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平的艺术世界

平生行

<h3>  当我在圪埚村巷道里见到她,眼前一亮:“去平大姐!”</h3><h3> 虽然都生活在圪埚村一公里的方圆内,我和去平大姐却有五个月多没见面了。6月初,兴县文联与杏花岭文联合办的“蔚汾墨韵”展在北坡举行,专门开辟了她的作品展馆,我去参观,第一次大饱剪纸的眼福。</h3> <h3>  剪纸是门易学但却难精艺术,去平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艺术的直觉,形成个人浑厚、纯洁、谐趣的风格。那次见面,我们打开了不少剪纸的话题,却没能再叙。</h3><h3> 这个周末,当我攀上之形坡道,走进张家小院和去平工作室后,又可以接上剪纸的话题了。去平剪纸的每一件作品每一个品类,在去平的世界,都有来路和故事。需要的是倾听。 </h3><h3> 因为我工作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我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h3><h3> 十年前,中国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乃幸甚,或为不幸。剪纸距离我们的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了。</h3><h3> 有人说,剪纸最早见于匈奴人的生活,民族大融合的南北朝时期南传。可谓古老的艺术形式,可是剪纸材料不易保存,以故,难有作品传于后世。唐人杜甫诗曰“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 暖光透过纸窗,窗花的剪影简直是杜甫世界里的图腾。李商隐诗曰“楼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看来剪纸已是唐朝三晋大地的代表性民间艺术。 </h3><h3> 我们认为只有当艺术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的时候,艺术才是鲜活的,艺术的价值才能发挥到最大,因为它能提升普罗大众的精神生活水平。这若要举例说明,去平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h3><h3> 她出生初长于岚漪河边的瓦塘,因为家庭的残缺,没能读完小学。出嫁到黄河畔彰和墕,丈夫四十不到就离世,她靠着广种薄收的土地收入维持了一家六口人的生活,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出大学校门。来到蔚汾河岸的张家圪埚后,她重组了家庭,做餐饮,当志愿者,做剪纸教师,发表作品,参与县内外文化活动,成为非遗传承人。虽然已是耳顺之年,但是走出艰难困苦的她感觉越来越年轻了。眼前的她,谁敢相信这是步入老年群体的人。她说“我剪的花草树木,面塑的马牛羊猫,它们能带给我快乐。”“我本名李翠平,户口本里弄成了‘去平’,大半辈子不平顺,就看后面的小半辈子了。”她笑着说。<br></h3> <h3> 交谈中,我纠正她,不能再说自己没文化,只能说是没文凭,剪纸就是文化。</h3><h3> 去平老师是位有故事的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