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热爱而努力——2017年---2019年三年援疆工作总结

偶然的必然

<h3> 三年前,也就是2017年2月27日,我踏上了新疆克州阿克陶县这片热土,开始了我为期三年的教育援疆历程。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的选择,但并不是每一次选择都会成为风景。我选择来援疆,来到祖国的最西陲,恰逢新疆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总目标、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期、决胜期,我一头扎进了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从而让这一次选择成为我人生中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h3> <h3>  <b>回首这三年,我来到了好地方。</b>阿克陶县地处祖国雄鸡版图的尾部,在蜚声中外的丝绸古道,在蛮荒神秘的帕米尔高原,她是那样的美丽富饶,那样的令人神往:蔚蓝的天,雪白的云,林立的雪峰,延绵的冰川,滔滔的河流,清波粼粼的湖泊,广袤嫩绿的草原牛壮羊肥,秀色可餐的绿洲棉白麦黄,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欣赏伟大祖国最后一抹余辉每天从此向西隐去时的芳容,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它作为江西的第101个县,22年来得到了江西的无私援助,使得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深厚底蕴的地方,进入了厚积薄发、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片古老的土地也从此焕发出勃勃生机。这里不仅是学习锻炼的好地方,也是干事创业的好地方,我很有幸搭上了这班车,享受了这些成果。</h3><h3> <b>回首这三年,我赶上了好时代。</b>党的十九大之后,一系列治国理政方略使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显著改善,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扶贫先扶智,脱贫先脱愚”,教育援疆就显得弥足珍贵,援疆将我个人与国家命运拉得前所未有的近,我的价值真切地融入国家战略之中,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或者说生命的可贵就在于创造出比生命更为久远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会变老,但我们为之真情付出的援疆事业,包括我们修建的每一所学校、培养的每一批人才、资助的每一位学生、见证的每一个奇迹……不正是我们用有限的生命创造着比生命更为久远的事业吗?和阿克陶人一起投身于这样的时代,我深感荣幸,倍加珍惜!</h3><h3> <b>回首这三年,我抓住了好机遇。</b>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援疆教师,我深知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改善阿克陶的教育办学条件,一幢幢教学楼、宿舍楼、幼儿园拔地而起;提高当地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国语水平,增强今后上大学以及工作的适应性;赣陶两地手拉手活动,贫困大学生资助,优秀教师学生奖励,克州“江西班”、内初内高班的开设,这些交流交往让教育援疆“持续发力”,深度融合让江西名片“落地生根”,人文贯穿促进“国家认同”,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我为来到阿克陶县参与援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它实现我个人能力的华丽转身,也使我拥有了一段值得回首的过去。</h3><h3> <b>回首这三年,我遇见了好益友。</b>在援疆这支队伍中,有干部,有人才,有医生,有教师,有干警,……;在受援单位中,有前辈,有良师,有益友,有同事,有朋友,……从他们身上,我懂得了什么叫使命,什么叫担当,什么叫胸怀,什么叫较真碰硬。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扎根边疆几辈子的情怀,懂得了基层经验的宝贵,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勇毅、坚韧、忠诚、团结和奉献。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善良、纯朴、率真和坦诚,也看到了勤劳、不屈和追求,更忘不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h3> <h3> 阿克陶县的三年,对于我来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一次丰富人生的阅历,是一回提升素养的锤炼。陪同领导下乡调研了解基础教育,走遍了除恰尔隆乡外的14个乡镇近6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撰写方案文稿起草文件,大大小小材料近千余份;推进教育援疆项目实施,共协助21个教育援疆项目近1.5亿元资金的拨付使用;做好支教教师保障服务,165名教师,来自全省十一个地市,只为一份援疆情;沉到学校一线学习锻炼,与小胡杨支教组39位兄弟姐妹一道感受不一样支教芳华;民族团结互增友谊大爱,27次下村近6000元的走访慰问只为开米拜尔·阿力瓦伊兄弟早日过上富裕的日子。三年来,在江西前指党委、阿克陶县委、阿克陶县教育局及家乡吉安县委、县组织部、县教体局等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我荣获了“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援疆教师”等大小荣誉称号6次,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回望留下的足迹,有时会发现有稍许的遗憾、失误甚至是委屈,但没有机会重来,甩甩头,继续前行。我亲历其中,有太多的收获、感触和体会,我把它概括为“一位、二思、三心、四力”。</h3> <h3>  <b>“一位”就是工作的位置。</b>工作中必须有所作为,才能赢得信任,才能有干事创业的位置和机会。我很荣幸,在阿克陶的三年,我得到了江西前指党委、支教教师组、阿克陶县教育局等领导的充分信任,才有了施展的空间、锻炼的平台、学习的机会、大家的认可。这样的经历无疑提升了我人生的高度,丰富了我生命的厚度!</h3><h3> <b>“二思”,一是思考。</b>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领悟上级文件精神中学习思考,让工作思路和上级文件精神在脑海中打下烙印,注重发挥学习+思考优势,从讲话指示中悟、从领导艺术中悟,悟字里字外的东西、悟思想中的思想。<b>二是有思路。</b>工作中要有清晰、正确的思路,这样才能形成工作合力,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正确性。如在做好支教教师示范引领中,采用“订单式”送教下乡模式,依据对口帮扶乡镇学校开出的送教需求,有意识的组织相应支教教师进行针对性送教帮扶,从而达到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的效果,确保在这项工作中方法和思路上有创新、有收获、有特色。</h3><h3> <b>“三心”,一是初心。</b>“为什么来援疆,来了能做些什么,走了能留下什么”。初到阿克陶,除了感受到她的神奇,沉醉于她的魅力外,深入融入当地之后,我发现它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看到希望的地方。来到这片土地上从事教育援疆工作,从事我热爱的教育事业,为这里的老师孩子们服务,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b>二是专心。</b>三年里,我从阿克陶县教育局的秘书室到思政科再到阿克陶县小胡杨小学,多岗们多锻炼,无论是哪个岗位,无论是什么工作,无论扮演什么角色,不变的是专心致志。唯有专心,才能够深入,才能够扎根,才能发现问题,找准原因,找到对策。<b>三是安心。</b>到一个地方,干一份工作,尤其是从事意义如此重大、任务如此艰巨、要求如此严格的事业,必须心无旁骛,要排除各种困难的干扰,包括个人的,家庭的,环境上的,心理上的。在阿克陶县,得到了各位领导和各位益友的关心,得到所在单位的全力支持,也有家庭的有力保障,父母、爱人和孩子承担起了家庭重担,成为我的强大后盾,这使我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才能炼就“干成事、长本事、不出事”的能力。</h3><h3> <b>“四力”,第一是脚力。</b>除了每天上下班靠的是被当地同事戏称为“11路公交车”(步行),平均每天至少12000的步数;在教育局工作的两年里,更要勤于动脚,跟随领导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督查检查、学习交流。走遍了除恰尔隆乡外的14个乡镇近6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近1000余份的方案、汇报、总结,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接触各类学校,为阿克陶县国家级教育均衡发展验收、薄改项目学校的改造实施、教育教学常规推进等工作提供了文字材料保障。<b>第二是脑力。</b>通过深入分析,把自己在工作中踫到的实际情况跟上级的决策部署更好地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及时了解和把握上级的新要求并创造性的贯彻落实。在小胡杨小学工作期间,如何协调处理好受援学校与支教教师的关系,通过找措施、建机制、求创新的途径建立受援学校与支教教师之间的沟通纽带,让大家乐担当、乐示范、乐奉献。<b>第三是笔力。</b>那就是要勤记、勤写,注意总结、提炼。三年中,我记了整整9本工作笔记,写了8万余字的工作日志,在“援疆江西人”公众号等媒体发表了27篇有关新闻宣传、心得体会、援疆感悟。写文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总结得失、。根溯源、理清思路的过程,对于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质量都会发挥重要作用。<b>第四是口力。</b>勤于交流、善于沟通。我很庆幸无论是同上级领导,还是同行同事,沟通、交流都无障碍。这让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也让我的想法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工作更加顺畅。。</h3> <h3>  有位就有思,有思就有心,有心就有力。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五色交辉,相得益彰;面对差异,我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少一点傲慢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援疆经历是我人生的第二次生命,我既要学会仰望天空也要学会脚踏实地,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用朴素的行动来为援疆人生增辉添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