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清晨的阳光恰到好处地照射在了语文组,某日我和韡祺聊天,我们聊到在冬日的每个早上,踏进校门的时候都想快速回到办公室,因为这里是一个让自己可以停靠地港湾,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老教师的关怀和善意,有安全感,能成长。</h3> <h3>语文老师的心里永远住着善良的仙女,自从决定将诗词分类做专题,所有老师似乎都心照不宣,也许可以尝试“学一首诗知一类诗”,我和韡祺一头雾水,不知怎么做,于是宋老师先在我班做了一节示范课,通过学习《越中览古》,将怀古诗的赏析要点自然而然带了出来,并且整节课的内容与形式自然结合且流畅,让我第一次领悟到原来诗词可以这样来处理,抛却那些细小的知识点,将繁杂的东西化零为整,很直观地表现出来。三言两语的引导就让学生当堂接受了知识点,而且有足够的时间将同类诗词作为任务分发给学生,学生兴致勃勃地就做了出来,彼时我也是个学生,突然有点明白,什么是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挖掘。 </h3><h3> 课后我询问学生感觉怎么样,学生反馈这节课学得很通透,从此考试遇到“……怀古”就不害怕了,而且他们也明白要趁热打铁,让我帮他们梳理诗词鉴赏的表达技巧。我和韡祺都觉得这样的课真好,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我们欠缺这个能力。</h3><h3> 课后组里的其他老师也给我们提了很多梳理内容的建议和方法,这都是他们几十年工作的经验,无保留教给我们,感恩。</h3> <h3> 第二周,王老师也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借景抒情的诗歌《登岳阳楼》,课上王老师将问题抛出,然后从一条主线出发,生发出几个内容,但每个角度都不离主题,收放自如,在王老师这里我学到了,原来文本的梳理需要一个中心,需要反复的研读文本,才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h3> <h3>韡祺老师的《长相思》特别成功,课堂形式多样,而且课堂气氛活跃,下课了依然意犹未尽。韡祺老师虚心向大家请教,各位老师都说特别好,韡祺老师课后又将内容进行了调整,准备下一阶段的研课。</h3> <h3> </h3><h3> </h3> <h3>《虞美人》朗读</h3> <h3>云州区最专业的李建军老师为大家带来了《虞美人》朗读,与君歌一曲,请君倾耳听……</h3> <h3>第一次研课是《夜归鹿门歌》,从课文内容梳理和课堂形式,我都做的很不好,这和做数学题一样,结果是否正确心里有谱,而且还出现了内容的错误,大家都很善良,问我是不是紧张了,其实是我执着于一首诗讲一类诗,生硬的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反而忽视了诗歌本身。</h3> <h3>除此之外,老戴老师,张利平老师,李建军老师,李秀英老师,靳琼老师,王兰老师,谷雅丽老师,张峰老师也当面给了我和韡祺极大的鼓励以及意见建议,还鼓励我们到他们班去研课,韡祺老师还在张利平老师的两个班分别研课《虞美人》,并接受指导,我们备受鼓舞!</h3> <h3>第二次讲《夜归鹿门歌》,我按照各位老师的建议做了一个调整,重新组织了语言,将课件中直接显示答案的做了调整,将山水田园诗的内容去掉,就专注的讲解诗本身,又增加一个改诗的环节。</h3><h3> 评价建议:刘校长:还是多注重课堂的形式,抛出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做出来,课堂交给学生。</h3><h3> 宋老师:课堂中的环节要服务于中心内容,设计环节要思考是为什么。建议我将改写的诗与原诗放在一起比较作为整节课的主线,可能会比较流畅。</h3><h3> 王老师:建议我将改写的内容去掉,因为改后的诗不成诗,而且与中心联系不紧密,不如删掉。</h3><h3><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总的来说,对于内容的把握仍需要提炼,需要提升引导的艺术。</span><br></h3><h3> </h3> <h3>郭老师建议:有些环节可以减省掉,比如诗人简介,可以换种方式走进诗人,比如你上次讲的他的人物趣事,就可以直接既把诗人介绍给大家,而且又把他写作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很到位,这样就能直接进入诗歌解读诗歌了。</h3><h3>我们之前设置悬念的导入方式是很直观形象有趣味,但是细细想来,诗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了,再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把他千呼万唤始出来,已经不是我们想要直击的主题了。虽然你做了很多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舍放弃,但我们要学会舍得,学会放弃。</h3><h3>趣事导入之后,就可以设置几个学生困惑的问题,让他们探究,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最终解疑,梳理,对比,汇总,归纳。</h3><h3>拓展同类诗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h3><h3>布置作业再找相关同类诗歌。</h3> 应北京九中高老师的建议,昨天我和韡祺进行了《虞美人》的“同课异构”公开课,我们俩各自都在努力的搜集资料钻研文本,生怕辜负全体语文组老师信任。<div><h3> 讲完课之后,北京九中高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我们要尝试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抛却小我,将精神升华到社会关注乃至人生感悟,这是紧跟时代,也是政策的要求。我们突然想,这是不是我们一直听到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h3><h3><br></h3></div> <h3>学生在合作探究</h3> <h3>北京九中的高笑旭老师今天上午给我们带来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高老师的课堂没有一处是她把知识直接输出,而是气定神闲的每做一步都在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想象,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且在文本之外高老师更注重的是诗人本身,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向诗人致敬,向时代致敬。值得一提是高老师对课堂的把握,就像手中抓着风筝线,收放自如,这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去深入学习的。</h3> <h3>刘校长也听了高老师的课,课后他说了一段话:</h3><h3> 分组讨论,应该怎么去讨论?讨论什么?想达到怎样的讨论效果?九中高笑旭老师的讨论前指导值得我们去深思。“无目的散养式”“摸着石头过河”等方式既费时间,又不高效,更不能让孩子们得“渔”。打造一节好课需要用心用脑,更能体现一个教育者的智慧和学科素养!</h3><h3> 我们庆幸,自己在30岁的时候能有这样的机会和际遇,这样的指导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语文是一朵美丽的花,我们愿永远守护着这朵花灿烂绽放。</h3> <h3>视频里都是可爱的容颜百里挑一,一定要看!</h3> <h3>研课时老师们抽出时间来听课。</h3> <h3>老师们在认真的评课。</h3> <h3>全体语文组老师的共同感受:</h3><h3>一 、做一条活泼的鲶鱼,让池水动起来;</h3><h3>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常常因大量聚集而缺氧死亡,如果在其中放一条鲶鱼,成活率就大大提高。原因是,鲶鱼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四处乱窜,这对于好静的沙丁鱼来说,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这样一个“异已分子”,也很紧张,加速游动。水就活动起来,沙丁鱼死亡的问题迎刃而解,是为“鲶鱼效应”。</h3><h3>在课堂上,老师就是那一条鲶鱼。学生长时间高强度学习,势必会缺失兴趣和动力,如同水池中昏昏欲睡的沙丁鱼。这时候就需要一条鲶鱼,搅动沉闷的课堂。老师要抛出一条鲶鱼,先让一池死水动起来,抛出一个会咬人的问题,让即将麻木窒息的沙丁鱼们,有触动,有疼痛,因而苏醒进而充满活力。有时候我们手中没有这样一条鲶鱼,那就让自己成为鲶鱼。如同干将莫邪铸剑,如同丹柯抉心自燃,为人间成就奇迹,为世人照见前行之路。这是近两天听课的感受。</h3><h3>两节《虞美人》同课异构,小戴老师的微视频,课堂上的即兴朗诵,就是一条活泼泼的鲶鱼,让学生如愿以偿走入诗境陷入诗情,缘景明情水到渠成。丹丹老师的引吭高歌,是把自己变成一条鲶鱼,打破常规和定势,为课堂注入新鲜的动力。而画面中那一条浩浩汤汤奔腾不息的“东流水”,是另一条鲶鱼,让孩子们一直追问,“愁”从何来,又向哪里去?有了“鲶鱼”的课堂如此美丽,正如北京九中高笑旭主任所言,无论“顺叙”还是“倒叙”,都殊途同归达到目的地。</h3><h3>在教学环境中,引入外来资源的鲶鱼,可以打破已有体制的固化与麻木,促进竞争与新生,所以我们要与外面的世界不断沟通,以此打通成长的脉络与结节。向名校名师学习,仰望大师的风姿,让我们走得更快更远。任何发展都离不开两点:外驱刺激,内驱点燃,教育尤其如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