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质疑问难 </font> </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金色的鱼钩》</h3><h3> •支玉恒</h3><h3> 学生①:我们前面学的课文《钓鱼》中说,钓鱼要看鱼竿浮子的动静。一开始浮子动了几下,是鱼来试探,不能提竿,因为鱼还没有呑钩。而本课为什么浮子刚动了一下,战士赶紧提竿,而鱼就钩上来了?两篇课文怎么说的不一样?</h3><h3> 教师:同学们能回答吗?</h3><h3> 学生②:《钓鱼》那一课的小河里经常有人钓鱼,鱼都学“精”了,草地上从来没有人钓过鱼,鱼没有经验,有点傻。</h3><h3> 学生③:那一课钓的是鲫鱼和鲤鱼,而这一课钓的是小猫鱼,鱼的习性不一样。有的直接就吞钩。</h3><h3> 学生④:那条是小河,水多还在流,这课是草地里的小水坑,环境不一样。</h3><h3> 教师:我问你们,《钓鱼》一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h3><h3> 学生⑤:写阿成是钓鱼能手。</h3><h3> 教师:对。所以阿成钓鱼的经验和能力就是表现中心的主要内容,需要详写。而本课写钓鱼是为了表现战友抢救老班长的急切心情,至于鱼儿怎样吞钩就不需要多做描述了。</h3><h3>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大家要记住,作文时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材料就要写详细一些,不重要的可以略写甚至不写。</h3><h3> 学生⑥:课文说,战士们在草地上“挨了一天又一天”,换成“过了一天又一天”行不行?</h3><h3> 教师:你说行不行?</h3><h3> 学生⑥:行。教师:为什么?</h3><h3> 学生:因为两句话意思一样。</h3><h3> 教师:那么我说,你在学校学习,挨了一天又一天,行不行?</h3><h3> 学生⑥:不行。</h3><h3> 教师:为什么又不行了?</h3><h3> 学生⑥:这样说好像学校里的生活有不舒服,很难忍受一样。</h3><h3> 教师:对。“挨”和“过”在这里表面的意思差不多,但它们的感情色彩不一样。“挨”表达了艰难的感受。</h3><h3> 学生⑦:换成熬了一天又一天行不行?</h3> <h3> 学生⑦:换成熬了一天又一天行不行?教师:你的意见呢?<br></h3><h3> 学生⑦:我认为可以。两句话都有表示很艰难的意思。</h3><h3> 教师:好。我再问你,如果把课文改成这样:老班长他们在草地上“熬了一天又一天”,行吗?</h3><h3> 学生⑦:也不行。</h3><h3> 教师:为什么也不行?</h3><h3> 学生⑦:这样说好像老班长他们很苦恼,很烦,很不情愿的样子。</h3><h3> 教师:对。虽然“挨”和“熬”都表达一种艰难的情况,但是“熬”却另有一种内心的无奈和被迫的含义。</h3><h3> 由这个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写文章时遣词造句是很讲究的。我们今后在写作文时,一定要努力练就这种字斟句酌本事。</h3><h3> 学生⑧:课文71页最后一行,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这个</h3><h3>“说”字后面是老班长说的话,为什么不用冒号而用逗号?</h3><h3> 教师:你刚读的“他抬起头”前面还有一句引号中的话,“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加上老班长后面说的话,这是文章中写人物语言的一种方式,就是一段话分前后两句来说,中间写明说话的人。我们顺便复习一下写人物语言常用的三种方式和它们怎样使用标点符号。</h3><h3> (下面结合板书复习讲解如下)</h3><h3> a. xxx说:“……………。”</h3><h3> b. “…………。”xxx说,“………。”</h3><h3> c. “……………。”xxx说。</h3><h3> 并告诉学生上面提问中的是 b</h3><h3> </h3> <h3> 1980年10月11日</h3><h3> ——图文选自支玉恒先生朋友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