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字图片均为原创。</h3> <h3>说起杭州,人们便会即刻想到西湖。殊不知,与西湖、西泠并称为杭州“三西”的还有西溪。</h3><h3>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占地面积约10.08平方公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形成了“一曲溪流一曲烟”特殊的湿地景观。</h3> <h3>西溪人文,源远流长。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其中,康熙在游览西溪后感叹它的美景,留下了“十里清溪曲,修篁入望森。暖催梅信早,水落草痕深。俗籍渔为业,园饶笋作林。民风爱淳朴,不厌一登临。”的感叹。他大概是写过西溪的文人中级别最高的了。但文字易懂却高雅,客观然贴切,所洋溢的现实主义的精神是不是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意义呢?</h3><h3>如今西溪湿地恢复了“秋芦飞雪、高庄宸迹、渔村烟雨、洪园余韵、蒹葭泛月”等十景,秋雪庵是“秋芦飞雪”所在地,为西溪第一景。</h3><h3>而今时值初冬,应该是“秋芦飞雪”之际,我便来到西溪周家村,登船泛舟期望能感受听芦苇轻唱低吟的氛围。</h3><h3>船离码头不久,水面豁然开阔,蓝天碧水绿树一派生机盎然,唯有那高耸的枯枝与岸边的茅草,提醒着已入冬了。</h3> <h3>船行一段,岸边可以寻觅到矮矮的小芦苇,不久,盛开的芦花竟洋洋洒洒扑面而来了。</h3> <h3>导游说,秋雪庵到了,话音未落,船已靠近了码头。</h3><h3>秋雪庵最早叫大圣庵,《西溪梵隐志》载:“水周四隅,蒹葭弥望,花时如雪。”秋雪庵是明代书画家陈继儒取唐人诗句“秋雪濛钓船”的意境而题的。现在的秋雪庵,是开发西溪湿地后重建的。</h3><h3>上码头,入四合院式的庵堂。庵不大,颇具禅意。适逢几个孩子在摆POS拍照,摄影者的背后就是弹指楼。廊柱上,写道“说剑风生座,题诗月满楼”。想当年,此地必定是文人骚客抒发情怀极佳之地。</h3> <h3>上楼,只见有人在拍照,于是,兴冲冲走进观景阳台,举起相机,举目四望,果然是观芦苇的最佳处。只见那一片片的芦苇漫无边际地似乎向周围的树林渗透着扩张着,风吹过原野,芦花飞舞着,露出一块块的湖水,间或还可见纵横交错的田间小道。</h3> <h3>风徐徐吹来,似乎听到芦苇在轻唱低吟,送过来了徐志摩的诗:</h3><h3> “在这秋月下的芦田;</h3><h3> 我试一试芦笛的新声,</h3><h3> 在月下的秋雪庵前。</h3><h3> 这秋月是纷飞的碎玉,</h3><h3> 芦田是神仙的别殿;”</h3><h3>使我惊异的是,写此诗时,徐志摩正在西伯利亚,是不是漫天风雪中,诗人的思维跳跃,由北国的雪花想到了西溪的芦花: </h3><h3> “这时候芦雪在明月下翻舞,</h3><h3> 我暗地思量人生的奥妙,</h3><h3> 我正想谱一折人生的新歌,</h3><h3> 啊,那芦笛(碎了)再不成音调!”</h3><h3>这是何等的浪漫主义色彩!可惜的是,现在时令还未到,白花花的芦花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情景还只能存在于我的想象中。</h3><h3>侧头后望,见高悬着的“弹指楼开”匾额。“弹指一挥间”常用来比喻时光的短暂,我想,秋雪庵始建于宋孝宗淳熙初年,八百多年过去了,秋雪庵犹如见证者,默默地看着多少文人墨客站在此地产生灵感,而时间老人又一视同仁送走了这些天之骄子。现在,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在大千世界中,何尝不是一位匆匆的过客。所以,淡薄名利,忘却烦恼,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才是我应该追求的,这是弹指楼给予我的警示。</h3> <h3>出秋雪庵,由于延误我错过了一班船,也罢,于是便在河边、芦苇丛中信步走去。原来西溪步步是景啊!</h3> <h3>当然,看了芦苇荡,自然将目光投向了芦苇们的个体。</h3><h3>阳光下,背阴处、茅草里、空旷地,它们绰约多姿、风情万种,然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一定都在期待着这一天,放飞自己圆一个秋芦飞雪的梦吧!</h3> <h3>目送着远远离去的秋雪庵,暮色渐起中,船又缓缓行驶在芦苇丛生的曲折河湾中了,我仿佛又听到了芦苇的轻唱低吟,是在与我告别,且有一些不舍?</h3> <h3>已是暮色苍茫,群鸟归巢时,又见西溪的别样风景。</h3> <h3>不知何时,天空抹上了几片绚丽的晚霞,衬托得芦花愈显洁白;风停了,芦花沉重地低下了头,似是棕黄色芦杆上压着的一层雪,未见秋芦飞雪,却分明是雪压秋芦的一派风景了。</h3> <h3>落日余辉,是何等地灿烂辉煌。泛舟西溪,听芦苇轻唱低吟,又以此等壮丽景色谢幕,虽未见秋芦飞雪,也已收获满满了,再说,人生留一点遗憾也好,有遗憾才有期望,有期望才有动力,你说,是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