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事朙《囬魏志》

陶琴斋

题标: 李远东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书法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撰文:梁事明,中共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茂名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茂名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茂名石化书法家协会主席。 回魏志(1)回魏,回味也!1992年余随李远东老师始学书法,入手魏《张猛龙碑》。4年后即2O年前,以一幅魏碑十一字长联参加《书法报》读者书法篆刻邀请展获得好评盛赞,展览云集了孙晓云、赵雁君、张锡庚、米闹等名家名手,时确有一股初犊势,同年又无心柳荫入了全国首届行草书展。然2O年来却在此路弯弯绕绕,停停走走,负了青春,负了老师。人生能有几个2O年?性格使然!此情己待成追忆,只恨当时心惘然。今唯回“魏”以我志,未晚桑榆好夕阳。 回魏志(2)龍:《张猛龙碑》开篇“龍”,属左右结构。左右者当讲开合,有上开下合,有上合下开……此字无疑属上合下开。左右者,如二人相声,要一捧一逗,方能成说;如男女恋爱,要一追一矜,才可相濡。龍碑刻立于北魏孝明帝正光3年(522年),距东汉3OO年时光。这期间经历三国、两晋及南北朝中前期,朝代更迭,战乱不己的社会状态让书法由自觉与不自觉成为自觉的艺术,书写横划由左右平齐转为左低右高。这一斜划,让书法由敛变纵,由静转动。名帖名碑辈出,流派纷呈,雅逸风行,秀朴流转,光前裕后。 回魏志(3)一根横线转9O度成竖线,转45度成撇线或捺线;横线写成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中用“一一”表示乾卦,用“一 一”表示坤卦,亦喻为男女。可见横线在书法中的乾坤地位!练习书法当从横线入手,横线宜在汉魏间,求质朴高古则隶之左右齐平,求秀朴雄浑则魏之左低右高。同门陶琴斋刘乃明兄多年前由魏溯汉,直取高古风神,真雅士也。余沉魏许久,于隶用力甚少,至去年方遇王增军老师又习张迁碑。步兄后尘近一载春秋,今由汉回望魏,别有一番滋“魏”在心头 。 回魏志(4)帝:此帝字与柳骨书风甚为接近,可见魏碑对唐楷的影响。书法是一条浩浩荡荡流淌了3OOO年的历史长河,站在大唐回望,秦汉魏晋南北朝8OO年书法繁荣,流派纷呈,酝酿生发出”欧禇颜柳”及“颠张醉素“两座书写法度高峰!书写法度简称”书法“,唐人近水楼台,真正是取法乎上呀!而今人面对的书法信息超越任何一个时代,幸福指数高呀!如总在唐以后沉迷不拨,太亏了。其实到了黄河上游才知道,人家不黄,清着呢。 回魏志(5)唐楷法度森严,为庙堂典范,以柳体为甚,达到“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的境界,学之几乎无自我发挥的余地。如盛满水的杯子,无法再加水,学了难融已意。宋元以降,罕有学唐楷成气候的大家。倒是颜体似有想象空间,清何绍基从汉碑悟得蚕头雁尾之法写颜楷及行,辟出何氏新境。余颇喜颜《麻姑碑》,偶以魏碑意行之,弱化其起收,转折以搭接,自感有山林气,甚符自家性格,但至此难以深入,搁笔己久,不究也罢。 回魏志(6)三:魏碑用笔讲究“积点成线”,即一根线条是由多根长短不一的短线组成,短线又由无数个点组成,如此线条密度必高,厚重刚劲,气象开阔,类似汉隶摩崖类《石门颂》等“多点发力”用笔,正如当今高铁节节车厢都有动力,节节发力,动力合力也就大。实操中以微妙提按(上下)行笔为主,间以裏绞(左右)行笔为辅,则线条绝无“中怯”之病。三字三横大抵如此用笔,如拉开三种速度行之更妙。再加上三个起笔及三个收笔不同,还有三横方向、间隔的对比,这样出来的“三”字才真正逼格! 回魏志(7)关于“积点成线”说,当今篆刻大家韩天衡先生入伍当海军时,就发现船尾拖出的长长“波浪”间,由无数短波浪组成。悟得此法入印,新开一片天地,形成80年代中国印坛的“滚滚韩流”。余亦有一段出海作业经历,天海间,观之确有其象。余参加工作初期,发挥团员生力军作用,组织要干啥就干啥,要啥干就啥干。扛沙包、打炉墙、拉电缆……甚至电焊也敢玩,一出手便是“积点成线”,师傅一敲竟无一处假焊,焊处结实得很呀!回想起来,李远东老师年青时就有一手电焊绝活,其写魏行笔微妙的“螺旋式”推进,当是融入了这段经历体悟。 回魏志(8)通过“积点成线”的训练,旨在摄取笔纸生发的摩擦获得感后,从容的一笔划过,线条依然厚重苍雄。己故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作画之余,就喜作积点成线的练习,横横竖竖反复写,线条边缘呈锯齿状,形成的字体碑味浓郁,沉实通透,其自嘲为“当酱体”(旧时当铺、酱铺招牌的刻板字)。染老作画如写字,如此线条百笔千笔写出来的画,当然厚重正大,通透淋漓。作画无写味,当为涂鸦。同样,作书少画意,终为写字。其实,日常不练字,单单反复练习横竖线,笔立直,慢慢写,须臾间心中生宁静之妙…… 回魏志(9)当今书坛,谈及魏碑,孙伯翔先生无论如何都是绕不过的。恰如对宋书的研究,第一时间必想到曹宝麟先生。而说到二王,张旭光先生便浮现脑中。巧的是,三位先生先后都来过茂名小城。孙老被誉为“1OO年来作楷第一人"、“魏碑宗师”等。上世纪8O年代初以魏楷《正气歌》四条屏享誉海内书坛,人称“伯翔体”,时48岁。至今,34年过去了,早己功成名就的孙老仍在孜孜不倦追求魏碑不胜寒处,笃行其号“师魏斋”之志。张猛龙碑有语:青衿之志,白首方坚。确实如此,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一生求…… 回魏志(1O)昔日与刘乃明兄、杨明龙兄投在李门下学《张猛龙碑》,他俩均以魏为辅,刘心仪秦汉,杨醉心于草,余则几乎在整个9O年代独喜魏碑。乃明兄溯得汉隶高古朴厚,间出魏碑雄秀,人称“乃隶”。这个很重要,一个书家无论功力多深厚,最后贵在有自己的面目。而兄一手小行草亦极具自家特色,写来简古空灵,潇散雅逸,为一般学二王成“秀才字”者所远不及。兄作行草如烹小鲜,味在汉魏,调取晋、唐、宋等各家作小佐,挥之即来。然兄烹饪功夫不敢恭维,幸有大嫂红袖添香又添厨,兄饭来张口即是,有福之人呀! 回魏志(11)近日中书协公布2O15年度入会名单,同门杨明龙兄列添其中。其实兄早在1O年前己具入会条件,其生性淡泊,疏于申报。兄早精采,蝴蝶迟来。兄早盛开,天何安排?兄默默坚守石化一线,上班尽责,回家尽孝。业余偶操笔,三餐加一宿,亦是佛陀一尊,管它精采盛开。兄早年亦学魏,志在于草,得朴实静雅,从容淡然之风,书如其人也。寒来暑往,时日流逝,李师升省城,乃兄企转地,均走上专业路。唯兄及余体制内,乐书至今,亦算虔诚。想工作碌碌,生活总总,活着,谁都不容易呀! 回魏志(12)父:“ 我渐渐长大,你慢慢老,是你叫我不想家……”听一曲《老爸》,品此父字,一撇一捺骨力洞达,坚强无语,顶起一片天,撑起一个家。”老爸,你对我说的那些话,我也渐渐懂了……”听曲品字间,思绪回到千年前的南北朝,北魏享国148年,历9代12帝,其中以孝号庙的有4帝,可见北魏大力提倡以孝治国之风。"老爸,我不在家,你好好保重,你的希望我用爱回答”。学魏亦学孝,孝书本同道!父亲节是为记。 回魏志(13)衣:此衣写来中宫内束,周边点线极尽外扩,若端点连接几近成圆。给人堂正威严,雄厚圆融之感。记得随李远东老师学魏,每每见先生出门必衣冠楚楚,风度翩翩,一派庙堂气派,毫无所谓艺术家衣着随意放浪之态,是如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也!出门正衣冠,重仪表,是对自己及他人的尊重。况名利世间,人都是先敬罗衣后敬人。出门正衣,写字有依。 回魏志(14)詳:此字隶意甚浓,左右门当户对。汉魏以块面结字,古雅朴厚,奇正相生。唐宋后以点画结字,精致秀美,实用从俗。世有雅俗共赏之说,此当属魏晋人,其中首推自然是二王。世又有雅俗不共赏之论,雅就是雅,俗就是俗,余侧重后者,喜欢将二王归为雅。赵孟頫、唐寅、文征明、董其昌等学二王得平和妍媚,了无二王古雅奇逸,实际上是走向俗,后人学则更俗。于右任早年学赵,其以行楷有赵影为恨,幸有汉魏支撑,始称大家。若无学赵,其书成就则更高。 回魏志(15)具:建立北魏的拓跋氏是草原民族,在马背上取天下,所书魏碑多呈一派武士之风,崇尚勇猛刚劲,豪迈奔放。此具字间架改汉隶平画宽结为斜画紧结,四横形成的块面与独长横形成的块面对比强烈,各横跌宕而下,让左靠右,动感十足。尤其第五根长横左低右高斜势一勒,下部短撇和捺点左右开张平撑,整一个骑着高头大马,横槊阵前的常胜将军跃然眼前,神采飞扬,英武逼人。 回魏志(16)知:魏碑结体有“峻拔一角“之诀,即抬高伸展右上角,此知便是。给人俊朗挺拨,大度磊落之感。余以为,人生的乐趣莫过于求知欲得到满足。学习是为了知道未知,但知道不代表理解,理解了不代表明白,明白了不代表能做,去做了不代表能做成。这好比一少女去看某演唱会,激动变冲动,吻了男神。母亲嗔怪,她不以为然:妈咪太out了,吻你不代表喜欢你,喜欢你不代表爱你,爱你不代表嫁给你,嫁你不代表给你生BB,生了BB不代表基因是你的。笑话归笑话,可见知道离做成还有很远的距离。这距离,需要学习,实践,坚持来支撑,是知也。学书亦然! 回魏志(17)青: 六横与三竖组成上下两个块面,纵横跌宕,各线势走向微妙有致。散发着伟岸英武,青春飞扬的气息,己完全脱离了汉隶内敛含蓄的藩篱。三横的起笔均要赋予变化及肯定,没有起笔的变化,就没有以后书写的千变万化。没有起笔的肯定,就没有以后书写的有序性。这在帖学中更为讲究,所谓古人最恨不见起笔处。同样,收笔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收笔生发下一个起笔,要的是”出入有迹”。 回魏志(18)志:峻拔一角,志在四方。 心己倚侧,士更倚侧,险绝至极,上下块面间却从容留出一片空白,奇肆跌宕,吞吐八荒。何等之奇!然奇奇又得正。仿佛听到千年前北魏鲜卑族人流淌的血液喷张声,极具”男儿马背取天下”的丈夫志。男儿志在四方,险处求生,绝处逢生,什么也不怕,最穷不过要饭,不死终会出头!魏碑,要的就是这股血性!李远东老师年少志高,以南人北相驰聘书坛,终以其大魏书风冲出一条血路,成就其大为人生,令多少书人钦佩。 回魏志(19)李远东老师写魏碑正大雄强,气势磅礡,庙堂气派十足!余生性恬淡散漫,随师学魏,喜碑中的山林趣味,倒符合师遵:既学老师,不像老师。拙作参加1999年省首届楹联展并获奖,至今17年矣。如今看来,该作不如意处甚多。但用笔“积点成线”与”一点成线”相结合,一主一辅,加入隶意,多少写出点汉《石门颂》的山林景致。记得时由皖入粤有几年的曹宝麟老师观后说:足足看了5分钟!能得书坛巨擎如此评价,受宠若惊。如当时由碑转帖,不知现在光景如何?青衿之趣,悠悠我心。但为书故,沉迷至今。 回魏志(2O)神:魏碑用笔讲究“积点成线”,亦不乏“一点成线",或”一笔成形”,此神字属后者,写来轻灵秀逸,置于周边厚重雄强的字林中,显得非常精神,整体有了调节。这就是“对比”的魅力,“对比”二字是一切艺术的生命!张猛龙碑立碑距李唐96年,其间南北书风交融,互为渗透,漫过隋楷,逐渐形成瘦劲典雅,寓险于正的初唐书风,继而迎来波澜壮阔般的楷书庙堂极则一一颜柳唐楷!从此,又一座不可逾越的书法高峰恒亘在千年山阴路上,让多少学书人醉在欧颜柳,梦断唐楷爱。 回魏志(21)几乎整个9O年代,余主攻魏碑,其它书体目击即取而己,以丰富创作元素。对于创作,心存敬畏,极少有成品。远不如某些大师,一夜百幅“作品”问世,或落笔即是“兰亭序”。进入新世纪,余创作参展更是寥寥,淡出书坛。然业余仍以”积点成线”为主作娱,偶施“一点成线"为乐,如对褚体的拈取。褚体与《张黑女》当为绝配,若渗入汉曹全碑意,是以“美女婵娟,玉步插花”示人,漂亮极了!抄以端庄整齐千把字,辅以可人形式,极惹评委怜爱,是入国展甚至获奖的楷路捷径。余素不喜此类抄书式的工艺创作,也无精力及时间对待,视为畏途,唯望路兴叹! 回魏志(22)華:一股强烈的现代审美意识扑面而来,结体修长,暗合黄金分割,华姿英发,仪表堂堂,如妙龄少女心中的“男神”,异常俊朗华美!汉碑的内敛古朴至此荡然难见。字中六横起笔均作变化,尽可能不雷同。起笔作变化可比乒乒球之发球,有上旋,下旋,直冲……高质量的发球,才能占据主动权。举一反三,写字要有招啊!招招不同,才有看头,才有技术含金量! 回魏志(23)“慢得来的人,耳不闻杂音,看见了而能不在意,那颗心也象是淡出了江湖。也许,这边才放下了杂念,那边就拾起了书法的真经。” 这是书友周磊兄《慢点写》文中的话,写来隽永意长,慢理切切,好文呀!书法中,碑字比帖字相对慢,慢也不是一味慢,慢中当有缓疾。帖字也不是一味快,快里亦有缓疾。齐白石作完画后常落款”白石老人一挥”,给人感觉是潇洒倾刻挥就,其实老人是慢缓细致,谨慎认真画成,积点成线,积点成点,甚至落款位置会拿出尺子来量定方下笔。真正体会到笔纸间的“慢妙”,还真不想快了。 回魏志(24)陽:此字上开下合,抑左扬右。字形长方,外放张扬,阳气升腾。一改汉碑扁方、内收简敛的质感。汉魏书体的共性是朴,前者质朴,后者秀朴。朴则大气,宏大壮阔,不似唐以后书体渐渐点画精巧有余,而大度不足。或气势张狂,而失之点画,甚至缠绕过甚,其病根就是“不靠朴”了。 回魏志(25)魂: 当代魏碑巨擎孙伯翔老师喜写“民族魂”三字,老人家曾说:我写楷书不仅仅是一种书体,我写的是中国的正大气象,写天写地写中华民族。”听了令多少书人为之动容!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认为,书法虽小道,首先也姓党!通过我们的书写,把党的正能量传递到群众中去。这!才是真正的书法之魂!今天是建党95周年纪念日,我们用热血和担当再挥写5个春夏秋冬,将迎来建党1OO周年。日出东方,那时中华民族该是如何一个腾飞盛世?我们神往!(2016.7.1) 回魏志(26)建:无需识字,画面线线点点,石花映带,分明一场夕阳斜照,漓江竹筏,鸬鹚捕鱼的景象。置于山水迷茫中,那捕鱼人气定神闲,偶听几番鸬鹚出水声,己自足怡然。在崇尚雄强勇武书风的北魏人笔下,竟然有如此简约空灵的江南笔调,令人叫绝!可见时南北书风的相互影响。 北朝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荡,多尚虚无。一幅好书法,当有此两种气象交融,方立天地间。 回魏志(27)子:竖钩从横线中右处穿过,余谓“让左靠右”,本来对称的却写得倚侧不失重心。与前所读具、青、華等字如出一辙,用如今的话讲:小伙子帅呆了!多数学书人于书法,感觉就像上了贼船,上去了就下不来啰!如对于女孩讲,男孩都是骗子,只不过其中分为大骗子和小骗子,大骗子骗你一辈子,小骗子骗你一阵子,不骗你的你不喜欢。书法,感觉就是大骗子!但咱们喜欢,就这么心甘情愿傻傻地一辈子。书法,一旦提笔,一生追求。 回魏志(28)屋:在积点成线的助推下,屋字铁骨铮铮,依托上口下至形成的块面,撇笔伸展一往无前,意气纵横。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但前提是有屋可扫,说明了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建屋前首先把地基、下水道等设施要做好,关键是资金到位。这些功夫全埋在地下,常人全然看不到。地基夯实了,然后才到建屋阶段,成了才能扫屋,继而扫天下。万丈高楼平地起,平地下面地基实。 回魏志(29)能:张猛龙碑结体妙在险绝。此能字左上“厶”部似坠而不落,将崩而未颓,皆因左下“月”部内二横及右部中段二横、下段一点不同方向的牵擎,整字构成过程起伏跌宕、奇崛异常,毫无隐晦,个性张扬。太能折腾了!极尽变化之能事。此类书写思维在二王体系中随处可见,即所谓“魏晋风度”。《兰亭序》面世比张猛龙碑早169年,该碑堪称魏碑中的“兰亭序“,对这位不知名的圣手来说,纸张不只是有两维的平面,而是一个翱翔九天,空灵无边的天地。 回魏志(3O)身:此身真一副好身材呀!高大俊朗,身强体健,神采奕奕。临写使人精神焕发,毫无倦意。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拿破仑也说过身体结构即命运的话。其实我们先祖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认为,五腑六脏决定身体。如肺主魄,肾主力,人的肺肾功能好,魄力必强。肾开窍于耳为聪,肝开窍于目为明,好肾好肝相交成就人的聪明。伟人先天内脏好,不折腾闲得慌,不争第一誓不休,一般人后天硬争则透支生命。身体是父母给的,想来“吃多少穿多少是注定的”这句土话太有道理了。书家最终比的是身体,是长寿,剩下来的叫“书剩”,书剩谐音书圣呀。 回魏志(31)喜闻黄湖清兄入选广东书坛李远东首届书法导师工作室,可谓登堂入室。其实,兄8O年代末己列李师门墙,比余早了三、四年。兄不攻魏,独喜行草,下笔潇散清雅、飘逸超脱,颇具魏晋风骨,其灵性当为海内罕见。难怪去年陈海良博士来茂授课,也叹其腕下松活有鬼!想昔日与兄及刘乃明兄、杨明龙兄游戈碑帖,至今有二十余载,当年的小黄如今落款常为“老湖”,遂感光阴荏冉,白驹过隙。湖请兄个子不高,书法境界却高,套用一句官话说:湖清同志身材虽然比较矮小瘦弱,但他的思想却是高大丰满的! 回魏志(32)秦:面对这块龍碑,启功先生有诗曾曰:清颂碑流异代芳,真书天骨最开张。尤指碑中秦、春、冬、金等字撇捺舒展与其它笔画密集的对比,给人豁达宏阔、奔敛酣畅之壮美,正是“天骨开张”!由龍碑沿着书法长河向上游近8OO年,穿越两晋、三国及两汉,就到了秦,再往前是先秦时代,这个时期占了中国3OOO多年书法史的五分之二,神秘诡异的书法源头,是那商代的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题铭。此前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中原彩陶和山东黑陶为代表的两个文化系统,以多种式样的陶器刻画符号,向下一直延续到商。 回魏志(33)怠:书佐对底心字取宽势左右横展,以大小不一的跳跃三点,以及劲健的钩相组合承载上面的狭长部,纵横有象,毫无懈怠之迹。犹如鼓起风帆的船航行在天海间,壮阔浩渺,烟波无际,乘风破浪,直挂云帆。心字底的字一般不好处理,要很走心才能写好。其实,你只有对书法走心,书法才对你走心。天下万事万物又何尝不是如此?不懈怠,要敬畏。 回魏志(34)创作对余来讲,实在是件痛苦的事!习书廿十多年来,临帖居多,拿出示人的作品寥寥可数。拙作作于2O13年8月,为8尺条幅。内容为边塞军旅艰苦生活,戎马苍凉慷慨之写照。余书时,欲在边地荒寒,衰山莽莽中,体现一种“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写来以轻松行草笔调,稳重跌宕交错,朝着“极尽变化之能事”方向努力,力求碑笔帖意,于庙堂中透着山林情怀,展示一定的综合技术含金量。技术于艺术不是万能,但没技术万万不能,这是看门道与看热闹的分水岭。味道,谁都可以侃两句。而到位,唯真书人甘苦自知,冷暖共察。 回魏志(35)神:龍碑书佐胸有丘壑,落笔云烟,达到了“一字一态,极尽变化之能事”的境界。临习心神振奋,启人心智。此神字左右两竖短长、细粗、灵厚等元素对比,皆因字因势立形,当长则长,当扁则扁,顺其自然。魏晋南北朝人大都持如此书写态度,且继汉隶古朴而来,故“潇散“正当时,“出尘”千古追。 回魏志(36)家:宝盖上点偏右,豕部竖钩更偏右,且点与竖钩不在同一中线上,家字顿显姿态。余以为,能以书法养家的学书人才能称为书法家。也见一些江湖大师,写几个毛笔字之余,来几句论语,看看风水算算命什么的,蒙些高官土豪及附庸风雅之类,还真能混几个养家钱。从学术上讲,这是伪书家。从生存上讲,混口饭吃不容易呀。如今大师己是贬词,就像称呼年轻女性为小姐一样,不给你一巴掌才怪。 回魏志(37)境:此境当为“意密体疏”,又是龍碑结字一大特色。此字点画洋洋洒洒,漫不经心,疏阔开朗,形散而神不散。恍如一幅秋山行旅图,笔墨疏简,气象萧瑟,颇与早龍碑12年的石门铭摩崖体类似。近代碑学大家于右任曾有诗云:朝写石门铭,暮临廿十品。竟夜集诗联,不知泪湿枕。 句里行间透着于老学碑的甘苦与执着,每每读之,每每感动。 回魏志(38)雪:好一片雪!左边的大雪片重而厚,积点成点,与右三竖积点成线及小雪片形成对比,纷飞错落往下砸,险绝之至。而”彐”部居下,稳健如泰山,任尔雪飘万里,我自屹立不倒。想书佐胸有丘壑,约上心仪之人登山赏雪,走着走着,两人都白了头,心生浪漫,心素如雪,情生眼前这片“雪”景,方有如此天成佳构。 回魏志(39)孝:汉碑平划宽结,魏碑斜划紧结。此孝字“紧结”特征凸显,子部紧靠右侧,恭敬旁立。读之心中紧紧涌起一股“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感慨。孝文帝是北魏少有的明君,大力提倡以孝治国,许多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迁都洛阳后大规模营造龙门石窟,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从中为千年书坛贡献了魏碑方笔经典之作一一始平公造像碑!比用笔方圆结合的张猛龙碑早24年。 回魏志(4O)魏碑由隶而来,入楷而去,属“不成熟”体。恰如发展中的国家,大有开发空间,大家都愿意去投资。我们对文字的认知,从唐至今并无太大变化。唐楷严密,思维饱和,我们觉得没意思。而魏碑半生不熟,生机勃勃,常有出人意料的万般风情,这意思可是大大的。魏碑以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为界,分为平城体和洛阳体。《始平公造像》、《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等名碑属洛阳体,可谓"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清末康有为所推崇的魏碑“十美”,便是指这个时期的碑刻。 回魏志(41)余曾以始平公临作四条屏示人,至今恐有1O年矣。临习始平公,用笔须四指争力,万毫齐发, 其点画宽厚,写时笔毫不可一味平铺,积点成线之余须兼具裹、绞、挫等笔法,力求一线之中有千里阵云的变幻,追求点画铜浇铁铸的雕塑感,从而构筑整字的精神飞动。余临之,旨在锻练胆量及笔力,极少以方笔面目作魏。 回魏志(42)崇:崇字本应为方,却变方为纵,修长宽博,高耸入云。结体缜密中,上山之小而倾,下示之大而重,眼前好一个崇山峻岭景象迎面而来。犹如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一座雄伟大山突兀眼前,震撼心神。魏碑确实“有定法而出之自在”之妙理,其一字一态,一字一画,观之给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之感。壮美魏碑!大美魏碑! 回魏志(43)始:始平公造像有丈夫气,武士姿。其方雄朴拙,峻厚宽博的风格与汉张迁碑暗合。两碑相距312年,其间又是一段怎样的百年缘来? 始字由方趋扁,隶意尚存。女部右倾,紧挽台部,由于下笔积点成线,线条丰实竣厚,飘逸凝重,全字呈右上飞动之势,方雄也!魏碑得方始称雄。 回魏志(44)尋:魏碑整体朝楷化发展,结体多为斜划紧结,然时有平划宽结之字,留有隶意,气息高古。尋字结字方正,长横平铺,形成寸底峙重有象,起脊梁地载之用。上部与中部方块变化有致,方峻浑厚。恰似高大威猛之楚霸王,力可举鼎,不可一世。康南海以为,得始平公气雄力厚,一生无靡弱之病。观康书,知行合一也。 回魏志(45)道:单看首部,有左倾之势,谓之造险,配以走之底端正稳重,加上捺笔极尽厚实伸展之态,险中寓正。书佐制造了矛盾,又化解了矛盾,奇正相生也。字中有此过程,正是魏晋人“狡黠”的微妙表达,洋溢着潇散放旷的气息。 回魏志(46)匪:此字又让人匪夷所思!整字呈左低右高之态,上横比底横更加峻拔飞扬,旁有左竖左向斜插,“匚”部奇险达到极致。正当轰然倒塌之际,“非”部厚厚重重地稳居字中,中部两竖呈上合下开势,霸道呀!与“匚“部形成对攻状,欲倒不倒。这样的字,能不生动?再看那八横及三竖纵横分布,黑白之间充满了哲学思辨,给人美感无穷! 回魏志(47)有:北朝楷书,来源北方民间俗体及抄经体,前期多有汉隶厚重用笔的影响,后南风北渐,有南朝晋楷的渗透,不乏“一拓直下"的流美用笔。加上刻工装饰性的刀法,强化了书佐方峻刚健的用笔特征。此有字豪迈跌宕、骨力洞达,当为刀笔的给合物。 回魏志(48)石:好一块磐石兀立眼前!让人叹服书佐朱义章的扛鼎笔力。品味始平公造像时,由衷地对这位魏碑署名的书家心生景慕之情。其必是文武兼修之人,方有此强悍雄秀之迹。其实,二王、鲁公、太白等均能带兵打仗,戎马书生,金戈铁马,心怀天下,作字如用兵,笔下方有天地峥嵘气象。所谓的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寒酸诺诺,断然写不出好书法的。 回魏志(49)北魏崇尚佛教,凿窟造像祈福之风盛行。始平公字体浑穆壮阔、雄强灵动,体现佛法无边能量、开悟世间的宗教色彩。拙联佛语“开弥勒楼登欢喜地,入维摩室坐月道场”作于3年前,为余首次以始平公笔法作书,略参张猛龙意而成,意求雍容正大不失逸趣,雄强气壮不失文雅。想三载又过,竟没再作魏体之书,今回魏一番,回味一通,以祈登欢喜地。 回魏志(5O)三国魏晋南北朝正体当为楷书源头,此后1800年来的丰碑巨制、摩崖刻石及庄重场合等多为楷体,风格纷呈。余学书由魏碑入手,于楷书道上当为源头参与,实乃幸事。学魏路上,习《张猛龙》、《始平公》北魏雄悍之余,亦赏《宣示表》汉魏间的朴厚,追《十三行》东晋的潇散,见《九成宫》想贞观之治,品《中兴颂》听盛唐之音……说得恣肆,做却平实。懂了讲究,还需将就。生活有此“魏”道,日子有了味道,凑合!(完 2O16 . 7 .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