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11月20日正式开幕。大赛分六个组进行,第二组共呈现了6节课,分别是两节口语交际课,三上《请教》、二上《有趣的动物》;两节低段阅读教学,二上《夜宿山寺》和《大禹治水》;两节中段阅读教学,《牛和鹅》及《盘古开天地》。</h3> <h3> 我和刘远平老师负责本组的点评工作,听完六节课和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也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h3> 致力情境创设 不忘口语交际初心 <h3>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互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本组两节口语交际课的执教老师在这一点上都把握得比较准确,分别结合教材给出的交际话题,创设相关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各种具体的交际情境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h3> <h3> 《请教》一课,从开课到结束,老师共创设了四个交际情境。开课伊始,老师通过“给女儿买什么样的生日礼物?”的问题情境向同学们请教,在孩子们纷纷为老师出谋划策的过程中,一是拉近了孩子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孩子表达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了请教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的重要性,真可谓一石二鸟;接着让孩子们观看小东请教屡遭失败的视频,将这一生活情境通过视频带入课堂,让孩子们观察、讨论、交流:小东请教为什么会屡遭拒绝?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这样的过程体验,孩子们初步体会到了请教中的基本要求:请教要有礼貌、要选择时机、要把问题说清楚。知道并不代表掌握,所以老师又借助多媒体模拟了一个名为“犄角旮旯”的商店生活情境,从生僻字切入,让学生进行请教的实践,并相机引导学生在请教的过程中学习追问。为了真正实现交际能力的提升,最后分小组搜集整理各自最近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带着这些烦恼向身边的同学请教,从而把课堂引向生活,让口语交际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充分体现语文为生活服务的思想。</h3> <h3> 《有趣的动物》一课,老师自始至终以动物王国进行“有趣的动物”评选大会这一交际情境贯穿始终,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动物角色,代替小动物们介绍各自的特点,在介绍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要抓住动物最有趣的地方清楚地表达,听的人要认真倾听,在倾听过程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追问。这样将口语交际的要素巧妙地在这一有趣的交际情境中得以训练和落实。</h3> <h3> 这两节课均有值得探讨的地方。两位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表达者一再提到表达要清楚,针对倾听者反复强调倾听要认真,那么如何才算是表达清楚了,如何才算是倾听认真了,老师似乎心中并不是很清晰,孩子也不是很明确。老师应该在孩子们具体的交际过程中进行细化指导:表达的时候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楚,把自己要请教的问题和动物有趣的特点讲明白;倾听的时候坐姿端正,彼此要有眼神的交流,对方讲得精彩的地方投以微笑,对方讲得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进行追问......只有这些细化的要求才是看得见、够得着的,才具有可操作性。这些训练不是某节课,或是一堂课中的某一个环节所能奏效的,它必须春风化雨般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做到随时训练、随地训练、反复训练、坚持训练,在教师高度清晰、高度自觉的习惯意识的指引下,促成每个学生的交际素养和交际能力的形成</h3> 聚焦识字教学 牢记低段教学使命 <h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为了凸显识字教学这一重点,统编本教材一改实验版教材多年的编排模式,开篇第一课就从识字“天地人”开始,呈现出了浓浓的汉字味。如何真正落实统编教材这一编排意图,避免走过场的低段识字教学现象:把识字当做扫除阅读障碍,简单识字后,就进行课文讲读,致使识字与阅读两张皮,把本该随文识字的低段阅读教学课上成了类似于中高段的课文品读,从而严重削弱低段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教学要求;亦或是“蜻蜓点水”似的识字教学课堂,如“开火车读”、“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识字形式和方法,仅仅停留在识字教学的显性目标上,即“我会读”和“我会写”,从而导致单薄、骨瘦如柴的识字教学课堂,使孩子将识字作为一种负担,这都是有违《课程标准》的旨意和统编教材编排的初衷。</h3> <h3> 本组两位低段阅读教学的老师在识字教学中有两点做法是可圈可点的:一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随文识字,二是在识字教学中有机渗透字理识字方法。如学习《大禹治水》中的“灾”字,老师先出示“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这个句子,在用红色标注“灾难”一词,引起学生关注;再出示“”,老师分析说,“灾”字的“宀”表示房子,屋中起火就是灾害,夏天干旱就是旱灾;在字理析解本义的基础上又回到原文的语境中,“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生活痛苦极了”,这就是洪水造成的灾难,这样就更能准确理解“灾难”这一词语了。</h3> <h3> 《夜宿山寺》中的“危”字,老师也是先出示“危楼高百尺”这一句子,标注“危”字,再出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就很形象地理解:一个人跪在高高的山崖,探着头往下看,真的是很危险;最后又回到“危楼高百尺”的句中,具体理解。</h3> <h3> 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一段文化,都是一个灵魂。老师只有不忘识字教学初心,牢记低段教学使命,去传承中国汉字的文化,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才算是真正践行低段随文识字的阅读教学本质,从而夯实低段识字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去践行,两位低段阅读教学老师的一些做法是可以打包复制的。</h3><h3> 但值得注意的是,识字教学是低段教学主要任务,不是唯一任务。对朗读能力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要贯穿、渗透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作为低段教学的老师在这些方面要有非常强烈、自觉的意识。</h3> 紧扣语文要素 落实统编教材意图 <h3> 围绕语文要素进行单元编排,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老师们拿到教材,用一个单元,一篇课文教什么一目了然。如《牛和鹅》一课,这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单元语文要素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批注,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是让学生迈向深度学习的必经之路。在教学中,执教者紧扣这一语文要素,先是通过观察比较课文形式的不同,发现课文旁边的小字即是“批注”,然后告诉学生什么是批注,接着引导学生可从“疑问、感受、启发、写法”等不同角度进行批注,交给学生“读课文、画句子、圈词语、写体会”的批注方法,最后让学生尝试给课文做批注,学生历经这样一个过程,就会对“批注”这一读书方法基本掌握,从而达成单元的核心目标。</h3> <h3> 《盘古开天地》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该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整堂课中,老师也是紧紧围绕这两条语文要素展开教学,通过观察几幅图,再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段落,学生很快就通过“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设计看似不经意,实则独具匠心;接着让孩子们朗读故事的起因和结果部分,在读中去体会神话故事神奇的起因和神奇的结果。但这种体会必定是初浅的,最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通过找关键词句、展开丰富想象、带着体会朗读,进一步从故事的经过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体会这一部分文字的神奇后,又变换课文的呈现形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语言表达的秘密,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训练。整个课堂环环相扣,又步步推进,教学内容的选择合理,教学目标聚焦,重难点一目了然,文体意识鲜明。可以作为这一类课文的教学范式。</h3> <h3> 同样,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高度、有深度,更要有温度。如在《牛和鹅》一课中落实“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一语文要素时,老师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旁边的小字就是批注以后,就出示了一段关于批注的解释性文字,一下抛出了“批注是么?”“怎么做批注?”“批注有什么好处”等一连串的问题,通过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批注。接着就学习作者、总结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最后就让学尝试批注。而且真正给学生走进文本,深入阅读文本的时间也非常短暂。看起来,教学都在落实“做批注”这一语文要素,但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批注会不会成为简单的“圈圈画画”,或者只是一两个所谓的“感受”,学生是否真正得法,是否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有没有经历一种美好的学习体验?都值得老师去关注。</h3> <h3> 其实这篇课文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表达上都是很有特点的。从内容的角度上看,作者把自己从“怕鹅,不怕牛”的情感变化经历写得非常逼真的,学生读起来甚是觉得有趣,尤其要关注课后的习题:一边默读一边画出相关词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从表达的角度上看,对比的手法是这一课最大的写作特色,文中有多处的对比:牛和鹅的对比,“我”和鹅的对比,我和金奎叔的对比,而且这些对比特别鲜明,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典范。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加之这又是首篇课文的教学,我们在训练“做批注”的方法时,是否可以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这一方法的训练融合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渗透在披文入情的体悟感受中,生长在美好的阅读体验中。</h3> <h3> 安康市阅读教学暨教师素养大赛从2016年起,至今历时13年,这是安康市小语老师成长的摇篮,凡是历经了这样一次大赛历程的老师,谈不上浴火重生,但也算是是一次凤凰涅槃。尤其是很多年轻教师走过这一段历程,显然褪去了之前的青涩和稚嫩,慢慢走向成熟,从课堂上选手们落落大方的教态、精炼的语言、多元的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可以彰显。今年,全国全面实施统编教材,很多教师都很茫然,正如陈先云主编所说:“统编教材好教,但教好不容易”。如何让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我们安康小语课堂落地生根,从而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使命?我想,这一届阅读教学大赛能够带给所有与会老师带来思考和启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