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徒步莆田海岸第二天</h3><h3>时间 2004.11.28.</h3><h3>行程 三江口镇后郭村</h3><h3> 至黄石镇东山村</h3> <h3><br></h3><h3>一行人行走大莆田,无意间让自已养成了一种不错的后续习惯。即,只要是行走期间特别有感觉的地方,事后便会约上几位同好,带上相机等一应设备,或起早,或摸黑,重上这些地段行摄一番。</h3> <h3><br></h3><h3>就如这镇海堤,似乎充满了无尽的诱惑力,徒步全程结束后,忍不住还是好几次约了同好,凌晨四点便从市区出发,赶在东方露出“鱼肚白”之前,在堤上架起相机,捕捉黎明时那无声的紫蓝、天际边那絮絮的早霞、水天间那激情的晨红、江面上那古拙的小船、滩涂边那穿着红衣服讨小海的渔家女……</h3> <h3><br></h3><h3>现在翻阅这些十几年前的照片,心中还是难免感慨良多。虽然拍摄的技巧略嫌稚嫩,但却为后来的同行提供了可借鉴的影讯,也为2016年“东甲晨光”入选莆田“新二十四景”尽了绵薄之力。</h3> <h3><br></h3><h3>“东甲晨光”既是多彩的,又是多维的;既是自然的,又是人文的;既是动感的,又是静止的……翻看当时拍摄的照片,固然觉得“自已的孩子都不错”,但掩卷细细思量,好像最是能直扣个人心扉的,当是那些“蓝调”的“东甲晨光”。</h3> <h3><br></h3><h3>摄影人对“蓝调”都很熟悉,也都很珍惜,总是会孜孜不倦地四处追逐。既使白跑了许多次,只要有一次拍摄到了心仪的“蓝调”照片,便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可见,想得到“蓝调”,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得有爱美之心,得有不懈坚持的恒心。</h3> <h3><br></h3><h3>重走镇海堤许多次,邂逅不错的“蓝调”“东甲晨光”,堪堪只有很难得的一次。照理,每日的拂晓时分,都应该会出现“蓝调晨光”的。但实际景观却并不如此,气候的阴阳,云层的厚薄等等,诸多的自然因素,直接影响着晨光的“蓝调”档次,真正能入画的“好看”场景,其实是不多见的。</h3> <h3><br></h3><h3>“蓝调晨光”展现的时间,往往都很短暂。从东方露出些微曙光始,到第一丝早霞透空而出,这期间往往还伴随着梦幻般的风云变化,“蓝调”的诞生与生存,本就只有这些屈指可估的时间与空间。若是这一时间段内,能有薄薄的均匀的云层,似漫天的帘幕那般,静静地挂在东方的星空,那么,这样的晨曦,定然会有理想的“蓝调”涌现。</h3> <h3><br></h3><h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蓝调”这词开始在摄影界流行?想来,应该是衍分出了“艺术摄影”这一新说法时,即应运而蔚成时尚的吧!特别是那些热衷“禅意摄影”的影人,更是无不刻意追逐着朦朦的“蓝调”,把拍摄这样影调的照片,当作是超凡脱俗的不懈追求。</h3> <h3><br></h3><h3>究根问底,“蓝调”一词应该算是外来语吧。据说最早来源于黑人的音乐,抒发的是低沉的情绪,忧伤,忧郁。只是这一经“进口”,换了土壤,情感的传递,似乎也从郁郁的阴天变成了朗朗的乾坤。就像这东甲的“蓝调晨光”,水天一色的纯纯的蓝,传达的分明是典雅、恬静、高贵、出尘,直扣每个人的心扉,哪有一丁点儿的忧伤与忧郁?</h3> <h3><br></h3><h3>是啊!镇海堤的“东甲晨光”,单单静雅的“蓝调”,便是如此的扣人心弦,难怪能众口一词,入选莆田新二十四景。有幸,远在十几年前,伴随着徒步海岸的步履,一行人便优先饱览了“东甲晨光”的多彩。衷心感谢徒步海岸之旅!</h3> <h3>2019.11.29. 于荔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