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看临江(清未、民国、日伪)

多彩生活

<h3>一、临江清未至民国期间政府机构</h3> <h3>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8月4日设临江县。</h3><h3> 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县衙为县公署,改知县为县知事。</h3><h3> 1929年改县公署为县政府,县知事为县长。</h3><h3> 1932年7月成立伪临江县公署。</h3><h3>&nbsp;</h3> <h3>  白山从有历史以来,有文字记载的屈指可数,民国《临江县志》算的上精品了,时隔百年,斗转星移。为编志馆的这些为后人能察阅历史的先驱们点赞吧。</h3> <h3>  编志馆馆长张之言。</h3> <h3>  伪县长刘维清。这个县长是亲日派,临江拒日|设领时,他在里做了很多不光了彩的事。</h3> <h3>  临江设县时的知县叫李廷玉,查阅了很多资料也没找到其照片。在当时李廷玉、张风台和刘建封是长白山清朝封疆大吏。这张照片是刘建封踏察长白山留下的,从临江出发第一站是松岭,更有故事的是在松岭遇到了熊。看后面的随从,王宝强穿越了。</h3> <h3> 清未临江县所任官职表</h3><h3> 姓 名 职务 籍 贯</h3><h3>吴光国 知县 江苏武进县</h3><h3>吴瞻莪 知县 安徽泾县</h3><h3>郑鸿勋 知县 山西大同县</h3><h3>李廷玉 知县 天津</h3><h3>熊 植 知县 江西高安县</h3><h3>李光弟 知县 湖南邵阳县</h3><h3>周启英 知县 湖南</h3><h3>陈嘉玉 典史 浙江山阴县</h3><h3>沈仲达 典史 浙江绍兴县</h3><h3>赵芹溪 典史 山东海阳县</h3><h3>陈嘉王 典史 浙江山阴县</h3><h3>周兆渭 巡检 江苏武进县</h3><h3>陈荫卿 县佐 浙江会稽县</h3> <h3>  临江县自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设治为县城,始至1922年城区建设无规划,街路弯曲参差不齐,1923年县街遭火灾,大火由西向东燃烧,房屋被焚达65 % . 此后知县余荣庆统一规划修筑街路,至1931年,城内已形成光华街、中富街、文成街3条东西大街,中富街居中为城内主要街路,形成南北街9条,正阳街居中,以西依次一、二、三、四道街,以东为五、六、七、八道街5斜向街4条,分别称官店街、兴隆街、蛮子街、得胜街,在中富街两端有东市场、西市场2处,构成了位条格形街路网络。</h3> <h3>  1924年6月,临江县公署为加强防卫,抵御鸭绿江水浸入城区,动用民工10万个,在县街东、南、西三面修筑土坯城墙,高3米,宽1.7米,总长7886米,十月竣工。筑城门7座,东为长安门、东北为临抚门、北以卧虎山为屏障修筑台安门、西北为临通门、西为通辑门、西南为西南门、南为临江门,其中临江门筑高飞瞻的城门楼,颇为壮观。后经历年风雨冲刷,土坯城墙均塌,城门被拆除。</h3> <h3>民国期间临江县历任官职表</h3><h3>姓&nbsp;名 职务 籍&nbsp;&nbsp;贯&nbsp;&nbsp;&nbsp;</h3><h3>玉济辉&nbsp; 知事&nbsp; 贵州婺江县&nbsp;&nbsp;&nbsp;</h3><h3>陆永恒&nbsp; 知事 &nbsp; 江苏丹徒县</h3><h3>潘毓岱 &nbsp; 知事&nbsp; &nbsp;河南&nbsp;</h3><h3>关文元&nbsp; 知事&nbsp; 吉林额穆县&nbsp;</h3><h3>丰 &nbsp;惠&nbsp; 知事&nbsp; &nbsp; 奉天辽阳县&nbsp;</h3><h3>俞荣庆&nbsp; 知事&nbsp; &nbsp;浙江山阴县&nbsp;</h3><h3>张克帽&nbsp; 知事&nbsp; 奉天盖平县&nbsp;</h3><h3>袁藻真&nbsp; 知事&nbsp; 奉天康平县&nbsp;</h3><h3>吴常安&nbsp; 代理知事 奉天铁铃县&nbsp;</h3><h3>张维周&nbsp; 知事&nbsp; 吉林长春县&nbsp;</h3><h3>董敏舒&nbsp; 县长&nbsp; 黑龙江依兰县&nbsp;&nbsp;&nbsp;</h3><h3>陈荫卿&nbsp; 县佐&nbsp; &nbsp;浙江会稽县&nbsp;</h3> <h3>  临江县公署</h3> <h3>  清未临江与对岸朝鲜中江郡互通的桥梁。</h3> <h3> 远眺临江山城</h3> <h3> 民国临江地图</h3> <h3>  民国临江县长董敏舒为板石小珍珠门的寺庙题词“义秉千秋",字迹至今犹存。</h3> <h3>二、鸭绿江采木公司</h3> <h3>  1904年,在日本国和检皇俄国争夺我国东北的战争中,沙皇俄国战败,日本国和沙皇俄国于翌年9月签订日俄《扑资茅斯条约》,俄国把攫取我国东北地区南部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国,12月,清朝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承认俄国让与日本国在南满的各项权力,设立中日合办木植公司,从此,日本国取代了沙皇俄国,霸占了鸭绿江、浑江沿岸的森林采伐权及所存的全部木材。</h3><h3>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日本军用木材厂在临江设关卡(原名出张所)强迫入山伐木的“木把” 必须详细登记 否则不准入山伐木,并规定江中流放的木排要悬挂日本国旗。中国木商沿江下放的木排,日本人要收缴一半,中国木商只能出售所剩的一半木材。</h3><h3></h3><h3> 由于日本采取掠夺式皆伐(剃光头)不留母树和幼树,伐区天然更新遭到破坏,使采伐地成为荒山秃岭。</h3> <h3>  采伐区域示意图</h3> <h3>  我收藏的一个原件,网购的,猜猜多少钱收的?答对有奖。</h3> <h3>  早期采伐的方式,不仅将原木枝丫去掉,还修理成方形。</h3> <h3>  即将运输的木材</h3> <h3>  劳动中的伐木工人。</h3> <h3>  工人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工作。</h3> <h3>  冬季伐木</h3> <h3>  大量的森林资源被砍伐。</h3> <h3>  编成木排沿鸭绿江放排。</h3> <h3>  早期鸭绿江水路并非畅通,为修善水路,1913年,采木公司派日本技师八木条次郎,对临江一带礁石进行爆破。根据采木公司的《鸭绿江林业志》记载,从长白至浑江口有大型礁石28个,所以我们现在有些水域只有名子,而看不到景观,如白马浪、二马驹石。这张照片是早期鸭绿江的放排的,画面可以看到水流的湍急。</h3> <h3>  江中木排</h3> <h3>  江中木排</h3> <h3>  集中的木排到了临江鸭绿江下游。</h3> <h3>三、民国期间的临江商业发展</h3> <h3> 清朝光绪初年,随着外来垦荒耕耘人家的增多,出现了用包背、肩挑游乡串户的小商贩,有的手拿货郎鼓,边走边摇沿街叫卖,人们称为“货郎”,1894年(光绪二十年),临江、八道江和濒临鸭绿江的三道沟等地,有些小商贩摆设摊床,有的开设店铺,成为座商。</h3><h3>1902年,临江县设置时,随着鸭绿江、浑江流放船艚和木排的增多,临江县境内的商贩和店铺逐渐增多。</h3><h3> 中华民国年间,土匪猖獗,游商小贩经销范围受到限制,多在城郊乡镇串村叫卖,不敢到偏远山村卖货。1921年(中华民国10年)临江县境内有小商贩2500余家。</h3><h3> 1931年,临江、八道江、三道沟、松树镇和六道沟等地,又有一些摊贩、行商成立了店铺,有的小商号扩展成大店铺。</h3><h3> 1932年,临江沦陷后,伪政府时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专卖”制度,加之货源缺乏和伪警、宪、特的敲诈勒索,很多小商游贩改行务农。</h3><h3> 1894年(光绪二十年)猫耳山(今临江市)、八道江和濒临鸭绿江的三道沟等地,开始有了山货庄、旅店业和货栈等。1899年,又有杂货铺、药店、绸缎布庄、油坊、饭馆等商号开业,这些商号都雇佣工人或店员两人以上,从事营业。1909年(宣统元年)以后,临江县境内的煤炭采掘业兴起,同时森林采伐业也在连年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商业户数、行业种类也在不断增多。</h3><h3> 1928年临江县最大的商号公和顺在临江街开业,既经营百货又兼油坊。1929年,又相继有经营百货的乾泰丰、庆聚永,经营百货兼油坊的福记栈,经营百货兼酿酒的源泉涌、双顺合等大商号开业。</h3> <h3>  1919年(中华民国8年)临江县城的商号为扩大经营,纷纷到乡村建立支号或代理店,到1921年,临江县全境大小商号达3100家。其中临江街990家、八道江街900家、六道江500家、三岔子140家、林子头120家、苇沙问120家、红土崖110家、三道沟130家、桦皮甸于90家。</h3> <h3>  到1931年(民国20年)临江街,八道江街、三道沟、三岔子和六道沟等地的商号大增,布些摊贩、货郎也发展为店铺,有些小商号扩大成大店铺。在临江县的店铺中有较大的商号有13家。</h3> <h3>  1923年,临江街起了一场大火,烧毁民房、商号的营业房屋3500余间,烧毁商号、货栈储存的大豆5000多吨,使临江街的商业出现萧条。<br></h3> <h3>  这是当时小商贩卖货的景。</h3> <h3>  街面一片繁荣景象。</h3> <h3>  商业和农副业的发展,带动和工业,这是新建的大栗子铁矿。</h3> <h3>  栗矿的工作人员合影。</h3> <h3>  远处冬季的临江乡村。</h3> <h3>  这是一百年前的老三队温泉,</h3> <h3>四、早期鸭绿江的交通水路</h3> <h3>  临江早期运输主要是水路,到了伪满期间修建了鸭大铁路,运输以铁路为主。</h3><h3> 1906年日俄战争结束,鸭、浑两江重新开航,当年两江流放到下游的木材近千链,相当于日俄战前木材流放量的2倍以上。1907年鸭绿江上出现了从事货物运输的船只——高赖船,此船可载货1.5吨,由于船体较小,可上航到长白县十三道沟,1909年本地商户制造了可载1.25-2.5吨的大、小尖艚,从事大豆、土特产品及日用品的运输。到中华民国元年临江有大、小尖艚6只,舢板等小型艚船60余只,在鸭、浑两江航行的各种船只每年达千余航次。当时临江有专门从事水上运输的船主4家,每年每只艚船可往返临江至安东(今丹东)间三个航次。下航总计载货35吨,上航总记载货17.5吨左右。1923年本地船主营造了船体大,载重量多的平底宽头的“敞口艚”荷载7.5-12.5吨。仅八道江的 福泉盛、聚隆泉、源泉水三家大商号利用浑江每年下航的大豆、豆饼、山货等就达200吨左右。 </h3><h3> 到1926年全县已有各种艚船400余只,其中敞口、尖艚等50余只,鸭绿江每年下航货物1500 余吨 上航货物 170余吨。</h3><h3>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来往于临江、安东(今丹东)一带的旅客增多,下航艚船在货物不超载时,也载少数旅客,不收船费,本地人昨之为“捎脚”。宣统年间临江下航艚船 “捎脚”量过大,船主开始向乘客收费,每船所运送旅客不超过15人,中华民国初年,乘船旅客逐渐增多,客、货混载己满足不了客流量的需要,安东(今丹东)的一些较大船主便营造了专门运送旅客的客尖船,往来于安东至长白县十三道沟间,1923年临江船主也营造了客尖船,运行于临江至长白县十三道沟间和临江至安东间。每年客班量达800余人次。</h3><h3> 1926年鸭绿江在临江境内江段已有客货码头3处,客尖船7艘。年输送旅客近2200余人次。而且安东等地的客尖船也往来于此间运输旅客。</h3><h3> 1932年,安东鸭绿江汽船会社的8艘汽船往返于长白县十三道沟至安东间,并在临江对岸朝鲜中江郡设立停靠码头中方旅客可于临江城西头道向渡口乘船到中江郡,然后乘汽船去安东、长白等地。但由于汽船船费昂贵,贫民及小商贩等很少乘坐,多数旅客仍然乘坐艚船,艚船的客运量有增无减到1936年临江有客尖船21艘,年航行60余次,旅客运输量9000多人次,加上往来汽船的载客量,临江县上下事流量达1.5万余人次。</h3> <h3>  早期载人的运输船的"小火轮"。</h3> <h3>  江中的纤夫拉船逆流而上。</h3> <h3>  六道沟江边的景色,现在是否有见过的感觉。</h3> <h3>  江边等待的船只。</h3> <h3>  本文的文字依据民国《临江县志》,《浑江市志》,图片有来自网络和个人收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