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深圳市正高级特级教师北京大学研修班第三组</h3> <h3> 学习第六天,早上气温继续下探,但明媚的阳光却如内心的期盼,我们终于有幸走进了扎根杏坛的坚守玫瑰——窦桂梅校长的学校。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成立于1915年,百年办学历程的精神遗产与文化积淀,使学校从一百年前的成志学校发展到今天的“成志教育”,用“1+X课程”育人体系伴随着一批批学子幸福成长,展示出清华儿童“健康、阳光、乐学”的样态。</h3> <h3> 特级教师、学校分管课程汤副校长为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特色。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立人为本,成志于学”为校训,以“我们努力,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充满向上的精神与教育的智慧;我们努力,让学生的每一个时刻都能享受学习的收获与成长的乐趣;我们努力,让教师的每一天工作都能体会职场的幸福与专业的尊严”为愿景,坚守“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使命,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学会改变、审美雅趣、天下情怀等核心素养。</h3> <h3> 学校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解答立德树人的难题,并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生成并确立了“成志教育”。成志教育主张聚焦于志,强调个人理想抱负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联系;着眼于成志,着力于成志教育的过程和方式,用成志教育与立德树人进行准确对接,让成志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切入口,并以此为突破口,搭建新的增长点。</h3> <h3>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第一个提出了“1+X课程”体系,既为学生提供了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课程,又提供了满足个性化发展的校本特色课程。“1+X课程”体系强调从有局限的教学时段转向无边界的流程再造,体现课程的价值性、周期性、挑战性和融合性。主要的实践路径为:一是纵向贯通,构筑符合儿童身心规律的“启程(低学段:呵护兴趣)——知行(中学段:培养乐趣)——修远(高学段:激励志趣)”学段三进阶;二是横向联动,构建学科和活动育人的“1+X课程”,既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独特价值,又实现合力育人的效果。“1”指优质落实国家基础课程,“X”指由“1”生长的个性课程,通过问题驱动、情境调动、工具撬动、平台互动的“四动”学习动力系统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形成适应儿童的适性扬才的内生学习机制,变基于知识的课堂为基于关系的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三是横纵整合,组建以经典阅读与成志人物为轴线的主题课程群。学校坚持以年度或学期为周期,用经典阅读和成志人物为轴线,横向打通学科壁垒,形成学科内、学科间、消弭学科整合的三条路径,让儿童学习有多种选择;横向打通学段,使儿童在不同时空中逐步攀升;横纵联合的主题课程群,实现儿童持续、立体的深度学习。汤副校长特别以学校的两大特色——体育与阅读为例,诠释了“1+X课程”育人体系。</h3> <h3> 恰遇周一学校升旗仪式,我们有幸全程参与了这个过程。从仪仗中队入场、荣誉升旗手升旗、伴随手语齐唱校歌、齐诵誓言和校训、国旗下讲话、大队干部值周总结到信息奥林匹克比赛、民乐团表演等学校颁奖,整个升旗仪式庄重、严肃,强化学生主体,重视仪式感,充分地体现了附小学生丰富多元的精神面貌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h3> <h3> 通过简短的参访,我们初步感受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丰富的资源、多样的课程选择、灵动的时间设置、自创的水木秀场让学生畅饮成长的甘泉,在“1+X课程”的田野上奔跑,在主题教学的情境中浸润,在承志、立志、弘志的成志之路上不断前行。</h3> <h3> 下午,回到北大教室,全国校长培训研究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毛亚庆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新时代与好教育好学校》专题报告。</h3> <h3> 第一,关于新时代。毛教授从“新”字入手,阐释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发展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所以,新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从“躯干国家”到“头脑国家”,从制造大国到创新大国,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h3> <h3> 第二,关于好教育。毛教授强调,新时代会带来教育发展定位的改变,教育发展的评价标准发生变化,升学率的提高不再等同于学校的全面进步,学生分数的获得不等同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方式也发生变化,进入从数量到质量,从外延到内涵,从数量扩张的增长到质量提升的发展模式。教育需要进行重新定位,不仅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出好人才;对人发展的理解要变化,不仅要成为“某种人”,更为重要的是要“成为人”;对教育的理解要变化,不仅要“观物”,更要“观人”;教育价值取向要变化,要更加凸显公平并兼顾质量;教育管理的机制要变化,政府职能要从“缺位”、“越位”到“到位”转变。好教育应回归本真——人的发展是身体、心智、情感的发展,如何保持人的平衡发展、协调发展,促进人形成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智、积极情感,是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h3> <h3> 第三,关于好学校。毛教授认为,好学校是从“机械聚合”到“生命机体”,需打破旧“三观”,构建新“三观”,以观人的方式对学校形象进行新的设计:体现在本体论上,对于教育的理解要更多的是基于“社会性的构建”,对人的发展定位更多关注人的社会性的发展,以人的本真发展重塑人被遗忘的精神层面的构建;体现在认识论上,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对知识主观性的投射,通过合作式的学习,实现对“意义”的生成性构建,并实现人的社会性发展,把人“还原”为本真的人;体现在价值论上,基于民主诉求,以尊重人的尊严的方式进行学校管理,学校组织应更多地被理解为是呈现人的意义生成、价值的选择,是使人获得健全人格、完整的精神,是实现人的精神和谐完整的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更应该像人一样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好学校应具备这些特征:其一,共享与自我彰显的学校办学理念构成了学校的灵魂,在这里,学校的灵魂应建立在学校相关群体达成了共享的学校发展愿景,形成了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上,树立起将学生视为一个自我生命的生成者、实现者,使每一个人获得最大可能的充分发展的观念。其二,开放与互动的人际关系构成了学校的血肉,在这里学校管理者、教室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彼此孤独的、分割的、个体化的“原子”,二是彼此开放、互动的有机体。其三,科学与民主的学校运行机制构成了学校的管理骨架,在这里不仅关注制度化、程序化的管理过程,还关注通过民主的方式使人的尊严和价值得以彰显和实现。其四,追求理性的获得与人性的提升的教育教学质量构成了学校的命脉,在这里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益获得基于人的社会性发展,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理念的提升和人格锻造。</h3> <h3> 毛教授还强调,好教育和好学校的发展都需要通过新思维来实现。新思维是从还原思维到系统思维,是一种生态思维(关系思维),是从“点”到“关系”、从“孤立”到“联系”、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特别要凸显将学校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整体,立足于整体来分析学校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h3> <h3> 最后,毛教授对深圳国家先行示范区的基础教育寄予极大希望,对在教育一线的我们也提出了更高期待。他希望深圳教育要更加强化国家意识与社会责任担当,也希望教师多点饥饿感,多点危机感,多点幸福感,多点责任感,同时多点合心,多点合力,多点合拍,做好教育,办好学校。</h3> <h3> 天气很寒冷,学习很紧张,内心却很充实。学习,一直在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