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镇而西第五战:十里山云兰城北,百雉城关青山南

莲蓬

<p>题图是榆木岭关城门“百雉”门额,镌刻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目前保存在迁西县文管所,实地考察,榆木岭关拥有南西东三门无疑,北门不确定,但似乎有个谎城遗迹,应该还是开有一门进出的。著名长城保护员小梁说门额可能是东门,也就是正关门上的。</p><p>《辞海》解:“雉”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也就是一雉等于三平方丈。“百雉”,已经是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的标准了。“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郑伯克段于鄢》)</p><p>站在关城西南角的点将台上看,感觉榆木岭关“百雉”还不止。所以这两个字可能并无实质意义,就是形容城墙高大威猛吧!镶在正关城门楼子上,敌酋拍马赶到,仰头一望,哎呀好大一座城啊,顿时杀了三分锐气。当然这是玩笑话,榆木岭关史载战事不多倒是真的。《永平府志》记载,(榆木岭 )“四峰对峙极尖秀,东西相距40余丈,城倚关下,关外地势稍阔,石径纡徊不通辙迹,然马可并辔行其东”。也就是说:通过榆木岭关后依然是连绵的山岭,交通极为不便。不如猛攻其北的青山关,虽然险厄,攻破后便是大道一条,所以有明一代,战事大多发生在青山关。</p><p><br></p><p>11月23日,第二次徒步榆木岭。秦皇岛地区阴雨,早上有雾,车到高速口遭遇短暂封闭,虚惊一场,九点十多分到达兰城沟村前面的羊峪。</p><p>从羊峪翻过海拔712米的荞麦山向榆木岭穿越,山云相伴,甚至还有点闷热,穿多了,路上不断减衣,雾霭茫茫,雾中的敌楼和山景恍如仙境。高点处我曾想向东极目都山积雪,以失败告终,有雾看不到的。下周月亮楼上或许能一见都山真容?</p><p>这段长城敌楼之多,保存之好,令大家颇感意外,甚至顶上的楼橹遗址,都多少保存了格局和大小。这对长城驴来说,意味着就是一场盛宴啊!而且在这么阴沉沉的天气下,我们都觉得风景极佳。接近榆木岭关,在平缓的山坡上,九座敌楼如长蛇阵一溜排开,蔚为大观。回首石门屏障,山如水墨,绿松点染,奇石嵯峨,更有塞外黄山的即视感。秦皇岛的驴友很少到达这里,真是有点可惜了,现在并不是最佳季节,若为春天各种山花漫野盛开,那得是一种绝色风景了吧?</p><p>以往不当领队,走得比较任性。现在自己带上队,就不能走得那么随便了,得把控全队的节奏啊。结果大家玩得太嗨,我不知不觉也自嗨上了。楼楼不落,墙墙不空,无路拔路,有路流连,结果押阵后军大迟到,从关城沿东墙下到邢大哥院子里,听大哥讲古,更是腿如灌铅,只恨怎么不能把时间拖住。只是委屈按点下来的强驴了,直到四点半才发车返程。但这周路线我故意策划的是加强版,有训练性质,为的是下周强穿董家口到青山关。从结果来看,全队完成这段较强的线路毫无问题。</p><p><br></p><p>11月30日,月亮楼见。</p> <p>兰城沟村,原名烂柴沟堡,弘治十三年(1500)建,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今村中古城遗址还在,有保存较好的东门。这是昔日城门门额:烂柴沟寨。今已不存。“烂柴”二字,可以想象当年是多么荒凉啊!沟中满是烂柴填积。但沿沟上去,并无关口,这也不奇怪。这里就是一个普通的戍边兵堡,大岭寨到榆木岭,路途遥远难行,中间插入一个烂柴沟寨,为长城上的巡边士兵提供给养和休整之所,相当于沿线兵站吧!</p><p><br></p><p>下周路线横岭之上,还有一个横山寨,应该也是这种类型。</p> <p>这次我们没有进入兰城沟,下回再进村参观吧,然后从村东直接拔上去穿越大岭寨。这次我们的路线是从羊峪起始到榆木岭 。这段线路轨迹稀少,全队包括我这个领队都没有来过,下车后我想从路边一段水泥小径上去,被老乡告之前面沟里更好走,然后再走了一百来米吧,发现漂亮的羊峪大门,当然得合个影先!</p><p>沿此沟进去确实好走,但两步路上没显示轨迹,实际走下来比较绕远,我原来设计的那条线,实际上是正确线路,也不难走,但真的会可惜这漂亮大门了。所以从羊峪上行,还是到大门这儿打个卡吧,值得!</p> <p>此地属于金厂峪镇,是唐山市唯一的纯山区县。距县城24公里。总面积86平方公里,境内金、铁储量丰富,商贸、采金、选铁企业众多。盛产玉米、小麦、大豆、谷子等农作物。林果多为油松、板栗。金厂峪以其金铁矿藏丰富并且以盛产黄金而广负盛名。金厂峪镇四季风景如画、山脉绵延相连,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达70%。这里气候温和湿润负氧子含量高,可以说是天赐的优质氧吧,大自然的绝佳馈赠。</p><p><br></p><p>这不,刚进大门不久就看到一遗弃的矿洞,洞口石头上还刻有四个大字:宝地生金。见金生色,引得海华兄弟还好奇的钻进去了,可惜没时间掏个金块啥的。</p> <p>我开始在前锋位置,后又到押队位置,拿出手机看一下轨迹,发现可以向我原来的路线靠拢,于是从松软的山坡硬拔了上去,上面果然也是条大道,近道。</p><p>长城在望,怕后面队友迷路,我在山坡上休整了会儿,回到押队位置。</p> 从羊峪上来的第1号敌楼,简单的3*3规制。可以看到这儿并无关口。 这一带敌楼有个特点,就是壁龛很多,有小巧玲珑作灯龛的,也有正儿八经在中间如神龛的,还有细长落地如大衣柜的,这个门两边的壁龛,算是中规中矩了。 楼内有单蹬道,上顶,望向榆木岭关和荞麦山方向。 南向,大岭寨方向的崇山峻岭和敌楼,从此处到大岭寨关还有约不到三公里,下到公路再拔上关口南山,走到寒老队的最后下撤垭口,强度并不算低。加上这段长城相当不错,且非常有特点,更有一段双面垛墙完美长城,为了细细品味,拆成两段穿越还是正确的。 网红打卡点。外方内圆的拱顶仿佛要掉下来,支撑的左右占厢石皆已不见。卡在了左右占厢横垫石一角上。 斑驳的石墙,雾中湿润生色。 到达第2号敌楼。 <p>人生如歌立在门口。中规中矩的拱门六件套构件:门基石、左右占厢石、左右占厢横垫石、拱面石。</p><p>楼内回字型格局,也是各种壁龛,限于美篇一百图的限制就不上图了。</p><p><br></p> 上到楼顶望第1号楼和大岭寨方向。 继续前进的方向,前锋已经越过山头。 队伍最后方的三剑客,还在流连美景。 醒目的白色石墙,衬以队友鲜艳的衣装真是非常漂亮。 人生如歌、美丽小鱼在给玛尼堆加石。 前方第3号敌台,看起来也是比较完好的。普通的3*3规制,门在西侧,东侧两箭窗。 门洞较高,这面上不去。 楼顶的铺房遗址,格局,大小一目了然。这一带的楼橹风格都比较简捷明快,和秦皇岛的风格有所不同。 雾中的第4号敌台,前方的石墙由山险替代了,不过并不难走。 这一段,边走边赏石。 海华又走不动了,上好的盆景石,但有啥办法?搬不回去啊! 盆景石对面就是采石场遗迹,体现了明长城建造就地取材的宗旨。 媳妇还想站到那个小尖上去,下临深渊,被我阻止。看痕迹,还真的有人站上去过,危险啊。 这楼门拼花呢?颜色不一。第4号敌台,2*3规制,但感觉并不小啊。 楼内景象,这是两通廊间的过道,过道两边各一落地壁龛。 有发现!——再次出现了烟道和通风孔。手探进去,嗖嗖的有风。可见明长城敌楼有烟道并不是孤证。 一段斑驳的三等石墙继续上行。前方其实是荞麦山顶了,海拔712米,虽然低了点,但在本地区,多少也算个名山。何况唐山最高峰八面峰,也仅仅842米。 回望第3楼和第4楼。 来到荞麦山顶的第5号敌台。 第5号敌台,完整,3*3规制,门同样在西侧。从这面进去抬抬脚就行。 内部景象,很明显是长城驴友的扎营地,好天的时候,早起应该是个拍照的好地方,除了长城,东向的都山积雪也是一景啊。 顶层的楼橹。队友们在此最高点各种望风景。 前方下行,经过一完毁的墩台遗址后,来到完整的第6号敌台。 第6号敌台,2*3规制,疏影同学坐在了箭窗口。可以看出来,虽然窗口不大,只有两眼,但楼体巨大,我在第四战时已经说过了,这边的敌楼都比较高大宽敞。 这边三箭窗的上方还有一小箭窗。一看就是楼梯间的采光瞭望孔。一般这种格式在孤楼上出现较多。其实没到榆木岭关之前,石墙简陋或者没有石墙,这些敌楼也算是以孤楼的形式存在吧。 原汁原味的上兵阶梯。 前方高点的第7号敌台。 这脸孔,似曾相识啊!愣了一会,这不猫眼楼的脸么?中间楼门下沉位置较高,两箭窗上吊,一只猫哎。 还是个大家伙,3*4规制的,但楼门真的太高了,除了年轻协调性好的初夏的雨和淡看云卷舒同学猿攀了进去,其它人都悻悻然的继续前进了。 此时已是12点半,我在第7号敌台吃了块点心,大伙则在敌台后面的山路上吃午餐,我先继续前行,路口,又遇一残成石堆的墩台。这儿的路线不太明显了,但也好办,望左前方的敌楼方向走就是。 猎孤者户外,唐山古冶的。这一段路况比较复杂,险处需要绕行,手台通知大家看着路标走就是。 树丛后的第8号敌台。这边儿看,四眼。 绕过来,两眼,门真是高高在上啊。 继续绕,三眼,敢情是个234眼楼,2*3*4规制的。 能进楼,这是两窗中间的小壁龛,供神吧?看光就知道,位南。 方形壁龛,光洁完整一如新砌,看样子是个灯龛。 前方出现山险,路标的指向是从山险直接穿越过去。但旁边有路可绕行,结果前方的队友都选择绕行,还不如不绕,真的又滑又陡。 来到第9号敌台。 楼门过高上不去,又成了网红打卡点。 初夏的雨进去得瑟。此楼内部结构如何?我不知道,也是2*3*4规制的。 再往前,难得见到一凹楼,此楼名山涧楼。前方最高点那个模糊的敌楼,就是榆木岭南山长城最高点的扁楼了。 <p>梅妆在从楼内出来,而我们还没进楼。蓟镇以西穿越,她走得一直比较快啊,上次她连青山堡都去了。</p><p>第10号敌台,2*4规制。门在西侧,更是简捷无比,无占厢横垫石。</p> 楼内箭窗下的窗坎石,标准。旁边墙上的小券洞。 原路出来回拍一张。 走崖,上行好走,下行应该也好走。 拐弯,这路还是城墙,但不是石头而是夯土多了。 <p>南山头。从这边看没什么,楼对面却是大断崖,当地人叫石门。</p><p>第11号敌台,扁楼。2*4规制,位于山巅。</p> 这面还算完整,北面已经透空了。 楼内地面还有墁砖遗存。但箭窗下这个孔,有点不太好理解,射击吧,角度不对,丢雷石吧,又似乎小了点儿。不管怎么样,反正是射孔。 临崖的一面已塌。 楼顶同样还有少许楼橹遗存。 在楼顶看我们穿越过来的方向。说实在话,这一段全程还是比较好走的。 榆木岭关平缓的山地处,敌楼密布。 花石上的海华。 下崖,陡。不过和北京比起来,太小儿科。 出现台阶,景区所为还是明军的上兵道? 继续长城,两边毛石中间夯土。山坡之平缓,令梯田都要把长城挖断了。 从南山崖下来后的第一座敌台,12号敌台。完整,皮实,3*3规制,楼顶垛墙尚存,下有射孔。 不知谁做的简易木梯,大家进楼看看。 榆木岭关方向的风景,虎皮毛石墙很漂亮。 回望南山顶上的扁楼。断崖璧立如水墨画。 继续行走,前方松快多了。有一大楼不止四眼,而是六眼?传说中的将军楼么? 提示已进入摄像头监控区域,但看不到摄像头,应该是藏在树里? 第13号敌台,城墙接在中间。3*6规制,虽然大,但看起来并没什么出格的地方,更不像有将军坟遗址,这个不是将军楼吧? <p>前方,第14号敌台,则显得非常出格。城墙内收得过分,差点就把敌楼完全丢墙外了。而且材质也与其它敌楼不同。当地传说,此楼修得不合格,外墙过于内收,所以才把监工的将军斩于楼下。传说毕竟是传说,但2015年,曾有人在此盗挖“将军坟”,被长城保护员小梁发现阻止,这脑子是进水了吧?真的以为有坟?——以往在敌楼内也看过不少盗洞。既为毁坏的长城心痛,也为盗贼的愚蠢啼笑皆非。</p><p>村里有个习俗,每当端午节,村里年轻人都会来此纳凉聊天。</p> 不是将军楼,但有一位淡看将军。 第14号敌台,虽然是简单的3*3规制,但不是一般的宽大敦实。 嗯,将军在此。旁边的石阶蹬道完美,可上顶。 楼顶看榆木岭关城方向。 两座大楼中间曲线优美的城墙和其后朦胧的扁楼。 第15号敌台,已残,这图是北面,塌失,南面也一样。整楼较大,3*4规制,内部回字廊的。 前方一看似完整的敌楼,从此可以清晰的看到榆木岭关南城墙和点将台了。 第16号敌台,4*4规制的,这种规制不太可能做拱顶,所以有点怀疑楼顶是平顶的。顶已塌,一座残楼。 第17号敌台,左侧点将台,右侧则是榆木岭关东城墙,全包砖。 17号敌台,3*4规制。上部垛墙还剩一半,垛口已失,最醒目的就是萌萌达的拱券射孔了。 <p>雨霁虹在第18号台前。</p><p><br></p><p>第18号不是敌台,也不是墙台,是一墩台。四面包砖的大墩,长城在此分支,一路继续北下,接榆木岭关北山长城,形成关城东墙,一路则向西而去,再右拐下山,形成关城的南墙和西墙,都是两面包砖的一等一级城墙。</p><p><br></p><p>我登上墩台后仔细观察,这个台原来应该顶上有楼,另建的楼,不是和墩连为一体的敌台楼,所以它是个点将台或者指挥调度中心,墩上号角一鸣,全关响应。且附近有校场,同样可能由它调度。对面北山上有谎城遗迹,两者遥摇相望,互为犄角,俯视低处关城及东门,这格局,其实和界岭口的金台、银台是类似的。可谓壁垒森严啊。</p><p><br></p> 从点将台边绕行关城南门。 南门,里外看了,并无门额遗迹。所以“百雉”之匾,并不在这里。 南门内后军的小合影。此时媳妇和前军都已经下山了。 <p>顺景区台阶可以下山,但沿关城东墙而去,还有两个敌台,立于崖顶那个,是此行第20号敌台。也是最后一座敌台,也就是说,我们一路走过了二十个敌楼。</p><p>可一时找不到路过去,除非再绕回墩台,最后不得已从田地一阵硬切,上了城墙,上墙后除了棵子密点,还挺好走。但第20楼之后,城墙陡直而下,形成断崖,过不去了,于是左拐,从墙上落入小树林,在陡坡上一路滑行下去谷底。</p> 关城东墙上,曲哥在取景拍照。前方两楼相峙,近处为第20号敌台,远处那个,是我们上周通过的榆木岭关北山第2号敌台。榆木岭关南北两头翘,中间低,有“船城”之说。并非仅仅是像船,过去也常发大水。 通过第19号敌台,只剩一面残墙了。 到达第20号敌台,顶部和外墙多有缺失,勉强还能看出是3*3规制的。 远眺榆木岭关南墙、南门,以及绕过来的西墙。 陆续走到20号楼的队友们。路上一侧有单边墙,还有人包括媳妇都上去找找司马台的感觉——两码事儿。 快下到谷底了。东墙边是邢大哥家的院子。先下来的媳妇等人在此等候。关城东门应该还有遗迹,估计也在村民家院子内外。北边山上,东墙继续翘起向上而走,接到谎城和北山第1号敌台。 <p>《迁西县地名志》载:(榆木岭村)明代燕王扫北时,邢姓、叶姓来此定居。因村西山岭上长有许多榆树,遂借此取村名为榆木岭。大哥姓邢,山东人,祖上的正确来源或许是这样吧?大哥说是小梁的姑爷,很健谈,对附近长城也颇有研究。但他自称是长城守军的后代,则有点存疑。</p><p>何谓燕王扫北?燕王扫北又称“燕王扫碑”,其实就是朱棣的“靖难之役”,建文、永乐,大明第二第三皇帝在北京和济南间打得一塌糊涂,生灵涂炭,百姓民不聊生,逃难到此完全有可能。也不排除是军士在此地定居下来,但这些人,还不算是长城守军。或许之后又加入了长城守军吧?毕竟永乐弃大宁后,这里成了边界,关城在此。</p><p><br></p><p>不管怎样,与大哥相聊甚欢,最后再来张大合影,全天活动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