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濮阳县化肥厂学校大集古镇、单拐研学之旅

阳光少年

<p>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br>作为新形势下一种新的教育形态,红色研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倡导把学习与红色研学实践相结合,强调学思结合,突出知行合一,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逐步形成高尚品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身体和心灵的共同成长。</p> <p>单拐革命旧址,位于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读shan拐)村,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中包括中共中央平原分局革命旧址、中共中央北方局革命旧址、兵工厂旧址、冀鲁豫军区纪念馆等多个旧址场馆。</p><p><br></p><p>而被称为“中国杂技之乡”的大集古镇以东北庄特色杂技产业为依托,以杂技文化为核心,以明清院落、主题场馆等建筑群落为载体,又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传统杂技的精彩。</p> 2019年11月21日,濮阳县化肥厂学校的百余名学生们,开始了一天以“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教育研学之旅! 穿戴好小小红军服,整理好队伍,我们向本次研学基地进发。本次研学通过实地探访单拐革命旧址,还原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同学们真正了解那段革命历史,了解先辈的革命使命,珍惜现今的美好生活。 单拐革命旧址属于哪个年代?有哪些著名的革命人物在此战斗工作过?通过参观讲解的深入,我们逐渐了解到了那段革命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 1944年到1945年平原分局和军区机关及邓小平带领的北方局,先后进驻这里。领导八路军和冀鲁豫军民英勇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邓小平、宋任穷、黄敬、杨勇、苏振华、曹里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战斗工作过。 <p>通过参观学习,同学们在反复触摸红色文化中认识革命精神的实质内涵,在实践、反思中寻找人生答案,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完成精神的蜕变,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观。</p> 穿插在参观其间的穿越雷区、手雷投掷比赛等也让同学们兴趣盎然。 <p>我们本次研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br></p><p>1、通过历史的参观学习,正确认识真正了解历史,了解先辈的革命使命;<br>2、通过参观东北庄大集古镇,传统技艺的传承;<br>3、通过历史认识我们自身的问题,传承不断。<br></p> 中午,在餐前文化和丰盛的午餐补充能量下,同学们准备着下午见证大集古镇精彩的传统杂技表演。 这是一个被复制在有着6000年历史文明中的小镇——大集古镇,一座座青砖灰瓦,斗拱飞檐,大红绸纱灯笼,木制雕花构件传统的四合院,古朴、安详、清丽,伴着小桥流水,显得格外神秘而灵秀…… 我们的阳光少年大集古镇研学中心就坐落于这典雅古朴的仿明清建筑群之内。 刘家班(清中期)是嘉庆年间建筑,刘家班技艺最高的是刘来祥,绰号“刘二花枪”。“刘二花枪”将一杆花枪直上直下向上抛出几丈高,落下时铁枪头经过眉间顺着鼻梁直插在地上。节目惊险,堪称一绝。 穿梭于古建筑之间,院落间不时有各种杂技表演向同学们展示了传统艺人们的高超技艺。 大集古镇内的中原杂技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以杂技为主题的单体博物馆,也是濮阳市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展览厅内关于杂技的发展史,各式各样的杂耍道具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深刻的传统技艺课。 为期一天的研学旅行过的很快,我们带着期望和求知来到红色教育基地和杂技之乡,又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无限的眷恋离开了这里,随车带去的还有已经印在脑海中红色记忆,流进血液里的文化传承! 一路欢声笑语,一路留恋期盼!此次研学旅行,不敢说孩子们收获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绝对是一次难忘的历程。润物细无声,单拐革命旧址及大集古镇之行,定有些东西已溶入他们的思想,植入他们的理想…… 经过一天的相处交流,我们都感受到了同学们的阳光与纯真,感谢我们的教练员、领队老师的认真负责,更感谢家长、学校对我们的信任支持,我们定不忘初心,设计研发优质路线,为同学们提供优质的研学体验,助力同学健康成长。期待我们的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