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不怕大山深

难得聪明

<h3></h3><h3> “好酒不怕巷子深”,这句中国古老的民间俗语也有传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意思是如果酒酿得好,就是在很深的巷子里,也会有人闻香知味,前来品尝。陈窖一开香千里,酒客不会因为巷子深而怯步,终究会找到它。</h3><h3> 传说1873年,中国洋务运动的代表张之洞出任四川的学政,他沿途饮酒做诗来到了泸州,刚上船,就闻到一股扑鼻的酒香,他心旷神怡,就请仆人给他打酒来。</h3><h3> 谁知仆人一去就是一个上午,日到中午,张之洞等得又饥又渴,才看见仆人慌慌张张抬着一坛酒一阵小跑。正在生气之间,仆人打开酒坛,顿时酒香沁人心脾,张之洞连说好酒,好酒,于是猛饮一口,顿觉甘甜清爽。</h3><h3> 气消之后,张之洞问道,你是从那里打来的酒?仆人连忙回答,小人听说营沟头温永盛作坊里的酒最好,所以,小人倒拐拐,走弯弯,穿过长长的酒巷到了最后一家温永盛作坊里买酒。张之洞点头微笑:真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啊。</h3> <h3>  本人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喝酒,最大的优点是不喝酒。正因为如此,所以对酒知之甚少、属于酒文盲之类。但对“好酒不怕巷子深”这句民间俗语却有过一次深刻的印象。</h3><h3> 那是20多年前,一开广告公司的好友正在为当时在全国销量第一的扬州客车厂策划一平面广告,叫我帮他想几句广告词供他选择。当时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刚刚起步,而且势头很猛,我很快想到作为客车制造厂家应迅速瞄准高速公路的发展,客车制造应加快升级换代,以适应高速公路对客车安全、快速、舒适的需要。当时扬州客车厂生产的客车有两个系列,一个是国产“亚星”全国市场占有量排第一,一个是中德合资“奔驰”刚刚下线投放国际市场,把两个品牌一组合,我很快想了两句广告词:一句是“哪里有高速公路,哪里就有亚星奔驰”;另一句是“高速公路通到哪里,亚星奔驰开到哪里”。一拍即合,好友带着他的广告设计方案约我一起去厂家商议,可当销售部门带着我们一起向该厂负责人汇报这广告方案后,该厂负责人告诉我们,目前该厂生产的客车供不应求,全国各地客户带着钱驻扎扬州排队等车,“好洒不怕巷子深”,我们的车不需要花钱做广告宣传......一个很好的广告文案就这样夭折了。从客车厂出来,我和好友有点沮丧,可我当时的一句话若干年后得到了验证,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么大这么好企业的老总没有一点危机感和现代营销理念,早晚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汱。如今这当年国内客车龙头老大早已被别人收购改制了。不知与当年企业老总“好酒不怕巷子深”的陈旧经营理念是否有一定关系。</h3> <h3>  有幸受朋友之邀,参加江苏中亚糖酒贵州茅台ⅤlP客户红色之旅活动,双11这一天从扬州飞抵贵州,在贵阳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乘大巴直抵茅台镇。从贵阳到茅台的高速,大多路段都是高架或遂道,汽车穿山越岭经过大约三个半小时的颠簸到达茅台镇,在茅台国际大酒店一下车感觉空气中都迷漫着一股酒香,我第一反应就是:巷子深算什么,数百倍千倍于巷子深的大山深处,也挡不住茅台酒香漂四海</h3> <p class="ql-block">  车上手机自拍</p> <h3>  茅台酒厂国际大酒店午餐、晚餐,每顿每桌两瓶茅台酒,细看了一下,品鉴用酒,酒厂的接待员告诉我们,这是茅台酒厂专门用来接待的茅台酒,和市场上卖的一样,但不对外销售。可惜我滴酒不沾,没这口福。</h3> <h3>  午饭后即按照酒厂的按排参观茅台酒厂。听接待员介绍,茅台酒厂不像我们想象的工厂有大门、有围墙、有一个或几个空间大院,茅台酒厂几十个车间和部门分散遍布整个茅台镇。半天的时间有点紧,在茅台厂接待员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参观了茅台厂包装车间、中国酒文化博物馆和几个茅台酒厂之前的老酒坊,转了一个下午,也没看到茅台酒厂的正门,汽车从这国酒茅台门楼下穿过我以为是进了茅台厂,谁知仍是茅台镇的大街,一路上不时地看到与茅台酒厂有关的地名和公交站牌,如茅台厂几车间、几分厂等等,真是厂镇交织、厂镇一体。不宽的大街上来回跑的、路边停的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大小汽车特多,给人一种商贾云集的感觉,特别鲜明生动地诠释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繁荣昌盛</h3> <h3>包装车间门前广场</h3> <h3>车间设党委、工会让我有点惊呀</h3> <h3>参观包装流水线,从灌装到包装全部自动化</h3> <p class="ql-block">接待我们参观的工作人员指着悬挂在灌装流水线上不断变动数字的大显示屏介绍说,茅台酒厂每年的茅台酒产量都在5万吨左右(5万×2000=1亿瓶)</p> <h1><font color="#ed2308">  参观中国酒文化博物馆</font></h1><h3></h3> <h3>酒文化城最吸引人的还是茅台馆和展区</h3> <h3>在酒文城,每个被茅台邀请参观的客户凭身份证都可买两瓶优惠价的茅台酒,这么多人排这么长的队,我们一行只能望酒兴叹了</h3> <h3>茅台酒展区有两组人物雕像,都是在茅台酒历史的长河中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h3> <h3>  茅台酒在清代已相当兴旺,道光年间已远销各地。1862年茅台酒坊在旧址上开始重建,以后的发展主要有三家作坊,分别是“成义烧房”、“荣和烧房”和“恒兴烧房”。</h3><h3> “成义烧房”的前身是成裕烧房,创始人华联辉。起初年产茅台酒1750公斤,名叫“回沙茅酒”,其酒俗称“ 华茅 ”。</h3><h3> “荣和烧房”1879年设立,本为几家合伙经营,于1949年落到王秉乾之手。其酒俗称“王茅”。</h3><h3> “恒兴烧房”前身为“衡昌烧房”,由贵阳人周秉衡于1929年创办,因生产停滞,到1938年同赖永初合伙扩大规模生产。后来成为赖氏私有,于1941年更名为“恒兴烧房”。其酒俗称“赖茅”。</h3><h3> 1915年在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华茅”和“王茅”两家的酒送展,当时农商部没有区分,一概以“茅台造酒公司”的名义送出,统称“茅台酒”,会上茅台酒征服了各国的评酒专家,获得金奖,被誉为世界名酒,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英国的苏格兰威士忌并称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从此蜚声中外。</h3><h3> 上世纪50年代,地方政府把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烧房合而为一,成立了国营茅台酒厂,从此茅台酒厂不断发展壮大。加之,新中国成立后,茅台酒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特别青睐——如国酒之父周恩来。也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为国酒,茅台酒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h3> <h3>1915年,茅台酒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h3> <h3>茅台酒创始人之一王炳乾</h3><h3> 黔水坊酒业起源于荣和烧坊,是茅台酒历史上的三大烧坊之一,始创于1879年,历经变迁由王丙乾将烧坊发展成当地最大烧坊之一,称之“王茅”,在1915年送样酒参加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1951年公私合营成“贵州茅台酒厂”。是一家有着文化渊源的酿酒历史的酱香型白酒企业,与茅台酒厂属于同根同脉的酱香型白酒生产企业。</h3> <h3>茅台酒创始人之一赖永初(1902.11— 1981.5)</h3><h3> 字锦元,贵州黄平人氏,祖籍福建泉州,是民国时期贵州商业巨子、爱国民族实业家、金融家、始创赖茅酒。<br></h3> <h3>茅台酒厂创始人之一华问渠</h3><h3> 成义烧坊创始人华联辉之孙、华茅酒的传承人。华问渠时代,他扩大了成义酒坊的规模设备,酒窖也从12个增加到18个,年产量达到四万多斤,达到建厂数十年最高纪录。后来成义酒坊并入茅台酒厂,华问渠担任贵州省工业厅副厅长。</h3> <h3>国酒大师—郑义兴(1895-1978)</h3><h3> 如今的茅台镇,人们对郑义兴充满传奇色彩的描述。建国前,他就是茅台镇著名的成义、荣和、恒兴几大私人烧坊,不惜重金争夺的对象,更是当时郑氏家族“四大酒师”中的佼佼者。</h3><h3> 郑义兴1913年进入茅台镇成义酒坊当学徒,先后在“成义”、“荣和”、“恒兴”酒和遵义龙坑集义酒坊任酒师。1953年,58岁的郑义兴,带着30多年的酿酒经验和郑家五代口口相传的酿酒技法投身公私合营后的国营贵州茅台酒厂任酒师。</h3><h3> 当时的茅台酒厂,正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提出了“沙子(即茅台酒原料红高粱)磨细点,一年四季都产酒”的口号,郑义兴指出这样进行生产,违背了茅台酒的生产规律,只能生产出普通的高粱酒。</h3><h3> 可惜的是,郑义兴的意见没有引起厂领导的重视,致使茅台酒质量开始下滑。郑义兴将五代家传技术和多年的酿酒经验口述记录整理成册,供茅台酒厂制作《操作规程》作参考。</h3><h3> 1953年起,茅台酒启用“金轮”商标并开始外销,即“五星”商标。但这一商标图案被国外政客视为“政治商标”,因而受到歧视。</h3><h3> 1956年6月,茅台酒厂基酒合格率为12.1%。全国八大名酒会议在北京召开后,茅台酒厂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运动,开始采纳了郑义兴恢复传统操作方法的建议,酒质逐渐得以提高。</h3><h3> 1957年,茅台酒厂基酒合格率上升到70%。为利于外销,经过国家轻工部的批准,茅台厂开会研究决定重新设计外销包装,时任厂长郑义兴提出,可以结合茅台镇民间流传的“飞天仙女临河赐酒”的美丽传说为背景进行设计,取名“飞天”,图形选佛教中的人物造型、中国古代敦煌石窟中的壁画仙女飞天。仙女飞绕在天空,有的脚踏祥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万霄;有的手托花掇,横空飘游。如今如雷贯耳的茅台飞天——最初“飞天”牌茅台的创意,就来自于国酒大师郑义兴。</h3><h3> 1958年,茅台基酒合格率上升到99.42%。茅台酒外销商标改为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飞天”。从此“飞天”牌茅台酒畅销海内外。为表彰郑义兴作出的贡献,经上级批准,给予他连升3级工资,由工人4级提为工人7级,奖励皮大衣1件。</h3> <h3>中国酱香之父—李兴发(1930-2000)</h3><h3> 贵州仁怀市茅台镇人,师承中国白酒一代宗师郑义兴,是贵州茅台酒三种典型体——“酱香、窖底、醇甜”的发现者、一代勾兑大师、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顾问、茅台酒厂原技术副厂长,人称“中国酱香之父”。</h3><h3> 1965 年,在四川泸州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名酒技术协作会上,时任茅台酒厂技术员季克良宣读了用科学理论总结整理的李兴发科研组的成果《我们是如何勾酒的》论文,引起了大会的强烈反响和各厂家代表的关注。从那以后,全国掀起了“勾兑”的热潮,各个名白酒厂根据各自产品的香味、特点,运用茅台酒厂这一新技术,明确地分出了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兼香五大香型,推动了当代酒类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也正是因为这一发现,李兴发成为继郑义兴之后,茅台酒历史上的又一位宗师。</h3><h3> 李兴发的弟子游利林回忆说:“以前仁怀的酱香型白酒一年才生产几百吨,自从他老人家发明这三大典型香型以后,现在仁怀的酱香型酒的产量可达10几万吨。”</h3> <h3>茅台第一代老酒师---王绍彬(1912-1984)</h3><h3> 茅台酒厂原副厂长。又名何幸秀,仁怀中枢交通人,幼丧父母,曾流浪乞讨,1930年(19岁)入荣和酒坊烧酒,1951年入茅台酒厂任酒师。他传技术、献绝招,把酿造技术耐心传授给年轻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茅台酒厂。<br></h3><h3> 他任二车间党支部书记时,因为红梁质量不符合酿造要求,加上主管部门下达的水分标准有误差,致使产量下滑。为提高产量,厂领导提出了抓产量的措施。王绍彬根据多年酿酒经验,认为领导的办法违反操作规程,于是力排众议,坚决主张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生产,并深入车间指导,保证了茅台酒的质量。王绍彬酿酒技术精湛,为茅台酒厂培养了许明德等一批酿造高级工程师。</h3><h3> 王绍彬1956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此后每年国庆节,他都被邀请到北京天安门观礼。</h3> <h3>展橱里各个时期各种瓶装的茅台酒让人目不暇接,大开眼界</h3> <h3>1935年,红军长征最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第三渡在茅台镇。当时的红军处于最艰难的时刻,全体指战员半数以上都有各种伤病,“成义烧坊”为解红军之难,搬出家藏美酒为红军擦洗伤口,帮助红军渡过难关。而红军则是公买公卖,并把周恩来同志写下的关于保护民族品牌、酒窖、酒器、酒具的告示贴在了“成义烧坊”的墙上,自此便留下了“成义献酒”的千古佳话。</h3> <h3>参观三茅酒坊老址</h3> <h3>  茅台镇街上走两步,感受一下深藏在大山里的中国酒都</h3> <h3>  就是这条神奇的赤水河孕育了著名的茅台酒</h3> <h3></h3><h3> 当年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这条河神密之处:河水颜色应时而变,每年雨季山水冲洗,两岸紫色红色泥沙汇入河中,河水变为棕红色,成为名符其实的“赤水河”。到了重阳时节,赤水河又恢复清澈纯净本色。此时正是茅台酒投料的季节,河水的自然变化十分有利于茅台酒的酿造。赤水河茅台河谷地段地质地貌非常特殊,地面水和地下水通过两岸的红层流入赤水河时,即溶解了红层中多种对人体体育有益的微量元素,又滤出了纯净无毒、香甜可口的清冽泉水。中国科学院士壤专家实地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流经茅台河谷的这种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赤水河水是茅台酒生产的重要基础。</h3> <h3>茅台镇的夜色也很美</h3> <h3>  茅台镇、茅台厂、中国酒文化城转了一圈,感觉茅台酒之所以市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成为中国白酒之王,誉满海内外香漂全世界,除了茅台酒的品质优冠外,茅台人早已走出了传统的“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营销理念和模式。茅台人深知质量好的产品仅能给消费带来物质层面的满足,而品牌好的产品所能给消费带来的不单是物质层面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享受。在物质文化相对比较饱和的今天,消费者所需要的更多的是对精神文化的索求。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种“面子大过天”的国度,优秀品牌对于国人来说不单单只是优秀品质代表,更重要的是这品牌能撑起国人这一大“面子”,优秀品牌是消费者之所以购买的充分必要条件。所以茅台人不仅邀客进山请客进厂,而且早就走出大山走出国门,主动向世界展现茅台酒的魅力,成为中国在世界上获奖最早、最多、最高的佳酿美酒。</h3> <h3>来到茅台镇当然要去遵义纪念馆去接受一下红色教育,12年前来过一次,这一次增加了一个收获,就是了解了当年红军四度赤水茅台镇酒坊老板用茅台酒为红军伤员消毒疗伤的故事</h3> <h3>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h3> <h3>离开茅台、告别遵义,从铜仁国宾馆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梵净山,坐索道到半山腰,第一次望山止步,找了一块安静的角落,仰望川流不息的游人七上八下,府瞰云海之中的远山连绵起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