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3-24四明山环游

阳光沙滩海浪

<h3>八百里四明山,一天半时间走了近三分之二,茅镬的古树,李家坑古民居,柿树林的古柿树和民宿,丹山赤水,大岚的火焰山,四明湖的红杉林,白水冲的瀑布,千年古村冠佩村的情人树……还有随行的大厨[呲牙][呲牙][呲牙]</h3> <h3>第一站茅镬古村</h3><h3>&nbsp;&nbsp;&nbsp; 茅镬村位于周公宅水库上游,从章水镇向西20公里到达,与赤水村相邻。</h3><h3>我们迎着雨雾,翻山越岭来到茅镬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村口那一片郁郁葱葱、荫可蔽日的参天古树群。这些古树有松古树树、枫树、香榧和银杏树等众多树种,虽说年龄最大的已经风吹日晒了600余年,可依然枝繁叶茂、保存完好,树高均可达到四五十米左右,每棵树都需要三四名成年男子才能抱拢。最神奇当属村口一株不知名的古树(树直径大约1米),别看树干中间已经全部烂空,从树底部的洞探进头可以隐约望见天空的光亮,可树冠依旧枝繁叶茂、生命力还很旺盛。</h3><h3>小小山村自然资源丰富,参天古树遍布全村,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的稀有树种金钱松、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被称为"寿星树"的香榧树,还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枫树……具体来说,有树龄800年以上的银杏3棵、树龄500年以上的榧树79棵及金钱松15棵,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其他保护树种还有30余棵。其中最著名的一棵被称为"万木之冠"的金钱松,树高51米,树围4.2米,树龄约500年,其树围和立木蓄积量为全国之最。2006年5月被评为"宁波市十大绿色新景观村"。</h3><h3>&nbsp;&nbsp; 茅镬为啥留存怎么多的古树呢?据传,清朝乾隆年间,村里有个族人,由于家庭变故,想砍树卖钱,另一族人为了保护树木,就出钱买下了大树的所有权。后来,又有人想砍树换钱,幸好有两位好心的族人出钱买下大树---这一次,买树人在村旁立下了"禁伐碑",落款时间是道光年间,碑文中对如何保护村中树木作了详细规定。茅镬是地质灾害村,当年村民可能已经认识到保护古树可以固植水土,防止地质灾害,村民保护了古树,古村也保护了村民,可见当时的村民很有智慧,很有远见,令人佩服和尊敬。如今村民己都迁走,村里的山水仍滋养着古树,古树仍然抲护这一片山水……</h3> <h3>第二站,古村李家坑</h3><h3>李家坑村隶属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拥有大量明清古建筑,新农村经整体统一规划,拆除不协调建筑,修旧如旧,并加大对古村的保护力度,现在李家坑到处民宿客栈,村容整洁,古朴二不乏现代生机。</h3><h3>李家坑村原名徐家畅村。始祖李龚荐自清初于永康长恬迁入定居。因见李家坑山环水绕,景色秀丽,随即披荆斩棘,垦地开荒,建舍发族,迄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目前在村南尚存一座李氏家庙,宗庙庄严肃穆,碑匾高悬,棣萼生辉 。</h3><h3>李家坑村的周围都被大山拥抱着,成为群峰争相护围的宠儿:东面的溪对涯是桃树横,南面是后龙岙,西面是八穴坪与百步街接壤,北面燕崖岭余姚大岚山相连。抬头远眺,便是后湖岗,榧树头水库拦坝于此,飞流直下。挥臂一划,一条宽阔的樟溪穿村而过,带着余姚、奉化和鄞州三地的人文气息和悠远历史,自西向东流经樟村、鄞江、洞桥……沿村的环溪路东通宁波市区,北接奉化与余姚。</h3><h3>走进李家坑,一座座用块石垒成墙基的两层楼四合院遍布村落,屋与屋之间是高耸的马头墙,台门上镶嵌的砖雕门匾,字迹清晰:"环溪楼""莫厥修居""与鹿游""凤跃鱼游""千祥云集"等,令人想起当年的富丽堂皇。村内还有李氏家庙、务本堂、善教初等学堂等遗迹、旧址。</h3><h3>专家认为,这些建于清朝中晚期及民国的建筑,四合院民居,布局讲究,层次分明。这样的房屋结构和村落风貌,如今在江南地区已经十分罕见。</h3><h3>村里请专家进行总体设计,严格执行"修旧如旧"的方案,拆除不协调的建筑和无人居住的破屋,通过土地复耕获得奖励资金,用于整理村容村貌,修复古村。路面铺上鹅卵石,全村俨然成为一座浙东古建筑博物馆。2014年12月,李家坑村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h3><h3>李家坑常驻人口仅有362人,令人惊讶的是,年龄在70-80岁之间的有66人,80-90岁之间的有36人,90岁以上的有17人,三者相加119人占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真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2015年李家坑被评为宁波市首批长寿村。</h3><h3>追问李家坑人长寿的秘诀,老人们只是笑呵呵,却不知道如何去说。李家坑风光旖旎,高山巍峨,古树参天,溪水清澈,空气清新,是长寿的基本保证。同时,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加上健康绿色的饮食,以及平和安闲的性情,造就了这里老人的长寿,李家坑变成名副其实的长寿村。</h3> <h3>第三站柿林村和丹山赤水</h3><h3>柿林村属于大岚镇,离余姚城区50公里,宁波市区60公里,村因盛产"吊红"柿子而得名。村区域面积6.05平方公里,有耕地3054亩,山林面积6202亩,柿子林面积200多亩,集体茶园200亩。"宁波丹山赤水风景区"就在柿林村。现有农户289户,713人。柿林村为浙东峡谷地貌,土壤多为黄泥土和砂石土,光照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村中有10只山塘水库,有两条大溪流,一为北溪,源由四明山镇梨州,至柿林白鲞洞附近出境,流入鄞州区皎口水库;另一为赤水溪,贯穿整个丹山赤水风景区。柿林村庄四面环山,满坡翠竹林木,流泉叮咚,鸟语花香,不但山水秀丽,又原始古朴,山居原貌保持完好。全村只有沈氏一姓,据族谱记载:沈氏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子,受封于沈地,遂以封地为姓,其后裔来此隐居。又村中有一古井,井水清澈纯净,冬暖夏凉,是全村人的饮用水源。故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一村"之说。</h3><h3>&nbsp;&nbsp;&nbsp; 村下有一条大溪,因溪水流经红土层,又在红色山岩映照下,略呈红色,所以叫赤水溪,顺溪而下,依次有白虎潭、青龙潭、华盖潭、灵龙潭和秋水长滩,潭高低不一,错落有致。溪水流入潭中,因落差较大,形成多级小型瀑布。水流撞击溪中巨石发出的哗哗声,在幽谷中回荡;撞击激起的水雾,在幽谷中升腾,形成迷人的幽谷奇观。溪上有座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的石拱桥,为陡拱单孔式,拱高10米。桥面正中铺一块刻有荷花莲蓬图案的石板,两侧均有石雕护栏,并用榫卯衔接,正中刻"赤水桥"三字。过桥,迎面是宽数里、高百余米的悬崖峭壁,岩壁亦呈红色,称丹崖。石间缝隙中长有杂树野花,与岩壁红绿相间,又倒映在赤水中,景色十分魄丽,丹山赤水之名由此而得,在崖壁上刻有宋徽宗御笔"丹山赤水"四个大字。</h3><h3>&nbsp;&nbsp; 丹山赤水景区是一处以峡谷景观为依托,以道教文化、浙东古山村风情为文化内涵,以绝壁、奇岩、古桥、流溪、飞瀑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道家尊之为第九洞天。景区由丹山赤水、鹰岩洞天、狮王悟道、淡瀑飞水、八卦仙台、仙人指路、秋水长滩、四明道观为代表的"丹山八景"和三十多处其它景点组成。区内群峰斗妍,古树参天、竹木蔽日、溪水潺潺,是人们享受自然山水风光、沐浴历史文化、品味山乡风情、休闲娱乐度假的极佳生态旅游地。</h3><h3>柿林古村古树众多,樱花树更是漫山遍野,而一棵800多年的山樱花树却独一无二。山樱花树生长在柿林村后狮子岩山腰的古树群中,树高约18米,主干修长,树梢突出,旁枝斜出,高过身前老房子古朴瓦楞。树主体需两三个成年人合抱,苍老的树皮上青苔斑驳。老树根裸露,躯干中空,足可藏人,咋看犹如一棵枯树。抬头仰望,只见老树干皮上繁生出众多新枝,迎风战雨,傲雪凌霜,生拉勃勃,虽"年事已高",却美丽依旧……</h3><h3>村里至今还流传这样一个说法:山樱花五百年才结一次果,若能见果,乃大吉大利之兆。因此,村民对这棵古老的花树敬之有加。村里的先人按照最朴素的愿望,以山樱花树寓寿,以周围一棵古劲松托福,以一株古香榧树应禄,从而美其名曰"福禄寿园",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h3><h3>村口一棵古柿树,已有600多年树龄,可依然枝繁叶茂,每年可结红柿1千多斤,跟柿林村的村名更加相应。</h3> <h3>第四站:大岚镇的火焰山</h3><h3>&nbsp;&nbsp;&nbsp; 火焰山于位于大岚镇丁家畈村,是一片奇特的红砂岩石岭,不生草木,一片红砂丘,神似《西游记》里的火焰山,是余姚少见的天然形成的丹霞地貌。因此当地人称之为火焰山。</h3><h3>&nbsp; 火焰山所在小镇叫大岚,坐落在四明山的腹地,是一个隐世的秘境之地,这里的村庄与村庄之间,是种着樱花的万亩茶田。四月里,满山的茶树和如团似锦的樱花,让这里成为不可错过的赏樱圣地,期待明年再来赏樱花。</h3> <h3>第五站:四明湖红杉林</h3><h3>四明湖位四明湖于四明山北部余姚梁弄镇,距余姚市10余公里,景色秀丽,碧波荡漾,湖水湖山交相辉映,湖面面积近20平方公里。四明湖汇集溪流,泉水,瀑布,容积约1.2亿立方米,灌溉着余姚西北30万亩良田,湖中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吸引了大批飞禽。湖中有八字桥、野猫湾、丁山等5座小岛,形成5个湖心岛,好似镶嵌在明镜中的翡翠,更增添了四明湖的魅力。</h3><h3>十里烟波九洞天,山藏灵秀水藏仙”。四明湖位于余姚千年文化古镇梁弄、四明山第九洞天境内,环湖皆山,七十二四明湖峰远近翠黛相间,历代名人高士留下众多轶闻传说。四明湖面积是西湖的两倍,库容量为西湖的13倍,湖上有碑曰“浙东明珠”。</h3><h3>四明湖拥有华东最美红杉林之一,本次前去,衫叶已开始变红,水中红杉林秋景斑斓,十分耀眼,倒映水中,色彩艳丽,格外美丽。</h3> <h3>第六站:白水冲的瀑布</h3><h3>白水冲瀑布,在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南四公里的白水山上。白水山又名白山,因有白公在此修炼得道而名,山上有冶山、屏风、石屋、云根四峰,石屋峰怪石嶙峋,峭壁悬崖;云根峰苍翠夺目,流泉生辉。两峰之间,一帘飞瀑从53米的高处飞泻而下,形若白龙飞天,声若沉雷震地,蔚为壮观,这就是白水飞瀑,俗称白水冲。</h3><h3>历代诗人对此瀑歌吟甚多,描绘都非白水冲瀑布&nbsp;常形象生动,如元代赵澹山称之为:"玉龙吼山山为开,悬涛迸出翻崔嵬。回风便可作飞雨,共听万壑鸣惊雷。",明代沈明臣也留下了"潺湲吹古雪,倒卷入银河"的诗句。</h3> <h3>第七站:千年古村冠佩村的情人树</h3><h3>&nbsp;&nbsp; 位于余姚市南部属梨洲街道,离余姚约10公里。由金岙、里冠珮和外冠珮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落依山而建,沿溪而居,溪村相融,溪山相映。</h3><h3>  自北宋熙宁年间兵部尚书朱廷碧来姚定居冠珮开始,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朱廷碧他在一0六八年时,为兵部尚书,这是一个掌管军权的要职。也许,朱廷碧看多了权杖角斗带来的血腥味,看多了因为权杖的举起与跌落,让一个氏族荣衰骤变,他希望他的后代远离杀戮,过着让心灵弥漫着更多野趣的日子,他或许认为这远比物质如贵胄精神却惶惶不安的日子好得多。朱廷碧遂成为余姚朱姓始祖。他的五世孙朱正秦,生有三个儿子,长子端一世居冠珮,次子端二迁居余姚城内龙泉山南麓;后来小儿子端三也迁到龙泉山西麓居住。迁居姚城后,朱氏子孙繁衍,世系分三大支七大房分支。这个朱氏族后来成为余姚的一个名门望族。朱氏门庭人才辈出,那个叫朱舜水的就将朱氏族的门楣弄得更是金光闪闪,他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与王阳明、黄梨洲、严子陵被后人尊称为余姚四先贤。朱舜水倡导“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与王阳明“知行合一”是在同一精神频率上的。冠珮村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又是“红色山村”,红色遗迹还保留完好</h3><h3> 村里两棵朴树,在路的一左一右,它们朝冠佩溪倾,这两棵树在这个里冠佩有着独特的寓意。当年的一朱氏青年,十年寒窗,志在金榜题名,青年走了,他不知何时能返回,妻子又无法同行,他们在村路口种上两棵朴树。几年后,青年衣锦还乡,娇妻却因思君抑郁而终。人已去,树却在。青年抱树泪湿长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