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以来,至今时光己过去了近30年,前苏联社会主义主义阵营分崩瓦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复存在,各加盟共和国走向独立,建立了主权的国家,成为联合国组织的成员国。俄罗斯在独立之初,经济不景气,市场萧条,商品匮乏,财政短缺,包括国防预算不足和军费开支锐减,入不敷出,军需物资供应得不到保障,因此,俄罗斯军事规模大幅压缩,编制削减,军队裁员,整个国家处于经济萧条,政治动乱状态,深陷危机之中,国家与社会经历着磨难与“阵痛”。治纲理政方可走出困境,万事有待百废复兴。</h1><h3><br></h3> <h1> 当时苏军废弃了国内的许多军事设施,武器装备被拆除,大批军人被转业复员“解甲归田”,家属也遣返原籍。然而,在距首都莫斯科九千公里之外的远东地区的一个遥远的被早己遗弃的军事基地内,却居住着唯一的前苏军”留守”老兵亚历山大.库兹湼佐夫。这位现年61岁的电气工程师,遗世绝俗,孤身独影,”留守”在空旷凌乱、荒无人烟的基地里,陪伴他的除了西伯利亚严寒和风雪之外,唯独仅有亚历山大饲养的小宠物,一只小猫与他朝夕相处,终曰相伴和相依为命。对这名老兵说来说,外面的世界既显得有些无情与冷酷,又透现几分的凄凉和悲惨。</h1> <h1> 虽然时至今日,但在亚历山大的心目和潜意识中,时间的摆钟似乎仍定格在30年前,生活仿佛还停留在昨天。当年,他受命到位于太平洋之滨的普利什坦海军基地,成为一名工程师。刚滿31岁的他,正处风华正茂.意气奋发和精力旺盛的年龄,本可以用自己的专业和技能,干一番事业,做出成就并有所作为。然而,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人生无常,难以让人捉摸,随着苏联的解体,改变了亚历.山大的未来人生轨迹,使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根本转折。</h1> <h1> 亚历山大所服役的基地,位于远东海参崴东北90公里处,当时隶属于苏联太平洋舰队。海参崴现今仍然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是俄罗斯濒临太平洋的出海口和边陲军事重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是苏联军队的顶盛阶段,曾经拥有一支500万人的军队,其人数堪称世界第一,无人能敌。其军队的装备和规模与美国不分伯仲,足以与之相抗衡。在冷战时期,苏军在海参崴周边,部署了包括明斯克号航母和核动力巡洋舰,潜艇在内的大批舰艇和战机。亚历山大所在的基地被界定为军事禁区,警卫森严,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常驻有1000多名海军战勤人员,负责维护和保障海军空中侦察机和轰炸机的正常起降和飞行。在基地內,盖有多幢五层公寓家属楼,官兵及其家属就居住在公寓內,后勤供应有充分的保障,其它的生活设施也一应俱全。</h1> <h1> 1992年,随着国家解体和大规模裁军,普利什坦基地也纳入俄国防部裁撤名册之列,大批官兵被复员转业,撤离基地,“告老还乡”,携同家眷举家迁回内地。国家发生的突如其来的变故,一度致使官兵们感到迷惑和茫然,甚至无知所措。基地的搬迁显得如此的匆忙、慌乱和无秩序,以至于很多家居物品都来不及运走而直接被丢弃在居所内。</h1> <h1> 对亚历山大来说,在混乱与动荡时期,颇感迷茫和困惑,在其人生的十字路口,同样面临去留的抉择。当时,他的妻子刚刚病逝,也未曾生育,孤身一人。如果随波逐流,迁移外乡定居,当时生活成本高企,货币严重贬值,工作、住房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生活必然是拮据和捉襟见肘。在经过反复和综合考量之后,成了鳏夫的他毅然决定继续留在基地,他以为这样至少解决了住房问题,也不用像迁居内地那样为寻找住所和房租而犯愁和烦恼,也不必为未来的生计而忐忑纠结。然而,亚历山大在迷茫和傍偟之中所作的这个选择,注定了他将在孤独与无奈、凄凉与贫困中度过下半辈子的漫长人生,并与之相伴一生。</h1> <h1> 起初,在大规模撤迁之后,还零星地有一些滞留人员散居在基地的公寓楼内。他们大多是像亚历山大那样的孤男寡女,然而基地在关闭之后,曾经的军事禁区己无人管理和值守,在空旷和荒野的情景下,周边城镇的不法之徒,窥觎上了家属楼内军人们遗留的居家用品,大肆偷盗,起先只是偷偷摸摸地搬走室内的家俱和生活用品,行为还略显“文明”、“拘谨”,到后来则变得胆大妄为,愈加肆无忌弹,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拆走了门窗,切割水管、钢筋和楼梯的扶手,堂堂而皇之地开着卡车实旋野蛮的抢掠。整个基地除空楼之外,被洗劫一空,犹如美国电影《行尸走肉》中的废土一般。</h1> <h1> 在缺水断电的状态下,原先残存的邻居选择了放弃留守,先后离去,最后只剩本文的主人公独自一人。二十多年来,无论寒冬腊月,还是酷暑三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亚历山大都蜗居在遗存的一座公寓的单间内,靠收集冰雪和雨水作为饮用和洗浴的生活用水,用木柴炉生灶和取暧,一只小猫陪伴他左右,度过漫漫和无数个黑夜和白昼。还好,基地上残存有小型的图书馆,藏有2000余本画册和书籍,所幸未曾遭到窃贼惦记,保存完好,这么多年来,看书成了留守老兵打发时光的主要消遣、精神上的享受,在阅读之余,心灵和思绪得到一定的慰籍和缓释。对这些书的内容,亚历山大早己是滾瓜烂熟,铭记于心了,</h1> <h1> 如今,这座昔日热闹和充满生活气息的基地早己是人去楼空,似如鬼城,往曰的喧嚣与忙碌早己消声匿迹,更不见儿童们在楼前玩耍嬉闹的身影,着实让人唏嘘不已,万分感叹。这些从侧面佐证和应验了苏联解体对国家、社会及普通民众的生活造成的“灾难性”的后果以及心灵和精神上的创伤。</h1> <h1> 最后,留守老兵的传奇经历被外界得知后,通过传媒在互联网上迅速传遍了整个俄罗斯,网友给他起了“俄国最后的莫西干人”的绰号(注:“最后的莫西干人”称呼取自于美国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于1992年发行的电影片名,喻指居住在北美哈德逊河流域、以传统的狩猎生活方式为主的印地安人)。很多热心的民众为这位还生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苏军士兵提供各种帮助,送来了食品、衣服等生活必需品,还为他做了体检。但最让亚历山大感到欣慰和惊喜的是,与外界众多网友的聊天和交流,为他打破和消除了往日的孤独与寂寞。在互联网聊天时,他告诉网友,他的猫刚刚产下了三只小猫,使他兴奋不巳。</h1> <h1> 亚历山大在这座恰似鬼城的基地内,绝世遗俗、离群索居生活了20多年,这对他来说,这种梄息方式早己习以为常,也不以为然。然而,外面的世界,在近3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俄罗斯社会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就在距他所居之地90公里外的海参崴,城市的面貌和环境也是今非昔别,与30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城市愈趋走向国际化,与世界接轨,成为俄罗斯著名的的旅游度假胜地。如果“留守”老兵得知这个情况,不知作何感想,是否会为当年的选择而后悔和懊恼,是不是会考虑结束过去离群索居、与世隔绝的独居生活,“重返人间”,回归尘世,像地球上的普通人一样,过上正常生活。我想,何去何从,这个决定还是应该由亚洲历山大、库兹湼佐夫自己来作出,旁人是无法越俎代疱、妄加干涉的。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只能顺其自然和顺势而为,有时候,人往往处于执著与徬徨、坚守与舍弃之间作出抉择。但有一点是不可置疑的,那就是找到适应自己的才是最好的!</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