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曹桂才――曹老师

其修远

<h3>音乐:昨日重现</h3><h3>场景:段家楼</h3><h3>时间: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十九日</h3><h3>“段家楼”是段祺瑞在井陉开煤矿时的豪宅,网上可查,在此不再赘述。</h3> <h3>第一次遇见曹老师,是在封龙山举行的“封龙山研讨会成立”仪式活动中,参加活动的老师很多,当时我负责拍摄活动的纪实经过,说实在的我也没有太留意曹老师,也不知道他在鹿泉城里住,记得曹老师和王焕春老师在一起,我们相互加了微信号,便于以后勾通交流之用。</h3> <h3>我这个人有个习惯,没事的时候喜欢遛弯,经常去海山公园溜达,在一次去公园的路上,再次遇见了曹老师,才知道他的和我住的不太远,可能是离的近的缘故吧,从此也就亲热了很多,在微信里也就交流的多了起来,他总是默默的关心我微信圈里发的东西,并且鼓励我支持我,使我非常感动!</h3> <h3>“大者”是在鹿泉开发的一个高档别墅区,可能是为了推广它的知名度或是搞宣传,销售部和鹿泉摄影协会举办了一次摄影比赛。我学习摄影时间不长,总觉得不会有什么名次,不过又不甘心,就想拍一些和别人不一样题材的照片,当我走进“大者”图书馆的时候,看的图书馆的灯光设计的不错,很适合拍照片,就想着找个人拍一次,突然曹老师的身影出现在眼前,他高高的个子,满头的银发白絮的面颊,一双深邃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嘴角还稍微有那么一点歪歪着,再带上一付金丝眼镜,穿上一身西装不就是活脱脱的著名学者形象吗,后来才知道他还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者。有了这个打算,经过简单构思,设计了几个场景,就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为场景沟通了一下,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全都应允了下来,后来就和曹老师联系,曹老师也爽快点答应了。由于我心里没底又去了图书馆观察场景,一位管理员说,“现在是暑假图书馆里的人太多,尤其是学生每天都占满了,等到九月一号学生一开学,你再来最好不过了”我想了想感觉也是,就把这个事耽搁了下来,后来拍摄曹老师的打算也就放弃了,总觉得欠老师的一份情,也觉得很遗憾。</h3> <h3>前一段时间,在大街上又碰到了曹老师,他问我“你前几天去封龙山拍照片了,是你开车去的吗?”我点点头,他又说“我不能开车,如果你有时间和我去一次段家楼吧,我在那里工作过总想去看看”他这样一说我爽快的答应了,一是能给老师拍几张照片,二是段家楼我也没去过,正想去呢,这样就算是两全其美了。十一月十八号老师电话我说“老伴也想去,可以吗”“哈”当然可以啦,还求之不得呢。<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回来后总觉得应该写一篇正文,使大家更加了解井陉煤矿和曹老师,就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找曹老师交谈了几次,写下了《“老井陉”重回段家楼》这篇文章。</h3><h3>“老井陉”重回段家楼</h3><h3>到了段家楼,曹老师情绪略显激动.凭借他在井陉煤矿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和对这座曾经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百年老矿的了解边走边侃侃而谈.他说"井陉煤矿自一八九八年建矿开采.二十世纪初由中外资本家和军阀段祺瑞等官僚合资开办.并经历了日军侵略者的疯狂掠夺和国民党政府的统治。</h3> <h3>至到一九四七年四月十六日井陉矿区解放,这座饱经沧桑的古老矿山才回到人民的怀抱."</h3><h3>&nbsp;&nbsp; 井陉煤矿以生产优质主焦煤著称,但煤田地质复杂,加上官僚资本家尤其是日军侵略者多年吃肥丢瘦,疯狂的掠夺式开采,把好端端的矿山折腾的千疮百孔.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井陉矿人通过改扩建矿井,改革生产工艺,提高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了矿井的生产能力.资料记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是井陉矿务局鼎盛时期,全局五个生产矿井,年产原煤四百五十四万吨.</h3><h3>&nbsp; 进入七十年代井陉矿务局进入衰老期,年产量逐年递减。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年产原煤只有二百万吨。加上老区复杂煤质变差且点多线长,开采成本逐年上涨,生产经营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状况。面对困难全局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煤层区域深挖细找可采资源,对稍有价值的边角煤和先前留存的防塌煤柱,全部纳入回采范围,使古老矿井得以延续。</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经营管理上,开源节流精打细算,挤出资金用于生产,并在多种经营上下大力度,开办了矸石砖厂,化工厂,拔丝厂,钢缆皮带等项目,既使废物得到了利用,也增加了企业效益。据井陉矿务局志记载,自解放初到一九八八年,四十年间共生产煤炭八千四百万吨,上缴利税达二点三二亿元,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span></h3><h3>段家楼一日游,既圆曹老师这位“老井陉”阔别五十年重游故地的梦想,也使笔者加深了对井陉煤矿这座古老矿山的了解,此行真是收获满满。</h3><h3>&nbsp;</h3><h3></h3> <h3><br></h3><h3></h3><h3></h3><h3></h3><h3>&nbsp; 回程的路上,曹老师意犹未尽,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他在井陉煤矿工作近十五年的过往,回忆他在段家楼住宿舍时和工友们友好相处的点滴故事。回到鹿泉已是下午一点半钟了。我们在鹿泉城里一个小面馆里简单的吃了点便饭,当然也喝了点小酒还是有必要的。席间我问曹老师,你怎么对井陉矿这么了解,老师告诉我,他是从部队复员后,六九年被井陉三矿招工到矿上的。有过短暂的井下工作经历,后来从事多年的新闻工作,并曾接触过矿史的编撰筹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曹老师曾在省市报刊煤炭系统发表过多篇新闻稿件和新闻照片。<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他不仅在《井陉矿工報》副总编辑岗位工作了八年之久,还是河北省新闻摄影家</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协会和石家庄摄影家协会的资深会员呢。</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其摄影作品‘突破万吨’‘闪光的青春’‘井下学习班’等还入选过省市影展和全国煤炭系统影展,真没想到在摄影这一行,他还是我的老前辈哩。</span></h3><h3>看着眼前的这位老人,我不禁感叹,人生过往经历,通过时间的积累沉淀,都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完)<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曹老师站在曾经的宿舍前,讲述和工友们在一起的小故事</h3> <h3>漫步在段家楼的小路上,曹老师给老伴介绍了,段家楼各个景点以前是那个单位的办公处或是工人宿舍,看着他们幸福的笑容,我特意的和他们拉开一点距离,恐怕惊扰了他们回忆过去,曾经的辉煌带来的美好时光。</h3> <h3>看到了红砖切成的汽车,甚是不解,曹老师就介绍了那个年代,矿区转型开起了砖厂,当时的砖厂搞得红红火火,烧出来的砖砖心磁化,质量那是相当的好,在整个石家庄地区赫赫有名。</h3> <h3>曹老师每次遇见老的工友,总是热情的拉着人家的手,打问以前认识的工友们的情况,因为煤矿工人众多,时隔多年在加上人员调动,老工友也说不清楚。其实说不清楚也好,那曾经的青春,奋斗的身影,就永远的定格在美好回忆里吧,就是在梦里相见那也是朝气蓬勃的过往。</h3> <h3>看到曹老师走在路上是的身影,我特意让他老伴和我走在一起,为他拍下了这张照片,让他行走在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回顾一下曾经的青春年华,和奋斗过程中留在路上的身影</h3> <h3>看了他战友写的“游土门关记”其中介绍了曹老师过去的一些情况,了解到曹老师1962年入伍。他入伍前是鹿泉一中六二级应届初中毕业生,是当时部队的知识分子,曾以全师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军区石家庄卫生学校军医班录取,但在组织外调政审时,遭个别人羡慕嫉妒,将原本贫农的家庭成份,凭空揑造成“破落地主”,毁掉了他在部队发展的大好前程。后来才有了在井陉矿工作这段历史。</h3><h3> </h3> <h3>我爱喝酒,曹老师也爱喝酒,我们又在小酒馆里咪了两口,看到曹老师红光满面,精神矍铄,我又拿起相机给他拍了三张照片,就算是随拍吧。</h3><h3>如果你打开了此美篇,请衷心的祝福曹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h3>

老师

井陉

段家

鹿泉

工友

煤矿

图书馆

摄影

曾经

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