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您在天堂那边还好吗?

一凡

<h1><b>我的妈妈王瑞,自2003年9月25日离开我们后,至今已经十多年了。这十多年中,每当听到赞美母亲的歌声时;每当看到母亲那慈祥的照片时;每当一年一度的母亲节来临时,我都会想起我那已在天堂上的母亲。妈妈,您在天堂那边还好吗?</b></h1> <h1><b>妈妈王瑞,1933年11月25日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她们姐妹四人,母亲排行最小。1945年10月,她随父亲一起,与姥姥和3个姐姐(大姐王媛嫔、二姐王茵、三姐王媛嫱)一同参加了革命。</b></h1> <h1><b>姥爷王励初,参加革命前曾任东北军团长。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姥爷在多年抗战事实和中国共产党革命道理与爱国行动的熏陶下,毅然决然离开了东北军旧军队,带领全家参加了革命队伍。参加革命后,他与姥姥及4个女儿都在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中。这支部队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44军部队后来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和解放广东广州的战役战斗。广州解放后不久,姥爷就转业来到了广东省航运厅,担任了内河处处长,一直到离休。</b></h1> <h1><b>姥姥战慧贞,辽宁省沈阳市人。1945年参加革命后,随部队一直打到了广州。广州解放后,她转业来到了地方。担任了始建于1918年、曾是中国最大百货商店的南方大厦(原大新百货)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b></h1> <h1><b>在这个家庭革命家风的熏陶下,妈妈和几个姨的工作都非常努力和上进。广州解放后,大姨随44军131师师部调归到海军青岛基地,后在武汉铁路局工会工作一直到离休;二姨一直在部队,后任解放军157医院门诊部主任;三姨转业后,担任了广州市废品公司党支部书记。这是二姨、二姨夫(离休前任广州市轻工局副局长);三姨、三姨夫(离休前任海军第二舰艇学校校务部副部长)1999年元旦在广州聚会时的合影照片。</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参加革命后,后来调到了父亲所在的炮8师45团,任团卫生队护士长。在1955年全军大批女同志转业的浪潮中,她转业来到了地方。</b></p> <h1><b>妈妈在革命队伍中,曾先后担任过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卫生员、护士、熟练护士;炮兵第8师45团卫生队护士长;辽宁省鞍山市财贸医院护士长;河南省确山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县人民政府卫生科副科长、代理科长;确山县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河南省开封市卫生局政工组长等职务。这是父母与我和弟弟在鞍山时留下的照片。</b></h1> <h1><b>1953年,国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从战争状态逐步转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阶段,从1952至1955年,全军女同志开始大批复员转业。妈妈就是在这个时候转业来到了地方。她先是在辽宁省鞍山市财贸医院任护士长,后随父亲调动来到了河南省确山县人民医院。</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父母亲在河南省确山县时的留影。</b></p> <h1><b>1959年至1962年,组织上送母亲前往河南省郑州医疗专科学校进修,我和弟弟也从武汉军区八一子弟小学转到了河南省军区子弟小学。这是母亲在郑州与我和弟弟在一起时的合影。</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在学校学习期间很努力,不仅要完成好学业,而且还要在休息日关照好我和弟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进修完后回到了确山县,任县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她一天到晚非常的忙。1962年的春节来到了,河南省慰问团来到了师里对部队进行慰问。这是我国著名豫剧艺术家常香玉与师领导家属在一起时的合影。前排右二为常香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那些年的军民关系非常融洽,虽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但大家的精神面貌是非常不错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部分炮二师领导的爱人与孩子们在师部办公楼前的留影。</b></p> <h1><b>1963年至1964年,母亲参加了确山县委组织的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即四清工作队)。这次运动的重点是在农村。由于母亲参军时只有12岁,战争年代经历了许多的战斗与行军,参加社教工作队后又长期住在农村,因此身体越来越不好了。</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但母亲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精神状态,圆满完成了工作队的各项任务。这是文革前,我们全家在确山县时的合影。</b></p> <h1><b>1967年9月,母亲随父亲调到了河南省开封市。这是父亲母亲在陆军第一军军部大院时的留影。</b></h1> <h1><b>来到开封后,母亲担任了开封市卫生局政工组组长职务。由于那时正处于文革期间,许多正常的工作秩序都没有完全的恢复。</b></h1> <h1><b>战争年代,母亲曾参加过1948年东北民主联军秋季攻势中的彰武围歼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广州等战役战斗。多年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使她的身体越来越差。</b></h1> <h1><b>1968年年初,父亲母亲送我和弟弟参军了。我俩所去的部队是远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的炮兵第10师。我被分在了炮45团的8连,弟弟被分在了师部的医院。</b></h1> <h1><b>虽然母亲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但她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与单位的同志和军部的家属们都相处得很好。</b></h1> <h1><b>1970年,父亲调到了湖北省军区工作,母亲也从河南开封来到了武汉市。</b></h1> <h1><b>父母亲来到武汉的第一年,因母亲身体一直不好,组织上批准我入伍后第一次探家。那时部队规定,没有结婚的干部假期只有15天(不含路程)。当时我已是连队的副连长了。回到武汉后,见到了阔别两年多的父母亲。这是我们全家和姥姥在一起时的合影留念。</b></h1> <h1><b>后来据母亲回忆,她在1948年东北民主联军进行的彰武围歼战中,她们卫生队所在的村庄曾一度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时任团长的姥爷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出了部队,从敌人的围困中将卫生队解救了出来。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时,母亲仍然心有余悸。</b></h1> <h1><b>母亲因身体一直不好,最后岁数不是很大就办理离休手续离休了。我和弟弟探亲回家后,她看到了我和弟弟,非常的高兴。</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父母亲在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在家门前的留影。</b></p> <h1><b>父母亲来到武汉后,山西老家的亲戚经常来到家中。母亲对父亲老家来的亲戚非常的诚挚和热情,使她们倍感温暖。这是父母亲与大姑在家门前的留影。</b></h1> <h1><b>母亲性格热情坦荡,乐于助人。文革期间,对于一些家庭受到冲击的老战友,老朋友和亲戚家的子女,她经常伸出力所能及的援助之手。</b></h1> <h1><b>她做人的品格和热忱的处事风格,受到了许多战友、亲戚和孩子们的交口称赞和怀念。</b></h1> <h1><b>在武汉期间,母亲与邻里之间的关系也相处得非常融洽。</b></h1> <h1><b>1978年,我成家了。过去我们的小家已开始越来越兴旺了。</b></h1> <h1><b>1979年,母亲的孙子出生了。她非常高兴,终于在有生之年见到了隔辈人。</b></h1> <h1><b>虽然父母对孙子都是溺爱有加,但她们仍然不断地在点滴中向隔辈人灌输着如何做一个好人的基本道理。</b></h1> <h1><b>后来弟弟妹妹也都成了家,他(她)们陆续都有了自己的孩子。母亲这时虽然很累很辛苦,但她始终都是乐呵呵的。</b></h1> <h1><b>父亲离休后,陪伴母亲的时间更多了。父亲在房前屋后开了菜地,种上了果树;母亲经常参加大院家属委员会组织的合唱队和各种学习及活动。父母亲的离休生活过得繁忙而有乐趣。</b></h1> <h1><b>俗话说,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也是如此。每当每年的春节来临时,我们都回到了家中,母亲总会张罗着张灯结彩,将家中布置的红红火火,使我们子女心中感到非常的温馨温暖。</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春节家宴上父母的留影。</b></p> <h1><b>如今一到春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在世时那些难忘愉快和高兴的日子。</b></h1> <h1><b>人生是漫长的,同时又是短暂的。时至今日,母亲在世时的音容笑貌和乐于助人的品格仍然经常出现在我的眼前。</b></h1> <h1><b>虽然那些年母亲的身体依然不好,但她那种积极乐观和豁达大度的做人准则,已慢慢形成了我们的家风和成为了我们处事做人的楷模。</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爱人从武汉调到东北工作后,有时春节期间因各种原因不能回家,父母亲就格外关照在家过春节的儿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父母的关爱使孩子得到了呵护与家庭的快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直到现在,只要一提起爷爷奶奶,孩子还是非常的留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那时的部队,一到每年的春节,都是轮换着回家与家人团圆,因此每人不可能年年都能回到家中与自己的亲人团聚。</b></p> <h1><b>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已调到了我国最北边的黑龙江省军区工作,但只要春节能回家,我们的小家成员都要与父母来个合影。</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有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虽然我俩也非常想念孩子,但毕竟是非常放心的。</b></p> <h1><b>那时每年的春节来临时,家中的圣诞树、彩灯和花朵都是母亲张罗着布置起来的。</b></h1> <h1><b>父亲70大寿那年,也是母亲张罗着给父亲摆了寿宴,并张罗着子女们都回来参加祝寿。</b></h1> <h1><b>奉献的多,索取的少;想别人的多,考虑自己的少,这就是母亲高尚的做人情操。</b></h1> <h1><b>随着时间的推移,隔辈人慢慢长大了,父母亲也逐渐衰老了。</b></h1> <h1><b>但我们这个大家庭,由于有了父母亲的存在,始终充满着欢笑与乐趣;始终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b></h1> <h1><b>平日里,父母亲始终相敬如宾。这些家风,也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地传到了我们做子女的心中。</b></h1> <h1><b>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能量家风的作用往往是不可估量的。</b></h1> <h1><b>那时无论是谁来到了我们家中,都会被这种正能量的氛围所感染。</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爱人调回到家门口工作后,我远在边防就更加安心了。</b></p> <h1><b>每当回忆起这过去的一幕幕往事,我的心情仍然久久难以平静。</b></h1> <h1><b>崇尚美好,追求快乐;崇尚进取,追求和睦,这不正是我们家多年来形成的好家风吗?</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这方面,父母为我们做出了好的表率。</b></p> <h1><b>母亲作为一家之主,她的精神状态和一举一动往往对于整个家庭的影响都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b></h1> <h1><b>妈妈生前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对待组织忠诚坦荡,一心一意;对待同志诚心诚意,乐于助人;对待子女严格要求,耐心细致。这些都为她的子女们做出了好的榜样。</b></h1> <h1><b>不知不觉中,父母亲的隔代人都已渐渐长大了。孙子已成为中南政法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的大学生。闲暇之余,他经常回来看望自己的爷爷和奶奶。</b></h1> <h1><b>期望家庭和睦;渴望子女成才;盼望后代人生活的更美好,不正是母亲和父亲的殷切所盼吗?</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家。爸爸妈妈在,家里始终就有主心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那些年,每年春节我们家都是红红火火的,这多亏了母亲的操劳啊!</b></p> <h1><b>1998年9.8抗洪前,我调回到了家乡湖北,与父母亲的距离更近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享受幸福的晚年,享受美好的生活,享受大家庭的和睦,享受子女们奋斗成果的欣慰,这也是老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b></h1> <h1><b>如今,每当我遇到高兴的事时;每当看到子女们又取得了工作上的新成就时;每当看到孙辈们快乐健康的成长时,我都会想起当年父母亲给我们留下的良好家风。</b></h1> <h1><b>母亲在精神上虽然是富有的,但身体却一年不如一年了。后来,每年再过春节时,母亲已张罗不动继续再在家里张灯结彩了。这是1999年元旦时,我们全家和大姨一起留下的全家福照片。</b></h1> <h1><b>但母亲的精神面貌却始终依然不错。</b></h1> <h1><b>新的世纪来临了,母亲的身体也更加不如从前了。</b></h1> <h1><b>但她仍然坚持为父亲过完了80周岁的生日。</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父母的岁数一天天大了,母亲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了。</b></p> <h1><b>父亲对母亲也更加体贴和关心了。</b></h1> <h1><b>后来,母亲已很少外出活动了。这时虽然我离家更近了,但并不在武汉市内工作。但只要我回到武汉,都会回家来看望母亲的。</b></h1> <h1><b>那时平日里的母亲,常常陪伴她的,除了父亲和子女们外,更多的则是病床和药罐子了。</b></h1> <h1><b>2002年,母亲度过了她人生中最后一个春节。</b></h1> <h1><b>孙子也已渐渐长大,他经常回来看望自己亲爱的奶奶。</b></h1> <h1><b>2003年9月25日,敬爱的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b></h1> <h1><b>母亲去世时,才刚刚70周岁,岁数并不很大,她走得太早了。</b></h1> <h1><b>但母亲的音容笑貌和她那高尚的做人品格,却早已深深印记在了我们后辈人的心中。愿母亲在天之灵安好;愿母亲的音容笑貌永存。</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