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我本来就是一个特别念旧的人,留在身边的很多东西都是一堆旧物.没想到儿子浩浩也踏代(方言:传承)。昨天他带着幺幺和表弟跑到老屋大赛巷拍下了一些照片,唤起了我们很多回忆。 <h5>我们的老屋原址</h5><div><br></div>浩浩说:大赛巷是我们大家庭一起生活过的热土,也是大家庭的根基,很多美好的时光和回忆都留在那里。时光荏苒,如今已成老区,面临拆迁。昨天我们一行特意旧地重游,拍照留念,也希望大赛巷能在新的城市改造中浴火重生,再续辉煌! <p><br></p><p>浩浩说:这是“老沙市教育局门口的老树,爷爷说这是民国时期教育总长的府邸。”不过我还知道的是,这里曾经是沙市三医的前身叫康生医院住院部,我就诞生在这里。后来他又变成了沙市教育局,文革中被造反组织驻扎,同学彭泽发在他的著作《旧时的月色》中有详细的叙述。</p><p><br></p><p>关于这颗树,有记载说:抗战期间,北京朝阳学院迁来沙市大赛巷,以张知本住宅作为校址。后来,抗战结束,朝阳学院迁回北京。而今,位于大赛巷2号的张知本故居,楼房已拆。唯留大院中广玉兰一株,现在已有120年树龄,古树亦苍老得满身伤痕。</p> <h5><p>大赛巷旧图片(来自邓嗣明老师的著作)</p><p><br></p></h5><h3>关于大赛巷的历史,《沙市志略》记述:“大寨巷,以元筑大寨而名,内有秦家巷。”又云:“十亩大塘,大赛巷尾,烟波飘渺,藕香荷盖;暑天钓叟,秋风凫鹭,诗情画本,令人逸趣横生。”明代因附近成为武士跑马射箭的场地,大寨门便更名为大赛门,大寨巷也随之更名为大赛巷。</h3> <div><br></div>浩浩说:“这里是噶噶(方言:外婆)曾经守自行车的玉兰饭店门口。”母亲那时已过70岁了吧,因为父亲没有生活来源,她的退休工资也不高,所以就在这儿帮人守车子,挣点小钱。其实这地方早已是人非物也非了,只不过地盘不变。 <div><br></div>老邮局是我爹爹(方言:小姨)工作过的地方,1956年她支援边疆建设去了青海西宁。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我和奶奶常到这儿来给她寄吃的东西。 <div><br></div>浩浩带着弟弟来到宝塔湾看古迹。 <div><br></div>跑到这里来是因为万寿园大门口的对联:“东望武昌云历历,西连巫峡路悠悠”出自我们的老祖宗《登望江楼》吟云:<br><br>长江环抱古沙头,得此高楼快远眸。<br>东望武昌云历历,西连巫峡路悠悠。<br>入春草色沿溪活,出屋炊烟带雾浮。<br>莫为通蛮怀往事,雄风多少付东流。 <div><br></div>我却想起他们小时候哥俩好的场景。 <div><br></div>对弟弟是那么地珍爱。 <div><br></div>浩浩说他二年前也在这儿拍摄了几张照片,看来他对童年生活过的地方非常留恋,但是说到底,还是对那段生活,那些亲人的怀念。 <div><br></div><div>大赛巷的老图片,看来变化不是很大。只是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div> <div><br></div>其实只要是红砖,都不是真正的旧屋,它也是解放后改造过的房子,只有这颗树才是旧物。 <div><br></div>这个门虽然封了,但是我们沙市的旧屋都有江台子(方言:台阶),这可以算是一个旧屋的标志。 <div><br></div>可笑的儿子连当年的厕所也没放过。 <div><br></div>大赛巷小学周围的老房子没有多大变化。 <div><br></div>一家三代,我妈、我、我儿子浩浩都是在这儿读书长大。我的母亲就是在这里取得了全市小学升学考试的第一名,被教会女子中学录取(今天的沙市一中),获得了免费上学的奖励。很惭愧我们这些后人却难以望其项背。 <div><br></div>只有胜利街的青石板还是原样。 <div><br></div>大妹杨华丽留言说:那是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有爷爷教书的教室,有奶奶和二奶奶坐在那院子里为家里生计,在给别人做针綫活,有我们兄弟姐妹的喧哗声,那也称得上是三代同堂,其乐融融吧。<br> <div><br></div>貌似胜利街我们父母家住过的楼房 <div><br></div>大妹杨华丽又说:大姐,你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在一起,你起舞,我唱歌吗?唱的是藏族歌,真不怕丑呀,虽然家里穷,不知怎么那么开心,现在衣食无忧,怎开心不起来了呢?<br> <div><br></div>后门有点像这个样子。 <div><br></div>墙面就是这个样子。 <div><br></div>大赛巷里面的毛家巷 <div><br></div>大赛巷小吃一条街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场面 <div><br></div>大赛巷的各种小吃最是引人瞩目。 <div><br></div>大赛巷当前的景观。 <div><br></div>好在鲁迅有言:野人怀土,小草恋山。所以我们也不必因为自己念旧而羞愧。倒是衷心祝福久经折腾的沙市,能够真正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大赛巷的新场面 <p><b>朋友点评:</b></p><p><b>宝玲老师</b>:重重此文对于我很珍贵,因为我在大赛巷长大,后来又一直在大赛巷小学工作,文中字里行间给图片,都让我回味无穷。</p><p><b>丛素云老师</b>:重重 老师晚上好!很荣幸能频频分享到您的美篇,佳作,真好!告诉您,我是79年调到沙市来的,当年我到教育局报到,就在大赛巷。当年十二中正在创建中,我们的办公室就设在教委,且天天在大赛巷上班,所以对大赛巷有点别样的感觉,有美好的回忆……谢谢您!<br></p><p><b>黄祥玲</b>:往事只能回味,故去的亲人和这斑驳的墙壁,还有深深的小巷⋯,藏在记忆深处,会随着我们这代人而消亡……<br></p><p><b>万年青</b>:往事足够回味。我也在大赛巷居住了30年(1954一1984)。84年春节期间的一场大火开始了大赛巷变迁。<br></p><p><b>吴茂敬老师</b>:通篇文章展現了郑老师对大赛巷满满的怀旧情怀,图文并茂的画面及方言俚语的描述更感受到你是一位有思想感请的过来人,三代人的生活轨迹如沐春风般拂面吹来好不令人对往事的回想。儿子浩浩幼时的照片好象甘大哥,想幼时的浩浩之子也入学华中农大,时光流逝催人老,愿大赛巷的明天更美好。<br></p><p><b>孙明英</b>:怀念过去,不忘历史。珍惜今天,不忘初心。展望未来,不忘奋进。重重,每当读到你的诗文让人感到愉悦。你那优美动人的词句让人心旷神怡;你那情深意切的表达让人感动不已。我为同学中有你这样出类拔萃的才女感到骄傲。谢谢你经常给我们带来精神享受。</p><p><b>杨家保工友</b>:《重重》拾荒者!真是细心人!虽我是外乡人!来沙市五十三年!这些古老屋都曾见过!中山路邮电局至今未忘!每次走过身!都不知不觉回头望几眼!总感到特别人亲切!因常去打个电话和发份电报回家!感谢你又钩起我年轻回忆!好帖呀!感恩了!!!<br></p><p><b>黄祥玲:</b>大赛巷,童年的记忆,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两边高高的台阶后藏深宅大院,街边门面上青果铺子、炭铺、钩铺、油货铺、酱园铺…,人间烟火气十足。<br></p><p>上大赛巷小学,虽然只要几分钟,但是要穿过逼窄的巷子,学校有高大的梧桐树,夏天可以在地上捡到梧桐果子,回家炒了当零食吃。记得教音乐的一个年轻男老师,弹着脚踏风琴,唱着"黎明的太阳照耀着山岗,炊烟四起,河水在荡漾…",虽远去了,不能忘。(你把群名改成了“大赛巷小学同学群”,引起我又一遍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