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河西走廊

叶 子

<h3>《穿越河西走廊》美篇,是我在2016年制作的,主要是回忆、记录2010年,我走大西北,从新疆乌鲁木齐飞到敦煌后,穿越河西走廊,所经过的主要城市和历史文化景区。</h3><h3>.</h3><h3>近几天在整理今年10月上旬,去西北采风的图片,于是情不自禁又翻出2010年去大西北的图片,又翻出2016年写的美篇。很是难忘,很是有意义,于是又进一步加以整理,增加所到之处图片和文字说明,作为我这次,今年10月又去大西北,旅行甘肃张掖丹霞地貌,旅行内蒙额济纳胡杨林的开篇与回眸,更好的了解西北人文历史,地理风貌。以记之!</h3><h3> ……题记</h3><h3><br></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当我在古丝绸路上,真实的触摸那部巨大的历史书卷,翻阅八千年历史的画面,游走在黄河大“几”字上的那一撇,面对面与“河套文化”亲吻的时候,感觉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隧道。</h3><h3><br></h3><h3>&nbsp; &nbsp; &nbsp; 然而当我从那一撇的顶端~敦煌,走到那一撇的末端~兰州,在兰州站在黄河岸边,望那滚滚东去的黄河之水,又仿佛感到我刚刚走在大漠的边缘,我还没有真正的去了解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时间太短,穿越匆匆。</h3><h3><br></h3><div>&nbsp; &nbsp; &nbsp; &nbsp; 河西走廊,这个丝绸古道,我梦中的长廊,莫名的灵动一直在心里拨弄。古丝绸之路,她承载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连接着世界的东方与西方。几千年的沧桑巨变,风沙肆虐在大漠古道上,无情的涤荡着曾经的繁华与伤痕。数千年光阴的流转,张骞、班超的马队渐行渐远,卫青、霍去病的十万铁骑呼啸而来,在历史的卷册上扬起了漫天的征尘和风沙。还有让我回头望去,那西路军惨烈的战场----</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渴望穿越以表达我对丝路的膜拜,渴望身临其境,与大漠握手与祁连山对歌。渴望亲眼看一看,荒凉的大戈壁滩,遥远的祁连山,感悟那曾经奔马嘶鸣,驰骋大漠,引吭高歌,穿越久远岁月的历史。</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从敦煌出发穿越河西走廊,海拔大约在2000到3000米,祁连山一直是走廊的背景。茫茫的隔壁荒芜苍凉,尽管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但是路旁也没有绿化带。车窗外不是秀丽的风景,而是上百里都无人家,一眼望不到头的,那一片或褐色或黑色还有少量白色的碎鹅卵石。</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就连那隔很远才能看到的一座座坟头,都是用鹅卵石堆砌的,我当时感到很吃惊,一点土都没有,一根草都没有,如何粘合得住啊,那风吹雨打一年不就没了吗?朋友说:戈壁滩干旱终年很少有雨,那坟头风吹日晒不塌不散,就那样在荒漠上与戈壁为伴。</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车继续行驶在戈壁滩高速公路上,你看不到公路两旁的绿化带,因为没有植物。只有到了绿洲附近,才开始有绿树。</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这绿洲就是被祁连山雪水滋润的四洲:敦煌(古瓜州)、酒泉(古肃州)、张掖(古甘州)、武威(古凉州)。</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其余的地方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到是那雅丹地貌,大自然鬼斧神工风蚀的魔力,形成的奇特地质造型,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再有就是时有时现的远古城墙,那残垣断壁的稀稀拉拉黄土堆,远远望去,好似有一条无形的线穿起来,那就是远古的长城。</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一路从敦煌到兰州,又沿着黄河到炳灵寺,那岸边壮观的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画面,让我惊呆啦。</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黄土高原的上万年风蚀,形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壁画,风景不亚于桂林山水。还有那刘家峡水电站段的黄河,我再一次惊讶,那一段的黄河水不是黄的,而是碧蓝碧蓝的一片清水,映衬着那一段两岸的红砂岩,真是美极啦。</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一路穿越河西走廊,我好像完成了一项任务,可是当我再回首的时候,却总感觉我只是走马观花了一点皮毛,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来得及仔细的观察,似乎只触摸了冰山的一小角,莫名的计划又在不时的提醒我,有时间有机会一定再去,再去穿越那梦中的河西走廊。</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这次去的路线是这样的:乘飞机直达敦煌,然后由朋友越野车一路护送,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阳关——酒泉——嘉峪关——张掖——大佛寺——武威——兰州——刘家峡水电站——炳灵寺——兰州外滩。</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具体路线如图:</div> <h3>.</h3><h3>敦煌。一个很厚重的代名词,我不敢随意解读。因为那里有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那里有古代两个重要关口——玉门关、阳关;那里有西北大漠风光的代表——鸣沙山、月牙泉。敦煌是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甘肃省最西边的城市。敦煌市人口总共十八万,市区人口不到十万,敦煌小城城市人口仅三万。</h3><h3>.</h3><h3>敦煌,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它就一直是大漠西天的重镇。历史源远流长,历经沧桑,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中,几度盛衰,朝代的更替,东西地域的交汇,敦煌就成了几种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h3><h3>.</h3><h3>没来敦煌之前,我的印象是睁不开眼的风沙,灰土暴尘满街,低矮的土坯房,人嘛肯定是黑里泛黄,市容一定很脏-----。当我真的踏上这块土地,让我的猜想大跌眼镜,我真的是低估了这一河西走廊最西边的小城市。敦煌小城很干净,也很安静,最关键的是感觉人都很安逸,连做生意的人也都很礼貌,低声细语还很热心。我去的那天正好是风和日丽的天气,蓝天白云,是个超出我想像的小城。</h3><h3>.</h3><h3>小城四四方方,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穿插若干小街小巷,没有高楼大夏,没有大城市那种张扬繁华,可是那种整洁那种清爽,那种古朴烙印与现代因素的有机结合,吊足了我要走进了解敦煌小城的胃口。小城街道处处可见敦煌元素,特别是路灯的设置,真是一路一景观,一条路一个造型,别具地域特色,驼铃灯、飞天莲花灯、单臂藻井功能灯、双臂莲花如意宫灯、天女散花灯点缀着街道两侧。在市区交通指示标牌、公交候车亭、垃圾箱、休息座椅等细节的处理上,无不融入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充分体现了历史的继承性和艺术的观赏性,达到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的协调统一。</h3><h3>.</h3><h3>主要街道的两边满是旅店宾馆商铺,几乎家家旅馆都不忘拿莫高窟的经典飞天来做自己的招牌:有的是立着飞天像,有的是反弹琵琶像,有的是在名字中包含了飞天两个字。</h3><h3>.</h3><h3>宾馆楼层一般都不高,屋檐、墙壁也修饰借鉴了莫高窟壁画的艺术元素。城里的地名也围绕敦煌二字,那宾馆的名字,如敦煌、飞天、鸣山、驼铃、莫高、西域、丝路之类,立刻让人感觉到真是在遥远的西北敦煌了。街两边的商场、宾馆,夜市常为仿古样式,色调也多是戈壁色或者沙漠色的灰黄,沿路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着敦煌造的工艺品,如黝黑的夜光杯,华丽的地毯,大大小小的绒布骆驼等。无论走在哪里,都有置身于敦煌文化的氛围中的感觉,仿佛穿梭在历史的隧道中。沙洲路两侧分别铺装了开放史和文明史雕刻花砖,体现了敦煌自汉代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h3><h3>.</h3><h3>小城在白天看还不是那样特别,关键是晚上灯光亮了起来,游人如织,古老的敦煌文化元素和流光溢彩的现代都市风采交相辉映,营造了亮丽繁华的城市景象,同时也折射出浓郁的丝路汉唐风情,展现了旅游名城的无穷魅力。特别是沙洲夜市,最具代表性。那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那美轮美奂的工艺品一条街,很是值得一看。</h3><h3>.</h3><h3>最使我感叹是夜市的秩序、卫生、环境、摊主的文明,都使我大吃一惊,真的太好了。是我在全国走过那么多地方以后,唯一一个让人很舒服逛夜市的小城。整条街秩序井然,没有一点垃圾,就是一个废旧塑料袋,一张废纸,一片瓜果皮等都没有,每一个摊位前面都有一个小的垃圾筐,很干净的用塑料袋套上,地上一点零七八碎的垃圾都没有,整个一条街很安静,没有嘈杂的声音,摊主说话声音都不是太大,漫声细语向你介绍商品,那种神态,那种神情,很是有高雅的感觉。</h3><h3>.</h3><h3>我边逛边连连称赞,这里的夜市真是文明的商业区。朋友自豪地说:敦煌虽小,但是它不仅是全国文明旅游城市之一,同时还是世界级的旅游城市。政府有关部门,在旅游淡季对商户办培训班,“提高服务技能,服务旅游,争创3A”商户。进行“我爱敦煌”精神宣传教育、普通话、食品安全、门前“五包制度,还有市场综合执法管理知识、夜市规范及标准、日常英语等内容。每天都有专门人员检查,他们从来没有大声吆喝,只是默默地来回走动,积极规划治理完善一条街市场更好的文明经商。政府这样下力量,积极打造文明城市,从一位居民、一句用语、一个摊位、一个垃圾小筐、一个灯杆、一条街道等最基础的要求做起,创建文明城市,他们做到了,他们也基本达到了要求。难怪敦煌城区人口不过十万上下,可是接待能力却在五十万人以上,实在是个不可小看的旅游消费城市。</h3><h3>.</h3><h3>敦煌,可爱的河西走廊尽头的小城,在游览欣赏你的同时,又很担心你,离沙漠只有5公里的距离,湿地在皲裂干旱,河流一而再再而三的减少水流量,你周围的水在一天天减少,真的害怕在哪一天,你会被沙漠蚕食掉,那是很可怕的噩梦,但愿只是梦。</h3><h3>.</h3><h3><br></h3> <h3>敦煌市的市标雕塑 反弹琵琶</h3><h3><br></h3><h3><br></h3> <h3>在敦煌入住敦煌宾馆</h3><h3><br></h3><h3><br></h3> <h3>到敦煌才知道那里的水果很丰富 </h3><h3><br></h3><h3><br></h3> <h3>小城 很有敦煌文化元素的路灯 </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 <h3>小城 又一种很有敦煌文化元素的路灯</h3><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敦煌 莫高窟</h1><h3>.</h3><h3>穿越河西走廊,我最大的愿望是想亲眼目睹莫高窟,我要虔诚的顶礼膜拜千佛洞。而当我真的站在这世界文化遗产面前的时候,我却不知所措。</h3><h3>.</h3><h3>我默默的站在莫高窟的大门前,凝望许久思绪万千,那种莫名的惊呆,那种凝神的注目,那种苍凉中满目的沙黄,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隧道,我在寻找那沙山中的金光万道,我在寻找飞天的优美舞姿,似乎还想听一听那敦煌大美的古乐。</h3><h3>.</h3><h3>哦,九层楼慈眉善目的大佛,那释迦牟尼涅般的睡姿,来去匆匆华夏前人------,我索性闭上双眼,千百遍的回望着1600多年艺术宫殿的瑰宝,两千余尊佛身的彩塑,“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壁画,那都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见证,是东方的卢浮宫。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今天我竟真的站在她的面前,我很是激动不已。</h3><h3>.</h3><h3>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距离25公里。整个窟洞是在鸣沙山东面的断崖上,前面离宕泉河很近,面朝东,南北长1600多米不到1700米,高约50米。洞窟就像镶在黄土断壁上龛盒,上下分布有五层,原先有简易木制栈道上下攀走洞窟,现在的栈道是后加固的。这些壁画和雕塑,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的作品: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h3><h3>.</h3><h3>莫高窟最大窟洞就是九层楼,最大雕塑是九层楼的大佛高33米,莫高窟最小的雕塑小佛才10几厘米不足1尺。这现存洞窟492个,彩塑2400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 飞天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泥塑的彩色佛像,洞壁和顶棚上,用艳丽的色彩绘出美丽的衬景图案。有飘舞的飞天安逸的天使,花香四溢的香音神,悠旋飞跃的舞伎。在一个个幽暗的洞窟里,岁月斑剥了颜色,却不能磨灭大漠敦煌的情韵。它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庄严而神秘,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h3><h3>.</h3><h3>当我站在莫高窟的洞前,我没有很呆板的随游一圈,我的思绪在飞速的旋转,我在努力追寻的是:看它1600年的艺术聚集,看活了的1600年的生命在跳动。在西风凛冽,黄沙漫天,远离喧嚣的大漠深处,那断崖上大小不一简陋而昏暗的洞窟,我看到的是沾满彩墨的手,沾满泥巴的手,在虔诚的传递着,传递着活的动态的艺术接力棒。</h3><h3>.</h3><h3>是啊,多少代人息息相通,血脉相连,始终不停的为千佛洞贡献毕生的精力。有两股力量不能忽视:一是技艺高超乐于奉献的艺术家,二是虔诚的供养人,他们是敦煌文化的基石。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一代又一代千佛洞的供养人,尽管朝代不同,背景不同,信仰不同,跳动的音符不同,穿着的衣饰不同,甚至旌旗样式都不同,但是在这千佛洞面前,一代又一代的艺术生命之火,从来没有熄灭过。</h3><h3>.</h3><h3>在寒风中在酷暑中与黄沙为伴,一代又一代高擎那点燃艺术生命的火炬,踏着艰辛踏着执着在山高皇帝远的偏僻敦煌,波澜壮阔的滚动向前。站在这里我似乎听到了他们的呼吸,听到了他们脚步踩沙滑沙的声音,似乎看到他们在调色板上细细的调色,画笔游动在窟壁上一笔一笔的画着飞天,还有那精心的打造泥胎,精心的雕塑佛像------。</h3><h3>.</h3><h3>这些古代艺术家们,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了珍贵资料。这些珍贵的精品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同时也是世界人类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h3><h3>.</h3><h3>向远古的艺术家们致敬!向为莫高窟艺术宝库,提供供养的慈善之人们致敬!向现代的为保护维护莫高窟而献身的,并且一直默守荒凉大漠的艺术家们致敬!</h3><h3>.</h3><h3>由于对现存的窟洞和雕塑壁画,要进行保护,每天开放的窟洞是有限制的,每个参观者必须跟团一起参观,只能观看10个洞窟,里面也不许点灯,只能由解说员用小手电照明观看雕塑和壁画。里面也不许拍照的,所以只能在窟洞外面拍啦。</h3><h3>.</h3> <h3>俯瞰敦煌石窟,外景全图</h3><h3><br></h3><h3> </h3> <h3>郭沫若题字《莫高窟》</h3><h3><br></h3><h3> </h3> <h3>莫高窟 九层楼大佛窑洞</h3><h3><br></h3><h3><br></h3> <h3>莫高窟千佛洞标志性牌坊 </h3><h3><br></h3><h3><br></h3> <h3>莫高窟院内的飞天雕塑</h3><h3><br></h3><h3><br></h3> <h3>九层楼大佛洞窟的佛头雕塑像 </h3><h3><br></h3><h3> </h3> <h3>这是敦煌藏经洞陈列馆。</h3><h3>.</h3><h3>敦煌藏经洞内曾经拥有,从十六国到北宋不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是道士王圆禄发现的,后经他的手,大多都以低价倒卖给外国人。</h3><h3>.</h3><h3>当时藏经洞的发现,这一石破天惊的消息,顿时打破了敦煌几百年的沉寂。英国的,俄国的,德国的,美国的许多西方探险者,他们不仅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那里骗取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还以粗暴的方式抢夺、盗取和破坏其中的雕像和部分壁画,将其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损伤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在莫高窟景区的陈列馆里,记载了这段莫高窟遭洗劫的历史。并留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参观敦煌以后说的一句话。</h3><h3>这是一段悲哀的历史,敦煌的厄运从此开始,很多重要资料至今应滞留在海外。</h3><h3><br></h3><h3><br></h3> <h3>这是王圆禄道士塔,是他发现藏经洞,藏经洞的文物大多也是经过他的手,倒卖给外国文物掠夺者。也许他卖文物所得,也都用在保护敦煌的供养上了,不管如何他在保护敦煌文物上犯了大错,是敦煌艺术保护的罪人。</h3><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走阳关道</h1><h3>.</h3><h3>敦煌到阳关不足70公里,烈日炎炎,黄沙土路烤的焦灼,往前方远处望,似乎有水的波浪在流动,越野车带起的黄沙你回首也看不见什么。其实那远处的水波浪似海市蜃楼,在大戈壁滩蒸笼一样的烘烤中,那升腾的是热浪滚滚。</h3><h3>.</h3><h3>阳关,在小时候就知道有这样的俗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但不知道阳关是啥意思,阳关在哪儿呀。后来,从语文老师那里知道了王维的那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h3><h3>.</h3><h3>那时还小就想:阳关一定很荒凉。再后来,爸爸支援三线建设到了酒泉,听爸爸说:嘉峪关、玉门关、阳关都在酒泉。所以每次爸爸探亲回家要回酒泉的时候,我都会说上:你走你的阳关道,我不走我的独木桥。爸爸总会反问:为什么不走你的独木桥?我就会大声的带着哭腔回答:我也要走我的阳关道!与爸爸的每次分手,就这样在火车开走霎那,在我的目光陪爸爸走阳关道的思念中告别。</h3><h3>.</h3><h3>而今,我真的行走在去阳关的路上,爸爸已经溘然长逝,无语中直视远方的大漠,大滴的泪珠儿从腮边滑落,思绪感慨万千。</h3><h3>.</h3><h3>当我脚踏实地的站在阳关古道上时,深深的感悟,来这里实际上不是看他的风景,最主要的是去凭吊历史,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倾听历史,是去用心来感悟它的历史,是去诚心的朝拜它的文化。</h3><h3>.</h3><h3>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古时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如今已是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耸立在我面前的是由汉唐历史遗迹、大漠自然风光、生态农业观光以及阳关博物馆等构成的人文景观。</h3><h3>.</h3><h3>这里唯一一点汉唐遗迹,是墩墩山上被称为“阳关耳目”的,一座汉代烽燧遗址而已,它孤零零地伫立在红沙渺渺荒芜的秃岭上。</h3><h3>.</h3><h3>我轻轻地抚摸着远古大地的沙土,遥想当年,用一层芦苇夹一层沙石修筑起来的阳关延伸出长长的双臂,一座座这样的烽燧连绵不断,一座座高大的关口最终连接成绵延万里的长城巨龙。</h3><h3>.</h3><h3>如今,它的躯体已经消亡,那种守护中原繁华的恒久姿态,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卷之中。毋庸置疑,阳关烽燧的苍凉遗址,是一本厚厚的历史教科书,是一页页写满了辉煌、血腥和悲伤的诗篇,它值得我们去铭记去珍惜,去永存心底。</h3><h3>.</h3><h3>一道道错落起伏的沙丘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简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当地人称为“古董滩”。这就是古阳关,在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红色砂砾上的,仅存的一个土墩子。</h3><h3>.</h3><h3>站在历史的面前,阳关曾是西域之门户,丝路之咽喉。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阳关因历代王朝征战于此,金戈铁马一场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斗,曾如噩梦般挥之不去。僧侣、游客不绝于道,古道上信使往返、商旅络绎不绝的,文人墨客在此指点江山,曾经在西域大漠盛况空前,阳关因此而威名远扬。</h3><h3>.</h3><h3>如今只剩下围栏中的夯土墩在风沙中,只剩下铁黑色的出土城砖,在昭示着曾经的似铁雄关</h3><h3>这里的位置,远处是峰峦危峭的鸣沙山,西去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远方是祁连山脉,想一想这些荒凉的地域结构就在眼前,可想而知西出阳关是多么的荒凉。只有站在烽燧高耸的墩墩山上往东看,才有一条沙漠绿洲,那是敦煌的葡萄园。</h3><h3>.</h3><h3>眼前新刻的“阳关古城” 石碑和新修的碑文回廊,在空旷的荒漠中增加了一点活的气息。而回廊外,一望无际的大漠沙丘,似乎在向后人诉说着丝路南道上曾经的悲欢故事。时而裸露的部分房屋、农田、渠道等遗址,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仿佛是那远古的商队经过,驼铃漫响,漠海中留下一串人类文明的足迹。而如今一切的一切,已经定格化作永恒。</h3><h3>.</h3><h3>长叹啊,历史与自然共同写就的苍凉,那远古的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少年,那不断进出阳关的古人,那被折断的青青柳枝,那杯洒在阳关路上的美酒,那种依依不舍的亲情友情---,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望遗址生感慨。</h3><h3>.</h3><h3>来到阳关,首先步入眼帘是建在阳关脚下的阳关博物馆,张骞的大型雕塑立在院内,这是一个人文景观。由敦煌书画院、阳关经销部投资2000万元兴建的阳关博物馆,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于2003年落成开馆。由一群精心构建、错落有致的仿汉建筑组成。馆区综合运用建筑、文物陈展、雕塑、壁画、环艺等多种艺术手法,系统陈列展出了阳关、玉门关一带挖掘出土的汉简、军事文物、阳关关城、都尉府、历代名人书画等。这里有两关汉塞馆、丝绸之路馆等,还有小型的歌舞演出,然后到进关的地方办理“通关文牒”,还有“出关验证”,亲身体验上千年以前出入玉门关的严格手续。然后才走上阳关大道,王维举杯迎客的大型石雕就耸立在阳关道的正面,王维流传千古的诗篇赫然写在雕塑的石碑上——“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h3><h3>.</h3><h3>阳关博物馆,这是一家集博物馆、文物保护、研究、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博物馆。里面展出的是从沙漠中挖出的古董,据说都是曾经繁华的阳关城的遗物。但是博物馆里边,是不准拍照的,所以也只能在博物馆的外面拍照。</h3><h3>我走阳关道,我走在阳关道上。</h3><h3>.</h3><h3><br></h3><h3><br></h3> <h3>阳关,烽燧遗址景观区</h3><h3><br></h3><h3><br></h3> <h3>阳关汉时烽燧遗址 </h3> <h3>张骞塑像</h3><h3><br></h3><h3><br></h3> <h3>王维雕塑像</h3><h3><br></h3><h3><br></h3> <h3>仿建汉时的古城墙</h3><h3><br></h3><h3><br></h3> <h3>都督府景观</h3><h3><br></h3><h3><br></h3> <h3>博物馆内的壁画</h3><h3><br></h3><h3><br></h3> <h3>来到鸣沙山附近的小镇午餐,让我没有想到荒凉的西北大漠,竟然有如此绿意的景观。小镇就是一小片绿洲,原来都是靠地下水浇灌,树木花草缤纷,蔬菜水果一样不少。</h3><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敦煌 月牙泉</h1><h3>.</h3><h3>月牙泉与鸣沙山是大自然赋予敦煌的一对孪生姐妹,在荒漠的河西走廊尽头,蕴藏着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人们与它谋面,与它亲密接触。</h3><h3>.</h3><h3>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的山地中间,四面是流动的高耸沙山,而几千年来,沙山环泉而不被掩埋,地处干旱沙漠而泉水不浊不涸。月牙泉就是那样宁静而又悠然地躺在漫漫黄沙山的怀抱中,虽然历经无数的狂风凶沙的侵袭,仍然孤独却桀骜的伫立在沙漠里,保持自己难得的滋润。</h3><h3>.</h3><h3>月牙泉令人很是不解也很是称奇,它轻谧如烟,在黄天漠天色的沙场里优扬的舞放着生命的张力,好似翠玉晶莹剔透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共存状态,据考证是因为独特的地形运动所形成的。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成月牙形,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沙粒又被吹回四面的沙山脊上,这就是泉水不为黄沙掩盖的道理,因此有“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的绝唱。尽管风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滋润着沙漠人的心田。</h3><h3>.</h3><h3>更称奇的是月牙泉水澄清如镜,这一弯月牙般的泉水犹如少女的一弯笑眼,被四周绿绿的沙柳树和芦苇簇拥着,那泉水边上长的一排芦苇,将水面映衬在一丛绿色之中,宛若是那只笑眼柔软的睫毛。那沙山的倒影静静地映衬在水中,那鸣沙山优美的线条映衬在水中,那蓝天白云映衬在水中,那一队队驮着游人的驼队映衬在水中,那沙山边上的楼阁也映在水中,那走在沙山上游人的影子也映衬在水中,亦真亦幻,天上人间不知哪里是真是假。哦,对了不是吗,鸣沙山的雄姿带着它所有的景致,都尽收在月牙泉,如少女那水一样晶莹透测的眼睛里······</h3><h3>.</h3><h3>这样美好的景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所以它吸引着全世界的游人来与它顶礼膜拜。但是,站在月牙泉边,另一种担忧陡然而生:即使黄沙的大自然运动不会掩埋月牙泉,可那地下水位下降,这样的美景是否能恒古不变?</h3><h3>.</h3><h3>月牙泉最早人们称之沙井,俗名药泉,它的源头其实是党河,鸣沙山中间地势低,三四月份地下水上涨而生小泉,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形成南北长近3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但是敦煌的特殊气候每年平均降雨量仅为40毫升,而每年水的蒸发量平均是2400毫升,干旱的不得了。月牙泉是敦煌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月牙泉接受着区域地下水的补给。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敦煌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月牙泉水位也随之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敦煌需水量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市每年要抽取4000多万立方米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近年来党河和月牙泉之间已经断流,月牙泉曾经岌岌可危,最大水深由7.5米下降到目前的1.8米,平均水深仅剩1.5米。为了保证月芽泉不枯竭,目前在水位不足时,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保持泉水的现状,经过连续三年的保护性浇灌,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水位已上升了60厘米。我不懂水文地理知识,敦煌地下水的如此短缺,能否长久保住月牙泉就很担心啦。</h3><h3>.</h3><h3>美丽的月牙泉,我梦中的仙境,我是如此的爱你,如此的赞美你,又是如此的关注你。此时此刻那首《月牙泉》的歌声,又飘进了我的心田:</h3><h3>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的乐园.从那年我月牙泉边走过,从此以后魂儿绕梦牵.也许你们不懂得这种爱恋,除非也去那里看看.看那,看那,月牙泉.想那,念那,月牙泉.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天边映出月牙泉.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彷佛又回月牙泉.我的心里藏著忧郁无限,月牙泉是否依然.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她是否也换了容颜.看那,看那,月牙泉,想那,念那,月牙泉看那,看那,月牙泉想那,念那,月牙泉.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的乐园。</h3><h3>.</h3><h3><br></h3><h3><br></h3> <h3>坐在鸣沙山顶,拍月牙泉景区</h3><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敦煌 鸣沙山</h1><h3>.</h3><h3>在大西北,在河西走廊的尽头看风景,敦煌鸣沙山和月牙泉是一定要去的,鸣沙山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其实体验蹬沙山,我第一次体验是在河北昌黎南戴河,那里有个海风与大陆风交叉形成的自然沙山,因为第一次接触沙山感到那么高,站在沙山上看蔚蓝的大海,赤脚踩在沙山上感觉真好。今天回过头一看,那最高的海拔只是50米左右。其次是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沿着沙漠公路前行,两侧全是沙海,站在沙漠的高处,一望无际那是沙的海洋,而不是沙的山峰。赤脚踩在沙滩上感觉很深,还有在海南博鳌玉带滩,那是纯粹的河与海的交汇处,自然形成的沙滩,一面是风平浪静的三条江河汇合处,一面是汹涌澎湃的南海,在河与海中间自然形成一个沙滩岛,犹如一条宽宽的绸带叫玉带滩,那也不是沙山。而鸣沙山是纯粹的沙山峰,我真的领略了它的魅力。</h3><h3>.</h3><h3>敦煌鸣沙山非常漂亮,那山脊婀娜的优美曲线,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好线条。鸣沙山的底部是砾石结构,砾石之上是流沙聚积的重重峰峦,山形弯环山脊如刃,山脊线条特别优美。从远处看,好似一条昂然欲飞的金龙。从近处看,又像一幅巨大的锦绸横亘在大戈壁上,景色十分壮丽。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海拨最高竟达1700多米。沙山的沙子有五种颜色混合,有红、黄、绿、黑、白五色沙粒,如果你是傍晚去鸣沙山,在夕阳的照耀下,那神奇的沙山明处一片金黄,暗处阴影弥漫,沙山到处是游人如织,特别是山顶上的摄影人,在光与影的交织中,会呈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h3><h3>.</h3><h3>到了鸣沙山,干脆脱去鞋子,装进塑料袋里扔给朋友就不管啦,我和我家先生沿着游人踩出的攀登沙道赤脚上阵。这登沙山可是太辛苦,刚开始感觉很新鲜,脚底板与沙子的那种摩擦好舒服,全当在做按摩。可是光脚在沙子上走路,软软的使不上劲,上坡深一脚浅一脚那个难呀。脚下是软的,一踩就下陷还是上坡,那距离那高度永远在前面在上面。坡势又很陡,稍一用力脚就陷下去,轻轻迈步又会滑下去,山高沙软,一直到那峰顶。沙山峰顶的风光又总会有足够的吸引力,促使我坚持不下沙线,走走停停,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我真的不知道怎样去形容,走累了顺坡一坐顺坡一躺,哪还顾得那样斯文,满身满脸都是沙子,那沙子又太细,再难我也首先坚持保护好相机,生怕进细沙。先生永远在前面鼓励,时不时为我送上矿泉水,我踏着他的脚印似乎还能省一点力,好像为沙子底部压实一点有点踩头。当我连滚带爬到达顶峰的时候,夕阳已经在大漠炫彩。</h3><h3>.</h3><h3>哦!我终于在大西北大漠孤烟直的地方,在沙山峰顶领略夕阳风光。山上的风有点大,但是我很幸运,好在天气很风和日丽,否则黄沙四起,你是无法领略到鸣沙山的美景。先生说他上次来天气就不好,满脸都是沙子,不敢睁眼睛。</h3><h3>.</h3><h3>极目远眺,沙丘好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无边无际,层次分明纵横交错,清晰明朗的线条,韵味十足的起伏,犹如一位少女在婀娜起舞,犹如在斜阳下仿佛飘逸的丝绸。沙山雄伟壮观一座连着一座,沙峰起伏如虬龙逶迤。那最远处更与天色相连,沙漠中,一串脚印向天空延展,弯弯曲曲,深深浅浅,蔚为壮观。沙山金光耀眼黄灿灿,如大海中的波涛气势磅礴,延绵的沙浪又宛如海面泛起的涟漪,萦回涡旋。流连徜徉在沙山上,东抓西拍,不敢怠慢,抓紧时间啊。就在太阳既要下山的霎那,收起相机,在沙山上大把的抛沙扬沙,哦,打着滚的与细沙亲密接触,向着大漠高声呼喊:我来啦······</h3><h3>.</h3><h3>由远而近的驼铃声,叮叮铃铃清脆悦耳在山间回响,看那沿着沙山脚下,一队队骆驼载着游人悠闲地穿行在沙山中,那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沙壁上还有为游人准备的滑沙板,从高高的沙山峰顶滑下去,随着滑板带起的沙尘,耳边会响起嗡嗡的响声。神奇的是无论滑下去多少沙子,也无论狂风怎么肆虐,那沙山第二天一定恢复原貌,风是从山脊底下向上吹的,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沙漠里月亮升得特别早,刚刚被太阳染红染黄的沙子,现在全被月光抹成一弯蓝灰色。行走在沙漠中,抬头膜拜古人吟诵的月亮,真有那种感觉:有如时空的穿梭,似乎看到整齐的军队在安营扎寨,似乎看到古时的将军,带着一队人马惨烈的倒在那里,似乎看到狂风四起黄沙肆虐万物混沌,似乎看到阳光和煦沙山层层波澜壮观,似乎看到古今诗人墨客在吟诗作画,似乎看到台湾女作家三毛在默默的流泪......</h3><h3>.</h3><h3>美丽的鸣沙山,曲线优美的鸣沙山,我爱你,我如此的眷顾着你。</h3><h3>.</h3><h3><br></h3><h3><br></h3> <h3>骑在骆驼上,感悟光与影</h3><h3><br></h3><h3><br></h3> <h3>月牙泉边的月牙阁</h3> <h3>沙漠中的美丽月牙泉景观</h3><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军事城堡 嘉峪关</h1><h3>.</h3><h3><br></h3><h3>嘉峪关就建在河西走廊最狭窄处,古时叫嘉峪塬的西麓。坐落在两山之间大戈壁滩上唯一一处高地上,视野极好。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那两边的长城连接着左边的讨赖河和右边的黑山,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难怪乎清代官员林则徐在登上嘉峪关后感叹“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h3><h3>.</h3><h3>这是“番人入贡之要路,河西保障之咽喉。”的重要关口。仔细观察,嘉峪关内外两层,有三重城郭,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h3><h3>.</h3><h3><br></h3><h3><br></h3> <h3>嘉峪关西门,在古代,出了这道关,就是西域,这是西关门外的石刻标志碑《万里长城 嘉峪关》。</h3><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我与酒泉的情结</h1><h3>.</h3><h3> &nbsp; &nbsp; &nbsp;这次穿越河西走廊的西北之行,还有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要去酒泉,我要踏上这块土地,我要寻找父亲脚印,我要亲眼看看大西北的今天,只是因为父亲当年是支援三线建设的一员,是支援酒泉钢铁公司建设大军中的一员,在他的生命中有3年多的时光是在这里度过,所以我与酒泉有一个情结。</h3><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从敦煌出发一路十分荒凉,右边是连绵不断的祁连山,左边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与瓜州擦肩,与玉门碰面,300多公里的路程风尘仆仆,我来到了目的地。可是当我下车的时候,朋友告诉我,这是嘉峪关市而非酒泉市,我正在纳闷,朋友主动解释:酒泉钢铁公司,原来隶属酒泉市,后在1971年独立建市,嘉峪关市就是酒泉钢铁公司,这是一个特殊的城市,是因酒泉钢铁公司而建的市,又是万里长城最西端关口嘉峪关所在地,所以它又是一个旅游工业城市。城镇居民多为移民,大都是为酒钢建设迁移过来。</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我迫不及待的四处张望,我感叹酒钢发展的迅速,但是我还是把酒泉市与嘉峪关市合并在一起,来回望那近半个世纪久远的岁月。父亲是1958年下半年去酒泉的,1962年上半年返回鞍钢的,大约3年多的时间。这3年也正是大跃进后,国家又遇连续3年自然灾害时期,最艰苦的岁月,父亲在大戈壁滩上度过。</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记得父亲回忆说,酒泉很荒凉,来自全国各地的酒钢人就在风沙漫天,荒无人烟,狼群出没,寸草不生的大戈壁,连一砖一瓦都没有的情况下,战天斗地开始大规模施工。硬是在戈壁滩缺水没菜,甚至连野菜都没有的忍饥挨饿困境中,与父亲并肩战斗的56,000多第一批酒钢人,矿山开采不停步,炼钢设施修建快加鞭,不怕牺牲连续作战,日夜奋战在荒原。</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就在酒钢从零起点开始的地方,大规模建设的质量安全检查第一线,留下了父亲辛勤的汗水。戈壁滩大战哪里是第一线,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严把质量关,严把安全关的检查,是父亲神圣的职责。</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酒钢终于在1960年5月8号一号高炉正式浇灌基础,使戈壁滩上开始有了第一座高炉,正是从这里起步,酒泉钢铁公司才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的“酒钢宏兴”上市公司。</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我流连忘返在酒钢公司的大门前,我长时间驻足于酒钢博物馆,我登嘉峪关,我去探望酒泉2000年前的汉朝公园,我不时的在两个城市里寻觅观望。而今两个现代化的城市,无论如何都不能与父亲在的那个年代同日而语啦。</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一片绿树掩映,高楼林立,花香鸟语,湖水荡漾,欢歌笑语,已经取代了当年的大漠荒凉,戈壁滩上的绿洲就在我的眼前。</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我腮边淌着泪水,我在向天国里的父亲报告,女儿终于来到了酒泉,来到了你曾经工作的地方,我踩酒钢大地的脚印,正重叠在父亲的脚印上,我替父亲重回酒钢,我替父亲看望留在大漠的父老,我替父亲感到欣慰。</div><div><br></div><h3>&nbsp; &nbsp; &nbsp; &nbsp;那简陋的厂房,能灌进沙子的土坯屋,只能在博物馆的图片中找到,当时的一座高炉,现在已经是多座现代化的高炉和轧钢钢材等分厂,近半个世纪过去,原来的酒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h3><h3><br></h3><h3><br></h3> <h3>酒钢博物馆</h3><h3><br></h3><h3><br></h3> <h3>西北大漠,一路雅丹地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妙无穷。</h3><h3><br></h3><h3><br></h3> <h3>张掖大佛寺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从西夏到清朝,有八位皇帝和三位皇太后,与张掖大佛寺有过曲幽迷离的关系。正门前的对联很长,也很耐人寻味:</h3><h3> 上联: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h3><h3> 下联: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不明</h3><h3><br></h3><h3><br></h3> <h3>武威 雷台公园中央高高托起的‘’马踏飞燕‘’雕塑。</h3><h3> ‘’ 马踏飞燕‘’是国家旅游局的中国旅游标志,原型就是在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h3><h3><br></h3><h3><br></h3><h3><br></h3> <h3>武威雷台,是有5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很有历史文化的地方。</h3><h3><br></h3><h3><br></h3> <h3>武威博物馆</h3><h3><br></h3><h3><br></h3> <h3>走在黄土高原上的高速公路上,两边真的都是黄黏土层。</h3><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靖 黄河三峡 </h1><h3>.</h3><h3>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的清澈雪水起步,沿途纳百条支流,汇千条小溪,浩浩荡荡来到甘肃永靖县境内,这里是黄河“几”字形拐弯一“撇”的中部,是黄河从青藏高原跌宕进入黄土高原的临界点。在地图上它位于祁连山脉和西秦岭、以及耸立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小积石山、拉脊山等连接的地方,是黄河上游的几大支流——大夏河、洮河、湟水等河流汇聚处,黄河在这里舒展了一个婀娜的身姿,黄河段自西南向北呈“S”形横穿全县,构画出最原始的太极图地形,形成独特的“黄河向西流”景观。在流经县域107公里的主河道上神奇般地出现了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三大峡谷景观。</h3><h3>.</h3><h3>这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上游古文化积淀最集中的地域,这里就是黄河三峡。这里不但有无限的风光,而且文化遗存丰富多彩。</h3><h3>.</h3><h3>这里距今五千年前古称“西羌”,这是一个“骑在羊背上”的民族,是夏王朝的主体部族,五代时这里属吐蕃,在历代王朝统治中,少数民族占多数。385年鲜卑人乞伏国仁所建的西秦;386年拓跋氏所建的北魏;397年(东晋安帝隆安之年)鲜卑人秃发乌孤所建的南凉;410年胡人沮渠蒙逊所建的北凉;755年后,吐蕃占河西,960年,吐蕃唃厮啰占青唐(西宁),其子辖毡继占河州;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金占河州。以及后来的元和清朝。在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不断的和战分统角力中,黄河三峡地区的文明遗存具有了鲜明的个性,打上了多民族文化碰撞融会的独特印记。</h3><h3>.</h3><h3>永靖县黄河三峡,还是古丝绸之路上临津渡的所在地。汉朝张骞出使西域,隋炀帝出巡祁连,唐僧西天取经,文成公主进藏都是从临津渡过黄河的。这里还是彩陶之乡,中国博物馆珍藏的"彩陶王"是从这里出土的。在这块古老神奇的黄土地上,从古至今,有多少诗人为她兴赋作诗,多少画家描绘她的秀姿,多少游人为她独特而秀丽的风光感叹不已,留连忘返。</h3><h3>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里黄河的水是这样的清澈,碧波荡漾。奇峰林立,高峡平湖,古今文明,相映成辉,中西文化,交织荟萃。如果说长江三峡是以清秀而著名,而黄河三峡以雄奇为特色。既有江南之柔美,又有塞北之豪情,这就是著名的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h3><h3>.</h3><h3>从兰州行车50多公里,来到刘家峡风景区游览黄河三峡,要在刘家峡水电站渡口乘船才能到达炳灵寺。整个景区都在这107公里的高峡平湖沿线,刘家峡水库、炳灵寺石窟、炳灵石林、刘家峡恐龙足印群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太极岛等风景旖旎。</h3><h3>.</h3><h3>刘家峡水库即炳灵湖,水域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湖容量达57亿立方米,最深170多米,是西北高原最大的人工淡水湖。这里水面辽阔,库湾多水质好,无污染是淡水养鱼的理想水域,也是从事水上旅游和竞技项目的绝妙之地,是国家皮划艇队训练基地。因此炳灵湖是甘肃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和水上度假旅游胜地。</h3><h3>.</h3><h3>气势雄伟的刘家峡水电站,是我国自行勘测、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养殖等综合利用效益,曾以大坝最高(147米)、单机和总装机容量最大、输电电压最高、输电线路最长而雄踞亚洲第一。</h3><h3>.</h3><h3>参观中还有个小小的故事插曲,听当地人说:我们的领导人在刚大学毕业时曾在这里工作,并对一位同行淑女很倾慕,但是这位姑娘并没有福气,她竟没有同意这难得的相识与相知,可惜了一段美好姻缘。也有的人说,如果和这位姑娘结缘,也许前程就不一定会这样显赫。我静静地听着讲述,任凭快艇乘风破浪,快艇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舞,快艇过后划过碧蓝的湖面浪花翻腾,我轻声的附言:逝者如斯夫,前程前程,向前走过去了才是路程。如果按迷信的观点,这可能就是命运的安排吧。</h3><h3>.</h3><h3>炳灵寺石窟,以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是甘肃三大石窟,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创造了生动的雕塑形象和绘画艺术,石窟雕塑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h3><h3>.</h3><h3>炳灵石林位于永靖县寺沟峡,面积约30平方公里。属黄土丘陵沟壑地貌,海拔在1563-2300米之间。炳灵石林千峰壁立,万壑纵横,美不胜收,一点也不逊色于桂林山水。有二十几公里的丹霞地貌石林景区,甘肃“炳灵丹霞地貌地质公园”,怪峰嶙峋,千态万状,一点也不亚于云南的石林,很是豪放大气。</h3><h3>.</h3><h3>刘家峡发现恐龙足印群化石群,早在太古洪荒年代,黄河三峡是古生物的伊甸园。在1亿7000万年前这里有无数恐龙生活栖息,现已发掘出的恐龙足印群化石遗迹堪称世界之最,2001年12月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h3><h3>太极湖——太极湖因黄河在盐锅峡水库内呈独特的“S”形蜿蜒向西而去,状如太极,故称太极湖,这里最大的自然湿地就是太极岛。这里湖光山色是兰州的后花园,风光胜似江南。永靖黄河三峡,西北高原特有的黄河风情绚丽画卷,我,走近了你。</h3><h3>.</h3><h3><br></h3><h3><br></h3> <h3>湖面上的快艇,为游客黄河三峡去炳灵寺参观准备的,我就乘坐这样的快艇,游三峡。 </h3><div><br></div><h3><br></h3> <h3>黄河三峡的两岸景观,不亚于长江三峡</h3><h3><br></h3><h3><br></h3> <h3>岸边的砂岩石山青草地,不时看见自由放牧的马牛羊 </h3><h3><br></h3><h3><br></h3> <h3>黄河三峡岸边的岩石,既雄奇挺拔又风姿绰约。 </h3><h3><br></h3><h3><br></h3> <h3>对面岸边绿树下面的石岩呈红色,是因为那岸上是丹霞地貌,黄河石林风景区,砂石岩中含有铁元素,所以为景区带来新奇,黄河水的沿岸是红颜色,特别美。 </h3><h3><br></h3><h3><br></h3> <h3>在黄河三峡岸边拍摄的,绿树、湖水、有独特风姿的黄河岩,奇峰林立、高峡平湖。 </h3><h3><br></h3><h3><br></h3> <h3>快艇在行驶岸边不断变换一幅一幅的水墨画风景 </h3><h3><br></h3><h3><br></h3> <h3>快艇逐渐进入炳灵湖即刘家峡水库黄河水开始见清 </h3><h3><br></h3><h3><br></h3> <h3>从快艇的窗,回身不停的伸出镜头去拍摄,快艇留下的一道白浪,还有阳光下飞起的晶莹剔透的浪花,我不敢相信这是黄河之水,然而我又实实在在的就坐船在黄河水上,黄河三峡的靓丽一览无余,真是好美。 </h3><h3><br></h3><h3><br></h3> <h3>快艇溅起的浪花,还有那千百年风沙侵蚀的砂石岩,带有黄土高原痕迹的三峡风景 。 </h3><h3><br></h3><h3><br></h3> <h3>黄河岸边的风景像一幅一幅的水墨画 ,黄河-母亲河,中华民族的象征,你不仅滔滔东流,你更是雄伟大气,风光无限。</h3><h3><br></h3><h3><br></h3> <h3>永靖县黄河三峡,刘家峡水电站段的黄河,让人很吃惊,这里的黄河水湛蓝碧绿好清澈。</h3><h3> 我们从刘家峡水电站码头乘船,逆流而上,去黄河三峡最美景区~炳灵寺。</h3><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三峡 炳灵寺</h1><h3>.</h3><h3>炳灵寺就在黄河三峡的炳灵峡,这里奇峰对峙,景色竞秀变化多端,壁立千仞,透着震撼人心的阳刚之美。乘快艇穿越整个刘家峡水库即炳灵湖,转过姊妹峰,在开阔的湖面尽头,“炳灵寺”三个大字赫然镶嵌在高高的峭壁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岸边山上巨石裸露,不见任何树木,尽管没有绿色植被的掩映,带有黄河本色的奇峰峭壁,尽显西北独特的雄浑俏美。炳灵寺实有“深山藏古寺”之神韵,美丽的黄河在它脚下静静流淌,山与水竟是那般的和谐相依,构成一幅只有西北才有的迷人画面,让我惊叹不已。</h3><h3>.</h3><h3>在我国的石窟中,主要有甘肃敦煌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大足石窟。炳灵寺石窟比这五个石窟规模要小些,炳灵寺石窟是甘肃三大石窟、我国六大石窟之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随山雕凿、彩绘,形象生动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炳灵寺最早称“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明永乐年后,称“炳灵寺”,又名“冰灵寺”。 “炳灵”,是藏语“十万佛”的音译,意译相当于汉语的“千佛山”、“万佛洞”之意。石窟分为上寺、洞沟、下寺三处,以下寺最为壮观。炳灵寺现存窟龛183个(窟34个,龛149 个),雕塑776尊(泥塑82尊,石雕694尊),壁画约900平方米,它们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最大的唐代弥勒坐佛高达27米,最小的雕像只有10厘米高。</h3><h3>.</h3><h3>在炳灵寺最值得看的就是169窟,在释迦牟尼大佛的上面。窟深九米,高十六米,宽二十七米,原是一个天然容洞,现在称“天桥洞”。窟内有佛龛、石雕、石胎泥塑三类造型。窟内主要以《无量寿经》、《法华经》、《维摩诘经》、《华严经》、佛教造像和壁画都反映了我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风格和特点。该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名僧法显的墨书题记,是国内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纪年题纪,对全国其他古老石窟的断代提供了标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h3><h3>.</h3><h3>在历史上《水经注》最早反映了炳灵寺,早期依托天然石窟进行宗教活动的情形,记载了唐述山唐述窟得名的缘由,以及小积石山洞窟藏书的古老传说。这部名著也最早描述了炳灵寺的地理环境及石林的瑰丽风光。炳灵寺的泉水有医疗之效,至今为四乡群众所信服而饮服,被称为药水泉,这泉水的医疗保健作用在唐时即为人们所认识。唐时释家名著《法苑珠林》,有篇名《枹罕临河唐述谷仙寺》记述炳灵寺最为详细。</h3><h3>.</h3><h3>炳灵寺依黄河千丈岩壁而建,整个炳灵寺石窟建造在一条深长的峡谷中。开凿在峭壁险峰之间,高低好几层的石窟佛龛,错落有致的镶嵌在峡谷两边石壁上。很是壮观宏伟,你很难想象千百年前的人们,是如何在这里雕琢佛像的。</h3><h3>.</h3><h3>这里的山形地貌很独特,石窟也有其特点,值得一游。由于交通不太方便,所以游人也不是很多,游起来更随意而轻松,可以近距离仔细观赏,讲解员也很耐心。我们边走小导游边介绍说:关于炳灵峡,有个传说。相传黄河从积石峡向东南流出三十公里后,河道壅塞,每到雨季泛滥成灾,尧帝便派大禹来治理。大禹沿着黄河来到积石山,带领万民挖山削崖,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凿成一条石峡,滔滔黄河顺峡东流,消除了这一带的水患。这条峡谷,就是现在的炳灵峡。</h3><h3>.</h3><h3>我们站在当年大禹治水的源头,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磅礴气势,欣赏高峡平湖的绰约风姿,苍茫的大山是万壑争奇,粗犷而厚重的西部独特风情,深深的吸引着我流连忘返,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文化底蕴很是深邃。历经千年的炳灵寺石窟,与滔滔的黄河水日夜相伴,至今仍富有艺术生命力,真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件珍品。</h3><h3>.</h3><h3><br></h3><h3><br></h3> <h3>炳灵寺正门 </h3><h3><br></h3><h3><br></h3> <h3>&nbsp; &nbsp; &nbsp; &nbsp;遥看那自然形成的黄河岸边黄土峰林,如同刀削斧劈,峰顶形态各异,似人似兽,若有若无,目移景变,令人惊叹不已。</h3><h3><br></h3><h3><br></h3> <h3>炳灵寺庙就建在高高的悬崖峭壁上</h3><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兰州 黄河峡谷中的城市 </h1><h3>.</h3><h3>从敦煌到兰州,我完成了河西走廊的穿越。一路走来祁连山一路陪伴,戈壁沙漠一路陪伴,大漠风情一路陪伴,古长城一路陪伴,古代文明的灿烂文化一路陪伴……。一路走来让我深深的感悟什么是荒无人烟,什么是风蚀残年,那似有似无的一段段残垣断壁,或一小堆黄土就是古长城的连绵不断,它好像是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不紧不慢一路在向我诉述着那5000年的风云变幻。镜头时近时远,向万花筒一样在不停转变角度,不停变换时光隧道里的影像,走过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我踏上了兰州的土地。</h3><h3>.</h3><h3>兰州的第一印象是峡谷里的城市,是黄河的城市,是黄土高坡的城市。兰州就在黄河两岸,两边是黄土高坡,很少见到成片的森林,连公路两旁也很少有树,山坡上大都是草,黄土高坡很贫瘠。兰州身处黄土高原的最西端,被两侧光秃秃的山夹在中间,满目焦渴的黄色。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代代兰州人背水上山,逐棵点种。永远的栽种,黄土地的土质决定成活率永远的很低。现在兰州的一左一右山上,偶尔也能看到新栽的树木,那成本实在是太高啦,车子在行驶过程中,我看见山上在用高压水管,在旋转着为少有的树木喷灌浇水,黄土高坡的这一景观让我很是感慨。</h3><h3>.</h3><h3>兰州处于内陆的边缘,西北的中心,从历史的沿革到现在呈多民族混杂,所以兰州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宽容,奇异的尖锐。对于新疆、西藏,甚至青海的人来说,兰州就是繁华的内地;而对于很多东部的人来说,兰州就是骑着骆驼的西域。于是,这个离哪都不远,又到哪都不近的城市,天然地具有一种杂糅混血的气质。一条黄河将兰州劈成两半,河两岸,南北两山夹河而立,城中人在这条狭长通透的河谷中生息。于是,这又是一个简单直接、率性而为的城市,处处彰显黄河固有的本色,时时提醒你这里固守着很深的黄河本性。</h3><h3>.</h3><h3>在这里渡过黄河向西,是河西走廊,也就是丝绸之路,玄奘走过,法显走过,班超与霍去病走过,张骞走过。放眼兰州的东西南北,让你惊愕,让你崇拜,让你不由自主的细细咀嚼个中的滋味。</h3><h3>.</h3><h3>&nbsp;&nbsp;&nbsp;&nbsp;兰州以南不远,就是“中国的麦加”临夏。再往南,是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拉扑楞寺。兰州以北,穿越毛乌素沙漠与戈壁,便与内蒙古接壤,藏传佛教的寺院也在草海之中绰约隐现。兰州以东,是黄土高原和汉文化积淀最深的地带,越过古秦州天水,就是秦砖汉瓦、刁角高悬的长安。因此,兰州自古就是一个驿站,不断地被经过:霍去病西征,戳出了五泉山;玄奘坐羊皮筏取经,演绎了白马浪;成吉思汗驾崩,在兴隆山埋下了衣冠冢;李自成兵败,跑到青城归隐;左宗棠平叛,栽下了左公柳……,在历史的风沙下,汉、回、藏、满等三十多个民族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你喜欢的一碗牛肉面里,有回族的厨艺,藏族的牛肉,汉族的小麦。</h3><h3>.</h3><h3>兰州这里曾是孙中山提出要建都在这里的城市,这里由于诸多的原因,使兰州融入了诸多的即传统又有现代的元素,它的成长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兰州,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的山之风骨,水之灵气,永远潜移默化的为每一个兰州人打上烙印。</h3><h3>.</h3><h3>&nbsp;这里是大军区兰州军区的所在地,这里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这里是包容万象的移民城市,兰州,抗战时的大后方。兰州,七十年代的工业战备城市。兰州,全国新化工、机械制造城市。兰州,神舟飞船重要加工地。这里东掩三朝之夕都,西证六军之故里,这里是黄土育华夏之邦,这里是万马策青草之堂。这里是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伊斯兰文化、藏佛教文化的交汇处,所以在这里孕育了这个城市的独特文化气质。</h3><h3>.</h3><h3>&nbsp;黄河是这里的主题,东去的黄河水在兰州打上了刹那的涟漪,兰州就建在黄河的南北两岸。在兰州的几天,我总感觉在黄河的南北岸穿梭,一会儿黄河南一会儿黄河北,黄河大桥是这个城市的一大特点,初略统计在兰州这个城市,建在黄河上的大桥有十多座。从清朝德国人帮助修建的“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到新建的银滩斜拉大桥,每座桥上的风景都各有不同。中山桥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1907年(清光绪33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铁桥长233.33米,宽7.5米,有6墩5孔的铁桥,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此桥早已改为步行桥,成为兰州的名片之一。</h3><h3>.</h3><h3>参观甘肃博物馆,信步走在黄河岸边读者大道,穿过水车园,走过龙源广场,在夕阳下远望黄河大桥,在夜幕中观黄河巨龙的辉煌,脑海中不由分说的出现广州珠江边,武汉长江边,上海黄浦江边,长沙湘江橘子洲头,天津海河边,那是大平原上江边河边,那里的夜景灯火辉煌扑朔迷离,吸引无数的人去寻梦。而兰州的黄河岸边夜景,它在黄河上游,它在峡谷中,在层恋叠嶂的黄土高原,特别是当你依偎在黄河母亲雕塑前的时候,那份感慨那份温馨那份踏实,用语言无法表达。</h3><h3>&nbsp;.</h3><h3>在兰州黄河岸边伫立,望滔滔河水奔腾而下,细细体会甘肃,耳边不时回荡朋友的说笑:</h3><h3>&nbsp;</h3><h3>甘肃没啥历史,就八千年历史。</h3><h3>甘肃没啥文明,就一个中国人文初祖--伏羲。</h3><h3>甘肃没啥河,就一条黄河。</h3><h3>甘肃没啥大道,就一条阳关道。</h3><h3>甘肃没啥门,就一座玉门</h3><h3>甘肃没啥路,就一条丝绸之路。</h3><h3>甘肃没有多长,就一条河西走廊。</h3><h3>甘肃没啥艺术,就一个敦煌莫高窟。</h3><h3>甘肃没啥马,就一匹武威铜奔马。</h3><h3>甘肃没啥书,就一套完整的《四库全书》。</h3><h3>甘肃没啥险要,就一个腊子口。</h3><h3>甘肃没啥科技,就一卫星发射基地。</h3><h3>甘肃人不太会说普通话,就出了朱军、李修平。</h3><h3>甘肃没有啥刊物,就一本《读者》。</h3><h3>甘肃没啥饭,就一碗牛肉拉面。</h3><h3>……</h3><h3><br></h3><h3><br></h3> <h3>兰州黄河岸边</h3><h3><br></h3><h3><br></h3> <h3>黄河湿地</h3> <h3>黄河母亲雕塑</h3> <h3>黄河渡雕塑</h3><h3><br></h3><h3><br></h3> <h3>黄河上的羊皮筏子</h3><h3><br></h3><h3><br></h3> <h3>兰州黄河两岸</h3><h3><br></h3><h3><br></h3> <h3>兰州清真寺</h3><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三峡 太极湿地</h1><h3>.</h3><h3>黄河三峡是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度地带,是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要冲,这里不但有着五千年灿烂辉煌的黄河古文化,而且自然风光俊奇秀美。黄河在三峡盐锅峡水库内呈独特的“S”形蜿蜒向西而去以后,在这里构画出最原始的太极图地形,形状如太极,所以这里的黄河水称为太极湖,这里的黄土地成称为陇上水乡太极岛----太极湿地,总面积达4000多亩,是黄河上游甘肃最大的自然湿地。</h3><h3>.</h3><h3>我沿着湖水游走,我踩着湿地观光,这里的山水让你乐不思蜀。湿地的旁边就是湍急的黄河,婉转又舒缓地流淌着,穿越过峡谷沟壑,冲刷着峭壁陡岩,裹夹着泥流沙石,不息地奔腾向前。这里完全没有黄土高原那种荒凉与风沙,这里的村舍背靠水墨画一样的丹霞绝壁,怀抱良田千畴,看黄河水如龙一样游走,听那仙鹤啼鸣真是好神仙的感觉。太极湖湖面波光粼粼,风吹芦苇摇曳婀娜,湖中的沙洲鸟语花香,朋友说每逢冬春季,那里有30多种两万多只珍禽异鸟,在这里筑巢育雏,万鸟翔集,蔚为壮观。</h3><h3>.</h3><h3>我们游览那天就在太极岛湿地的腹地用餐,我真是又开眼界,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里的黄河人家,生活的更有诗意。山与水曲曲连连,相伴偎依,水波潋滟,游船点点,山色空蒙,这里郁郁葱葱。湖边一簇簇芦苇含翠,已经有刚抽出的芦花在飘荡,垂柳倒影,枣林蓊郁随处可见。百亩荷塘里荷花竞相怒放,莲叶映日慢摇,引得无数翠鸟、蜻蜓在花叶间翩然纷飞,红鸥翔集,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一方一方的鱼塘,撑一把太阳伞的垂钓者悠然自在,水鸟野鸭嬉戏,稻田麦地阡陌纵横,别有一番江南水乡韵之致。远处泼墨般的山峦,是那样和谐的与湿地牵手,山融融,水缓缓,黄河村落人家,静谧雅致地掩映于枣林里,太极湿地如一颗绿宝石镶嵌在山与水之间,那空灵脱俗的美丽,朴实无华的黄河本色,将时光就定格在这如梦如幻的迷蒙中,展现着陇上江南特有的无穷魅力。这何止是人间天堂,简直是神佛向往的境界!真不愧是兰州人的后花园,是垂钓赏荷、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h3><h3>沿着滨河路向西行,一路芳草茵茵杨柳依依,心旷神怡舒适清新。湖岸边芦苇密布,清风过处,飒然如丝竹奏鸣,恍如谛听天籁,游人如织。</h3><h3>.</h3><h3>车子逐渐驶进这风景如画的湿地深处,一家挨着一家的“农家乐”,让我目不暇接,这也是黄河三峡旅游的一大亮点。“农家乐”大多是传统的四合院,大堂屋、高台阶、宽廊檐,松木立柱雕梁画栋,墙砌青砖,地铺卵石。院内种着牡丹芍药等各种花卉,长着百年枣树。在院内摆着数张用餐桌椅,好一派田园农家景色。朋友说:太极岛不仅是鱼米之乡,还是红枣基地,枣林面积达2万多亩,每到金秋时节,这里红枣飘香,绿林蔽野。</h3><h3>.</h3><h3>坐在农家院里,吃着皮薄肉厚的黄河滩枣,闻着珍珠米的饭香,品着黄河鲤鱼的美味,很滋润很惬意很满足很感激。</h3><h3>.</h3><h3><br></h3><h3><br></h3> <h3>刘家峡水库 那黄色的水就是洮河流过来的水,而刘家峡水库的水,是蔚蓝色,黄河与水库的水真是泾渭分明</h3> <h3>&nbsp;《穿越河西走廊》图片,均拍摄于2010年8月<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