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声悦耳,美化人声——2019年从化区中小学语文学科技能高端研修第二天学习

婉萍

<h3>  秋天,是一幅灿烂的画卷,充满诗情画意;秋天,是一曲动听的歌谣,欢唱美好的生活;秋天,是一本厚重的书籍,承载了未来的期盼。这个秋天,我们相聚在职校的校园里,寻找自己最美的声线。</h3><h3><br></h3><h3></h3> <h3>  2019年11月22日,从化区中小学语文科技能高端培训(第二天)在从化区职业技术学校火热进行。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任丽华作了“如何运用歌唱技巧训练美化嗓音”的专题教育。</h3><h3></h3> 前言 <h3>  任老师指出,歌唱与语文学科是紧密联系的。声乐离不开文学。同时,我们平时说话呼吸与歌唱的气息是有所区别的。</h3><h3> 任老师重点指导了我们如何找“丹田”,“丹田”是位于肚脐眼下方三寸的位置。平时我们的气息主要是吸在肺部,通过学习,我们要转变为“气沉丹田”。从音乐美乐的角度而言,“气沉丹田”就是肌肉力量的感知。</h3> 如何运用歌唱技巧 <h3>  任丽华老师重点讲授了歌唱技巧三个的注意事项。第一,找准气息的位置。气息位于肚脐眼下方三寸的位置,女性可以从肚脐眼下方放一巴掌的位置找。第二,打开喉咙。女性可以从颈部吞口水“动”的地方找。第三,三腔合一,即咽腔、喉腔、鼻腔的协调统一。</h3> <h3>  任老师示范、讲解如何进行歌唱的站姿。</h3> <h3>  任老师对我们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重点进行“ma”的联系,以此来打开我们的头腔共鸣。任老师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家的发音和站姿的情况,逐一地指导对每一位学习的老师。大家都积极、认真地参与其中。</h3> <h3>  任老师认为,声音的鉴赏能力和辨识度的声音是存在个体差异,但是他们又存在着共性,那就是“基本呼吸”。我们要学会把气息和声音柔和在一起。为了更好地美化声音,任老师提出一些辅助练习,如扎马步发声,跑步唱歌等。身体是整个乐器,不过度关注发音的部位,发声就会变得更加自然。</h3><h3> 任老师特别强调唱歌、说话的四大技巧:一、呼吸;二、发声;三、共鸣;四、语言。</h3> 学习歌唱《我和我的祖国》 <h3>  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任老师及时对上课内容进行调整。下午的课程,从每人一句朗读《我和我的祖国》开始。任丽华老师根据学员们的朗读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h3><h3> 任老师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说话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起承转合。特别是发声位置的衔接,字与字的相连,要形成朗读的线条感。其次,注意发声的问题,要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任老师强调了语言的“十三辙”,重点讲解了“人臣辙”“江阳韵”“由求辙”。她教授我们如何在“人臣辙”中正确找到“字头、字腹、字尾”。</h3> <h3>  任老师告诉大家,共鸣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作曲者和歌唱者的情感共鸣;第二、技术发音上的共鸣;第三、审美与观众群的共鸣。</h3> <h3>  在任老师细致的讲解后,按每行,大家分别歌唱《我和我的祖国》。任老师认真地聆听,并且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地纠正。</h3> <h3>任老师指导学员弯腰练习气息。</h3> <h3>任老师指导学员歌唱《我和我的祖国》</h3> <h3>  老师承担着传道授业的任务。老师工作离不开嗓音的发音。长年累月,老师们的声带受到不同程度的劳损。但在这一天的学习中,任老师从音乐的角度,教授我们如何美化嗓音。任老师指导我们通过吸气,找准肌肉的受力点。今天的培训“干货”满满,让我们在用嗓子的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受益匪浅。</h3> <h3>摄影\文字:第四组 黄婉萍</h3>

老师

歌唱

共鸣

气息

发声

丹田

我们

指导

技巧

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