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两片瑶,瑶乡特有的圩日文化。据北京润艺摄影旅游介绍,瑶族是一个风情特殊的民族,妇女们至今仍保留著原始、古朴、粗犷、狂野的远古遗风,最为突出的是她们几乎一年四季“衣不蔽体”,下身穿百皱裙、没有内裤,上身穿两片衣,前后各搭一块布,没有乳罩和内衣,两只手臂只要一抬起或者摆动,高耸的乳房就会全部显现在人们的视野。奇怪的是,她们并没有哪怕一点一滴的羞怯感,别人即使盯着乳房看,她们也只觉得与看脸部、手臂、小腿一样的无所谓。这种异样的装束和心态,被誉为原始母系氏族社会遗存的活化石。我在两片瑶拍摄一下午,只见古老的房屋,和穿着现代服饰的瑶族居民,而没见到上述的描述的瑶族妇女。我不遗憾,也不奇怪,这说明,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瑶族人民也是与时俱进的。</h3> <h3> 靖西旧州绣球。原为壮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由于其结构独特、选料考究,且全部以手工精工制作,小巧玲珑,色彩鲜艳,有口皆碑,如今也被人们当作馈赠亲友之礼品。我在村子内,不仅拍摄了很多的绣球人,还给小外甥女,买了几个绣球。摄友们开玩笑说:可不要让你外甥女乱扔绣球啊!</h3> <h3> 德天跨国大瀑布。瀑布横跨中国越南两个国家,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的跨国瀑布。仰望大瀑布磅礴壮观的气势,不由想起了叶圣陶写的《瀑布》:</h3><h3>还没看见瀑布,</h3><h3>先听见瀑布的声音,</h3><h3>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h3><h3>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h3><h3>山路忽然一转,</h3><h3>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h3><h3>这般景象没法比喻,</h3><h3>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h3><h3>站在瀑布脚下仰望,</h3><h3>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h3><h3>时时来一阵风,</h3><h3>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h3> <h3> 明仕田园。这里是新中国成立55周年《祖国边陲风光》特种邮票80分的取景地,影视作品《牛郎织女》、《酒是故乡醇》、《天涯侠医》以及《草本药王》外景拍摄地,方圆20公里的景区山清水秀,山环水绕,素有小桂林之称。</h3> <h3> </h3> <h3> 簕山古渔村。村前为一片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浅海沙滩,村民收入来源主要是养殖和捕捞沙虫、牡蛎、青蟹、文哈、对虾等海产品。</h3> <h3> 京族虾灯。虾灯是广西防城港市京族渔民至今仍保留的传统渔作方式,每天临近傍晚的时候,渔民在虾塘点亮虾灯,开始诱捕海虾,虾笼里的上方点上油灯,诱虾入笼而捕之。为了方便划船收笼捕虾,这些虾笼在河面上排成了很漂亮的阵列。夜幕下,固定虾笼的竹竿,透亮的虾笼,静静流淌的河水,一起构成了一副静谧而独特的画卷</h3> <h3> 京族高跷捕鱼。这种类似杂技表演的捕鱼法,让人大开眼界。随着现代化捕鱼作业的发展,高跷捕鱼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在只有很少人还会这项传统技艺。面对即将消失的民俗传统,我们应当怀着深深的虔敬,用镜头和文字把它们如实记录下来,并唤起更多人的文化保护意识。</h3> <h3> 京族渔民耙螺、挖沙虫。这是我们这次广西游的最后一拍。我望着渔民们劳作的身影,嘴里哼起了电影《刘三姐》的主题歌:</h3><h3> 唱山歌来</h3><h3> 唱山歌来 </h3><h3>嗨 </h3><h3>这边唱来 那边和 </h3><h3>山歌好比春江水</h3><h3> 嗨 </h3><h3>不怕滩险弯又多 喽 弯又多 多…</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