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中国古代,城市和城墙紧密关联,一说到城字,甚至说到州、府、郡、县就会联想起城墙。墨子把城郭坚固与否列为国家安全的七患之一,他说:“城者,所以自守也。”(《墨子·七患》)就是指城墙的功能和重要性,中国古代的战争似乎都是围绕争夺城池进行的。孟子认为战争胜负有三个要素:天时、地利、人和。他所谈的长勺之战,是个以攻为主的战例,而仍把城防放在重要位置,他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孟子·公孙丑》)可见古人对城池防御的高度重视。我们蓝田县何时所置?县城何时所建?县城是个什么样子?别说年轻人,就是五、六十岁左右的人,也不一定知道。此文专题给大家介绍蓝田县与蓝田县城。</span><br></b></h3><h3><font color="#010101"><b> 蓝田置县时间及沿革</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据《史记·六国表》记载:周安王(公元前401—376年在位)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即秦献公(公元前384—362年在位)六年(前391)置蓝田县,距今近2400年了。《汉书》记载汉代蓝田县属京兆尹所辖十二县之一。魏晋时期属京兆郡。魏末、北周置蓝田郡,辖玉山、白鹿二县。周武帝建德二年(753),撤蓝田郡、白鹿、玉山二县,复置蓝田县。</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有关蓝田县治(即县城)建在何处,在北周之前的史书中未查阅到。唐代萧德言、顾胤所著的《括地志》记载:“芷阳于蓝田西六里接界。” 唐颜师古《汉书》注:“霸陵,故芷阳,文帝更名。” 由此我们可知《括地志》所说的芷阳应为汉文帝之前霸陵的地名。“于蓝田西六里接界” 应指县城西六里。《资政录》记载:“秦汉时旧城在县西三十里”。宋敏求《长安志》亦载:“?蓝田故城在县西三十里。” (今孟村一带)魏末、北周置蓝田郡时,郡治如故,所辖的玉山、白鹿二县,玉山县故城在县东四十三里(今九间房乡大寨一带)。白鹿县故城在县西十一里(今安村一带)。</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蓝田县城墙</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据民国《蓝田县志》载:北周 “武帝建德二年(573年)废玉山、白鹿二县入蓝田,移治峣柳城。” 今蓝田县城是从县西30里的白鹿原迁到现址后开始修建的,距今已有1446年的历史。明代之前的县城,县志仅简述:“旧城墙周八里,后在东南增加周长三里零八十步,高一丈六尺。只有三个城门(按:无东门)。” 明代以后记载较详细。嘉靖二年(1523年)把城墙又扩建了4里130丈一尺,加上墩台伸出5里。高均2丈5尺,底厚2丈,顶厚1丈2尺。城池深2丈,阔1丈,加上城池全城面积共8顷60亩,墩台17个,卡房11间。并增设了东门。按照城门面对的不同背景命名,东门 "玉山映翠″ 、南门 "灞水环清″、西门 "白鹿呈祥″ 北门 "秀岭回春″。嘉靖二十年(1541年)给南城墙又开一门,称水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把城上女儿墙为砖砌。万历年中在北门外墙修壅城,并建稍门,东向。崇祯年中用砖砌北墙。 清顺治七年(1650年)补修北门外壅城。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奉文缓建。道光七年(1827年)重建南、北城门楼。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城墙,门楼、卡房和魁星楼各一座,四个城门分别改名为东 “鸣凤″、西 "涌金″、南 "延薰″、北 "迎恩″,水门改为 "永清″。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四面城牒1350座,添建卡房7间,于西北隅增修魁星楼一座,又添四门吊桥,凿深城壕。城周还铸炮13尊,架设于各个关口,完备了古城设防。</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民国二年(1913年),陕西督军陈树藩(1885一1949年)在县城北筑炮台未果。民国九年(1920)驻军奉令在原址筑城,周长133米,高10米,城门内建营房15间,为军队防守县城之用,后称为新城。</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县城北、西、南三面城墙建在平地上,而东城墙籍地势,主体建在东窑和南窑一排排窑洞后面的土崖之上。比其他三面高出20余米,仅李家窑以南80丈许建在平地上。</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民国《续修蓝田县志》中绘制的《县城平面图》有二幅(见图),图(一)是清代所绘,其(二)是民国时期所绘。二张图的形状和规模相同。县城形状南北长,东西短,是个比较规则的长方形,只有东城墙中部稍带弧形,向外阔出约10丈许,按照图中比例尺推算,南北长约320丈,东西长约160丈,占地面积约860亩。民间有歌谣:“蓝田县城九里三,北城墙尽是碌碡砖”。东城墙从东窑村北头始,至二运司后墙外。西城墙从现在的蓝田宾馆西侧至蓝田县中医院后门外。</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县城的布局</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城内有两条主要大街。而其名称却分东西南北四街。西边的那条由北门直通永清门(水门)的街道,将西十子以北称为北街,以南称西街。东边的那条由南门直通北门的街道,以白云寺巷口为界,以南称南街,以北称东街。两条街道基本平行(至赵家巷北街道稍向西弯曲),把城内分割成三个纵的条形版块。两条大街与其宽窄相当的中山大街(俗称县门街)构成一个H形。古代县署就建在中山大街。民国时期改为县政府,解放后又改为蓝田县人民政府。</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在纵的版块中,有多条横的巷子。居中的有:马道巷、毛家巷、白云寺巷(教育局巷)、中山大街(县门街)、赵家巷;东边的有:城隍庙巷、楼楼巷、水道巷、李家巷、小庙巷、阎家道;西边版块有:穆家巷、西门巷、仓巷。</b></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 县城内名胜</font><br></b></h3><h3><b> 蓝田县是个古老的县城,县城内建筑虽比不上富庶大邑。但经过历代经营也蔚为可观。县衙内按常规建有大堂、二堂、三堂(《清代县署图》)。唐代韩愈曾在县衙壁题写著名的《蓝田县丞厅壁记》。这些古代建筑,解放后按所住各单位使用要求,先后改建,已非原来格局,但多数原建房屋至70年代尚存,后因建政府办公大楼被拆除,古代衙门对面建有一座大照壁,两侧蹲踞一对两米多高的青石狮子,解放后大照壁被拆除掉,石狮子移到政府大门外。政府大楼和电影院同建,石狮子被填埋在电影院舞台那块地基下。希望人们记住它,有朝一日或能重见阳光。</b></h3><h3><b> 萧曹祠,在县衙东侧,是祭祀汉代开国功臣萧何与曹参之祠。</b></h3><h3><b> 土地庙,在县署仪门东侧,乾隆四十年建(1775),在今蓝田县法院院内。</b></h3><h3><b> 玉山驿,是长安通往东南的首个驿站。在县署西侧。民国时期公安局设此。解放后一段时间县公安局设此。</b></h3><h3><b> 玉山书院,在县署西侧,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始建,有上房10间,厦房6间,肄业房30间。县令阮曙访得《辋川真迹》,移置书院中。因这里靠近县衙与监狱,审案、鞭拷嘈杂,同治九年(1870)改书院为考院,将书院迁西门里(今教师进修学校)民国时建设局设玉山考院,旧址约在今北街兰花幼儿园。报功祠,道光十四年(1834)县令胡元煐建,在玉山书院西侧。祠内供奉有阮曙、周崧晓、马学赐、庄逵吉、邵琨五位为蓝田文化教育有功的县令,同时移辋川石刻22方于祠内。</b></h3><h3><b> 玉山考院,在西门里,清同治十年(1861年)冬购置新义号房五间五进。门房、上房、讲堂各五间,前后厢房六间。因玉山书院近县署吵杂而移此。原书院为考院。(见县志《创建玉山考院碑记》解放后改为西街学校,即今教师进修学院。</b></h3><h3><b> 中国古代一贯崇尚儒学,尊奉孔子为先师先圣,孔子被封为文宣王,汉唐各地均建有文庙。蓝田县文庙旧庙在县城西北(约在城关中学内),始建时间无文字记载,由宋代嘉佑八年(1063)起8次重修,均有碑记。康熙年间移庙于县城东南隅(今庙巷子)。县志刊有《学宫平面图》一幅(见图四)。主体建筑为后院的大成殿,内设有孔子位,东配东哲,西配西哲;殿后有崇圣祠;中院设戟门,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前院有泮池。民国时期在此设立蓝田简易师范学校。中院和前院,解放后武装部入住,改作办公室、宿舍。大成殿改作枪械库,八十年代修单元住宅楼拆除。</b></h3><h3><b> 文昌阁,在文庙东,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道光十八年(1838年)知县胡元煐在县城西北隅古尊经阁故址创建六角楼一座,亦称文昌阁。</b></h3><h3><b> 儒学,原在县城西北,乾隆十一年(1746年)移于文庙大成殿西侧,是古代蓝田县生员读书的学校。民国时期作蓝田简易师范学生宿舍。1970年10月邮电分设划归电信局,1972年10月邮电合并后,为县邮电局家属院,后建成居民住宅楼。</b></h3><h3><b> 武庙,在永清门外,亦称关帝庙。万历十七年(1589年)建(见县志文征《蓝田县增修汉荆王祠记》)。三十一(1603年)年又建大殿5间,翼室6间,故址在今利群木器厂。</b></h3><h3><b> 城隍庙,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奉勅修建。旧庙在城西北,嘉靖三年(1525年)移于文庙西侧。解放后大殿被种子公司改作库房。80年代建新库房时拆除。</b></h3><h3><b> 东岳庙,在东街,民国时代改作县立高小,即今东街小学。</b></h3><h3><b> 火神庙,在西街穆家巷口,民国时期电报局设此。</b></h3><h3><b> 瘟火庙,在今北门口西侧,今自来水公司老家属院。</b></h3><h3><b> 三圣宫,在县城北街,原城关中学东门。三圣有几种说法,因在蓝田,疑为伏羲、文王、孔子三圣。</b></h3><h3><b> 白云寺,在白云寺巷,是县城内唯一的一处佛教寺院,民国时期教育局设此。将辋川石刻由玉山书院旁的报功祠移此,镶嵌于墙壁(见《蓝田县志》刊民国时代《教育局平面图》)。今改作县第一幼儿园。</b></h3><h3><b> 节孝祠,在西门里,雍正六年(1728)建。张氏节孝坊、藏氏节孝坊、孙氏节孝坊,在北街鱼贯而立,为县城一道风景线。节孝牌坊,一般是皇上对那些臣子恩准或赐予的,在封建社会普通人家是不能修建的。可见这三个家族在古代某一时期,先后为一方望族。说明他们入住县城已经年代久远了。民国时期,因阻碍汽车通行,牌坊被拆除。</b></h3><h3><b>考子泉,在县城东北角。传说明代张继志中进士后,祭祖哭墓,伤心掘地,泉水涌出,名孝子泉。县城水位皆低,唯此泉在地表,为一奇观。今废。</b></h3><h3><b> 山西会馆,在南街。山西商会所建,建筑气派。光绪二十八年(1902)设邮政代办所于此,复改为蓝田环境电话局。解放后成立邮电局。山西商会将山西会馆捐给蓝田邮电局。蓝田邮电局一直设此,1995年迁北环路后,这里街房留作营业厅,后院作职工宿舍。</b></h3><h3><b> 福音堂,基督教传入蓝田后建有教堂三处,一在北街为基督教堂;解放后一度为电影院,改革开放后又作基督教堂。天主教堂二处,一在南门内;一在北街(今城建局),神父是意大利人安德普,朝鲜战争爆发后被遣返回国,这里作露天电影院。改革开放后,天主教迁回南河沿,而蓝田城建局设此。</b></h3><h3><b> 蓝田城墙破坏</b></h3><h3><b> 蓝田城墙曾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也有辉煌的历史,在隋唐时期,蓝田县是畿县,是京城长安的东南门户。蓝田县城与蓝关同为战略要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陷长安,皇帝逃奔陕州,郭子仪在七盘岭阻寇三日,前光禄卿尹仲卿组织民兵千余人保卫蓝田,最终收复长安。蓝田也是通向东南的交通枢纽,官员由长安去东南,蓝田为必经之地。县城内唐、宋时期设蓝田驿(或称青泥驿),明清改为玉山驿,官员、驿骑络绎不绝。</b></h3><h3><b>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蓝田城墙尚且完整。城内商铺林立,每日进出城内人数众多,依旧延续着自古以来自然经济的传统。</b></h3><h3><b> 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蓝田城墙便开始了它的厄运,被渐渐的挖掘破坏。其原因有四:其一,近代以来的战争史表明,冷兵器时代已过时,古城墙已失去它的防御功能。其二,在以上对城墙作用认识的思想基础主导下,保护古迹意识淡薄,且城墙作为建设现代新型城市的巨大障碍物,拆除古城墙的潮流蔓延神州大地,就连北京、西安等大中城市,也难于幸免而遭到破坏,全国象蓝田这样的县级城墙,不几年就拆除殆尽。其三,城墙的土半数被挖掘下来,顺势填进护城河造田。增加耕地面积。其四,陈年老土还可作为肥料,肥力更佳。在合作化后,粪肥短缺,蓝田厚而坚硬的城墙拆除,不用付一分钱的人工费,被县城周边的社员群中挖成碎块,一车车洒到田地里去了。</b></h3><h3><b> 城墙拆挖从南门开始,接着是北门,北城墙的墙基,就变成了体育场以东至城北坡的向阳路东段。接下来是东门,最后是西门。很快,城墙一节节倒下,城已不城,到六十年代初期,仅剩下残缺不全的东城墙还孤立在城东的高崖上,西城墙也仅剩下城关中学校园内的两小段。学校的炊事员在城墙上挖凿了窑洞住在里面。七十年代建校,夷为平地。东城墙在八九十年代,被东场村砖场的砖机渐渐吞噬得所剩无几,后房管所在城墙基上建了栋住宅楼。</b></h3><h3><b> 建在城北北窑村头的那座新城,在建国后,改作炸药库,八十年代被拆除掉了,也曾因有这座小城堡,卞堡村后改名为新城大队,即现在的新城村。</b></h3><h3><b> 蓝田县城古迹和城墙,现在所能可见的痕迹,就只有残留在东窑崖上的东城墙一小段,我们建议有关部门,能将它保护起来。</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