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拾记

宋海智

<h3>  全县脱贫攻坚战进入了冲刺决胜阶段,在这个关键时刻,又一批浩浩荡荡的干部队伍被下派入驻全县各贫困村了。受静宁县财政局党组的选派,本人有幸作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来到了原安镇吉林村。</h3><h3> 入驻当天,由于S222道路改扩建而无法通行,于是绕行穿越了人杰地灵的红色圣地界石铺镇,上阳屲山,沿着崎岖而又陡峭的山路蹒跚前行,翻越着道道湾,再跨风景川,过苏赵,行程数十里,始达吉林村。</h3><h3> 伴随着一路上未能中断的思绪,一直在思考着关于这个村子的一切:村情、民情如何?村两委班子咋样?去了之后要干些什么?该怎么干?如何才能干得好?……</h3><h3> 几经辗转,终于来到了该村村委会所在地。进入村部,院内那片茂绿和干净整洁的环境所发出的清新霎时给人一洗途尘的感觉,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村党支部书记尹石同志接着电话席不暇暖的身影。未及搭言,仓促间握手之后,他又去忙了,瞬间让我感觉到了一种扶贫工作的紧张气氛。</h3><h3> 吉林村,这个有着与中国吉林省同名的村子,坐落于原安镇西南部,属纯山区贫困村。全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366户1679人,耕地面积 9163亩。2013年全村共识别出贫困户248户1082人,贫困发生率64.44%;2014年稳定脱贫 21户81人;2015年稳定脱贫 84户 422人;2016年稳定脱贫 68户311人;2017年稳定脱贫14户61人;2018年稳定脱贫11户56人;2019年底村级脱贫退出之后剩余兜底保障对象17户22人,贫困发生率为1.31%。该村属于原安镇14个村中的优秀村,村“两委”班子紧凑,民风淳朴,群众基础工作扎实,多项工作在全镇排名第一。</h3><h3> 自2013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经过省、市、县、乡、村各级党委、政府和全体群众的共同努力,这个原本被认为是“鸟不拉屎,狗不生蛋”的地方,现如今已是硬化路网贯全村、巷道全面硬化、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农业产业欣欣向荣、村内环境优美整洁的一片大好局面。截止2019年10月底,全村种植旱作农业2579亩,牛存栏500头以上,生猪养殖600头以上,蜂产业240巢以上,建成扶贫车间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加入村集体经济组织(镇扶贫产业发展公司)1个,村硬化路15公里,全村自来水全覆盖,农村危房改造已清零,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合作医疗1082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加1022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102人,低保对象77户289人,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87户935万元。</h3><h3> 数字无言,彰显发展历程与工作成效。</h3><h3> 然而,喜悦与忧愁总是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矛盾原理。在这些大好局面的背后,依然有着一些令人堪忧的贫困问题没有得到根治,因残、因病、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等致贫现象依然存在。当然,贫困问题不是一两年产生的,我们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走访过程中,见到田间劳作者多为老者,年轻者却人影稀疏。正如作家张静女士所言:看到这些,心中不免略微怅然。这片土地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吉林人,却拽不住年轻人迷恋诗意和远方的双脚。可土地依然沉默不语,或许,它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候那些年轻的身影,他们终究会回到这方土地,用这片广袤的土地为他们创造出期望中的富裕生活。瞧,那山乡的果树、玉米、豆子、洋芋,都在夏至的节气里疯了一般生长,田埂欢唱,如童年的歌谣。</h3><h3> 在这里,我用脚步不断丈量着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穿梭于农宅深巷,步履于田间地头,用心了解和感受着关于这个村子的一切。村子的四周是各种各样的庄稼,有沉甸甸的麦田,有弯弯的谷穗和大豆,有撑破肚皮的玉米,还有将土地涨的饱满的土豆……杏子成熟季节,漫山遍野硕果累累,犹如挂满了金灿灿的元宝。村庄内,被绿柳环抱的农家小院给人一种无限的舒畅与亲切感,夕阳的余晕透过层层枝叶撒在这红瓦砖墙上,给它抹上了一层黄灿灿的装饰。当最后一缕晚霞隐去,放眼望去,烟囱冒出缕缕炊烟,整个村庄暮霭缭绕,小屋里有着家家户户美味的乡间菜肴。空中几只燕子掠过,地上万家灯火微微闪烁,忽明忽暗,烘托出无限的美丽和宁静,给人一种浓浓的乡思。住宿在村委会的宿舍里,灯光下,我用笔尖倾听着这午夜的村庄,偶尔几声犬吠,更衬托出村庄的安宁和静谧。午夜的村庄,像劳作了一天之后沉睡中的老人,我似乎可以听到她均匀的心跳以及平静的呼吸,偶尔也能听到她轻轻的鼾声!月光亲昵下的夜空无比灿烂,天空的星星闪烁着光芒,亲切的守望着这一片宁静,正如我用一颗美好的心愿寄托着对这个村子的期望与祝福。</h3><h3> 一个村子的工作是否先进,很大程度取决于该村群众基础的好坏。而群众基础的好坏,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委会班子成员的优秀与否。吉林村正是由于有着一支优秀的村干部队伍,才使得这个村子的每一个角落都透着一股浓浓的文明气氛,也使得这个村里的每一项工作总是在全镇排名前位。说到这里,不得不先说说村党支部书记尹石同志了。他是一位在村干部岗位上奉献了大半辈子年华的老者,中等个子,身躯瘦弱,身上那一领白色衬衫总是穿的干干净净,脸上的皮肤被岁月雕饰出道道皱纹,与他沧桑的容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饱满的精力和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这位将党徽时时刻刻佩戴在胸前的老支书,不仅具有着绝对好的党性修养,还有着娴熟而敏锐的业务能力。他预事周到,责任心强,更有着难能可贵的人格与品质。他虽是一名党的基层干部,但他最本源的身份却又是一名农民,作为农民,他已经完全脱产而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及所有繁杂的村务工作之中了。自我入驻吉林村,见到的总是他忙碌的身影,通过数月以来工作上的接触,不得不说,他是我见过的最棒的村干部。用平凉市委督导组某领导的一句话评价:“他是静宁全县最优秀的村支书。”</h3><h3> 无独其一,他的班子成员、得力助手、村文书许旺旺同志,也是一位襟怀坦荡、业务精湛、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好同志。他热情、谦虚,严谨、敬业。村委会的另外两位成员:副支书李刚同志和村委会主任余刚平同志同样具有着一腔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正是这样一支优秀的村干部队伍,他们乐于奉献,团结协作,心系群众,一心一意的带领着全村366户村民奋斗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他们在为全体村民的小康生活而奋斗,在为吉林村子孙后代的幸福而奋斗。他们是我在农村工作方面的良师益友,也是最佳搭档,很是庆幸于能有机会和他们一起工作。</h3><h3> 教育,是致富发展征程上的百年大计。精准扶贫,欲拔穷根,重在“扶志”与“扶智”,只有彻底改变贫困户愚昧落后的思想,唤醒他们消极堕化的灵魂,才会赋予脱贫致富一股代代相传下去的不竭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将教育扶贫列为“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用意是深刻而长远的。因此,入驻这里之后,走访调研义务教育保障情况是我首当其冲的工作。</h3><h3> 吉林小学分为吉林校区和辽坡校区两部分。入驻吉林村的时候,辽坡校区共有2名老师5个学生,随着其中3名学生因升入高年级而转入吉林校区,这里如今只剩下2名学生了。对于这样一所深处在一个山区贫困村子里面的教育机构,似乎给人感觉它是被遗忘在了教育大队伍之外而孤立存在着的。然而,学校的一切照样按部就班。寒来暑往,无论风雨,上课的铃声依然叮铃铃作响,两位老师依然一如既往、毫不懈怠的坚守在他们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一位韩老师,另一位任老师,由于村部和学校设在同一个院内而分区办公,因而我和我的队友与韩老师和任老师之间也有了朝夕相处的机会。我们合灶而食,相处的甚是快乐。</h3><h3> 韩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这所学校,他身上透着一位硕果累累的教育界长者的沉稳、韧劲与含蓄。在他兢兢业业的教导之下,许许多多的优秀吉林子弟从这里走出大山深处成为了社会成功人士。任老师不仅工作认真负责,厨艺更是堪称一绝,他做的饭总是香喷喷的,很安慰我们的胃口。他幽默风趣,总会给我们营造出一片欢乐气氛。我们一起做饭,中午他负责掌勺,我们给他打下手,晚上由于他要回家照顾年迈的老人,因此轮到我主厨,韩老师和我的同事队友张小宁负责配合我,我们的伙食办的虽然简单,但也乐趣无穷。</h3><h3> 发展致富的路上,总有一部分先觉者。这样的现象同样在这个具有1679人的人口大村得到了体现。何立新,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与他的接触始于走访过程中。初次到他家门口时,正好碰见他夫妻俩忙碌的身影。妻子正在他家的小作坊里忙于加工酿皮,他则忙于将已经加工好的酿皮装车准备出去销售。看到我们来了,他热情的迎了上来,在他的引导下进入他的幸福小院,挑高的门厅和气派的大门,砖混圈梁结构的房子,整齐而美观,突显大气而富丽,院内收拾的干净整洁,给人舒适而温馨之感。进入他家客厅而未及落坐,他急于端茶倒水,甚是热情。交谈过程中,考虑到他那么忙碌,虽然怕交谈时间长了耽误他的时间,但越谈越对这位有志气的年轻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由衷的敬佩。他说,人一辈子很短,反省稍迟就会错失很多机会,现在借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他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切实抓住发展机遇,不等不靠,主动寻找致富门路。他家的酿皮已经销售到了十里八乡,小产业被他做成了大买卖。除此之外,他还发展养殖业,说他的下一步打算是搞一个家庭农场。侧面得知,他曾经似乎并非像现在这般有作为,而且还受过改造教育。他如今的改变,正如同他的名字一样——“立新”。</h3><h3> 蜜蜂养殖大户许振军,一位憨厚热情、勤劳朴实,而又饱受了人生巨大痛苦的坚强老人。他额头上那一道道深深的褶皱,饱含着岁月的沧桑。在经历了丧子之痛与生活窘境之后,依然没有被命运的不幸和生活的挫折所击倒,他将一切悲痛沉淀在了内心深处,重新顽强的撑起整个家庭。初次去他们家走访,首先看到的是院内被满满占据了每个空间的蜂巢,整个院子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蜜香,漫天飞舞着的蜜蜂,如同他家数以万计的家庭成员,嗡嗡鸣声,甚是热闹,也充满着生气。与他的每次接触,总被老人的热情与憨厚所感动。在他的努力下,这几年家境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家中的房屋翻修的漂亮又宽敞,家里也被他和老伴打理的井井有条。谈起扶贫政策,老人总是对党和政府赞不绝口,用他的话说:“该享受的政策我都享受了,生活也变得好了起来,政府对老百姓的好真是足够了”! 为了表达对老人的支持与鼓励,我本人和受推荐的亲戚朋友们都购买了他家的蜂蜜。老人的蜂蜜是上品,货真价廉。在这里,我自荐做他家的蜂蜜代言人。</h3><h3> 许振中,一位懂《周易》的老者,他也是这个村子里的生猪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老人健谈,性格之中透着几分豪爽,又有几分好强。他最喜欢找我聊天,和他坐在一起,听他讲着村里的风土人情、家长里短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加深了我对这个村子的了解,也感觉从思想上拉近了与这个村里每一个人的距离。除此之外,他更喜欢讲《周易》,对这部“群经之首、六艺之源”,我本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凭着自己对周易粗浅的一知半解,时而请教性的与老人探讨几句。他讲着“乾坤巽震”与“天地风雷”、 讲着“金木水火土”与“东西南北中”、讲着“离中虚、坎中满”……深入浅出、津津有味、滔滔不绝。</h3><h3> 在这里驻村帮扶这么久了,不知不觉之中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吉林村的一员,无论是何立新的大彻大悟、许振军的坚忍不拔,还是许振中的乐观自信,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正是吉林精神的缩影,这也是作为一名扶贫干部的我所期望看到的。易经乾卦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又云:“君子以厚德载物”。我把这份寄托给吉林村的全体父老乡亲,惟愿他们世世代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h3><h3> 脱贫之路,其景可赞其程也艰。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充分树立起一举而竟全功的决心和意志,干群同心,实干、苦干、加油干,吉林村一定会和全国一道迈上小康之路!吉林的明天会更好!原安的明天会更好!静宁的明天也会更好!</h3> <h3>  作者简介:宋海智,男,汉族,静宁县财政局驻原安镇吉林村帮扶干部。业余代表作品有《春雪赞》、《山雨》、《满江红·雨愁》、《七绝·原安雾景》、《念奴娇·元夕感怀》、《晚秋雪》、《秋愁漫笔》、《静宁财政现状浅析》、《新常态经济形势下财政收支何去何从》、《我的高考梦魇》、《我被死神撞了一下腰》、《怀念爷爷》、《叶落观感》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