策军》。刘伟群始终觉得,身为陕西人,学习唐楷似是理所应当之事。连在学校写作业也用钢笔写柳体字,既快又工整,而且很有特点,惹得左右的同学都模仿他的柳体钢笔字。一次参加学校的书法展,他没有印章,就请县城搞篆刻的刻印,那人看他是个娃娃,不屑给他刻。他想,石碑子都刻了不少了,刻印就是小巫见大巫,牛刀宰鸡,便磨了块青石,自篆自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篆刻也搞得有声有色。</h3> <h3><font color="#ed2308">西安投艺雷珍民 &nbsp;步入书坛正道</font></h3> <h3>九十年代初,刘伟群离开家乡到省城西安读书,这时他抛开了石刻、书法及篆刻,写诗写文章,立志将来当作家。刚毕业的刘伟群,在一次应考某杂志社记者时,无意间在墙上看到名家雷珍民先生的一幅楷书书法作品,被深深折服。那次虽然应考成绩名列第一,但他不去做记者了,倒是经过多番打听,来到陕西国画院叩响了雷珍民老师的房门。雷珍民被眼前这个诚实木讷而又倔强的小伙子的虔诚所感动,又得知该青年古文、篆刻、书法的底子不薄,就收入门下成为其弟子。</h3> <h3>在雷珍民老师门下,刘伟群受益颇丰。雷老师不光传授给他书法要领,还给他指明做人做书准则。他将雷老师“心正则笔正”的教诲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也非常珍惜在雷老师门下学习的机会,老师教的认真,他也学的刻苦。数年间,刘伟群每于节假日,朝入书院,暮出碑林,带着干粮,纸笔,在碑石行里一呆就是一天,既研究石刻技艺,又学习书法技艺。努力领会历代名家碑帖之精粹,反复琢磨,体验其中之韵味,并化为己用。天赋加努力,他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h3> <h3>后来,刘伟群接受毕业分配,到富平县城体制内单位工作了6年。由于材料写得好,在县城无任何背景的他却成了红人,六年调换了五家单位。县长招考秘书他名列第一,县政协要他当副秘书长……他却一一回绝。按理,只要他坚持在体制内,他的羽翼将会更加丰满,事业将会更加发达,锦绣的前程定会在前面等待着他。然而,人各有志,说到骨子里,他还是喜欢石刻和书法。为了刻石、写字,他旷工成了家常便饭,常常骑着摩托车,下乡访求古石刻。经常与县城同好者二三人煮食狗肉,小酌很便宜的西凤酒,吟诗作书刻印,酒酣之际,杯盘交错,纸墨狼藉。</h3> <h3>领导拿他没办法,常说在县城工作的人,身为国家干部,有案牍之劳形,却无品级,还不如戏里面鼻尖涂一片白的衙役……后来,他终于辞去公职,来到西安,又师从雷珍民老师学习书法,并以给人刻石碑自给自养。期间曾赴鄂尔多斯刻制巨型石碑《鄂尔多斯赋》、给商洛刻巨碑《金丝峡赋》、给大雁塔下刻巨型刻石《心经》……做石刻时,每晚,别的石匠都累得要睡觉,他却要在灯下读书,石匠都笑他,他说自己是是读书人,不敢偏废读书的本行,搞石刻只是爱好。</h3> <h3>刘伟群书读的杂,但有特点,最喜欢读古书、老书、线装书、繁体的、竖版的等等。他说,吃饭固然要挑,读书尤其要挑;书有好有坏,要读有益身心书,听贤能者叙说,摈弃垃圾书。对于垃圾书,他全都撕开,用来练字,说这是变废为“宝”。他不读当代作家作品,说没意思,读之有如吃灶膛里的灰。他常常给人说,祖父给留他的印象,就是在下雨天,坐在房子里读书。刘伟群更是嗜书如命,每次出门都带一本书,或经或史、或诗或集,闲暇即捧出读之。</h3> <h3>因此,刘伟群的书作书卷气颇为浓厚。他操觚染翰二十余载,真草隶篆、金石雕刻也都有了自己的个性特质,但为人称誉的却还是楷书。也许是长期碑刻的需要,多以写楷书为业,也许是擅长小楷的雷珍民师傅在书艺上给他的醍醐灌顶,也许是自己长期在篆刻书写悟到的东西,使他的小楷艺术独树一帜。纵观刘伟群的楷书,规整有致,沉静凝重,笔划的起承转合带有晋唐法帖的流风,也有着雷珍民先生的韵致。他下笔坚定果断,笔势停匀而富于变化,尖锋起笔,顿笔回锋,结构严谨而外示宽博,神采飞动,温纯精致。</h3> <h3>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创新的动力,热爱是成果的源泉,孤注一掷,将自己的全部身心,乃至生活命运都压在篆刻书法上的刘伟群,定会用朝圣的心理,虔诚的心血,浇灌出更大更耀眼的硕果,在篆刻书法艺术的园林里,以独树一帜之风格,占据一席之地!</h3><h3>&nbsp;</h3><h3>(完)</h3><h3>&nbsp;</h3><h3>(本文作者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