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再次重逢跨越了半个世纪</h1><h3><br></h3><h3> 讲故事/丁梅芳</h3><h3> 写故事/老贵兄</h3><h3><br></h3><h3> 陇南的礼县,是我曾经上山下乡插队的地方。2019年7月19日一行几人。来到阔别45年的第二故乡:陇南市礼县马河镇杨河大队,寻找当年知青下乡的足迹。当日下午,年愈60的我们,不顾长途劳顿,急不可耐地在锦凤、小玲、巧珍、老贵同学的陪伴下,探访我曾经插队的村庄。寻找曾经与我一同在村办小学任教的赵重斌、张存贵老师(后调任县中学任教)。45年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走进这保存完好,但己废弃的“知青老屋”,思绪将我帶到半个世纪前的那一幕幕浮现眼前。此次重回第二故乡,记忆的阀门慢慢打开,让我又重温当年知青时的如歌岁月,我与赵重斌、张存贵共忆当年的知青情怀,共忆杨河村点点滴滴的如烟往事。久远的阔别好像就是昨天,围着村庄一圈走来,眼前的一丝丝的熟悉和一帧帧的记忆片段,让我想起了许多……。多数人己不认识,认识的已步履蹣跚渐渐老去。</h3><h3> </h3> <h3> 1974年3月1日,我们10位滿腔热血的俊男少女,响应党和国家召唤“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从省城兰州来到了天水地区礼县马河公社杨河大队(当時归属天水地区)。此次回到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回到既熟悉又生疏的故乡。记得刚来到生产队的第一天,我们被临时按排在了当年56岁的房东大娘家。(歉意,几十年过去了,忘记大娘姓名。这一住就是近七个月,直到盖好一排新屋才搬进知青宿舍)这是一幢简陋及其普通农家小院。我们都是第一次远离家门,远离父母,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当年下乡来到杨河大队也就十六、七岁,正处于身体发育生长阶段,我们每天除了下地劳动,还要自已做饭,心地善良的大娘看见我们的生活饮食极其简单,又是那样的艰辛的劳动,加之我们在生活上不适应与笨拙,房东大娘看在了眼里,只要她家做些好吃的,(无非就是浆水面拌些野韭菜之类的粗菜淡饭)非让我们一同吃,有时会送些玉米面饼、她家自己调制的浆水送给知青,尽管在那个年月,有人给我们送些淡而无味清汤寡水的浆水已经让我们非常的感动。房东大娘热情的爱护我们,待我们知青如同爱护自己的儿女,她总是力所能及的关照着我们的生活。</h3><h3> 这是我第一次回到第二故乡。45年了,也是我的第一次的回乡寻梦寻情。今天想起那久久萦绕舌尖的手擀浆水面、野韭菜是那样的淳香美味,或许这就是我们的知青味道,这就是“广阔天地,终身难忘”。这就是我们10位知青与杨河大队的情浓于水,中国知青与广阔天地的终身难忘。</h3><h3> 想念知青生活,想念杨河村的社员,想念如同长辈的房东大娘,想念那一碗酸爽的浆水面。现今城里的大小酒店的大菜、硬菜、掌门菜都无法与我下乡时吃过的帶有浓浓乡情乡味的农家饭好吃。</h3> <h3> 再次到杨河大队,已整整跨越了半个世纪。45年后,当我再次踏上杨河这片故土,为礼县小城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高兴,为杨河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衷的赞叹。走在曾插队住过的村庄,走在房前屋后平整的水泥地面,走在绿树成荫的乡间小道,走在村边路旁一条直通乡镇、县城的硬化公路让我再次惊喜。变了,村里完全变样了!新建的一幢一排农家四合大院……</h3><h3> 赵重斌老师说,我们当年居住的“知青老屋”还在,我已急不可耐的让赵重斌带我去看看,庆幸的是,我们从前居住过的一排老房子还没有拆除,看见这“知青老屋”感慨万分,我有一种亲切的念想,让我想起了许多许多,许多的知青往事历历在目。想起了我们一同插队的知青战友,想起了曹凤桂、想起了赵建华、俞龙林、魏玉华、顾建兰、王解萍、方雅凤、鲍启媛、徐国卿;你们现在好吗?祝你们身体健康!吉祥安好!</h3><h3> 近半个世纪,45年了。我曾经居住过的“知青老屋”帮我想起了那段刻苦铭心的记忆,帮我想起了那段风华正茂的岁月。半个世纪的流年“知青老屋”任凭风吹雨打伴随着岁月的蒼桑倔强的挺住了 半个世纪。</h3> <p> 站在“知青老屋”前。心有些微微不平静,止不住的泪眶有些模糊湿润。“知青老屋”它在静静的等待,这一等就是半个世纪。至到今天它还是孤零零的矗立在依山而建的村落深处。它日出日落,天黑了,又亮了,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送走日落,迎来朝霞,它似乎告诉我们:我近半个世纪的耐心等待,执着的等待当年的知青,知青会回来吗?我要等待,等待知青回来!和你叙说当年我陪伴了知青最美的芳华岁月,叙说对远方知青的思念。</p><p> 知青老屋,总是在我魂牵梦绕的梦中多次出现……。此時只见老屋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那样的熠熠生辉,又是那样的陈旧庄重,心中泛起阵阵涟漪,久久难以平静。尘封在记忆深处的印迹,仿佛凝固,定格在那艰苦岁月的时光里……。</p><p> 这次回到杨河村,时间仓促又匆忙,有些遗憾。想和重斌、存贵的话没说够,想和村上的乡亲叙叙旧情,想和我的“知青老屋”多聊聊,还想告诉曾经同一屋檐下同甘苦共命运的知青战友;那里是我们的第二故乡,那里有我们留下的最美芳华。那是我们一段难忘的知青经历,一段珍贵的知青友情,一段打上深深烙印的知青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