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梦魂牵绕的地方

北极星老人

<h3>中山大道对于我来说,是即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许多的门面完全面貌全非,只有东来顺饭店的绿色洋葱头样的清真圆顶依旧还是原来的模样 ,隔壁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几乎就认不出来了,好在紧挨着的民众乐园还是原来的模样。世事沧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变是必然,不变就没有发展。</h3> <h3>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过去是非常有名的 ,老武汉的烟民都抽过南洋烟厂的“双喜”、“飞船”、“长城”、“大联珠”等卷烟,一时间曾使“洋烟”在市场竞争中受挫。但经过时代的变迁,最终只有红双喜香烟站住了脚,并流传至今。</h3> <h3>民众乐园是老武汉人消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每天场内你方唱罢我登场,只要你带足干粮和水,从早到晚可以看个够,小时候我经常牵着大人的衣服混进场內,楼上楼下到处串,看完郭玉坤的猴戏大闹天空,出了京剧院又跑到杂技厅里看夏菊花顶碗的绝技,整天就泡在乐园里尽情享受艺术的熏陶。</h3> <h3>随着时代的进步,传媒事业的日新月异,各种艺术媒体对于传统戏剧冲击是非常巨大的,现在人们一机在手,天长地久,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听什么就听什么,这样实时的演出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尽头。话又说回来 ,过去那种娱乐方式还是有许多的优势,特别是那种氛围和人气特别地让人怀念。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种娱乐场所就会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本应如此,这才是生活的本色。</h3> <h3>看着对面的门面,冷冷清清地,过去摩肩接踵,人来人往的喧闹氛围荡然无存,我也不明白,好好的一条举世闻名的商业街,怎么会冷落成这副模样?</h3> <h3>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 ,可见武汉是多么地大。慢慢前行不一会就看见水塔,记得小时候水塔是汉口最高的建筑,现在的水塔和周围的建筑相比显得那么地无奈。</h3> <h3>原来的花楼街完全没有踪影,全被一群高楼大厦所取而代之,完全失去了老武汉的市井气息,一言以蔽之,就是没有地方特色,也就是说完全失去了武汉的文化气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很快,但是在建设城市方面,很少在尊重本土文化方面做文章,千篇一律高楼大厦,没有特色,走到哪里都是一个样,没有根基。</h3> <h3>江汉路是全国最长的商业步行街,开街以来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 不知什么原因渐渐地冷落下来,我曾多次去江汉路,每次都是稀稀拉拉的几个人,非常地冷清。对于冠生园我记忆十分深刻 ,原先楼上有个餐馆,菜十分地好吃,现在没有了。估计这些有影响的店铺从这里迁走,同时也带走了这里的繁荣。</h3> <h3>提起武汉的小吃那是真的叫多,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的汤包、福庆何的牛肉米粉、德润福的烧麦…。为了寻找儿是的记忆,从汉阳乘地铁转车到吉庆街,找到老通城豆皮和四季美汤包 ,价钱不低但是吃过以后让人大失所望。过去味道的影子完全没有了。于是乎想起鲁迅先生笔下“风波”中九斤老太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我时常在想现在的人为什么做事没有前人那么敬业?以小见大,的确是一个大问题。</h3> <h3>我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为来”,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自然而然地要寻找儿时的记忆,哪知世事无常,变化太快,许多以前熟悉的地方,现在摸不清东南西北了,尤其是从大智门出地铁口,就不知道中山大道往哪里走,并不是我不认得路,而是修了长江隧道后,周围的老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了,没有地标性建筑迷路也很正常。</h3> <h3>这次回来时间可能是我离开武汉50多年以来最长的一次,有机会到处走走看看,最大的体会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祖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武汉市城市规模比原来不知大了多少倍。武汉越来越好,市民的精神文明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早几年上车没人让座,开口骂人的脏话不绝于耳,现在变了,变文明了,变好了,变美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