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font color="#ed2308">诗意婺源</font></h1><h3> 林培森</h3><h3> 我们项目部在景德镇修建新平大桥,离美丽的乡村婺源只有80公里。三月份我到篁岭欣赏了花的海洋,但我更喜欢丹桂流芳暮秋时节的婺源,那种浓浓的秋香秋韵,那种徽派古朴风格的民居,那种丰收给农人们带来的喜悦,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和一棚棚金绣球似的吊瓜所酿就的秋意,会把你熏醉的。</h3><h3> </h3><h3></h3> <h3> 在锦秀般的林山碧水掩映的村庄里,历史老人留下了明显的足迹和身影。梅林村那棵四五人合抱的巨大香樟树(据当地老者说,800多年前村里人最早迁来这里居住时,就有这棵树了)依然繁茂地生长着,巨大的树荫庇护着几幢农家小楼,骄傲而好奇地俯视着四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注视着飞速驰过的车流。(江田村旁边的那一棵,腐空的树心能放下一张麻将桌,据说已有千年的树龄了)它们的旁边,有一条直通北京的高速铁路,给这美丽的山乡,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这些老树神们,静静地见证着这方美丽而富饶的宝地飞速发展的现实。</h3><h3> </h3><h3></h3> <h3> 一 个地方能有一两棵如此粗大的老树已算是个不小的奇迹,而这里像这样百年以上的老树,比比皆是。河畔溪边,房前屋后,你会时常看到参天的茂盛大树,与附近的山林稻田形成一种和谐之美。看着眼前星罗棋布于山间的农户,人们那悠闲的劳作,加之门前鸡鸭专心觅食,幼童与狗儿们的嬉戏,总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来。这种现象看的多了,就不得不让人深思,是一种什么样的条件造就了这种奇迹?一路想开去,迷蒙中逐渐清晰出一个答案,那就是:这里的民众自古以来是多么地珍爱环境!多么自觉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该是多么久远的优良习俗呀!这不就是对婺源人优良传统文化的一种真实写照么?</h3><h3> </h3><h3></h3> <h3> 这里的绿化程度是超一流的。这里的山,直观的说不应该叫山,而应该称为堆放在平川上大小不一、高低不等的绿色云团。由于没有突兀的险峰,加之宽叶林带生长得高大长久,树冠圆茂,极像涌动的云朵。你看那一座座长满茂盛森林的小山群,处处是望不尽的青秀,处处透出清新的神韵。加之朝雾与晚霞的映衬,更烘托出江南水乡的无限诗情!</h3><h3> </h3><h3></h3> <h3> 不但婺源的山与林木是如此的秀美古特,婺源的水也另有一番灵气。绕县城曲折而流的星江河,是那样的清幽,轻轻地汩汩而流,没有任何喧哗高唱,好像怕惊醒婺源城这个熟睡于青山秀水怀抱中的婴儿,静静地、轻轻地绕城而去,去汇集那一条条从青山密林中酿出的玉液琼浆。清静中我沿河边走着,忽然被久违的哗啦啦的水乐声所惊醒,加紧脚步向前走去。近前一看,原来是人为地修起的一道叠水堰。也许是专为开发区旅游所建吧?再往前看,这条河流沿着被青绿涂遍的座座山脚,在群山间蜿蜒前行,隐没于远方的夕阳夕照里,一直流入浩渺的鄱阳湖。</h3><h3> </h3><h3></h3> <h3> 小巧玲珑的婺源县城,建设于S形的星江河两岸。城边有小山依傍。被绿化得园林似的大道和小巷,丹桂吐芳,花气袭人。一幢幢徽式建筑上,白墙青瓦,马鞍形的防火墙错落有致,既有特色又显得古朴典雅。</h3><h3> 婺源山美水美徽式建筑美,但更美的,当然是婺源人。他们那种文雅、热情、诚实的待客风格,也是应该为人们所称道的。你如果是初来乍到人地生疏,需找人打听一下,不论问的是男是女是老是幼,他们都会热情地为你详细指点迷津。如果你买了什么特产需要快递,你只要给店主交代清楚,那你就放心地走吧,他们保证会认真地为你办好。到家收货时,你会情不自禁地一阵地欣喜,担忧的心也即时放松下来。</h3><h3> </h3><h3></h3> <h3> 也许是受婺源这方富于灵气的人文环境所熏陶吧!这方优美的土地哺育出了一大批历史名人,清代大学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汪宏,理学家朱熹,都是这里培育出的卓越才俊。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先生的祖籍,就在婺源江湾镇。如此以来,怎能不使人联想起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赞美之词呢?</h3><h3> 夕阳衔山,漫天如画的晚霞烧红了半边天,一座座逶迤的青岭,也升腾起青纱似的暮雾,我思索着无数个问题,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归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