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10月,正值秋高气爽、山花烂漫的中秋时节,我和曹宏、高源、孙力争一行四人,来到了晋察冀边区首府——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来参观《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寻访革命先辈的遗踪。</h3> <h3>这是城南庄新建的“元帅街”。我小的时候,这儿是一片沙滩,每到雨季,山洪爆发,这里就会变成一条滔滔大河。如今,这儿成了一条繁华的街道。</h3> <h3>标志牌上,箭头指向了革命纪念馆</h3> <h3>站在街头,可以看到远处太行山顶上一轮蓬勃欲出的红日。这让人不由自主地会想起《太行山上》里的歌词“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会联想到当年“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壮烈场面。</h3> <h3>淙淙的胭脂河从村前流过。50多年前,我曾在这条河里抓鱼,玩水,洗衣服。在岸边沙滩上逮蚂蚱,捉知了(liao)。</h3> <h3>如今,胭脂河水已不那么清澈。过度的开发,让河水变得浑浊。干旱少雨使原本宽阔的水面变成了窄窄的小溪。看来,环境治理任重道远。</h3> <h3>站在河边合个影。从右至左:高源、曹宏、马玉萍。</h3> <h3>和曹宏合个影,沾一点儿毛家的豪气。</h3> <h3>回到家乡,由内向外地透着开心!</h3> <h3>坐在胭脂河畔的沙滩上,脑子里是满满的儿时记忆。72年前,我的身为解放军干部的父亲母亲,他们因战争需要,在我出生7天时,把我送给了这里的老乡,我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7岁,和这条河结下了不解之缘。是这里的人民养育了我,是这片土地滋润了我,才使我长大成人。我17岁离开这里,至今已55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再次回到胭脂河边,依然会感觉格外的亲切。</h3> <h3>这就是“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h3> <h3>当年毛主席亲笔题词“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h3> <h3>70年大庆的欢乐气氛余温尚在。</h3> <h3>纪念馆前繁花似锦,巨幅的国旗造型蔚为壮观。</h3> <h3>在纪念馆前合影留念。从右至左:高源、曹宏、孙力争、马玉萍。</h3> <h3>右1和左1是纪念馆的工作人员。</h3> <h3>纪念馆大厅的雕塑</h3> <h3>展室图片:1937年11月,聂荣臻司令员率领八路军115师的一部进入阜平。</h3> <h3>创建了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h3> <h3>聂荣臻在阜平坐镇十年,指挥了华北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h3> <h3>展室图片:解说员在讲解当年抗战的故事。</h3> <h3>展室图片:创建根据地</h3> <h3>展室图片:初创时期</h3> <h3>展室图片:抗战时期的阜平县城门楼。</h3> <h3>展室图片:当年的军区主要领导人。</h3> <h3>展室图片:1948年春季,毛主席来到阜平城南庄,在此规划了建立新中国的蓝图。图为毛主席在进入阜平的途中。</h3> <h3>展室图片:毛主席在发表演讲</h3> <h3>展室图片:著名的城南庄会议</h3> <h3>这个小院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是当年晋察冀军区机关办公的地方。1948年毛主席带领中央机关来到阜平,也住在这里。</h3> <h3>院内共有三排房屋。1948年春季,毛主席来到城南庄,就住在最后一排左边第一间的屋子里,共住了36天。是年5月的一天,国民党的飞机轰炸了这所房子,幸亏工作人员及时让毛主席转移到房后的防空洞内,才躲过一劫。随后,毛主席转移到了距此5公里的花山村,10天后,移师西柏坡。图中槐树下白色标牌处就是炸弹落地的地方。</h3> <h3>毛主席宿办室</h3> <h3>毛主席工作之余会走出院子,走进村子,和老百姓交谈,聊天,体察民情。</h3> <h3>周恩来宿办室</h3> <h3>任弼时宿办室</h3> <h3>聂荣臻宿办室</h3> <h3>赵尔陆宿办室</h3> <h3>胡乔木、陆定一、叶子龙住室</h3> <h3>曹宏站在作战室前,似乎看到了当年父母在此战斗的身影。1948年,他的父亲曹全夫曾在作战室工作。他的母亲毛远志(毛泽民之女)也在城南庄,而他则正在母腹中。转眼70多年过去了,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飞逝。</h3> <h3>曹宏和高源在作战室聆听解说讲解当年的故事。</h3> <h3>在毛主席住室前留个影。从右至左:</h3><h3>曹宏、高源、马玉萍、孙力争。</h3> <h3>屋后山上的防空洞,它有数百米长,一直通往山梁背面的山沟里。敌机轰炸时,毛主席就隐蔽在这里。</h3> <h3>大家钻过山洞,从另一个出口出来了。</h3> <h3>孙力争老师站在纪念馆后面的山岗上举目远眺。</h3> <h3>来到花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主席在花山推碾子的巨幅画像。城南庄被国民党飞机轰炸之后,毛主席紧急转移到了花山。花山距离城南庄约4公里,这里沟深林密,便于隐蔽。毛主席在花山居住了10天,然后移师西柏坡。毛主席在这里留下了很多亲民爱民的美丽故事,一直流传至今。</h3> <h3>走进毛主席的住室。门口站立者是房东张文同。他的父亲张冀新是本村一位小学教师。在一次放学的路上,遇到了正在散步的毛主席。毛主席和他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并嘱咐他要教好学生,培养好下一代。</h3> <h3>张文同讲述当年他的父亲张冀新和毛主席相遇时的情景。</h3> <h3>张文同在朗读他亲笔写的歌颂毛主席的诗歌。</h3> <h3>张文同(左1)在讲述当年推碾子的故事。</h3> <h3>张文同讲述毛主席当年让警卫员帮助他母亲推碾子的情景。</h3> <h3>曹宏和房东在推碾子。</h3> <h3>使劲儿推!</h3> <h3>高源:俺也来试试一把!</h3> <h3>推不动!</h3> <h3>一看就是在摆样子。</h3> <h3>干脆坐这儿歇会儿!</h3> <h3>我们来到了距城南庄2.5公里的易家庄。这儿是四十年代刘澜涛和彭真住过的院子。房屋已破旧不堪。</h3> <h3>这间屋子或许是当年军委二局办公的地方。</h3> <h3>阜平县八一希望小学。</h3> <h3>这所学校原来叫“城南庄完小”,她是我的母校,50年代,我曾在这里读完了6年小学。这里曾经是北京八一中学的发祥地。如今,北京八一中学和她建立了手拉手帮扶关系,并改名为“八一希望小学”。</h3> <h3>校园已旧貌换新颜,漂亮的教学大楼,取代了简陋的土坯屋子。</h3> <h3>校训“发扬革命传统 托举发展希望”激励着教师和孩子们努力地奋进。</h3> <h3>把孩子送进这所小学读书,成为当地家长们的最大心愿。</h3> <h3>忙里偷闲,转了一下城南庄的老街。老街的门面也比过去整齐多了,富起来的人们日子好过了。</h3> <h3>小小村卫生室方便人们小灾小病的医治。</h3> <h3>这所老房子曾是我的发小栗桂琴的家。</h3> <h3>这是燕虎子家开的浴室。</h3> <h3>老街中段的南侧的菜地,建起了一排高楼。</h3> <h3>住在城南庄周围的深山沟里的人家将被安置在这些高楼里居住,为的是孩子的教育和脱贫。</h3> <h3>高楼仍在施工中,入住尚待时日。</h3> <h3>这是进入我家的夹道。</h3> <h3>这就是我的家。我从小跟着我的爹(养父),在这个院子里生活了17年。不过,那时候的房子可没这么好,那是土坯的。现在已经翻建,由弟弟小三儿住着。</h3> <h3>红红的油漆大门,看上去很气派。当地农民的房子都是这种样式。</h3> <h3>在家门口留个影吧!</h3> <h3>这个小棚子曾是我爹打铁的炉棚,现在是弟弟家的面包车的车库。它的变迁,展示着人们生活改善的幅度。</h3> <h3>出门向东,是我上小学必走的小路,过去是泥泞的土路,现在已用水泥硬化。那条路上布满我童年的足迹。</h3> <h3>出门向西,是我少年时代上中学常走的路,也比过去平整多了,</h3> <h3>走进小院,首先看到的是西屋。</h3> <h3>然后是一排北屋。</h3> <h3>来了尊贵的客人,弟弟热情的迎进家门。</h3> <h3>弟媳妇张罗了一桌丰盛的农家饭。</h3> <h3>和弟弟一家人合影。</h3> <h3>再来一张。</h3> <h3>农村的文化生活也异彩纷呈,我们到来的当天晚上,还赶上了国庆文艺演出的最后一场。图为舞蹈“大红枣儿甜又香”一幕。</h3> <h3>就要离开的那天,适逢城南庄大集,大家决定赶完集再走。</h3> <h3>卖山货的大爷大娘们。</h3> <h3>高源像不像咱农家的闺女?</h3> <h3>体验一下乡村味道</h3> <h3>咱也来感受一下!</h3> <h3>赶集时遇到了乡亲们。</h3> <h3>看见你们格外亲!</h3> <h3>合影留念</h3> <h3>这串葡萄个儿真大!</h3> <h3>来两斤!</h3> <h3>篮子快满了。</h3> <h3>这把香菜真新鲜!</h3> <h3>一阵穿梭忙碌之后,大家买了苹果、土豆、葡萄、香菜、小米、西红柿等农特产品。我弟弟还给大家送来了红枣、核桃、栗子、烧饼。大家高高兴兴结束了这次晋察冀之行,满载而归返回了北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