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刘芳</h3><h3><br></h3><h3>受本书作者委托,做成美篇</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简介</h1><br> 刘芳生于一九五0年十一月,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一九六八年九月参加工作,在铁岭第九中学任教,从事教育工作十七年。一九八四年调入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人事处,负责人事管理、职工教育工作。后到机关保卫处工作。二00六年退休。<br> 本人参加工作数十载,一直听从党和组织的安排,干一行爱一行,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心胸坦荡,一身正气。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努力践行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初心不改,是一个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好党员好干部。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序</h1><br> 刘芳写书,请我作序,从命。刘芳和我,是四十多年一直有联系的同志,朋友和知己,为朋友小书作序,责无旁贷。<br> 刘芳其人。她,天生丽质,聪明灵慧,软谈丽语;思想透明,心灵清澈;清白高格,恪守本真,宁静致远;爱读笃学,积露为波,积微至著。<br> 刘芳做事。她,其秀在骨,饮胆尝血。家乡执教时,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最美乡村教师”。转入省政府机关工作后,尽职尽责,为全局的人事管理、职工教育和政府大院的安全保卫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深得领导和同志的好评。<br> 刘芳写书。她的小书,有温度,有厚度,有维度;小集子,大容量;言已尽,意不止。她的小书,朴实无华,浓浓乡土味,纯纯原生态。她的小书,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挚爱和对家国梦想的追寻。<br>以此为序,见谅。<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赵宝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19年3月于沈</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目录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那些年那些事</h1><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1、一个小女孩的故事</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2、一个窝窝头</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3、挖野菜—牵牛花</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4、捡稻穗</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5、糊窗户</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6、杀年猪</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7、母亲一句话,改变了我的命运</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8、一句梦话</div><p style="text-align: left;">9、迷路</p><p style="text-align: left;">10、一袋炒面</p><div style="text-align: left;">11、过铁桥</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2、校园风暴</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3、“十、一八”我见到了毛主席</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4、搭车回家</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5、风雪路上</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6、秋收</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7、夜战</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8、重任在肩</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9、一场虚惊</div><p style="text-align: left;">20、卖猪崽(荣华口述,刘芳整理)</p><p style="text-align: left;">21、买布票(荣华口述,刘芳整理)</p><p style="text-align: left;">22、买鸡蛋(荣华口述,刘芳整理)</p><p style="text-align: left;">23、有惊无险(荣华口述,刘芳整理)</p><h5 style="text-align: left;">24、独木桥上走单骑(荣华口述,刘芳整理)</h5><h5 style="text-align: left;">25、走进大森林(荣华口述,刘芳整理)</h5><p style="text-align: left;">26、醉酒(荣华口述,刘芳整理)</p><p style="text-align: left;"><br><br><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芝麻开花</h1><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1.家有小儿初长成</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2.三喜临门</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3.乔迁之喜</div> <br> <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同学相聚有感 </h1><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1.同学少年相册集锦有感</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2.五十载同窗相聚有感</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3.赞二、二班元旦联欢会</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伤逝</h1><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1.我的父亲</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2.妈妈,你在天堂那边还好吗</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3.嫂子走了—祭奠嫂子</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4.探望二嫂</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5.哭二姐</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6.怀念二姐</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7.回二嫂</div><br><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传说</h1><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1.活见鬼(荣华口述,刘芳整理)</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2.死活人(荣华口述,刘芳整理)</div><br><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人间百态</h1><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1.家有女孩也愁嫁</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2.老了靠谁</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3.生育二胎,新的矛盾来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古文鉴赏 (神话故事)</h1><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1、女娲补天《山海经、海内经》</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2、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3、后羿射日《山海经、海内经》</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4、大禹治水《山海经、海内经》</div><br><br><br><h1 style="text-align: left;">后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那些年那些事</h1><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个小女孩的故事</div><br> 一个寒冷的冬天,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个小女孩降生了。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人口众多,上有老祖母,还有一个未成家的伯父,且多子多女。现在又添了一张嘴,这不是添人进口的喜事,而是多了一份忧愁。这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小女孩。性格暴躁的伯父躺在南炕头,唉声叹气。没好气的嘟囔着:“红白喜事连上了。”(当时姥姥来家,帮助母亲带孩子,做家务。)母亲憋着一肚子的气,但又不敢回声,只有默默地流泪。<br> 虽然在月子里,没有什么好吃喝,一日三餐小米粥都不及时。小女孩出生三天没奶吃。大姐给母亲冲了碗玉米面的炒面充饥。还未来得及喝上一口,伯父从外面回来,要吃烀倭瓜。一看未做好,气不打一处来。姐姐盛了一碗炒面端过去,大伯父暴跳如雷,出口不逊,一把抢过碗向北炕抛去,一碗面泼在幔帐上。那个年代,家中无父,长兄为大。他说一不二,稍不如意就发火骂人。母亲就是这样忍气吞声,着急上火,哪还有一滴奶水。小女孩吃什么,母亲犯难了。没办法,只好把高粱米煮成半熟,一口一口嚼碎了,吐在小布袋里,上锅蒸熟,稀溜溜的米汤喂给小女孩。真是穷人的孩子命大啊!小女孩就是吃这东西活过来了。但她的胃肠也做下了毛病(直到长大后经过多年的调理,才慢慢的好了。)儿是娘的心头肉,幸亏有母亲的疼爱,有姥姥的呵护,小女孩渐渐地长大了。 <h3>网络图片</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一个窝窝头</h1><br> 那是三年困难时期,前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逼着还债。国内又遇天灾大旱,几亿人口吃饭成了大问题。国家号召从中央到地方,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勒紧裤带,克服困难度过难关。 国家统一调配粮食,分配到各地。那时我正读小学三年级,每人每天几两粮,哪里填饱肚子。学校统一领粮,学生在校就餐。每天上午,学生在校正常上课。下午,学校组织学生到野地里挖野菜。什么苣卖菜、蒲公英、抢刀菜、车轱辘菜,凡是无毒的,能吃的就挖。人多菜少,不好挖。我们到地里一看,不管老的嫩的,见着野菜就挖。有的苣卖菜长得又大又老,紫 色的叶子上长着大虫子包,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挖。因为一会儿还要过秤,看谁挖得多。挖多的受表扬,挖少的挨批评。每天中午,学校的厨师(说是厨师,其实就是个做饭的)把野菜洗好剁碎,参上玉米面或高粱面和均匀,装在铁制的模具里摁平,用拇指在上面扣一个洞,做成窝窝头扣在蒸笼上蒸熟,发给学生,每人一个。这就是一顿午餐。有一天中午,吃饭的时间到了,班主任老师到食堂领来窝窝头发给学生,每人一个。恰巧发到我这没有了。老师就让没有领到窝窝头的同学坐到一个教室里,等做饭的重做,给我们补发。 <br> 过了半小时,窝头做好了。由于时间紧,来不及参野菜。做出的窝头是紫色的高粱面的,每人一个。按年龄大小分,年龄大的分一个大点的,我年龄小,分到一个小点的窝头。我拿到窝头不舍得吃,准备拿回家让妈妈吃。我兴冲冲地跑回家,看到妈妈正在做野菜汤。二姐、三姐、二哥在队里参加劳动,午饭统一在队里吃。妈妈没有参加劳动,只能把粮食领回家自己做着吃。我把窝头拿给妈妈,让她吃。可妈妈说什么也不吃。她说“我喝碗汤就行了,你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你吃吧。”妈妈给我盛了一碗野菜汤。我连汤带窝窝头都吃了。 生活就是这样艰难,每天连饭都吃不饱,哪还有心思读书。班里天天有掉头失学的。最后,我们同年组的两个班的同学,只剩一个班了。我们这些没有失学的同学,每天仍然坚持上学读书,终于度过了难关,挺了过来。 <h3>网络图片</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3、挖野菜——牵牛花</h1><br> 三年困难时期,吃不饱饭,饿肚子,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克服困难。挖野菜,摘树叶,扒榆树皮磨成面。只要能填饱肚子,能吃的都吃。有一天,一个外出归来的大嫂告诉大家:“辽河边上有一个小村子的大坝上有牵牛花。听说牵牛花的根可以吃。咱们去大坝上挖,回来可以充饥啊。”听罢此话,大家相约去坝上挖牵牛花根。第二天早上,村里的大孩带小孩,一行十几人扛着铁锹、搞头,拿着筐和袋子出发了。我和三姐也跟着人们去了。生长牵牛花的村子叫蔡家坝,离我们村有七、八里的路程。 <br> 我们一路行走来到坝上,只见坝上长满了牵牛<br>花,青藤绿叶,有的已开了花。粉白色的小花呈喇叭状,甚是好看。我们拔掉藤蔓,用镐刨,用铁锹挖。挖到一尺深,露出了牵牛花的根,一条条白白的,有铁丝粗细。我捡起来,抖掉根上的土,装进袋子里。我们挖了一片又一片。不到半天的时间,袋子已装满了。大家收拾好工具,背着袋子,拎着筐,满载而归。到家后,我和三姐把牵牛花根洗净上锅蒸熟,捡在盆里全家吃。吃一口,细细品味,甜丝丝的,没有一点苦味,比野菜好吃多了。听说有的人家把洗净的牵牛花根切成段,撒上玉米面,搅拌均匀,做成发糕,那更是一顿上好的美餐。从此,我们一发不可收,有时间就去坝上挖牵牛花根。牵牛花啊牵牛花,你真成了我们的救命根啊。 <h3>网络图片</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4、捡稻穗</h1><br> 最早辽北没有水田区,都是旱田区。主要种植玉米、大豆、高粱。要说大米,没见过。过年过节吃的是粳米。粳子产量低,一般人家很少种植。六十年代初,也正是三年困难时期,辽北引用辽河水,开始试种水稻。听大人说,邻村南长沟种植水稻了。秋天一到,开始收割水稻。村里人纷纷到南长捡稻子。一天我和母亲也去南长捡稻穗。一大早,母亲把仅有的一点白玉米面烙成饼子,装在袋子里留做午间吃。我们来到稻田地一看,大片的水稻已收割完毕,社员把水稻运回生产队的场院晾晒。一畦一畦的稻地里,早被人捡光了稻穗,很难找到一穗籽粒饱满的稻穗。我们走到稻田边上,有的畦子里长着矮小的稻子,可能是刚开的荒,土地贫瘠没劲,灌溉时又缺水的原因,稻杆矮小,穗子干瘪,有的稻穗上只有二、三粒,四、五粒。稻粒又小又瘪,队里放弃了,没有 收割。捡稻穗的人也没有瞧上眼,所以剩下了。微风吹来,低矮的稻杆,随风摇摆,也有气无力。<br> 我们看着干瘪的稻穗,也不感兴趣。但是不捡吧,大远的路,白跑一趟。几个年岁大的老太太决定捡。我和母亲也决定留下来。小就小点吧,毕竟是粮食吗,何况又正值困难时期。我们弯下腰,一穗穗,一粒粒收进袋中。我一边捡稻穗,一边吃着母亲烙的饼子。母亲一个饼子也没吃。只顾低头捡稻穗。功夫不大,小袋子也装满了,我们便结队回家。到了家里,母亲把捡来的稻穗放进簸箕里,用砖头来回摩擦,一会儿,稻皮磨掉了。母亲把糠皮拨掉,剩下白白的大米粒。晚上,做成大米粥。吃起来,口感好,确实比粳米饭好吃多了。这是我第一次尝到大米饭的味道,也算是一顿美餐吧。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5 、糊窗户</h1><br> 雷锋牺牲后,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纷纷题词,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全国上下掀起了一个学雷锋的高潮。<br> 记得我当时正读小学五年级。我们同学个个摩拳擦掌,不甘落后,人人都要学雷锋,做好事。可做好事,做什么事呢、大家开动脑筋,想尽办法,找事做。教室里的桌椅坏了,放学后男同学从家里拿来锤子、钉子、木条,把桌椅修好。教室的窗玻璃坏了,有的同学拿来纸壳钉上,或用窗纸糊上。一次,我看到刚糊好的窗纸被雨水淋湿,又坏了。冷风吹进教室,有的同学冻得嗦嗦发抖。放学后,我和同学约好,糊窗户。我拿出仅有的准备买铅笔的钱,买了窗户纸。当我们把窗户糊好后,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第二天早上,老师和同学来到教室,看到糊好的窗户,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提出表扬。可一问是谁做的好事,我们谁都不吭声。我们做好事,不图表扬,就是要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试想,我从小就在这样一个班集体中长大,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让我长大成人后,正气满满,什么歪风邪气都难于入侵。 <h3>网络图片</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6、杀年猪</h1><br> 记得小时候,老一辈人常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年给你杀年猪。”这是那个年代用来哄小孩的话。让小孩对过年杀猪充满企盼。过年杀猪本是一件好事,可我小时候最怕杀猪了。<br> 小时候家里人口多,生产队分的一点黄豆,除去做豆腐用,剩下的都拿到乡工业油坊换豆油了。但一大年,那点豆油不够吃。我家便自己养猪吃肉、炼油。一年,从春到冬,猪长大了够标了可以杀了。过了腊月二十三,开始杀猪。每当杀年猪这一天,我早早走出家门,到马路对面二姑家躲避。有时躲不开,还没来得及走出大门,几个年轻的小伙子进院抓猪。那猪也明白自己的死期已到,拼命地挣扎、嚎叫,但那抵得住几个大小伙子的力气。猪终于被摁倒,抓住,四条腿被麻绳捆上,抬到事先准备好的桌子上。这时,杀猪师傅用一把特制的杀猪刀刺进猪的脖子猛力搅动。鲜红的血顺着刀口流进地下的大盆里。猪声嘶力竭的尖叫声刺进耳朵,让我害怕极了。一会儿,猪的叫声没了,全身一软死去了。这时,大锅里烧着开水,热气腾腾。杀猪师傅和几个小伙子把猪抬到锅里,用开水淋湿猪毛,退掉猪毛,刮净猪皮。再把猪抬回桌子上开膛破肚。这一惨不忍睹的一幕才算结束。<br> 猪杀好了,收拾干净,割下猪头、猪腿、猪蹄,掏出猪心、猪肝、猪肺子、猪肠、猪肚等红白下水,留做过年吃。村里的人也陆续赶来,你家三斤,他家五斤,条件好的人家割十斤。剩下的部分,自家留着过年吃。买猪肉的人走了。妈妈和嫂子用碱水刷锅,去异味,开始做饭做菜。先把猪肉割下一块块,洗净,放在大锅里煮。等到肉煮熟了,取出放在大盆里,开始炖酸菜,灌血肠,蒸猪血。这一系列的活做完了,再把猪肉切成一片片,下到锅里煮。一会儿的功夫,一锅杀猪菜做好了。这时,在用北面的大锅煮一锅高粱米饭。条件好的时候,煮一锅粳米饭。<br> 饭菜做好了,邀请的客人也陆续赶到。前院的姑姑,西街的大叔、老叔,还有东邻西舍年龄大的老人,加上杀猪师傅。真是热闹极了。南炕放三张卓子,客人一个个入座。有时人多坐不下,我们自家的孩子,只好等客人下桌再吃。<br> 那时的猪肉特香,猪血、猪肠也特好吃。那时养一头猪需一年十二个月,才长到一百多斤。哪像现在的猪,喂的猪饲料,四、五个月长到二百多斤,就可以出栏了。前几年,我也曾自己买猪肉、猪血,试做杀猪菜,但味道截然不同,没法可比。<br> 小时候,杀年猪,吃杀猪菜,,这些事虽已过去多年,但有时还真让人留恋,念念不忘。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7、母亲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命运</h1><br> 我家是一个多子女的家庭,虽然家庭贫困,但兄弟姊妹从小都喜欢读书。为了照顾年迈的奶奶和伯父,长辈包办给大哥娶了媳妇。这是一桩不幸的婚姻,兄嫂都是那个年代的牺牲品。大哥喜欢读书,每天埋头苦读,不理家事。上了小学上中学,高中毕业考大学,上了分数线。学校老师来家做调查,伯父说:“他上大学,谁给他养老婆孩!”一句话毁了大哥的前程。大哥被取消了录取资格。大哥心不甘啊!他每天躲在老宅后院的樱桃树下,默默地看书,背外语。准备来年再上考场,实现他的大学梦。然而迫于生活的压力,大哥只好外弃了上大学的梦想,参加了工作,挣钱养家糊口。这是他一生的遗憾!<br> 大哥落榜的第二年,我和三哥同时面临升学考试。三哥从小体弱多病,小学三年级就被大姐接到辽阳市读书。小学、初中毕业了,现在就要升高中了。就在这一年,我也小学毕业参加升中学的考试。铁岭十中是全县的重点中学,近二年陆续从乡村小学录取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做为培养对象,而我的考试分数超过了录取分数线。上级学校又派人到家中做调查。当时只有我和母亲在家。老师问:“你家女儿考上铁岭十中,需住校学习,家里同意她去吗?”母亲说:“别人家的孩子想去考不上,我闰女考上了,一定去。”母亲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命运,使我有幸到县城重点中学读书,这也为我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试想一个农民的家庭,一年同时供两个孩子到城里读书,实属不易!三哥考上了辽阳市重点高中,大姐负责三哥的学习费用。大哥在县城工作,也时常送钱送物资助我的学习。我和大哥相比,真是幸运啊!这正是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我感谢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疼爱!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8、一句梦话</h1><br> 铁岭十中不愧是县里的重点中学。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都是先进和严谨的。学校提出“思想革命化,行动军事化”的口号,在思想上、学习上、行动上对学生严加管理。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都严格要求自己,思想积极要求进步,学习刻苦认真。我们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快乐。每天上午正常上课,下午抽出一定时间搞军训,然后按年组进行比赛。每天下午训练时间一到,各班跑步上场 。大操场上一队队整齐的队伍,步伐矫健,口号声声,振奋人心。晚上放学后,住宿生也利用晚饭后和晚自习的间隙进行训练。每天早晨起床号一响,五分钟之内穿好衣服,整理好内务跑向操场。紧张的训练让我们这些入学不久的新生感到精神有些紧张。一天夜里,大家睡得正香,突然一名女生大喊一声“起床了!”全寝室20多人一下子爬起来,穿好衣服,叠好被褥,站队跑向操场。当我们跑到操场一看,连个人影也没有。天很冷,空中繁星闪烁。 等了一会儿,各寝室的同学还是未来。我们只好返回。刚到宿舍门口,教师宿舍语文组的董老师推开窗户问:“你们干什么去了?”我们大声说:“上早操!”董老师说:“天还早,没到时间,回屋睡觉吧。”我们回到宿舍接着睡。这真是:一句梦话惊醒一屋人,不辨真假动作敏捷快。话说这样的强训练虽然紧张了一点,但对我们日后的工作、生活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虽然未能到解放军大学校去锻炼,但当时学校的生活与部队的生活也不相上下。这一段小故事也成为我们日后谈笑的资料。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9、迷 路</h1><br> 上学离家一月有余。学校组织同学周日去黄金沟郊游。我和同学相约请假回家。一开始,不敢和老师请假,直到周六上午正课结束,我才悄悄地走到班主任梁老师的讲桌前,小声地说:“老师,郊游我不想去了,我想请假回家,可以吗?”班主任梁老师是一名中年男子,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材,穿一身蓝制服。他一脸严肃地说:“想家了?想回去看看?”一听这话,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梁老师见我这样,便说:“好吧,既然想家了,就回去吧。但周日晚上必须返回学校,不能耽误周一上课!”我点了点头,说:“是!”<br> 事不迟疑,我马上去食堂吃午饭,便和同伴一起离开了校园。<br> 学校离我家六十多华里,也通公共汽车。但为了省下几角钱,我们决定徒步回家。<br> 由于思家心切,一路上顾不得多看,不一会儿就到了双安桥,马上出城了。这时一班的王金英对我说:“刘芳,我的胃病犯了,咱俩慢点走,让那两个男同学先走吧,不要等我俩了。”我说:“好吧。”就告诉前边的两个男同学先走了。<br> 一路上,我们脚步匆匆,公路两旁的树木闪闪而过。开始还未觉得累,感到口渴了,进村看见路边水井旁有人挑水,便讨口水喝,续继赶路。过了几个村庄,到了孤家子路口,往南走有一条叉路口,本应就此下路往南走,一直奔大青方向走才对。但由于我俩路况不熟,也没有问路,一路向西北方向走去。大约走了一个时辰的时间,我向北一望,见到一排红砖瓦房,便忽然想起,<br> 那不是腰卜火车站吗?我急忙对王金英说:“金英,我们走错路了,北边是火车站。”王金英转过头看了一会儿,说:“不对,那是养鸡房。”天已渐黑,路上无人,我们只好闷头,一直向前走去。<br> 远处的村庄,家家户户的房顶上冒起了袅袅的炊烟。正是鸡上架鸟入林。我俩走进村口,见一位老大爷在门口抱柴火,急忙跑上前去询问:“大爷,请问,这是往户屯吗?”老大爷说:“这不是往户屯,这是夏家楼。你们俩这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呀?”我俩不敢往远处说,就说:“从铁岭来,去宋荒地。”老大爷说:“孩子,你们走错路了,多走了十里路。现在从这往南走五里路去往户屯。”他一边说一边给我俩指路看。我们顺着他指引的方向朝村南走去。这是一条荒路,路中间有两条深深的车辙,两边是荒草深沟。再往远处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高粱地,风吹得高粱叶子沙沙作响。远处传来护青人说话的声音和一阵阵狗吠声。我俩害怕极了,想哭又不敢哭出声来,我们低着头,谁也不说话,一直向前走去。不一会儿到了一个村口,又忙跑到路边的人家去问路。一位老奶奶对我俩说:“天这么黑,你们两个小姑娘,别走了。听说村外还有野狼出没。到谁家住一宿,明早再回家吧。”我们哪里顾得这些,心中暗想,明天晚上还要赶回学校,不能耽误周一上课呢。于是我俩谁也不说话,续继赶路。下一个村子是宋荒地,离家越来越近了,心中也释然了一些。到了北地村口,见有两辆马车停在路边,车老板正在喂马。我一看马上要到王金英家了,这时才感觉有些累,腿也疼,脚也疼。我对金英说:“太累了,我们歇一会儿吧。”“好吧。”王金英一屁股坐在路边的沙堆上。我也顺势坐下去,可两条腿肚子却抽起筋来,疼得我龇牙咧嘴,两手轻轻拍打腿肚子,用力按摩。我说:“金英,不能休息,还是赶快走吧。”我俩又站起身来继续前行。王金英边走边对我说:“快到我家了,今晚你就住在我家吧。明早你再回家。天这么黑,你一个人也不敢走啊。”我说:“到你家再说吧。”说实话,我家离她家还有三里路,我一个人确实害怕,不敢走。谈话间,到了王金英家。我们推门进屋,王妈妈一见我俩,吃了一惊。她说:“你们怎么这么晚才到家?今晚村里演了两个电影,刚刚散场。”我一听,二话不说,转身就走,去追我们村的人。身后王金英和王妈妈喊我也顾不上回答。我三步并做两步,出了村口一直往我家的方向跑去。山坡上传来“哼哼”的声音和低沉的咳嗽声,这不是我家邻居许二哥的声音吗?我心中一阵惊喜,赶忙上前打招呼。许二哥转过头,喘着气说:“刘芳,你不是在城里念书吗?这么晚才回来?”“是啊,走回来的,太晚了。我一听说电影刚散场,就追来了。”我和许二哥边走边唠,心中的恐惧感立即消失了。不一会儿,就到家了。我推门进屋,母亲一见到我也很吃惊,忙问长问短,我一一作答。母亲又招呼我吃晚饭。饭菜是现成的农家饭菜,高粱米水饭、酱茄子。母亲又为我煎了两个鸡蛋。这顿饭,我吃得特别香。我边吃饭边把学校的情况介绍了一番,母亲总算放下心来。饭后,我们熄灯入睡,渐入梦乡。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0、一袋炒面</h1><br> 上中学时,吃住在学校,十几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日三餐,每天都觉得不饱不饿的。有的同学回家时,都从家里带点吃的回来,补充饥饿。我回家时,妈妈也总是问我,打的饭够吃不,饱不饱?我总是含混地回答“还可以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每次回家返校,母亲总是给我烙几张大饼子,装在我的包里,还不住地叮嘱:“饿了就吃一个。等你大哥回家时,再给你捎点吃的。”<br> 母亲生育了我们兄妹七人,我是最小的。她最怕我在外边受了委屈。一日,晚饭后,大哥来了,他把我从教室里喊出来,把手里的包裹递给我说:“这是母亲给你带的炒面,你如果饿了,就用开水冲一碗喝,不要饿着了。以后我还会给你送来的。”大哥在县电影公司工作,他单位离我学校不算太远。我送大哥出校门,回来上晚自习。下自习后,我到水房冲了一碗炒面,觉得还好。以后,每天下晚自习后都冲一碗炒面喝,就不觉得饿了。但我的胃不算好,吃了几次后,觉得有些烧心。大哥来校时,我就告诉他,以后母亲不用给我炒炒面了,我吃了有些烧心。大哥回去把话告诉了母亲,母亲记在心上。从这以后,大哥再来时,母亲不是烙几张葱花大饼,就是炒点黄豆粒、玉米粒等,让大哥给我送到学校。母亲时刻都挂念她的女儿,生怕女儿在外冷了,热了,饿了。她为儿女操碎了一颗心,正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 <h3>网络图片</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1、过铁桥</h1><br> 我和王金英相约周日下午返校。午饭后,我便去蔡牛找王金英。从我家到县城学校,走大路六十余华里,走近路可减少十余华里。我俩决定走近路。<br> 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上午还是晴空万里,下午就刮起了大风。我俩没有被这恶劣的天气吓倒,按计划出发。我们时而穿行在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上,时而走在高低不平的狭窄的稻田梗上。就这样,我们顶着大风,接连穿过了几个村庄,来到了辽河大坝上。这时,风更大了。辽河两岸风沙滚滚,昏天昏地。河滩上的小树左右摇摆,发出阵阵吼叫声。风裹着泥沙打在脸上,让人睁不开双眼。下了大坝,便到了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一座铁路大桥横在我们的面前。大桥长约两千余米。桥面中间的枕木上,每隔一段铺着小碎石,两边镶嵌着铁轨。铁轨两边是人行道 。人行道上每隔一米横着一根枕木,上面铺着三条半尺宽的木板。木板经风吹雨打,颜色发灰,让人觉得一踏上去就要断裂的感觉。桥面离水面有十几米高。桥下的河水翻着浪花,哗哗地流向远方。我俩望着这惊险的一幕,一时惊呆。是去还是回?真是不知所措。这时,我突然冷静下来,心想,过了大桥,离学校就不远了,不能耽误周一上课。我对王金英说:“走,怕什么?我们不能半途而归,豁出去了!”说着,我俩手拉手上了大桥,开始在人行道上小心翼翼地走着。我们脚步轻轻,很怕脚步重了,踩断了桥板。王金英从小体弱多病,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我望着她那瘦弱的身体,真怕一阵大风把她刮到河里。想到这里心里一阵惊惧,腿也有些打颤,不敢迈步。王金英也很害怕,她对我说:“趁火车未来,我俩去铁轨上走吧。”我俩便一前一后从人行道迈到了铁轨道上。我们走在铁轨道上,稍稍减轻了一点儿恐惧感。因为铁轨道上有一小段碎石铺成的路基,我们就站起来走几步。到了枕木上铺木板的那一段,我俩就蹲下身子,双手扶着两边的铁轨,轻轻地蹭过去。我俩手脚并用,慢慢地向前蹭。两千余米的大铁桥,我俩大约用了二十几分钟。就这样,我们终于到达了桥对岸,渡过了险关,我们也松了一口气,敢于抬起头,直起腰,大踏步地向学校走去。<br> 这是上学以来最惊险的一次旅途,也让我懂得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人,只要敢字当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2校园风暴</h1><br> 一九六六年夏季,我们刚刚读到初二,准备上初三。当时新课本未到,老师让大家先借一借初三的课本,开始讲授新课。可未过几日,一场暴风雨席卷了校园,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北京大学一张大字报传遍全国各地,学校形势大变。一夜间,大字报铺天盖地,挂满了学校的大礼堂。校党委书记洪国桓被打成封资修的代理人,成了被打倒的牛鬼蛇神。校长李震祖上满族旗人,又被人和慈禧太后连上了关系,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就连我们的班主任梁振武也难逃厄运。因梁老师平日里教学有方,对学生管理严格,我们班又是学校里的重点班,县领导、校领导的子女都在我班。一时间,我们班成了运动的重灾区。梁老师的大字报最多。谁不给老师写大字谁就是保皇派。班里人心惶惶,搜肠刮肚收集老师平日的言论,看有没有该批判的话语。实在没有,就翻作业本、作文本,看批语。有的同学好不容易找到一句半句,便断章取义,生拉硬套,无限上纲上线,猛烈批判。辩论会、批判会,一场接一场。学校本是传授知识的场所,现在成了大批判的战场。呜呼哀哉,可悲可叹!真不知何时能恢复到昔日平静的校园!<br> 学校再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校园里乱糟糟,闹嚷嚷。教室门口贴着: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横批:大概如此。出身不好,社会关系稍复杂点的,哪里还敢说话,都躲在家里不来学校了。 网络图片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3、“十、一八”我见到了毛主席</h1><br> 运动搞的轰轰烈烈,该批的批了,该斗的也斗了,运动转向下一个进程,全国红卫兵开始了大串联。开始串联时,要求很严,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点的都不让去。我班60多人,只选出20多人,分两个小组分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去串联。我们小组十二人都是女生,到北京站下车后,被分配到北京医学院住宿。半夜三更坐汽车到达北京医学院,住在一个大教室里。一个教室住三、四个地方的学生。有沈阳的、抚顺的、铁岭的,地上铺着草垫子,学校又分发了被褥、毛毯。吃饭可以不花钱,统一记账,发饭票,过后寄钱补上。天下哪有吃饭不花钱的道理。我们十几个人经过研究一致同意交钱领饭票。全国各地的红卫兵都来北京,学校接待任务繁重,压力太大。一日三餐,早餐面条,午餐米饭、馒头,晚餐基本还是面条。大家不挑食,吃饱就好。早餐后,我们一行十几人坐车去北大、清华等名校抄写大字报。到大学校园一看,教学楼的墙壁上贴满了大字报,我们对大字报上的内容感到新奇。大家仰着脖子,瞪大双眼抄、抄、抄。眼睛花了,脖子硬了,一点也不敢放松。抄好后,要把这些经验带回去,做好宣传。我们不敢去逛公园、动物园,什么名胜古迹,想都不敢想。本想在天安门广场照张像留做纪念,可有的同学不同意,只好做罢,怕回去运动后期有人提意见,我们还等着上高中考大学呢。就这样,在北京的前几天,我们天天东奔西跑到处抄大字报,抄了一本又一本。<br> 过了一周后,学校负责接待的同志告诉我们,毛主席要接见经卫兵了,要求大家统一参加训练。我们和其他学校的红卫兵被编成一个独立营,开始训练。每天站队、走步、喊口号,一连五、六天的时间。一天晚上,接待同志告诉我们说:毛主席今天要接见红卫兵了。然后领食品。每人一盒饼干、两个鸡蛋。分发完毕,还剩一份。我急忙跑步送回。<br> 半夜出发到北京郊区马路两边站好队。带队的领导告诉我们,大家要听从指挥,不许乱挤,谁不遵守纪律乱挤,就把他推到沟底,让他看不到毛主席。大家都非常听话,谁也不愿错过这个好时机。清晨,天刚蒙蒙亮,毛主席真的来了。他老人家站在敞篷车上,向大家频频挥手致意。我们红卫兵小将手挽着手,大声喊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万万岁!!”场面热烈、隆重。毛主席接见了我们红卫兵,这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幸福。我将永远铭记这一天:一九六六年十月十八日。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4、搭车回家</h1><br> 文革开始不久,学生开始了全国大串联。最初班级选出代表,统一组织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串联,学习经验。我班六十余人选出二十余人分成两个小组去北京串联。当我们小组的同学从北京返校时,校园里的同学早已廖廖无几。听先返校的同学说,第一批同学刚走,余下的同学就三人一组、五人一队,自愿组合到全国各地串联去了。宿舍里仅有的几个同学,也是刚从外地返校的。三年八班的孙丽娟同学家与我家相距不远,我们便搭伴一起回家。<br> 孙丽娟告诉我她老爸是阿吉公社拖拉机站的站长,昨天来县城办事,今天办完事就回家,我们便可以搭车回家。<br> 午饭后,我们开始等车,一直到下午三点多,孙丽娟老爸才来校接她。我俩随着她老爸到南马路第三百货门前上车。拖拉机上装满了木材等货物,上面坐着三、四个人。我和孙丽娟上了车,也坐在货物上,拖拉机便“突突突”地开走了。<br> 公路上车来人往,来去匆匆。我们坐在车上,小风轻轻地吹着,给人以凉爽的感觉。我和孙丽娟各自述说着大串联中的见闻。天渐渐地黑下来,拖拉机也开到了蔡牛村通往我家的路口,我忙和司机打招呼下了车往家走去。拖拉机也一路向南向阿吉开去。我家离蔡牛不远,一会儿的功夫,就到了我家村口。马上到家了,心中一阵欢喜。突然,一只大黄狗从路北串上公路,狂吠不止。我一下子惊呆了,不敢迈步向前。心想等有人出来再走吧。可天黑,路上无人。我只好到路北一户人家躲避。推门进屋一看,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不熟悉。女人怀里抱着孩子,哼哼呀呀唱着哄孩子。炕上还躺着几个孩子,已睡下了。见我进来,只和我打了一下招呼,继续哄她的孩子。我在屋里呆了足有一个时辰,外面的狗吠声才断断续续的越来越小。我走出屋子,脚步轻轻,不敢快走,怕再惊动那只狗跑出来。我终于走过那家门口,才敢放开脚步。不一会儿,就到了家。母亲从屋里出来,接过我的背包。背包里装着我从北京买的大柿子。我让母亲把柿子分给大家尝尝。小侄儿拿起一个柿子擦一擦,剥开皮咬了一口说:“这柿子真甜啊!”嫂子也说:“我们都托你的福了,吃上了北京的大柿子了。”一家人边吃边说,其乐融融。 网络图片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5、风雪路上</h1><br> 文革后期,中央下令停止大串联。各路学生纷纷返回校园,等待复课。家在城里的同学,每天到校看一看,没有什么事就可以回家了。而我们家在外地的同学,每天呆在学校无所事事,只好隔一段时间,回家住上几日再返校,等待复课。<br>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场大雪过后,房屋白了,树木白了,田野白了,整个山村变成了一个银白的世界。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我和王金英同学相约一起返校。我们穿着厚厚的冬装:棉衣、棉裤、棉鞋、棉手套。头上围着厚围巾,还戴着口罩。我们踏着厚厚的积雪出发了。原本熟悉的乡间小路被大雪覆盖着,上面被人踩出两行深深的脚印。我们踩着脚印深一脚浅一脚 ,艰难地行进。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冷风嗖嗖地吹打在我们身上,我们喘着粗气,口罩被呼出的热气润湿了,一会儿又结成冰,硬绑绑地冰在嘴上,眉毛也上了一层白霜。走了一会儿,后背发热,出了一身热汗,汗水润湿了内衣,风一吹,浑身冰凉,感觉更冷了。我们加快了脚步,过了一村又一村,终于到了辽河大坝。这一次我们不用过铁路大桥了,河面结了厚厚的冰,冰上覆盖着积雪。我们踏着冰雪过了辽河。一会儿就进了城。我们走进校园,直奔宿舍,推开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先到校的同学,已生好了炉子,炉火正旺。我们摘下手套、口罩,靠近火炉取暖。这时头发和眉毛上的白霜全化了。我用手一摸脸颊,两边都冻出了一个黄豆粒大的水泡。王金英看了我脸上的水泡,担心地说:“可别留下疤痕啊。”这时,我班的任忠贤同学走过来,望着我俩说:“这么大的雪,你们不会晚两天再回来吗?”王金英说:“天冷雪大怕什么,这不正好锻炼我们的意志吗?”我说:“是啊,我们年轻人就需要多些锻炼,以后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害怕了。”这正是千难万险无所惧,我们的意志更坚强! <h3>网络图片</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6、 秋 收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田野里是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高粱涨红了脸,谷子笑弯了腰,大豆角一窜窜,玉米棒子沉甸甸。社员早已酝酿好情绪,准备动镰收割。<br> 这一天早上,天气晴好。妇女队长带领女社员去南二截子掐高粱。到地里一看,高粱二十捆一攒子早已码好。女队长在第一排第一攒子前站好,其他人也分别找好自己的位子。“开始”,队长一声令下,大家挥刀开 掐。“唰”、“唰”、“唰”,一刀下去,四、五颗高粱穗落地。真是刀起穗下,一攒子高粱,三下五除二,眨眼功夫被收拾得干净利落。高粱穗被捆好码在一起,高粱杆也整齐落好。我学着女社员的样子,也想一刀掐下几棵高粱穗,但双手无力,割不断。只好一棵一棵地往下割。我的动作缓慢不灵活。别人掐完一攒子往前走,而我连一半也没掐完。我被远远地落在后面。真是又急又累,一不小心,左手又被镰刀割破,鲜血直流。女队长走过来说:“怎么样?重吗?快去包扎一下。你就别掐高粱了,去西边那块地跟车捡豆子吧。”“好吧。”我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真丢人,头一天干活,就败下阵来。我用手帕包好手,离开高粱地,跑到西边大豆地跟在车后捡豆子。这就是我回乡第一年<br> 参加秋收的一段小故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7、夜 战</h1><br> 秋收后,地里的庄稼被运进生产队的场院,准备打场。一天晚饭后,村东头的小芬对我说:“今天晚上开始夜战,你也去吧。”这时村小学缺教师,我被推荐当了小学教师,已不参加队里的劳动了。”我说:“我能去吗?我已好几天不去队里劳动了。”她说:“没事,一会儿,我来喊你,一起去。”一会儿,小芬来喊我。我便与她一起到生产队的大场院。走进场院一看,高粱、大豆、谷子落成一垛垛,只有玉米还散落在地上,没有收拾好。这时,生产队长走过来,他让大家把没收拾干净的玉米皮和玉米糊摘净,再把玉米棒上垛晾晒。大家按队长的要求,把玉米棒收拾干净,装在土篮里运到玉米杆栅栏里。大家干活认真仔细,动作麻利快。一会儿的功夫,栅栏装满了。我们又把剩下的玉米棒收拾干净,等待明日修好栅栏后再上垛晾晒。<br> 这时,队长走过来,告诉大家:“今天的活就干到这里。晚上,队里准备了夜宵,大家回家取碗筷,去刘家大院吃饭。”我们纷纷回家取来碗筷,直奔刘家大院,西院刘老哥家。老哥家三间砖房,屋里宽敞明亮干净。到屋里一看桌凳已摆好。地下放着两个大水桶。一个桶里装着炖好的大豆腐,上面漂着一层黄色的大豆油,真是又白又嫩,香噴噴。一个桶里装着高粱米小豆干饭,散发着一阵阵米香味。大家不用让,你一碗,他一碗,盛好米饭,豆腐,吃起来。我也盛了一碗米饭,一碗豆腐,细细品尝起来。<br> 这是我第一次在生产队里吃饭,也是最后一次。因为我在学校工作,不好意思参加队里的夜战了,也无缘再吃生产队的夜宵。不过多年后回忆,扔留有余香,念念不忘。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8、重任在肩<br></h1><div><br></div> 我师范毕业那年被分配到公社中学任教,全校学生一千余人。全公社十几个村子,初中、高中学生都集中到中学上学。有的村贫下中农提出:村子离学校太远,十几岁的小孩每天往返三十余里路上学,有些吃不消。建议中小学联办,中学生就近入学,解决贫下中农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公社领导采纳了贫下中农的意见,初中学生回本村上学。当时学校基本都是本村的民办教师。工作不能随便调动。负责教育工作的领导考虑我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又是最年轻的国家教师,便把我调到离公社最远的王千校任教。到校后,校领导把一个全校最差的班级交给了我。有的同志悄悄告诉我:“刘老师,校领导交给你的这个班是全校最乱的班,本村的教师无人接手。我们都替你捏着一把汗。你可要做好准备啊。今后,你身上的担子好重啊!”<br> 说这个班乱,乱到什么程度?我到班里摸底调查。学生偷偷告诉我:“班里学生不好管理,学生不爱学习,上课随便说话,打闹,有的学生还跳窗户离开学校。”“老师一批评,有的家长就来学校找老师。刘老师,你可要小心啊。”听了学生一席话,心中暗想,看来真是重任在肩,今后的工作可要费心费力了。<br> 到班级上课,师生互相问好后,开始上课。一开始,教室里静悄悄,没人说话。一个个瞪着眼,看着我讲课,也在试探我,考虑下一步怎么对付我。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开始坐不住了,有的东张西望,有的窃窃私语。我大声说:“同学们,请注意听讲,不要说话。”教室里又静下来。我双眼扫视了一下学生的表现。刚才说话的同学看到我注视他,不好意识地低下了头。这样讲讲停停,时间过去了半小时。有的学生又坐不住了,互相交头接耳,有的甚至站起来。我又是一顿批评教育。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我指着前排第一座那个说话的同学说:“走,跟我到办公室去,谈一谈。”“不去。”那个学生一边说,一边双手拽住课桌腿,一副死活不动的模样。好家伙,叫不动。我心想,如果今天叫不动你,以后的工作更难做了。我说:“怎么?叫不动啊?我既然叫你去办公室,你必须去。”我一把拉起他的胳膊,猛一用力,把他拉到办公室。对他批评教育。最后这个学生不得不认错。我又进行一番安抚。再说说那个最淘气的,睡也碰不得的学生吧。一次,也是因为上课说话,离座,我批评教育他。最初,他还不服气。我告诉他:“听说你妈不是长来学校吗,今天,我就不去你家了。你告诉你妈妈来学校吧,我在办公室等她。”这个学生歪着脖子,瞪着双眼看着我,没有吱声。但他的妈妈如何厉害,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最后我也没见上他妈妈一面。以后的工作,可想而知,真是费心费力。我每天都要找学生谈心,去学生家拜访,与学生家长交流怎样教育学生的方法。逐渐与学生建立了感情。他们有什么话,也愿意跟我说,让我帮着出主意。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我又调回中学工作。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9、一场虚惊</h1> <br> 我到王千校工作近两个月,周日休息回家。周一 上班,有的同志偷偷告诉我:“刘老师,你班学生王某某给《辽报》写信了,昨天《辽报》记者来校找王某某谈了话,也不知谈了什么,你可要注意啊。” <br> 王某某是班长,为人老实,从不淘气,还帮助我做班级工作。他是一个很秀气的小男孩。高高的个子,白白的脸膛,戴着一副高度近视镜。平时少言寡语,很少与那些淘气的男孩在一起。我想,这样一个男孩,为什么给《辽报》写信呢?他能跟记者谈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仔细回顾了近两个月的工作。虽然班级不好管理,但我从严要求,做了一些工作,但从没有过头的语言和行动。又一想,现在报上正在宣传革命小将黄帅、杨莹的事迹,什么“造反有理”、“师道尊严”,政治空气很浓,自己还是小心为妙。过了一会儿,校领导来了,他看了我一眼,我也看着他。他走过来,告诉我:“昨天《辽报》记者来校采访调查,找王某某谈了话,什么事也没有,放心吧。如今的孩子也不知怎么了,什么事就敢往上捅。人来了一调查,又什么事也没有。真是一场虚惊啊。以后的工作,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学生该怎么管理就怎么管理,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我听后,默默无语。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卖猪崽(荣华口述,刘芳整理)</h1><br> 一九六二年,母亲在湖南衡阳辞去了工作,便带着我和哥哥回东北老家。原想到沈阳母亲再找一份工作,可当时城市正在精简人口,没有工作在城里吃闲饭的人,都被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我们只好投奔老姨家到西二村落户。到农村后租了一间小房,购置了简单的生活用具,便安置下来。母亲和哥哥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我继续读书。<br> 到乡下的第二年买了三间厢房,小土屋破烂不堪,夏天不能遮风挡雨,外面下大雨,屋里滴滴嗒嗒下小雨。冬天不能挡寒,北风吹来,室内寒冷无比。夜晚躺在炕上,浑身颤颤发抖,日子过得十分艰辛。<br> 为了改善一下生活,家里买了一头母猪。赚点钱补贴家用。白天,母亲和哥哥在生产队劳动,我每天放学后做饭,拾柴、割蒿草、挖野菜,喂猪,帮大人干活。春天来了,母猪下崽了。第一窝就下了十只。我们全家都十分高兴,每天精心喂养,生怕有什么闪失。真是越怕越来事。没过几天,一头小猪死了。望着死去的小猪,全家人都很伤心。为了不出意外,全家人更加小心,有时夜间还要起来看一看,生怕母猪压了小猪。终于猪崽一天天长大了。每只十几斤重,可以卖钱了。<br> 一天早晨,我和哥哥挑着猪崽去阿吉集市上卖。我家离阿吉十几里路,我和哥哥每人挑四只小猪,真是路远无轻载,山村小路,坎坷不平,我挑着担子,越来越沉重,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满身满脸都是汗。到了集市,我和哥哥分别找了一块空地放下担子,等待买猪的人。集市上人很多,一会儿便有人搭讪着问价。我告诉他35元一只。买猪的人说太贵了。经过几番的讨价还价,最后30元一只成交了。卖了一只后,人们纷纷过来问价。一会儿的功夫,四只小猪全部售出。我高兴地去哥哥的那边,一看他一只也未卖出,我又拎了两只接着卖。<br> 中午时,这两只也卖掉了。又去哥哥那边。剩下的两只,他也卖掉了,但价格便宜些,每只卖25元。我们兜里揣着钱,去商店买点东西吧。看着满屋的商品,舍不得花钱。家里还等着这笔钱买猪饲料呢!中午到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来到卖食品的柜台前一问,面包九分钱一个,够便宜的了,摸了摸兜里的钱,还是舍不得。我们又到卖香烟的柜台前,一问,售货员说:“白杆的香烟每盒八分钱。”我买了一盒香烟,便和哥哥走出商店踏上了回家的路。一路上,我们抽着香烟吐着白烟,心里美滋滋的,早已忘记了疲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1、买布票(荣华口述,刘芳整理)</h1><br> 养了几年猪,手头有点积蓄,又决定翻盖房屋。扒掉旧房,盖了两间新房。小日子逐渐好起来。有人给哥哥介绍对象。谈妥了,准备结婚。家里虽然贫困,但总得做两套被褥吧。家里布票不够,母亲让我去法库购买布票。那里比较偏僻,价格相对便宜。一尺布票也就一角左右。我与同村人搭伴去法库界的集市。虽然买卖布票不合法,但人们都私下交易。到了集市一看,墙角那边有人卖布票,便私下谈好价,买了几十尺够做两套被褥了。便与同伴一起骑车返回。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2、买鸡蛋(荣华口述,刘芳整理)</h1><br> 结婚用品准备好,选好日子办喜事,母亲又让我去法库买鸡蛋。这次我一个人去法库,轻车熟路,一个小时就到了法库的集市上。当时的鸡蛋也便宜,三分钱一个。集市上卖鸡蛋的人不少,我挑大的买了一筐放在车后座上绑好,就往家赶路。过了一村又一村,来到一座大桥上,过了桥前面有一个大下坡,由于急于赶路没下车。车速很快,突然前面有块石头横在路上眼看就撞上了,我急忙捏车闸,车子一下子翻过去,一筐的鸡蛋全扣在我的后背。鸡蛋全碎了,蛋清蛋黄混在一起顺着衣服往下流。顿时,我出了一身冷汗。怎么办?家里还等着办喜事用呢。幸好,这里离姥家不远,我骑车去姥姥家。姥姥看到我的狼狈相,问我怎回事。我一五一十的说明了情况。二舅妈过来帮我脱下衣服,在水盆里洗了几遍才洗干净。这次出师不利,栽了跟头。在姥家住了一宿,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姥姥拿钱让我再去法库重买。这次我买了鸡蛋,把筐结结实实地绑在车后架上,一路小心慢慢地骑。看到有坡的路段就下车推着走,总算到家交了差。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3、有惊无险(荣华口述,刘芳整理)</h1><br> 那是六八年的冬天,生产队利用冬闲时间,组织社员上山打石头,搞点副业挣点外快。队长分配我和邢国民、汪润中三人一组。那天上午,我们小组打了不少石头,休息时,我们把石头一块块码好,摞在一起。下午接着干活,眼见快到下班时间,突然,掌面一块大石头又厚又硬,用铁撬也撬不下来,只好放炮崩了。我们在石头上砸了一个坑,把炸药装在坑里,点火。可怎么也点不着火。原来是一个哑炮。要灌上水重新点火。我让汪润中去水沟取水,他不去。我只好拎着水桶自己去打水。水沟离这里有千米远。我提着水桶装满水刚要往回走,突然炮响了。<br> 恰巧,这一天晚上,家里做粘豆包。母亲和兄嫂做好饭等我回家吃饭。他们左等右等,不见我回家。母亲让哥哥去山上找我。哥哥刚走到山下,正遇炮响。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山上乱石飞舞,石块飞上了半空,还有一顶棉帽。哥哥慌忙跑上山一看,这帽子不是荣华的吗?心中一惊,大喊一声“不好,荣华出事了!”跑到近前一看,不见我的踪影。只有邢国民、汪润中二人躺在地上。碎石散落在二人身上,手和胳膊流着鲜血。哥哥大声喊我的名字。我拎着水桶跑过来,捡起我的棉帽,告诉哥哥,刚才出汗,帽子湿了,新买的帽子不舍得戴,放在石头上晾一晾,石头爆炸,把帽子崩飞了。哥哥见我没事,放下心来,又喊人回村套马车,把受伤的邢、汪二人护送到卫生院。到医院一检查,二人受的是皮肉之伤,好在没伤着骨头。医生把碎石清理干净,消毒后,上点红药,打上绷带回家了。<br> 这真是一场虚惊,有惊无险。但让人想起来有些后怕,我们三人捡回了一条命。年底,北京部队来招兵,我报名参军,穿上军装离开了家乡。 <h1 style="text-align: right;">24、独木桥上走单骑(荣华口述、刘芳整理)</h1><br> 新兵连训练结束后,下连队刚两个月,连队接到新任务:到总后下属单位驻天津部队修建营房处的围墙。<br> 接到任务后,连队干部、战士,还有老工人,共二十余人开赴天津。<br> 到了天津,马上开工修建营房处周围的大墙。我们在营房处周围测量长度,打地基,筑墙。每天早饭后就进入施工现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老工人的指导下,搬运水泥,沙子、砖头,砌筑围墙,我们抢时间,赶进度。任务繁重,紧张。<br> 有时,我们也随当地驻军战友外出办事。一次,我和战士小吴外出办事归队,途中遇到一条小河。河水虽然不急,但回部队必须通过这条小河。河上有座独木桥,长约二百米,宽两尺。来往的行人小心翼翼地在桥上行走,如稍不注意,随时有掉下桥去的危险。我和小吴各骑一辆自行车,看着木桥和小河的流水,头有些晕,不敢轻易上桥。我们站在河的东岸,仔细观察了一会儿。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只见他大胆上桥,一阵猛骑,顺利到达西岸。我想,既然小伙子能骑车过桥,那我也试试吧。我壮了壮胆,<br> 舒了一口气,便双手扶正车把,双脚踏稳脚蹬子,一阵猛骑,也顺利到达西岸。小吴看我过去了,他也学着我的样子,大胆地骑过了独木桥。度过险关,我俩按时归队。<br> 这次来天津,小有收获。正是独木桥上走单骑,既提高了骑车的技术,又锻炼了胆略。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我们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返回北京部队,受到上级部队的嘉奖。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5、走进大森林(荣华口述,刘芳整理)</h1><br> 那是七十年代的事。总后建筑工程开工后,需要大量的木材。领导派我去黑龙江加格达奇林业局购买木材。我接受任务后,略做准备,坐上火车出发了。<br>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到达加格达奇,住进招待所。第二天稍作休整后,就去林业局购买木材。林业局领导看了介绍信,又听我说从北京总后勤部来的,对我格外照顾,特批了五车皮的木材。木材有了,但调运木材的车皮很紧张,需要耐心等待。我只好回招待所,等待车皮。<br> 一天,我看到一位住招待所的外地同志到大森林采集木耳。我也动了心。反正待着无事,何不如也找人搭伴去大森林采木耳呢。第二天早饭后,我和搭好的伴背着背包上了路。走进了原始大森林,仔细一看,好大的一片森林,树木参天,密密麻麻,太阳从树木的缝隙间射进一点点的阳光。林中树木种类繁多,有落叶松,油松,马尾松,还有很多叫不上名的树木和灌木丛。我们越走越远。大约走了二十余里远,才见到倒伏在地的一棵大树上长着黑木耳,但不多,一看便知被先来的人采过了。我们顺手摘下装进背包。接着往前走,又找到几棵长木耳的树,我们继续采。一会儿的功夫,小背包装满了。天也不早了,肚子也饿了,决定往回走。我们在森林里走来走去,越走越远,不知从哪个方向能走出大森林,我们迷路了,天也渐渐黑下来,怎么办?我们很着急。突然,从远处传来隆隆的火车声和汽笛的长鸣声。我们仔细辨认了一下声音的方向,决定顺着火车的声音走,终于走出了大森林。<br> 我们走到铁轨旁,看到对面来了一列火车,我们迎着车头摆手,大声呼喊。火车慢慢停下来,司机探出窗口,问我们怎么回事。我们如实说明情况。好心的司机让我们上车,把我们带到加格达奇站。我们谢过司机,向招待所走去。到招待所一看,已过午夜十二点了。我们洗漱完毕,饿着肚子上床睡觉。<br>这就是在黑龙江原始大森林迷路的一段故事。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6、醉酒(荣华口述,刘芳整理)</h1><br> 探亲回家,骑车带儿子去哥哥家,正好赶上哥哥的大舅哥来了。哥嫂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我们几个人便喝酒聊天。天南地北,亲戚朋友,东邻西舍,涉猎甚广。酒桌上,推杯换盏,盛情难却,真有点喝高了。<br> 下午骑车带儿子回家,路上遇到熟人,急捏车闸下车。车子一下倒了,把儿子摔在地上,儿子哭了,送走了熟人,哄好了儿子,并告诉儿子,回家别跟妈妈说。儿子点头同意。骑车来到家门口,院内小路很狭窄。路西是我家砌的石头墙,路东是王老师家用玉米秆夹的栅栏。由于喝酒,醉意袭来,进院时没停车,一下子撞到栅栏上,玉米杖子倒了一片,儿子又被摔下车。他哭着跑向妈妈告状:“我再也不坐爸爸的车了,他把我摔倒了两次。”爱人扶起儿子,一顿批评责怪。我无话可说,只好向儿子赔不是:“爸爸以后不喝酒了,请儿子原谅吧!”儿子气呼呼地不搭理我,拉着妈妈的手进屋了。我也紧随其后,进屋后倒在炕上呼呼大睡,这就是探亲回家的一段小插曲。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芝麻开花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家有小儿初长成</h1><br> 儿子的出生,给我家带来喜事,增加了幸福感。我和爱人婚后一直两地分居,他在北京部队当兵,我在乡镇中学任教,吃住在学校。虽说是成家了,但没有立家。因为儿子的到来,我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屋,才算有了一个真正的家。婆婆从大哥家赶来照看孙子,爱人也从部队探亲回来侍候我,这才使我们有了家的感觉。<br> 儿子出生后,亲戚朋友同事前来贺喜探望,热热闹闹一月有余。爱人回部队了,家一下子静下来。我每天在家和婆婆一起照料儿子,心中又惦念在校的学生。我休假这段时间,学校没有另请教师教课,都是同年组的任课教师帮忙代课。我去学校看望学生,心中不忍。怕耽误学生的学习。产假五十六天,不到五十天,我便提前上班了。每天婆婆在家帮我带孩子,我正常上班,任两个班的语文课。每天上午两节正课,抽出时间回家给孩子喂奶。有时串不开课,回家不及时,儿子饿得哇哇大哭。婆婆埋怨我不关心孩子,只知工作。我只笑笑而已。没办法,不能为了儿子,而耽误学生的学习。 隔辈人宠爱孙子过度。这也不行,那也不许。儿子会爬了,奶奶不让爬,刚一爬,马上抱起来,怕掉地下跌坏了身体。儿子会走了,不让出家门,怕马路上车多危险。儿子一动,就说:“狼来了”,“虎来了”,“狗咬了”。就连他爸爸的照片也成了儿子的偶像。“你看你爸瞪你呢!”“你不听话,你爸爸生气了!”现在想起来,真是宠过了。现在的小孩子在娘肚子里,就听音乐,接受胎教。更不用说出生后的一系列训练了。听说现在孩子八个月刚会爬,去早教班。妈妈开车,奶奶、保姆抱着孩子去学爬,锻炼协调能力,一节课百余元。当年儿子出生时,自己什么都不懂,那时也不怎么重视小孩的教育。儿子从小胆小怕事,什么事都是妈妈、奶奶包办。<br> 儿子两岁时,带他去北京动物园游玩,他看到什么都感到新奇、高兴。但带他去狮虎山门前,让他坐在老虎雕像身上照相,他说什么也不敢,只好爸爸抱着他照了张像,还吓得够呛。去香山看大佛,一进展厅,东西南北,满屋都是大佛,有的呲牙瞪眼,他不敢看。爸爸把他抱出门外站着。我一人在厅内观看。胆子太小了,看来必须抓紧时间重新训练。<br> 针对儿子胆小怕事的弱点,我有意在这方面加强对他的培养。周日无事时,我带他去学校。走近路有一个极陡的小坡。大人走都要小心翼翼的,小孩子就更不用说了。坡两边没有可扶的东西,稍不小心,就会滑下去跌倒。儿子看我爬坡,他也跟着爬,一步步爬上坡顶,他高兴极了。初生牛犊不怕虎。有几次,他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溜出家门到学校找我。有一天,我正在上课,看到学生都把头转向窗口朝外看,一个个笑嘻嘻的,我问学生笑什么,都不说话。我走到窗前一看,是儿子来了。他站在窗外踮着一双小脚往屋里看,手里还抓把沙子要往屋里扬。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我急忙跑出门外把他领走。 儿子从小聪明伶俐,喜好学习,看图说话他看了两遍就能记住。教他识字,写成大字块,教他读两三遍,他也能记住不忘。我给他订了几套儿童书画,我每次拿回家,他都让我读,不读完不吃饭。可惜自己工作太忙了,两个班的语文课,每周一篇大作文、两篇小作文。上级要求比较严格,批改作业要篇篇见红,我做事又极认真,从不敷衍,每天批改作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加之又参加了辽大的在职学习。每月都到县城集中上大课学习。回家后看书整理笔记,做复习题。为此放松了对儿子的培养,影响了儿子的智力开发,回想起来,自己深感愧疚。<br> 儿子三岁多了,那年暑假,又带他去北京各景点游玩。他的胆子大多了。去颐和园万寿山看多宝塔。爸爸抱他上了三阶梯后,他说什么也不让大人抱,下来后自己走到山底下,又一步一个阶梯自己走到上边,他高兴得拍手大笑。我急忙拿起相机给他们父子俩摄下这珍贵的一幕。去故宫游玩,儿子穿着小海军服,虎头虎脑,着实令人喜爱。连外国友人都拿出相机要给他拍照。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怕有什么政治影响,拒绝了外国友人的拍照,急忙把儿子抱走了。带他去饭店吃饭,他看到一位顾客点了一盘武昌鱼,他也要吃,顾客要把自己的鱼送给儿子吃,可儿子不吃外人送的东西。我们急忙也点了一盘武昌鱼。一会儿,服务员把鱼端上桌,我急忙给他摘鱼刺,他一个人吃了大半条鱼。<br> 晚上回招待所又买了一个大西瓜,他的牙不齐,缺好几颗,他一看到切好的西瓜,拿起一块就吃。“唰唰唰”一连啃了几口,一道道的小牙印,真是可爱极了。<br> 儿子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和幸福,也使我们懂得了为人父母的爱心和责任。儿子就这样,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渐渐长大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三喜临门</h1><br> 一九八四年,这是平凡的一年。但对我个人来说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我真是鸿运大开,喜事连连。一是经过四年的苦读,我顺利通过了各科考试,获取了辽宁大学中文专业毕业证书,圆了我的大学梦。这也为我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我的工作调动成功。我师范毕业后,在乡下任教十余年,真是哪里艰苦哪里去,只要是贫下中农的需要,上级一声令下,我都毫不迟疑地奔向那里。我曾到离家十几里路的王千校工作二年,后又回到乡镇中学。这次爱人从北京大城市调到小城市,我们夫妻分居十年,我又取得了大学学历,三个条件都具备了。局里委派老干部老科长和同志专程到县局帮我调转工作。尽管学校县局百般不放,但老科长苦口婆心诉说我们两地生活的困难,最后县局负责领导还是点头同意了。调到沈阳后,我先在省政府局直属单位党办做宣传工作,半年后又调到局机关人事处工作。三是刚到沈阳,单位就给我们分了房子,开始是插间,后来是两居室。这真是三喜临门。我幸运的遇到了这么多的贵人,帮我们解决了一系列困难。我感谢党和组织的关怀和照顾,感谢好心人的帮助。我只有加倍地努力工作,才能不负党的培养和组织的关怀。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3、乔迁之喜</h1><br> 我回顾一下,自成家以来,曾六次搬迁。七七年到八四年在乡镇中学任教,我搬了三次家。第一次是儿子出生那年。我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偏厦,只有七、八平方米面积,小土炕北边放一个柜子,地下放两个箱。做饭与房主共用一个厨房。冬天寒冷无比,屋内四面透风。炕脚底下,东窗台下的墙上结上厚厚一层冰块白霜,用纸壳挡上,免得冻坏双脚。儿子的一双小手冻得通红,幸亏我大侄来家发现后,用布条把袖口扎上,怕冻坏了双手。夏天室内闷热不透风,坐一会儿就会大汗淋漓。就是这样的条件,我住了一年。第二年房主人用房子培育地瓜秧,不能续租了。我们只好二次搬家。新租的房东家是新盖的三间大瓦房。东西屋窗明几净亮堂堂,住着也心里敞亮。住了二年后,房东要娶儿媳妇,我们只好三次搬家。当时恰巧两位乡干部调到县城工作,腾出了两套公房,我们有幸赶上了。东屋租给同事王、许老师,我租住在西屋。中间一间是两家共用的厨房。第二年乡里卖房,我们又买下了房屋的产权。房子虽然旧了些,但终归是自己的房子,心中还是满高兴的。<br> 再说调到沈阳后的三次搬迁。<br> 第一次分房,是一九八四年,我刚到沈阳单位就给分了房子。开始是插间,两居室一楼五十八平方米,两家各一间。领导说,单位正在建房,你们两家暂时合住,来年建成新房后就给你们调开。第二年新楼建成后,老师傅分了一室半搬走了,这套房子就归我们住了。不久,我调到局机关工作,又赶上分房。单位分给我的四楼六十八平方米两室半的房间。这次婆婆和儿子都有了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我们全家很满足。二000年,单位最后一次福利分房。我家由院外搬到院内,两室两厅,面积达到一百二十多平方米。这是到沈后第三次搬家。三次乔迁,住房面积越来越大,环境、条件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这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我激动,我兴奋,我快乐,我幸福!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同学相聚有感</h1><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同学少年相册集锦有感</h1><br> 看了同学晒的青少年照片集锦成册,感受颇深。为此,也叙上两句,以表达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与同学友情的赞叹。<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翻开童年的相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打开记忆的闸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仔细地端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认真的辨认,</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张张儿时的笑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那么的天真无邪稚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昔日的你我他(她)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的,是你是我是他(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时间如白驹过隙一瞬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十余载的岁月弹指一挥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忆往昔,浮想联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宁静的教室,书声朗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宽阔的操场,步伐整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追求理想,汲取知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时刻准备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祖国为人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奉献我们青春的力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今,虽然容颜已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初衷不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就是我们那个年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培养出来的新世纪老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同学,我们的友谊纯朴真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没有世俗的偏见,没有利欲的熏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我们的友谊如高山日久弥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江河源远流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零一八年六月一日</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五十载同窗相聚有感</h1><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高气爽艳阳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鹊儿喳喳喜讯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十载同窗相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欢声笑语盛空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紧握双手仔细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未曾开口泪花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昔日少年容颜改,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话语绵绵暖心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忆住昔同学少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书报国宏图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勤奋学习争上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攀登高峰永向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阔天地再教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畏艰苦不畏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吃同住同劳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团结互助美名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蹉跎岁月匆匆过,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城参军进工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忙忙碌碌几十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国为民做贡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鬓斑白花甲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退休回家不得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买菜做饭带孙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忙再累苦也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攀不比好心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知足常乐朝前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闲来无事上上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是神仙胜神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频频举杯相祝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快乐幸福体康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期盼等待再相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其乐融融美梦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零一八年八月十九日</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3、赞二、二班元旦联欢会</h1><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辞旧迎新联欢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二班群把歌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才济济齐上阵,</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欢声笑语喜洋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群主会长主持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互相配合做榜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男声唱罢女登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歌声嘹亮曲悠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唱了老歌唱新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赞美祖国歌颂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亲情友情同学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首首传播正能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群员点评兴趣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欣赏点赞加鼓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一言来我一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句句话儿暖心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年近七旬不觉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悠然自在体健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知足常乐精神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幸福快乐度夕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挥别一八迎一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旺财旺运气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笑口常开春常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岁岁平安人吉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三十日</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伤逝</h1><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我的父亲</h1><br> 父亲祖籍河北,从小随祖父闯关东落户到辽宁铁岭靠山村。父亲童年家境贫寒,少年时拜师学艺,跟随师傅一起做瓦工给人盖房子。出徒后,挣钱养家糊口。<br> 父亲勤劳朴实,为人老实憨厚。十里八村谁家盖房子都来找父亲。父亲的手艺也越来越精湛。而且不管谁家来找,他都是前三天一律免费不要钱,算做帮工。父亲不挑吃喝,不耍大牌,不糊弄人家。所以人家信任他,有活就找他。父亲一年四季不得闲。<br> 父亲生活俭朴,不挑吃穿。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他都让给伯父吃。从我记事起直到他去世几十年,他从不让人给他过生日。但是伯父的生日他时刻记在心中,到时买肉买菜,让母亲给包饺子,从没忘记过。<br> 父亲穿着朴素。他有两套粗布蓝色的工作服,外出时就换上。他肩上背着一个大白布兜子,里边装着瓦工的工具,一有人来找,马上出发。时间长了,他的工作服磨坏了,膝盖和胳脯肘都漏了洞。他让我给补一补再穿。我劝他再买一套换着穿,可他却说:“不用买,补一补还能穿。”父亲就是这样,他挣的钱从来未花在自己的身上。<br>父亲心灵手巧,想干什么事没有做不成的。记得当年生产队搞副业做干豆腐。别人做出的豆腐少,赔钱,没人干。父亲主动请缨接下这个活。他做出的干豆腐又干又薄,而且量多。每天早晨,干豆腐一做出来,村人都前来购买,或拿黄豆来换,一会儿的工夫,就被人买光了。<br> 乡里修水利站,父亲被找去干活。他回家利用空闲时间做钓鱼的工具。他拿铁丝把铁钩子绑在大竹片上,每隔一段绑一个铁钩子。做好后,他把大竹片带到工地。休息时,他把竹片伸到水下,一会儿的功夫,鱼上钩了。有时钓上的鱼不止一条,一条大的鲇鱼足有二、三斤重。下工后,父亲把鱼带回家收拾好,母亲用茄子炖鱼,鱼肉又香又嫩,好吃极了。<br> 父亲一年忙碌在外,回到家里利用空闲时间找活干 。他在家自学编土篮和筐。他编出的土篮子和筐周正,大小适中。拿到集市上卖,很多人都来买,换回来的钱补贴家用。<br>父亲的爱好广泛。他自制土洋炮、铁沙粒。冬天一下雪,村西的山上常有野鸡野兔出没。这时父亲就会背上他的土洋炮上山打猎。<br> 那时我在县城读书,回家时母亲告诉我,有一次父亲下地回家途中发现有一只野狍子钻进墓穴的洞里,父亲用土把洞口堵上。下午带着铁锹、木棍去抓狍子。他扒开洞口,拿木棍往洞里一捅,狍子跑出来,他用铁锹一拍打死了狍子。拿回家扒了皮,把狍子肉煮熟了让家人吃。母亲把肥肉熬成油,装在瓶里,留到冬天,专治手脚干裂。<br> 春天来了,南来的大雁一排排,有时落在地上找食吃。父亲把黄豆粒刻成个小洞把药装进去,再把豆粒撒在垅沟里,专等大雁来吃。大雁吃了豆粒就会昏迷飞不动落地。父亲走过去拎起大雁,扛回家给全家人改善生活。(那时还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如果是现在就违法了。)<br> 夏天,父亲去西沟打鱼。他用沟边的小柳树条编成小篓,在水沟两边叠成小坝,把小篓放在中间固定。头一天晚上放好,次日早去取。要早去哟,去晚了就被别人取走了。经过一夜的时间,小篓里装满了小鱼小虾。父亲把小鱼拿回家。母亲收拾干净,做成鱼酱。高粱米饭,小鱼酱,开胃下饭。每个人都会多吃上一两碗饭。这时母亲就会说:“打鱼捞虾,废饭的冤家。”<br> 冬天春节来临,父亲还会去水库打鱼。记得有两次,父亲还让我跟他去捡鱼。父亲背着冰镩子、绞络子,我拿着装鱼的小筐。父女二人踩着冰雪出发了。到了水库,父亲用冰镩子把冰面砸成脸盆大的窟窿,然后,把绞络子探进水里搅动。一会儿的功夫,父亲提起鱼网一看,大鱼小鱼全来了。有鲫鱼、鲇鱼、黄钢子、泥鳅等。父亲把鱼倒在冰上,我急忙弯腰捡鱼。父亲又把绞络子伸进水里搅动,如此这般反复几次,装鱼的小筐也满了。尽管我的小脸冻得通红,手脚冻得麻木,但看着筐里的鱼,也就不觉得冷了。心想这个春节有鱼吃了。我们父女二人扛着鱼具,拎着鱼筐,满载而归。回到家,母亲捡大的鱼冻起来,留着春节吃,小一点的当晚就煎着吃了。<br> 父亲就是这样,一年四季忙忙碌碌不得空闲。为了这个家,四处奔波,辛勤劳作,让家人生活得更好些。<br> 父亲晚年得病,有时生活不能自理,全靠母亲照料。经过几年的治疗不见好转。终于在他六十九岁那年去世了。<br> 父亲的一生,辛苦劳作,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让我们想起来心酸落泪。父亲,你现在也该好好地休息了。如今,你的儿孙后代,都进城买了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父亲,你安息吧!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2、妈妈,你在天堂那边还好吗?</span></div><br></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一九七五年九月九日,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痛心最难忘的一天。妈妈在这一天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妈妈,我好想你啊!你离开我们已经四十三年了,你在天堂那边还好吗?</span></div></h3><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想念妈妈,妈妈生前的往事和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久久挥之不去。</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妈妈初嫁父亲,家中一贫如洗,真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垅。是妈妈无私地拿出她的陪嫁钱和私房钱,给这个家买了房屋和土地。从此,父亲一家才有了安身之地,也有了土地可种。可以说,是妈妈让一家人过上了温饱的日子。</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妈妈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亲戚朋友左邻右舍,谁家有了困难,都愿找妈妈帮忙。妈妈是有求必应。当时,妈妈出钱买了四间大草房。东屋两间,西屋一间,中间外屋是厨房。东屋两间自家住。祖母、伯父住南炕,父亲、母亲住北炕,哥、嫂结婚后住南炕梢。西屋一间放东西做仓库。当时有的人家困难无房住,找到妈妈。妈妈满口答应借住。村里小学的周老师家,许家老姑家,刘家兄弟俩,都在我家西屋住过。刘家两兄弟生活困难,今日无米,明日无面,妈妈没少接济他们。兄弟俩都会抽烟,又无钱买。二人天天到我家找烟抽。妈妈拿出烟口袋让他们抽。二人一坐就是半天,不过足烟瘾不走。有时赶上吃饭,坐下就吃。妈妈就是这样,对有困难的人,能帮就帮,不求回报。</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妈妈年轻时,也有爱美之心。她在自家的菜园地头种上各种花草。什么大芍药、姜士辣、荷包花、荠荠草、黄花菜。夏季一到,菜园的花陆续开放,引来蜂飞蝶舞。妈妈去菜园摘菜,顺手摘下几朵,插在头上。妈妈也知美容美发。那时条件差,过年杀猪时,妈妈自制洗脸肥皂。我家前后菜园有杏树、桃树、樱桃树。妈妈把别人吃后留下的杏核捡回来晒干。洗头时,把杏仁装在小布袋里砸碎,用热水一泡就可以洗头了。用杏仁洗过的头发柔软光滑。没有头油,妈妈就把榆树皮泡软抹在头发上。妈妈的头发又黑又亮,直到晚年都没有一根白发。妈妈爱干净,她有一双白胶鞋,她总是刷得白白的。每次带我去姥姥家,妈妈都穿着白竹布的小衫、黑裤子、白胶鞋,脚步轻快。我紧随其后,生怕跟不上她的脚步。后来,妈妈的年岁大了,加之繁重的家务,她再也顾不上打扮自己。冬天,妈妈一件黑色的棉袍,夏天,妈妈一件灰色的长衫。妈妈风里来雨里去,日月操劳。无情的岁月,过度的劳累,改变了妈妈的容颜,妈妈变老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家中无父,长兄为大。父亲常年在外做工,家中的事也不怎么过问,一切由伯父说了算。伯父性格粗暴倔强,家里事他说一不二,稍不如意就发火骂人。妈妈生性懦弱,从不敢回嘴。苦难伴随妈妈的后半生。</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家人口多,在全乡都是属一属二的。家务活也多。妈妈几乎一人承担。每天早晨,妈妈天不亮就起床,把南北两个灶坑的灰扒出倒进猪圈,然后烧火做饭。后来大哥娶了媳妇,嫂子帮妈妈做饭。白天,妈妈磨米、磨面、磨猪饲料。从早到晚,妈妈总有干不完的活。夏天挖野菜、割青蒿,妈妈把野菜泡在大缸里沤烂,搅上玉米面喂猪;冬天,妈妈把冻白菜绑子垛碎煮熟,搅上玉米面喂猪。妈妈性格刚强,从不叫苦叫累。妈妈住在北炕,北风从窗缝吹进屋,妈妈受了邪风,嘴歪眼邪,受尽了苦痛。为了治病,妈妈一人往返二十余里路去榆树村找老中医治病。妈妈回家后告诉我们,老医生给妈妈针灸治疗。钢针又粗又长,用火烧得通红,扎进妈妈头和脸,疼得很。妈妈忍着疼痛,一连十几天,妈妈的病总算好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妈妈时常做豆腐。把黄豆泡开,直接上磨磨成豆浆,回家兑上青菜煮熟就可以吃了。有时将泡开的黄豆煮熟再上磨磨成豆浆,回家再煮熟吃,这是熟小豆腐。最费时费事的是做大豆腐了。头天晚上把黄豆泡上,次日早晨豆子开了,妈妈挑着担子去磨豆腐。我看妈妈太辛苦了,有时端着盆,盆里装着勺子、刷子,跟在妈妈的身后帮忙。豆浆磨好后,妈妈又挑回家,再用吊包过滤豆浆。锅上挂着吊包,妈妈把磨好的豆浆一瓢瓢倒进吊包慢慢挤压过滤。把剩下的豆渣留下做猪饲料。这时,我会帮妈妈添柴烧火,把豆浆烧开煮熟。妈妈把煮熟的豆浆盛满两大盆。一盆用石膏点成豆腐脑,一盆用卤水点成水豆腐。一家人上桌吃饭,高粱米饭豆腐脑,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有时也会请上老亲来品尝,或盛上两碗送给左邻右舍,大家共享。饭后,天已全黑,水豆腐也晾得差不多了。妈妈把水豆腐盛到豆包皮里包好,上面压上石头,豆浆一点点流下。妈妈再把大豆块切成小豆块,一块块捡出装在大盆里,浇上凉水留待日后慢慢吃。</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都说养儿为防老,可妈妈生了我们七个儿女,她这一辈子为我们操了多少心,费了多少力,真是难于诉说。当年大姐考上中学,由于家里重男轻女,家里不供。第二年,大姐又参加考试顺利通过。大姐和三表姐商量,如果家里不让上学,回家就大闹,不达目的不罢休。二人回家后跟大人理论,不答应就大哭大闹。最后两家大人都妥协,二人如愿上了中学。大姐中学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挣钱补贴家用。为了侍候年迈的奶奶和伯父,大哥小小的年纪就被老人做主娶了媳妇。但大哥一心读书,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品学兼优,考大学过了分数线,学校来人到家中调查,伯父说:“他上大学,老婆孩谁给他养。”一句话,断送了大哥的前程。三哥从小被大姐接到辽阳读书,从小学读到高中,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书读不成报名参军到部队。复员后回辽阳进工厂,正赶上国家恢复高考,三哥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回家休假后,准备上学。休假回厂办手续却被告知被取消了入学资格。几年后市里有人揭发,才知某领导移花接木,把三哥的考试分数移到他女儿的名下,让他女儿顶替三哥上了大学。可时过境迁,为时已晚。我们这些儿女的成长过程,经历了多少曲折和变化,酸甜苦辣,不一而足。这其中也浸透了妈妈的心血和汗水。妈妈为儿女操碎了心,受尽了苦和难。</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晚年,父亲病重在床,全靠妈妈照料。父亲刚刚过世三年,妈妈突然得了重病。躺在医院病床上昏迷不醒,妈妈一句话也没说,一周后便撒手西去,闭上了双眼,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那一年,妈妈也六十九岁。</span></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苦命的妈妈,你一辈子受苦受累,当儿女长大成人,想要报答你的养育之恩时,你却永远地走了,连个机会都不给我们。这怎不让我们痛心疾首,悲痛欲绝。妈妈呀,我们好想你啊!让我们来生再聚,我们还做你的儿女,报答你今生今世的养育之恩!</span></div></span></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3、嫂子走了—祭奠嫂子</h1><br> 十月十四日这一天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也是一个不幸的日子。我的嫂子在这一天走了,她带着对儿女无私的大爱,带着对丈夫的怨与爱产生的亲情和牵挂,带着对所有亲人的眷恋,悄悄地恋恋不舍地走了。<br> 嫂子今年七十八岁了,按说也可算作高龄的老人了,可她实在走得太急太快,让我们所有的亲人都感到莫大的悲伤与哀痛。几日来,嫂子的身影在我眼前,挥之不去;嫂子的轻声慢语在我耳畔萦绕不绝。我慢慢打开记忆的闸门,追忆嫂子生前的点点滴滴。<br> 嫂子幼年丧母,从小就失去了母爱,在父亲的直接关爱下长大,又在父亲的一手操办下,将十七岁的她嫁到我们家。嫂子一进门就面对着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上有年迈的奶奶婆婆和脾气暴躁的大爷公公,还有公婆;下有六个大姑、小姑和小叔子。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生活,实属不易。嫂子虽然年龄不大,可每天不但要侍奉奶奶婆婆、大爷公公,为他们缝缝补补,洗洗涮涮,还要帮助婆婆做饭。一年四季,忙忙碌碌,很是辛苦。但她毫无怨言,受到大家的好评。奶奶婆婆非常喜欢这个大孙子媳妇,常在亲朋好友面前夸赞大孙子媳妇的勤快和孝顺。嫂子年轻时长着高高的个子,苗条的身材,白净的皮肤,大眼睛,双眼皮,虽说算不上美女,但在众人堆里一站,也是出类拔萃的。那时哥哥年龄尚小,一心只知钻研书本,对嫂子缺少关爱,嫂子难免有些伤心和无奈。嫂子一遇到不顺的事,就跑到老屋的大房后角门偷偷地哭泣。每当这时,妈妈就会让我去把嫂子找回来,怕她有想不开的地方。我找到嫂子,见她坐在石头上,一边哭一边数落着糊涂的爹不该把她嫁给这样一个大家庭,不该嫁给一个比她小的丈夫。我那时还小,不懂世事,也不会劝说,只会拉着她的胳膊,让她回家。嫂子哭着说:“让我哭一会儿,心里会好些。”我拉不动她,只好陪着她暗暗落泪。嫂子来我们家的时间长了,我们不仅把她视为长嫂,也把她当作姐姐,该说说,该笑笑,总有说不完的话。姑嫂相处,也时有拌嘴的时候,但过去就过去了,谁也不会记在心上。嫂子已经完全融入我们这个大家庭里,与我们成为真正的一家人了。<br> 奶奶去世时,哥哥还在学校读书。再后来,侄女、侄儿先后出生,嫂子把她所有的爱都给了儿女。嫂子爱干净,她把孩子们打扮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让众人刮目相看。那时生产队也让妇女下地劳动,嫂子也不甘落后,每天坚持下地干活挣工分。晚上下工回到家,还要照料孩子,操持家务。哥哥高中毕业后,一心想上大学,实现他终生的夙愿。哥哥起早贪晚,刻苦钻研,终于考上了大学。但因早婚又有子女,终未能如愿,只好在城里找份工作,维持生计。哥哥把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但在那个“读书无用”,知识贬值的年代,虽然侄儿侄女都读到高中毕业,但都未能如愿考上大学。这让哥哥倍感失望,常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连带着嫂子,这让嫂子也充满了委屈和无奈。<br> 七十年代末,哥嫂把家搬到了城里,但那时单位没有分房子,哥哥只好领着孩子借住在亲戚家的小煤棚里。嫂子那时还要在农村侍奉大爷公公。哥嫂仍是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后来单位建房,哥哥凭条件也分到了一套四十平方米的两室小屋。那时伯父已去世,嫂子也进了城,一家人才团聚在一起,又住上了楼房,成了城里人。虽然一家六口拥挤在狭小的陋室,却也其乐融融。几年后侄儿侄女渐渐长大,两个侄女先后出嫁,大侄儿也结了婚,嫂子肩上的担子也显得轻松些了。孩子们总算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又有了下一代,嫂子又开始忙碌起来,帮子女带孩子。外孙女、外孙子、孙子都是嫂子一把屎一把尿亲手带大的。他们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现在都有了工作。嫂子也从满头青丝的少妇变成了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老太婆。嫂子把一生的爱全部无私地奉献给了儿女、孙男孙女,到现在本该享受天伦之乐了,可不幸却悄悄降临了。<br> 哥嫂家住的小楼实在太旧了,无水无气,破烂不堪。条件好些的住户早就买新楼搬走了,剩下的都是无力购买新房的困难户。我曾多次建议哥嫂重新买一处楼,改善一下居住条件。可他们总是说:“住在这里挺好的。岁数大了,愿意住火炕。”就这样一拖再拖,房价从前几年的每平方米八百多元、两千多元,一直涨到现在每平方米三千多元,他们还是住在这栋楼里。每次到哥嫂家,他们总是热情地留我们吃了饭再走。如果不吃上一口,哥嫂又觉得不安。看到七十多岁的哥嫂亲自动手,忙里忙外,做上一桌丰盛的饭菜,我内心实在不忍。为此,近二年也减少了看望哥嫂的次数。平时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以了挂念之情。听哥哥在电话中说,前两年小区就有了动迁的消息,可迟迟未动。今年市政府统一规划,决定改善市容市貌,改善小区居民的住房条件。招标一开始,就有开发商应标,决定在哥嫂住的小区建楼了。可事情来得太快,也没怎么开会动员,说动迁就动迁了。还传出消息,谁先搬走谁优先选号回迁。小区的居民早就盼望着这一天了,一听到这一消息纷纷行动。不到一周的时间,全楼的住户能搬走的几乎全搬走了,没剩几家。其实哥嫂也有了思想准备。前几天大哥在电话中告诉我,这回真的要动迁了。他和嫂子也看好了一处六十平方米的二手房。他们拿出多年来节衣缩食积下的一点钱,加上子女的赞助,又东挪西凑了一点,总算交齐了房款,办好了过户手续,就等卖家搬走交钥匙了。时间就是在本月十五日,拿到钥匙就搬家。哥嫂看到邻居搬,很是着急,也开始收拾东西,大侄女也帮着忙碌了两天,就剩下厨房和凉台的东西未归拢。十四日这一天早上六点刚过,哥哥像往常一样下楼去散步。他刚刚离开家门,嫂子也起床了。这一天嫂子的心情还是不错的,今天再收拾一下,明天就可以搬走了,就要离开这个黑暗狭小住了三十来年的小屋了。可她哪里知道,死神正在慢慢向她靠近。多天的焦虑和劳累,加之近几日搬迁户砸门砸窗的噪音,让一个七十多岁还患有高血压症的老人终于承受不住了。嫂子刚刚走进厨房,看到一堆堆陈旧不用的东西,摸摸这件,看看那件,都觉得舍不得丢弃。正不知从何下手,突然觉得头晕胸闷,眼前发黑,四肢无力,一下子瘫倒在地下不省人事。等哥哥从外面回来发现嫂子斜躺在厨房地下,就问:“你在那干什么?”没有声音回答。哥哥走近一看,大事不好,嫂子已昏迷不醒,急忙喊来小侄儿,把嫂子抬到炕上,一摸脉搏还在跳动,急忙拿起电话挂120,让急救中心快来人抢救。可过了半小时,120急救车才赶到。医护人员拿出医疗器械一看不好用,又修理了一下,才给嫂子量血压测心脏。机器上显示一条直线,心脏已停止了跳动。医护人员没有采取任何抢救措施就告诉哥哥:“病人不行了,没有抢救价值,准备后事吧。”又让侄儿烧开水冲洗机器消毒。然后收起机器,收了急救出诊费下楼走了。等哥哥缓过神来,赶紧给几个儿女打电话,让他们快速赶过来。当孩子们赶到家里一看,嫂子的身体还有余温,但人已走了。全家人放声哭喊,可嫂子再也听不到儿女的呼喊声了。事情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嫂子就这样一声不响地悄悄地走了。她没有留下一句话,也没有给儿女亲人添一点麻烦,就结束了她七十八岁的生命旅程,她离开了丈夫,离开了儿女,离开了所有亲人。嫂子艰辛劳作了一辈子,还没来得及享受一下她本该享受的晚年幸福生活,她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搬到新买的房子住上一宿,就和所有的亲人永别了。嫂子的去世,让我们所有的亲人都感到极大的悲伤与哀痛。我真希望世上有天堂,嫂子被仙人接去了天堂。我们在心里默默地悼念:嫂子,你一路走好,我们送你远行!嫂子,你放心地走吧。你的儿女孙辈们一定会牢记你平时的谆谆教诲,把你的好品德好传统发扬光大。嫂子,你放心地去吧,你不要牵挂哥哥无人照料,侄儿侄女和孙辈们会理解哥哥平时的大爱和严厉批评,他们会照顾好哥哥的。嫂子,你勤劳贤惠的美德会留在所有亲人的记忆里永不忘却。嫂子,你撒开双手慢慢地去吧,随着仙人的引导去那极乐世界,到那边享受你本该享受还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沉痛地悼念,深切地祝愿,永久地怀念。<br> 嫂子的去世,使我倍感人生的短促,生命的可贵。但愿活着的人都要珍爱生命、珍爱健康,过好幸福的每一天。亲情永驻,大爱无疆,但愿所有的亲人都要珍爱亲情,互相关爱。不仅要记住亲人的优点和长处,更要包容亲人的缺点和不足。大爱和亲情可以化解一切。逝去的人已走远,活着的人情更近。<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嫂子普通平凡的一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悲苦不幸的童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苦闷幽怨的青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艰苦劳作的壮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忧愁牵挂的晚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零一零年十月十六日</div> <p></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4、探望二嫂</h1><br> 那是我回家乡最后一次见到二嫂。她已经卧床不起了。我走进屋内,看到二嫂躺在炕上,一脸憔悴,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热情和精气神了。她望着我说不出话来,眼泪顺着眼角留下来,让人看了心酸难过。一个病入膏盲,无药可救的病人,我止住泪水,退出屋子。<br> 记得二嫂初到我家,憨厚朴实,为人善良,不曾开口,脸上先挂满笑容。那时,我读书在外,不常回家。后来分家,二哥在前院盖了房子另过。家里养猪,养鸡,养鸭,养鹅,应有尽有。家禽满院子跑,嘎嘎乱叫。有时我回家去他们家都左躲右闪很怕鸡、鹅叨人。记得上次去二哥家,大公鸡把我的羽绒服叨了一个大三角口,真是好厉害的。<br> 二嫂心地善良,为人热情。二哥家里盖了大棚,种植蔬菜。春天园子里的蔬菜还没下来,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左邻右舍谁家缺了什么,都去找二嫂,她都毫不吝惜地送给人家,有时甚至让人自己去摘取。她家房前房后有杏树、桃树、樱桃树、梨树,每当果子成熟时,谁想吃了就到她家吃。有时,二嫂摘下让人吃,有的人不惜外,自己到树上摘,吃够了,还要摘下一瓢拿回家给孩子吃。二嫂和邻里关系相处和睦,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p></p><p> 二嫂勤劳能干,庄稼地里是一把好手。生产队没有解散时,她参加队里劳动,处处走在前头,起到了一个好党员的带头作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分田到户,自己家种地。那时,二哥在村里任书记,有时工作忙,顾不上自家,二嫂便成为家中的主力。春天种地,夏天锄地,秋天收割,里里外外一把手,她带领孩子一起干。秋天扒玉米,忙时中午顾不上回家吃饭,便做好干粮或买些食品,休息时在地里吃,剩下时间多干些活。<br> 二嫂在地里是一把好手,在家里也勤劳能干,关心子女。儿子大了,娶妻生子分家另过。二嫂帮着带孙子。孙子从小到大,一直吃住在二嫂家。儿子,媳妇家开超市,店里忙,离不开人,二嫂负责做饭。家里有什么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留给儿孙吃。自己简朴度日,有钱舍不得花。有时儿媳给买了时尚的衣服,她还说“买这个干啥,我也穿不出。”她一辈子勤劳肯干,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只会干活,不会花钱。儿媳都说:“这个婆婆真是太好了,啥说没有。”她重病在身,到了后期,还坚持做饭,减轻儿女的负担。她把自己的爱全部给了儿女。真是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的。<br> 二哥二嫂家年年养猪,杀年猪。每当杀年猪时,他们都忘不了给在城里的兄弟姊妹割上一刀肉,让孩子送到各家。侄儿侄女回到家乡,他们都忘不了到菜园和大棚里挑最好的菜割下来,捆好给带回家。有时,大家不要,他们就会说:“拿着吧,这是自家种的,没上化肥、农药的绿色食品,无毒,好吃。”每年春天养鸡、养鸭,过年杀死退净毛送给各家,让大家品尝农家的味道。这些事都让我们永记在心,难以忘怀。<br> 二嫂患病十余年,她与病魔斗争了十余年。她得的是血液病,造血功能不行。开始,侄儿把她接到沈阳大医院治疗,但也没什么好办法,只是输血、止血,开一些药维持。后来,输血也不管用了,输血小板,但也不见效,只是维持生命。她的病越来越严重,后期,又得了脑血栓,二病相克,医生都不敢下药了。二嫂最初还能做些简单的家务,到最后行走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终于走到最后,离开人世。 <br> 二嫂这一生,辛苦劳作,勤俭持家。她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为人做事,处处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她的好品德让后人传承,亲人怀念。<br>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在这充满思念的清明节,让我们点一支蜡烛,燃一段心香,捎去对逝去亲人的思念。逝去的二嫂啊,愿你在天堂那边一切安好。</p><p><br></p>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5、哭二姐</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我坚强、倔强、固执、苦命的傻二姐,你热爱自己的家乡,你有过自己的追求,你把自己的青春、热血、汗水洒在了家乡的土地上,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你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你的性格,你的性格又决定了你的命运。<br> 苦命的傻二姐,你的倔强、固执,错过了多少姻缘。你一辈子孤独,一个人苦苦奋斗。可你曾想过没有,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习俗,你一个弱小的女子怎能抗得住,风霜雨雪苦又寒。以你的聪明、敏感的个性,对一些冷言冷语只是装聋作哑,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挺起胸膛向前走。你坚强,你倔强。你外表强大,可内心却承受着千钧重压。我的傻二姐呀,你怎么这样的固执,你害了自己一辈子。你把自己的苦深藏心中,不向任何人倾诉。你孤苦伶仃,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你的一生缺少大爱,你的人生不圆满!<br> 苦命的二姐呀,你从小参加劳动,一辈子不怕苦和累,认真肯干,凭自己一双勤劳的双手,撑起了一个家。父母不在了,兄弟姊妹回老家,你那里是一个落脚点,让大家有回家的感觉。尽管你脾气不好,直言直语,有时伤人,但你的心是热的。我多次劝你,批评你改一改。你说,也知道自己脾气不好伤人,但就是改不掉。苦命的二姐呀,你年岁大了,我不想让你孤苦、艰辛地生活下去,多次劝你搬到沈阳来住,可你多次拒绝,认为自己身体还行,能坚持下去。就在你生病的前几天,还在劝你坐国强的车到我家来。可你固执己见,说什么也不来,造成的恶果无法挽回。又是因为你的固执,一点小病不做手术,而丢掉了性命。不值啊!都怪我平时对你的照顾不周,每次回家都来去匆匆,不能多陪陪你,帮你解开心灵的枷锁。我倔强、苦命的傻二姐,你有病挺着不说,直到挺不住了,才去医院。你又说你一辈子没打过针,拒绝手术。等我知道后去医院,力劝你必须手术,保命为主。你总算同意了。可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只能做引流手术,先保命,再做二次手术。可这半个月,你遭受了多大的罪。疼痛一直伴随着你,让你不得有片刻的安宁,靠打止痛针坚持着,与病魔做坚强的斗争。你痛苦的呻吟,撕心裂肺的喊叫,撕扯着亲人的心。大家去医院看你,你说:“谁来了都不问我喝过一滴水,吃过一口饭没。”我说:“二姐呀,不是不关心你,医生的嘱咐:禁水禁食。我们不敢提啊!”可怜的二姐,当你临走的最后一天,我还抱着希望对你说:“二姐,你再坚持一宿,明天早上医生就给你做造影插管,你就可以喝水吃饭了。你一定要坚持住啊!”你坚持着数数:1、2、3——67、68、69……你的声音越来越大。我看你口干舌燥,不让你数。可你还是数着:167、168、169……你的声音渐渐小了,你消耗了体力,终于挺不住了,血压、心律、血氧急速下降。我急忙找来医生,医生用药急救,可血压、心律仍上不来。我大声地呼叫:二姐!二姐!二姐!你睁开眼看看……你紧闭双眼,口吐白沫,渐渐的没有了声音。你面容平静,不知道疼痛了。你的灵魂飞出了肉体。病魔夺走了你的生命。你带着饥饿和疼痛离开了亲人。二姐呀,我没有救回你的生命,我感到深深的自责与无奈!<br> 苦命的二姐,你在疼痛的间隙对我说,这次住院,我享福了。有人给我洗脸、洗手,这是在享受啊!我听着你的话,强忍泪水。这哪是享福啊!这是承受着巨大的疼痛与苦难!你在生命的最后几天,把一生的苦难与痛苦都尝到了。<br> 二姐呀,你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也尝到了亲情。听说你得病住院的消息,大姐、三姐天天打电话询问你的病情。外女晓波、晓涛也寄钱来抢救你的生命。侄儿、侄女、外甥、外女、侄孙都抽出时间到病床前陪护你。人间自有亲情在,你在天堂那边好好护佑他们吧!<br> 苦命的二姐,你热爱家乡,热爱亲人,你懂得感恩。你常对我说亲朋乡邻对你的帮助,晚辈对你的孝敬,表弟表妹对你的关爱,你对自己无以回报感到深深的自责!<br> 二姐,我们兄妹七人,你先走了。你的骨肉化为灰烬,你的灵魂升入天堂。愿天堂没有烦恼,没有饥渴,没有病痛。二姐呀,我们再也见不到你了,愿我们在梦中再相会吧!<br> 字字血,声声泪,难以表达对失去二姐的哀伤。苦命的二姐呀,愿你一路走好!走好!!走好!!!<br> 小妹含泪泣述<br> 二零一八年七月一日<br> (二姐去世三十五天——五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6、怀念二姐</h1><br> 二姐离开我们三十六天了,我每天以泪洗面,悲痛至极。追忆往事,二姐对我的关爱,点点滴滴入心头,二姐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眼前。二姐啊,我好想你啊!<br> 我忘不了,小学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村里成立大食堂,参加劳动的每人发一块大发糕,二姐留下半块带回家给我。我咬一口,又甜又软,认为这是世上最好吃的食品。<br> 我忘不了,上中学时,我在县城读书,二姐给我做的布底鞋,一针针,一线线,缝进了二姐对小妹的深切关爱。<br> 我忘不了,读师范时,二姐买一块黄色的小沙巾装在信封里给我寄到学校。我围在脖子上,美滋滋,乐呵呵!<br> 我忘不了,在蔡牛中学任教时,我家就在学校附近。樱桃下来了,二姐告诉我,樱桃熟了,满树通红,快回家摘吧。我因工作忙,孩子又小,没有时间回去。二姐摘了满满一大饭盒的樱桃送到我家。<br> 我忘不了,农业学大寨,二姐作为村干部代表去大寨参观学习。二姐临行前,摘了一大旅行袋的芸豆送到我家,并告诉我三天后再去摘,熟透了烂在墙上太可惜。<br>我忘不了,我到沈阳工作后,二姐每年都把自己亲手喂的公鸡宰杀后给我带到沈阳。因为鸡太大,我卸成一块块,装在塑料袋里,放在冰箱里冷冻。想吃时,拿出来炖上,美美地吃上一顿。还记得去年回去时,家里还有一只公鸡,二姐执意要杀了给我带回家。我怎能忍心自己带走。二姐说:“鸡太大,我一个人吃不了。”我说:“你不吃我不要。要杀,就炖半只,我带走一半吧。”二姐只好听从我的建议,炖半只,连同二哥家一起吃一顿,剩半只给我带回家。二姐就是这样,一辈子辛勤劳作,勤俭度日,心里装着亲人,唯独没有自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想让二姐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让她到我家来住,度过余生。哪怕是让我亲手给她做一碗面端到她面前,尽小妹一点心意。可这机会没有了,终生的遗憾!<br> 往事连连,浮现在眼前,铭刻在心中,让我永生难忘!<br> 二姐啊,我要把对你的怀念,变成美好的回忆,化悲痛为 力量。愿你在天之灵得到安息吧!<br> 怀念你的小妹<br> 二零一八年七月二日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7、回二嫂</h1><br> 二表哥去世三年整,陪表嫂一家到市纪念林为二表哥下葬,入土为安。听表嫂悲痛欲绝的哭述,悲从心中来。此情此景,赋小诗一首,以表心中的哀悼之情。<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亲人故去三年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墓园相会诉衷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追忆往事泪涟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悲喜交集心潮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昔日幸福不曾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怀爱护暖心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鸿燕传书比翼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地相思苦也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夫妻恩爱日子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幸福生活喜事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儿添福来孙添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伦之乐暖融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降厄运病魔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寻医问药无疗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死离别一瞬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阴阳两隔永不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悲痛欲绝肝肠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地茫茫寻亲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夜思念人憔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悲苦人生独自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在儿孙常相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嘘寒问暖多抚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故人驾鹤天堂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佑子孙家兴旺。</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死离别人间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透人生百事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活继续不虚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强自立度夕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传 说</h1><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活见鬼(荣华口述,刘芳整理)</h1><br> 在王家村,只要一提起“活见鬼”王二,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上至六十开外的老叟村妇,下至十几岁的孩童,人们一提起当年的事,都会嘁嘁喳喳一阵子,然后哈哈一笑走之。<br> 要说起王二“活见鬼”绰号的来历,这还要追溯到解放前夕从张三说起。张三年近四十,家有父母、妻子、儿女,一家六口人,靠几亩薄地为生。张三从小就机灵,又读了几天私塾。平时除了帮助父母经营几亩地外,还爱琢磨点事,看见别人做什么,一学就会,很有悟性。一日,村里来了一伙变戏法卖艺的,张三对此很感兴趣。他一边看一边琢磨。回家后,自己学着做。还别说,他还真学出点门道来。平时闲来无事时,他与同伴一起玩耍时,还能露两手。后来,他听说邻村有一个姓李的老头会杂耍,他硬是软磨硬泡拜人为师学艺。一年下来,他也略通一二。每到农闲时,他便和几个师兄弟一起走街串巷卖杂耍挣几个钱补贴家用,一来二去,便有了点名气。<br> 话说解放前,一年的冬季,张三把家里的活都做完了,便邀几个师兄弟外出卖艺。打算挣几个钱办年货。师兄弟四人,在几个村子里忙活了几天。因为村子小,人口少,也没能挣几个钱。哥几个一商量,还是往人多的大地方去闯一闯,说不定可以多挣几个钱。这一走可就远了。途经铁岭、四平,后来又回到了奉天(沈阳)。那年头兵荒马乱的钱也不好挣。一天下来,去了吃住的,所剩无几。到了腊月二十,眼看就过小年了,哥几个一商量,还是回家过年吧。<br> 一天早晨,天刚放亮,师兄弟四人从奉天启程回家。刚要出城,迎面走来几个国民党兵。这些当兵的背着枪,歪戴着帽子,晃晃悠悠地走过来,一看见张三四人,不问青红皂白,强行搜身,把哥几个身上仅有的一点钱全部抢走,装入自己的腰包。然后又说,他们是共产党探子,要抓起来带走。哥几个一听吓坏了。趁当兵的不注意,撒腿就跑。张三见师兄弟都跑了,也忙转身向城里一个胡同跑去。随后一阵枪响,几个人就跑散了,也不知是死是活。张三在奉天城澡堂子躲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张三到街上看,没有动静。他又在城里转了几圈,也没见师兄弟的影子,只好一个人往家赶路。他一边走一边想,离家两个多月,身上没有一文钱,老婆孩子在家盼着等着呢,过年空手回家也不好意思,不如一路走一路表演,挣几个钱再回家。这样一想,张三也不急着回家了。一路上,张三遇到有人的地方,就一个人表演一些小杂耍、小魔术,遇到好心的人给几个铜板。就这样,一直到大年三十这一天,才急着往家赶。一路紧走,到村口已是前半夜了。王家村,一村分前后两个自然屯。前屯和后屯中间隔着块地,一座桥。张三家住前屯,他来到村头一座小庙前,隐约看见前边有一个人影,急忙赶上前一看,这不是后屯的王二吗?深更半夜的不在家过年,到这干啥?张三拍了一下王二的肩头问道:“爷们,你不在家过年,到这干啥?”这一问,可把王二吓了一跳。原来王二平时就好玩个小牌。今天大年三十,他约了几个人到前屯王顺家玩纸牌来了。可是今晚手气不好,连输几把。几圈下来,手里的钱也没了。一看时间不早了,就说:“不玩了,回家过年接财神去。”王二正低头急着往家走,忽然背后有人拍肩问话。一听声音很熟,回头一看,“这不是张三吗?”他心里咯噔一下,心里说,前几天听人说,张三在奉天被国民党兵乱枪打死了,怎么现在又回来了。这不是活见鬼吗?霎时,他头皮发麻,浑身颤抖。他顾不上回话,吓得“妈呀”一声,撒腿就跑。张三一听,“啥?把我当成鬼了。”他紧追两步,赶上前,一把抓住王二,说:“你说谁是鬼?”王二一听,更害怕了,咕咚一声跪在地上:“大哥,你饶了我吧,我马上回去给你烧纸送钱。”张三不依不饶地说:“你把话说明白。”王二赶忙爬起来,转身就走。由于害怕,他双腿发软,跑也跑不动了。黑灯瞎火的,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好不容易到了家门前,声音颤抖着大叫“开门!”“开门!”他媳妇开门,也吓了一跳。只见王二浑身哆嗦,两眼发直,“扑咚”一声跌倒在家门前。一家人见状,都跑出门,把王二连抬带拽拖到屋里炕上。王二嘴里喊着“鬼来了!”“鬼来了!”连喊几声,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可吓坏了一家人。<br>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再说张三在村边小庙前遇到王二,同他说话,对自己竟喊“鬼来了”,这大过年的真晦气。他心情郁闷,紧走几步到了家门。张三家三间土房,周围砌着石头墙,正南开一道门。张三正想迈步进院,一看大门关着。他推了一下没推开。里边把门划上了。他就拍了一下门,喊着儿子的名字:“栓柱,快开门,我回来了。”家里人因为前几日张三的师兄弟来家送信,把奉天城路遇国民党兵的事说了一遍。师兄弟四人除了张三,其他三人都到家了。只有张三,不知死活。家人听后,都嚎淘大哭,以为张三被乱枪打死了,再也回不来了。别人家都欢欢喜喜准备年货过年,而张三家人愁眉苦脸,悲悲戚戚,哪还有心思过年。这不,家人正商量呢,除夕夜接财神时,烧几张纸,迎张三魂归故里。突然听到张三的叫门声,顿时,全家人吓坏了。张三的儿子哭哭叽叽地说:“爸,我马上给你送钱去,你等着吧!”<br> 家人谁也不敢去开门,都以为张三的鬼魂回家了。张三门外一听气坏了,心想,看来村人和家人都以为我死了,把我当成鬼了。他又“啪、啪”死劲地拍打着门,大声地喊着:“快开门,我回来了。”“快开门,我回来了。”一家人都簌簌作抖,谁也不敢动。敲门声惊动了左邻右舍,都以为张三的鬼魂回来了。谁也不敢出门去接财神了,都把大门划得紧紧的,孩子大人不敢出声。此时,西院的张老汉一家人也被敲门声、喊叫声吓坏了。论辈份,张三管张老汉叫大伯。老爷子七十多岁,一看左邻右舍都害怕,不敢开门,只有自己年岁大。心想豁出去了。他说:“鬼怕火,见火就走。”他让大儿子找来一根木棍,在木棍一头又缠上一些破布条。把布条沾上麻油点着火,就出了大门。张老汉用火光一照,看到张三还在自家门前敲门,他壮着胆子喊了一声:“张三,你认识我吗?”张三回头一看是张老汉,便说:“大伯,我是张三,怎能不认识你呢?”张老汉又接着问:“张三,你不是在奉天吗?你怎么回来的?是飞回来的吗?”张三笑说:“我也没长翅膀,怎么会飞呢?我是走着回来的。”两人一问一答,越说越近乎。张三又把他在奉天卖艺的经历简要述说一遍,张老汉才相信张三没有死,便走到张三家门前帮着叫门。张三儿子一听张老汉的声音,才战战兢兢地出来把门打开。张老汉说:“栓柱,你爹没死,回家过年来了。”正说着,一家人都出来了。一见张三,一家人悲喜交加。张三爹娘一边说:“回来好!”“回来好!”一边往屋里让人。张三又与家人细述事情的来龙去脉,顿释前嫌。又唠了一会儿,张老汉回家不提。这时村里鞭炮齐鸣,家家户户接财神过年了。张三也和儿子到院里放鞭炮。他媳妇与婆婆忙着剁馅、和面、包饺子,全家人也要过一个团圆年。<br> 心病终需心药治,解铃还需系铃人。再说王二除夕夜路上遇见张三以为见着鬼了,吓得精神恍惚,一时清醒一时糊涂。家人好不容易叫醒王二,他睁眼就喊:“张三来了!”“鬼来了!”就这样折腾了一夜,全家不得安宁,年也没过好。第二日,他儿子出村请大夫看病,大夫来了,看过后说:“惊吓过度,精神有些错乱,需吃几副镇静药安神。”大夫开过药方,王二儿子拿着药方出去买药。回来路过张三家门前,正看见张三同村里几个熟人唠嗑。王二儿子过来一说昨天夜间父亲的事,张老汉说:“张三,看来你把王二吓着了。你快去看看王二,把事情说明白,兴许王二能明白过来。”说着,大伙一同去王二家。到了王二家,王二刚好醒过来。他两眼直勾勾地看着张三,刚要叫喊,张三大喝一声:“王二,我是张三,我没死。我不是鬼,我回家过年来了!”王二惊恐地说:“张三,你没死?”张三哈哈大笑,说:“看来你们都以为我死了,是活见鬼了。”接着,张三又把奉天城遇国民党兵,师兄弟怎样逃跑,怎样躲枪及回家的经过细说一遍,王二才稍稍清醒些。之后,大家各自回家不提。王二又吃了几副大夫开的镇静安神药,精神才慢慢好转起来。<br>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每每茶余饭后,人们谈起此事,还不免惊诧一番。村里男女老幼,一见着王二,就指指点点地说“鬼来了”,说完,哈哈大笑。至此,“活见鬼”的绰号也就非王二莫属,一传几十年。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死活人(荣华口述,刘芳整理)</h1><br> 人死了还能复活吗?不能,这是世人都知晓的常理。可是人世间还真有这怪事。人死了三天后竟奇迹般地活过来了。人们对此啧啧称奇,还给那死而复活的人起了个绰号,叫做“死活人”。<br> 那是民国三十五年前的事。在辽河西岸有一个村庄叫红崖大台。村子东头住着一户姜姓人家。现在的主人叫姜世轩。姜家在村里也算一富户,家有二十几亩良田,每年靠出租土地为生。姜家虽然有钱,不愁吃穿,但人丁不旺,据说到姜世轩这辈已三代单传了。他父亲二十岁那年,结婚不到两年,儿子不满周岁,突然身染重病,全家到处求医问药,仍不见效。不到半月,便抛下孤儿寡母,撒手而去。姜世轩的父亲死后,族长几次来家劝他母亲改嫁。但姜夫人坚决不改嫁,死活不从,坚持带儿子过日子。孤儿寡母靠地租维持生活。虽然孤寂,但也不愁吃穿。一年又一年,好不容易姜世轩到了十八岁,姜夫人在邻村为儿子选了一个漂亮的姑娘,娶进家门。添人进口,小日子过得也滋润了。可好景不长,第二年姜世轩外出归来,偶染风寒。家人以为感冒,熬了一碗红糖姜水,发发汗就好了。可汗也发了,仍高烧不退,又请大夫抓药,仍不见效,并整天昏睡不醒。这可急坏了他母亲和媳妇。听说西村有一个跳大神的张寡妇能治病,也请来看了。又是猪头,又是大馒头。屋内香烟缭绕,张寡妇又跳又蹦,嘟嘟囔囔,一阵忙活,最后说:“冲撞了白狐大仙。”钱也没少花,还是不见好。姜世轩整天昏迷不醒,一个月后死去。姜夫人和儿媳一阵大哭,悲悲切切好不哀伤。这时族长带人来了,让把死人抬到木板上停尸。婆媳二人不答应,第三天早上族长又带人让把尸体装入棺材,准备后事。婆媳死活不让,抱着尸体大哭,诉说着几十年的悲苦往事。哭着哭着,姜夫人又说儿子死了,自己也不想活了。儿媳妇也跟着婆婆一样,要死要活的。一家人正哭嚎着,昏天黑地。这时,姜世轩的胳膊动了一下,微微睁开双眼,有气无力地说:“你们别哭了,我没死。”姜夫人和儿媳妇一听此话,忙把他扶起。外人一看,不好了,死人又活了。炸尸了。人们纷纷向外跑去。族人来了,要用黄酒、熏香闷死,再用磨盘压死。婆媳二人爬在姜世轩身上,死活不让。这时,姜世轩说:“我真没死,阎王爷叫错人了。离这五十里外,还有一个大台村,有一个和我同名同姓同月同日生的老先生。是他的阳寿到了。现在阎王爷又把我送回来了。”众人一听,个个惊异。族人派人骑上快马去五十里外的大台村探询虚实。这边人也都撤离了姜家。再说探询的人到大台村一打听,果然有一个老先生叫姜世轩。此人刚刚咽气,家人正忙着料里后事。二人急忙赶回村,向族人回话。姜家至此才消停下来,姜世轩也经过多方治疗,病也逐渐好转。此人至今还活在世上。<br> 世间阴阳相隔,有多少诡谲之事,让人解释不清,真假难辨,以讹传讹。写作此文,全供人们茶余饭后谈笑资料而已。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人间百态</h1><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家有女孩也愁嫁</h1><br> 朋友家的女儿是70后,早已过最佳的婚龄。女孩家境殷实,有房有车。本人也有学历,工作稳定,工资也不低,就是相貌一般。看着别人家的孩子结婚,朋友也很着急,也托人帮忙介绍,看了几个。但总是缘份未到。有时男孩条件一般,女孩没有相中男孩。有时是女孩看中了男孩,男孩又不同意,没有相中女孩的长相。就这样,一直拖到现在,还是没有男朋友。这可急坏了朋友两口子,晚上失眠睡不着觉。我们看着也跟着上火。正是家有女孩也愁嫁。<br> 今日,我和老公去五爱市场购物。我们买了东西往回返。等车的人很多,一连来了两趟车,我们都没上去。第三趟车来时,我们拼命往车上挤,总算上了车,捞着了座。我们刚坐下,车就开了。车上的人很拥挤,声音也很嘈杂。这时,旁边传来一个女孩打电话的声音。开始,我没注意。后来,声音时高时低,断断续续。我侧耳细听,原来是这女孩和老同学在电话里唠家常。电话里传来对方的声音:“年龄不小了,没有研究生就找一个大本吧。差不多就行了。”女孩说:“开始给介绍的大本不看,想找一个研究生。现在连大本都没有了。介绍的一个不如一个。学历一般,工作一般,家境一般,再不想看了。”“前几天有给介绍的两个70后,我一想干脆不看了。每天回到家里,老爸问,老妈逼,亲戚朋友劝。到了单位,同事问,简直要崩溃了。昨日回家,老妈对我说,你再不找对象,我就要疯了。可我也不能随便找一个算了。唉,老妈再逼我,我也要疯了。“电话里传出声音:”你先等一等,孩子哭了。“等对方哄好了孩子,两人接着聊。身边的女孩说:“你说咱班那几个男同学,长相一般,条件一般,可都找到了对象,结了婚,生了子,小日子过得还不错。看来,我是找不到对象了。不过,在单位里,我还不是最大的,还有一个七九年生的呢。”听到这里,我转过身,仔细瞧了一眼身边的女孩,高挑的身材,细眉大眼,虽说算不上美女,但也有几分姿色,看来一般的男孩她是瞧不上眼的。我想,现在的女孩是怎么了?长得丑的嫁不出去,长得俊还是嫁不出去,真是让老爸老妈操心啊!正想着,车到站了,“快下车!”老公一声喊,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急忙下车。车上的女孩电话还在打。 <p></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老了靠谁</h1><br> 近日在网络上看到一则母子二人通信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早年丧夫,她独自一人将儿子养大成人。大学毕业后又送其国外留学。儿子学成后留在国外就业。经过几年的打拼,事业有成。在国外娶妻生子,有房有车,过上了好日子。这位母亲欣慰自豪,苦日子总算熬出了头。眼见到了退休年龄,她决定去国外到儿子家共同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她写信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儿子。她一边变卖家产,一边等待儿子的来信。可等来的却是儿子的一封绝情信。儿子在信中告诉她:“妈妈,看了你的来信,我们全家经过商量决定,不欢迎你来国外与我们共同生活。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写信。我算了一下,这些年你培养我大约花费了两万多元。现在我给你寄去一张卡,卡上金额三万美元,超过了你对我的培养费。你以后也不要再给我来信了。”母亲看到这里,悲痛欲绝。难道这就是自己倾尽一生的心血培养出来的儿子吗?如此绝情,违背常理,哪里还有一点母子之情。这位母亲痛定思痛,也给儿子写了一封回信。信上说:“儿子,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老了靠谁,不靠儿女,靠自己。我决定不再出国与你们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也不再奢求你给我养老送终。我要重新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我要用你寄来的这笔钱周游世界。我这一生很后悔自己做错了一件事,就是不该生了你这样一个不忠不孝的儿子。这也是我给你写的最后一封信。”<p></p><p> 看了这则故事,心中感慨无限。过去常理说:养儿为防老。看来此话已过时。虽然此事是个例,不能以偏概全,但老了靠谁养,这确实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每一位老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br> 乌鸦尚知返哺,羔羊懂得跪乳,何况人乎!且不说国家培养一名大学生花费多少,单是一个家庭父母节衣缩食,含辛茹苦,付出多少心血。学成的精英、才子们,不能忘了报效祖国和父母的养育之恩啊!<br>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不孝为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国人历来提倡育人要先教会做人,再教做事。培养的人要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看来中国的教育确实值得深思!</p><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3、生育二胎,新的矛盾来了</h1><br> 从1978年—2018年,国家计划生育政策30年。一对夫妻一个孩。当年的年轻人响应号召,只生一个,不要二胎,大部分都领取了独生子女证。如今,这些人已年近七十岁了,国家人口也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现在放开二胎政策,鼓励生育二胎。年轻的爸妈开始实施或考虑生育二胎,但新的矛盾也随之而来。<br> 现在的年轻人想要二胎,但精力有限,工作忙,压力大,无暇顾及培育儿女。有的年轻人生了孩子后,都把责任推给父母,靠老人帮助带孩子。现在想要生育二胎,老人年龄大了,力不从心,不想再帮带第二个。这不,朋友的女儿第一胎生了个女儿,现在想再生一个。可城里的姥姥、姥爷说不再给带。只好求助乡下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高兴地从乡下赶来,帮助儿子、儿媳带孩子。可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婆媳矛盾越来越大,影响了家庭的和谐。<br> 老一辈帮助儿女带孩子,存在很多弊端,且不说隔辈人过分宠爱孙辈,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单说婆媳之间的矛盾,就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真是矛盾重重,不可调和。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诸如南方与北方,城市与农村,爷爷、奶奶与姥姥、姥爷,由于生活方式、育儿方法、环境卫生等等的不同,发生了矛盾,产生了碰撞。每天小吵小闹,发展到大吵大闹,弄得家里不得安宁,让人担忧。<br> 但愿这是杞人忧天。国家放开二胎政策鼓励生育二胎,这是一件大好事。它可以平衡人口年龄的比例,提高民族素质,利国利民。<br>年轻的爸爸妈妈,可要积极响应哟。愿我们的国家更加年轻,更加强大。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发挥泱泱大国的实力,促进世界和平的发展。 <h3><font color="#010101">网络图片</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古文鉴赏—神话故事</h1><br><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女娲补天《三海经·海内经》</h1><br> 往古时,四级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已补苍天。断鳖足已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br> 传说 女娲用黄泥仿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社会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 ,被传为中华民族的 伟大母亲。她创造了人类,又勇敢地照顾人类免受天灾,她是被民间广泛而长久崇拜的始祖神。<br> 《女娲补天 》这则神话故事,说的是当人类的踪迹布满大地后,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弄得到处不得安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吃了败仗的共工不服气。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了不周山。不周山山体裂了,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子被撞断了好几根,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塌陷下去,出现了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燃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奔走的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的大灾难。<br> 女娲目睹人类遭受如此巨大的灾难,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定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女娲来到黄河边的天台山,挑选了许多五彩缤纷的石头,把它们放在大熔炉里融化,再用这些融化了的石头把天上的洞补起来。女娲不停地补呀补,九天九夜过去了,天空终于被补好了,大地放晴了,天边出现了五色云霞。据说现在雨过天晴后出现的彩霞,就是当年女娲用五彩石炼成的呢。<br> 天补好了,天空比以前更加灿烂绚丽。女娲欣慰地笑了,可是,她还是不放心,又从东海抓来一只万年的巨龟,斩下它的四足,将它们用作擎天的柱子,分别竖立在大地的东南西北四个角落,支撑住了天地的四方。接着,这位伟大的母亲,又把大量的芦苇烧成灰,填平了地上洪水泛滥的山沟和谷地。就这样,人们终于能够安居乐业地生活了,人类终于摆脱了灾难,大地又出现了祥和欢乐的气氛。 《女娲补天》这则神话故事,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的崇高地位,它歌颂了女娲是人类社会的始祖,它为人类社会的生存解除了大灾难,她的名字被后人永远记在心中。 <h3><font color="#010101">网络图片</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h1><br>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娇,是炎帝之小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br> 女娃是炎帝最疼爱的小女儿,长得纤弱秀气,性格却很倔强。姐妹们都喜欢梳妆打扮,只有她十分喜欢体育,尤其是水上运动。某天清晨,风和日丽,正是出游的好时光,女娃驾着一只小船,在碧波荡漾的东海上漂游。海风微微地吹拂,海浪柔柔地起伏,女娃随着小舟往大海深处漂去。<br> 年轻单纯的女孩,哪里知道世道的险恶,仍陶醉在蓝色的温柔里。霎时间,平静的大海变脸了,微笑的太阳不见了,轻轻地海风变得比刀刃还锐利,软软的海浪变得比铁锤还钢硬。女娃凭着高超的技艺,劈波斩浪,左避右挡,与大海周旋。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大海的浪涛越来越高,女娃的力气越来越弱。夜幕降临了,天地间一片黑暗,星星们闭上了眼睛,不忍目睹惨剧的发生。小船被巨浪碾成了无数碎片,女娃被漩涡吸入了大海的深渊,喧腾的涛声掩盖了女娃的呼救声,她永远不能回去见她慈祥的父亲了。<br>女娃不甘心这样死去。几天过后,一只小鸟在女娃淹死的水域破浪而出。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样子有点像乌鸦,她的名字叫精卫,是女娃不屈的冤魂所化成。<br> 精卫栖身于布满柘木林的发鸠山上。她被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于是她天天从发鸠山衔了小石子或小树枝,展翅高飞,直至东海,把石子或小树枝投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雨雪绵绵,不死鸟精卫飞翔在波涛汹涌、浩瀚无际的大海上空,投下颗颗碎石,根根断枝。她不间断地叫着“精卫”,“精卫”,以激励自己的斗志。她要以弃而不舍的精神,填平东海。<br>东海恼怒了,东海咆哮了,浪涛喧哗,白沫四溅,他露出了雪亮的牙齿嘲笑道:“小鸟,你为什么要把我填平,你为什么恨我这么深?”<br> 天空传来精卫鸟的啼鸣:“因为你夺走了我年轻的生命,因为你还将夺走千千万万的年轻的生命!”<br> “算了吧,小鸟儿。你就是填一千年,一万年,也填不平我呀!”东海用轰隆隆的大笑声来掩饰自己的窘态。<br>“我要填!我要填!我要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地填下去,哪怕填到世界末日,宇宙终结!”不死鸟精卫悲愤地叫着。<br>她就这样飞翔着,从发鸠山至东海,循环往复衔石投石,从不休息。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的大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他们又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br> 精卫弃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和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把区区小鸟与顶天立地的巨人相提并论,热烈赞扬了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战斗精神。这种悲壮之美,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br>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她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石碑,叫作“精卫誓水处”。 <h3><font color="#010101">网络图片</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3、后羿射日 《山海经·海内经》</h1><br> 逮至尧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弈诛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br>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辽阔的东海边,矗立着一棵神树—扶桑。树枝上栖息着十个太阳,他们同是东方天地喾的儿子。他们的母亲是东方天帝的妻子—羲和。羲和常把十个太阳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这棵大树上,每个太阳的中心是只三足鸟。<br> 黎明时分,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十个太阳每天一换,轮流穿越天空,给大地万物带去光明和热量。<br> 那时候,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动物像朋友那样生活在一起。动物们将它们的后代放在窝里,不必担心人会伤害它们。农民把谷物堆放在田野里,不必担心动物会把它们偷走。人们按时作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美满。人和动物已诚相见,互相尊重对方。那时候,人们感恩于太阳给他们带来光明和欢乐。<br> 可是,曾经被夸父追逐受了惊吓,也可能是少年天性爱凑热闹。有一天,十个太阳一齐飞离扶桑,谁也不愿再孤零零地坐妈妈驾驶的蛟龙车子,而是携手在天空中蹦啊跳啊,任意做着好玩的游戏,直到疲倦了,才回汤谷休息。帝喾和羲和虽然也想管教孩子让他们守规矩,但孩子们顽皮成性,全然不睬父母的忠告,第二天依然我行我素。做父母的难免疼爱自己的儿女,即使天帝也不例外。帝喾对这十个不听话的小太阳实在没有办法。<br> 十个太阳一道出来,像十个火团,可害苦了凡界的黎民百姓。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晒枯了庄稼禾苗,甚至连金银铜铁都融化了。<br> 河流干枯了,大海也干涸了,所有的鱼儿因为缺水也死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窃食物。许多人和动物都渴死了。农作物和果树枯萎了,供给人和家畜的食物也断绝了。一些人出门觅食,被太阳的高温活活烤死。凶禽和恶兽也由于环境恶化,食物短缺纷纷从燃烧的森林,沸腾的湖泊里奔逃出来,凭着它们贪婪的本性,到处吞食人们。人们在火海里挣扎着生存。人间帝王尧日日夜夜跪在祭坛上向天上的父母祷告,紧急的呼救声直冲云霄,到达天庭,声声震动着帝喾的耳膜。作为天帝,他再也不能充耳不闻,放任不管了。他命令手下最勇敢最年轻的武将—神射手弈,到下界去消灭横行霸道的禽兽,顺便把小太阳吓回扶桑。弈是个年轻英俊的神箭手,箭发超群,百发百中。他下到凡界,在一间闷热的茅屋里拜会了愁苦的尧。从尧那儿他了解到罪魁祸首是那十个太阳。老百姓都在痛骂:“狠毒的太阳啊,你什么时候才能毁灭呢?我们愿意与你同归于尽。”<br> 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中,弈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弈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弈拉开了万斤力弓弩,搭上了千斤重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个太阳被射落了。弈又拉开弓弩,搭上利剑,“嗡”地一声射去,同时射落两个太阳。这下,天上还有七个太阳,他们瞪着红彤彤的眼睛。弈感到很焦热,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箭。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个太阳。其他的太阳吓得全身颤抖,团团旋转。就这样,弈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阳,无一虚发,射掉了九个太阳。这些太阳接连爆裂,漫天的流火四散飞溅,恰似节日夜空的礼花。又过了一会儿,“啪”“啪”“啪”一阵乱响,整整九只巨大的三足金乌鸦坠落地面,那是太阳精魂的化身。太阳的碎壳流浆都落在了东洋大海,凝结成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的大炭团—沃焦。海水流经沃焦,一下子就蒸发为云气,升腾上天,化作淋雨,又洒入江河。大江小河的水日夜不息,汇聚海洋,永远流不尽,大海也永远不会涨溢。中了箭的九个太阳无法生存下去,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们的光和热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大地越来越暗,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的光。可是,这个剩下的太阳害怕极了,早吓得脸色昏黄在天上摇摇晃晃,慌慌张张,很快就躲进大海里去了。天气明显变暗转凉了。凉风拂面,黑暗袭来,站在祭坛上观看的尧顿时清醒,他见弈再次轻松舒展长长的臂膀,从箭囊中抽出一支羽箭,急忙制止说:“天上如果没有了太阳,大地立刻变成一片黑暗。万物得不到阳光的哺育,毒蛇猛兽到处横行,天下百姓就无法生活下去,就要遭受慢慢长夜的痛苦了。”他们便请求天帝,呼唤第十个太阳出来,让人类万物繁衍下去。<br> 一天早晨,东边的海面上,透射出五彩缤纷的朝霞,接着一轮金灿灿的太阳露出海面来了。人们看到太阳的光辉,高兴得手舞足蹈,齐声欢呼。从此,这个太阳每天从东方的海边升起,挂在天上,温暖着人间,禾苗得以生长,万物得以生存。弈因为射杀太阳,拯救了万物,功劳盖世,被天地封为天将。后来,与仙女嫦娥皆为夫妻,生活的美满幸福。<br> 《弈杀六怪兽》解除了十个太阳毒害人间万物的灾难,弈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去捕猎残害百姓苍生的怪兽。中原地区,以猰窳、封豨等凶残野兽危害最为严重。猰窳本是黄帝统治下的一国诸侯,不幸被贰负和危暗杀了。黄帝怜悯他无辜丧命,请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六神医上昆仑山会诊,研制出不死神药,使他死而复生。猰窳的命是捡回来了,却完全丧失了本性,刚一醒来,就连滚带爬地窜下山,一头扎进弱水,变成一条蛟龙。它长着老虎的利爪,哀嚎的声音如同婴儿的啼哭,但吃起人来异常残忍,眼睛眨都不眨,是一只凶恶暴躁的怪兽。弈深入猰窳的巢穴,仅仅一箭,就让它死了第二回,这一回真是死有余辜。<br> 在中原的桑树林里,还有一头长着尖利的獠牙,力大无比,铁骨铜皮的大野猪—封豨。它横冲直撞,拱毁庄稼、村落,所经过的地方顿时变成一片废墟。弈左一箭右一箭射过去,锋利的箭头刺瞎了封豨的双眼,将它生擒活捉。<br> 接连杀掉猰窳,捕获封豨之后,弈又转战南方,在寿华的广阔原野追赶凿齿。凿齿体形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但它长着一张野兽似的鬼脸。它的杀人利器是突出嘴外的两根五六尺长,形似凿子的牙齿。为了应付弓箭的射杀,它还特地带上一面巨大而坚固的盾牌。然而,它到死也没弄清楚,弈的箭是如何穿透盾牌,扎进它的心窝的。<br> 修蛇盘踞了整个洞庭湖地区。他在湖面掀起巨大的波浪,淹没了无数来往的船只,吞食了很多无辜的平民百姓。它听说神射手弈已到南方,于是事先偷偷潜伏湖底,不再发出任何声音,试图隐藏自己的踪迹。洞庭湖碧波荡漾,金光闪闪,水鸟飞翔,野鸭嬉戏。暂时的平静掩盖了妖蛇的行踪。弈的神奇箭术遇到这种情况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弈毅然舍弃弓箭,手持一把锋利的宝剑,跃入深不可澈的大湖,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滔天的浪中寻觅到了妖蛇踪迹,几剑下去,将修蛇斩为几段。洞庭湖水,<br> 竞被蛇血染红了一半。 <br> 北方,九头怪—九婴,仍在凶水一带喷火吐水。火苗所到之处,万物化为灰烬。洪水流经地区,一片汪洋。东方,巨型鸟—大风,仍然在青丘广阔的原野兴起狂风,摧毁房屋,掀倒树木。弈向东出征,来到青丘广阔的原野,用青丝绳系在弓箭的尾部,一箭射中闪电式飞掠而过的“大风”。那“大风”力量大得惊人,而且善于飞翔。这时还想带着伤逃走。没想到的是弓箭上系着青丝绳,它只能像一只风筝一样被弈收回。 <br> 九头怪九婴自认为有九个脑袋九条命,丝毫不害怕北上讨伐自己的弈。它九个嘴巴一起张开,喷出一道道金色的毒焰,一股股浑浊的口水,交织成一张凶险的水火网,企图将弈困住。弈知道,九婴有九条命,射中一个头,它非但不会死,而且能很快自我愈合。于是弈再次使用连环箭法。九支利箭几乎同一时刻射出,插到了九婴的九颗头上,九婴的九条性命一条也没留下,倒地而亡。<br> 弈上射九日,下除六害,尧和普天下的人民感激不已,颂杨他的歌谣在民间四处传唱。 <h3><font color="#010101">网络图片</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4、大禹治水 《 山海经·海内经》</h1><br> 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效。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足九州。<br> 新生的禹挺立在天地之间,他的光芒照亮了三界。他身上散发出一种奇异的力量:比元气更充沛,比罡气更猛烈,比剑气更锐利,比正气更刚硬。那高高端坐在天国御座的天帝,也被禹的力量所震撼,主动任命他为治理洪水的总指挥。禹效仿曾祖父黄帝,在会稽山会和天下神祇。巨人防风氏迟到,禹责怪他不遵守号令,立即斩首。防风氏身材巨大,被杀后,一节骨头就装满了整辆车子,禹的威权和神力可想而知。<br> 禹率领众神与人面、蛇身、赤发的共工二世开战。共工二世从西方掀腾起洪波,淹没了整个中原大地。禹运起神通,飞掷开山神斧,劈开了群山,使滔滔洪水从山谷间奔涌直下。共工二世力量薄弱,又失去依靠,心生胆怯,逃回了北方封国。禹一路追踪,在昆仑山与共工二世的部将繇狭路相逢。相繇是一条九头巨蛇,人首蟒身。它贪婪残暴,不知满足,常常同时张开九张大嘴,吞尽九座大山的动物,啃光九座大山的植被,使林茂草丰的山岭化作寸草不生的荒丘,造成水土流失。无论何地,被它伸头一抵,张口一吐,即成一片水泽。水泽里的水又苦又辣,人饮用了会丧命,鸟兽蛇虫也不敢靠近。禹运斧如风,顷刻斩落相繇的九颗头颅。九股污血从相繇的断颈内喷涌而出,漫延成血的沼泽,腥臭冲天,五谷不生。禹用泥来赌赛这片血沼,谁知赌赛三次,塌陷三次。禹索性在这地方挖掘一个大池塘,用挖出的泥垒成土墩,替五方之帝修筑了五座祭台。<br> 赶跑了共工二世,诛杀了九头蛇相繇,降服了人脸虎躯,八首八尾八脚的水怪天吴及各路河妖洪魔以后,禹按照山川形势,运用赌赛与疏导相结合的方法,领导人民抵御洪水,重建家园。为了彻底解除洪涝威胁,亲自端土筐,挥䦆头,开掘了三百条大河,三千条支流,以及不计其数的小沟渠,以沟通四夷九州、五湖四海。<br> 洪水平息,大功告成。禹想测量一下大地的面积。他命令手下神将太章、竖亥,一个从东极一步一步量到西极,一个从南极一步一步量到北极,量得的长度都是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br> 禹平治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黎民百姓感谢他,各国诸侯敬佩他。这时候,尧早已辞世,舜也老迈,大家都拥戴禹继承帝业。舜对禹说“完成治水大业是你的大功,谦虚勤奋节俭是你的大德。我褒扬你的大德,赞美你的大功,帝位相继相承的次序应由你接续,你终当晋升为帝。”舜向各国诸侯和人民宣告,由禹摄行天子之政。 <br> 《山海经》是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是原始信仰的集大成者,是中国神话之源,它影响了中华的人文文化。更影响了后世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化。小书中摘取的四则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的解释及征服自然的经验和在实际生活中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br> 小书中摘录几段古文故事,意在让读者了解古代神话的丰富内涵,仅供鉴赏。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 记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早想动笔追忆往事,但因手懒,加之其他因素,迟迟未能动笔。今年春节过后,在亲们的激励下,终于让我拿起笔,开启记忆的闸门,逝去的岁月和悠悠往事,就像小河的流水一样涓涓流淌。一张张熟悉的面容和一件件感人的事迹就像电影似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让我欲罢不能。我不用构思,也不加修饰,用我拙笨的笔去记录和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意在给自己和后人留下一点点记忆和回味。 <br> 小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表嫂蒋玉华和老同志<br>老朋友赵宝石的鼎立相助,在此深表谢意! <br> 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加之仓促成书,书中难免有纰漏,望亲们给予谅解和指正。 <br><br> 刘 芳 <br><br> 二零一九年三月于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