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阿根廷

老土

<h3>去南极的行程中途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并且在此有一天的短暂停留并借机观光游览。</h3><h3>在参观城市景观、博物馆、教堂、书店,还去了博卡小镇后,一天的行程将在晚宴和观赏探戈舞表演后匆匆结束。</h3><h3><br></h3><h3>探戈,以前只在影视剧中才看到过,现在将要看到真人表演,好期待。</h3><h3>百度了下,全世界共有五种探戈,分别是:阿根廷探戈、英式探戈、美式探戈、台湾探戈和竞技型探戈。其中阿根廷探戈,是流行于现今各类探戈的祖源。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探戈代表了阿根廷的草根性,但它不仅是休闲的一种,己是文化的一种。早期它不称探戈,而称为Milonga,它是集众多阿根廷民族舞蹈演变而来的。此舞蹈的初出备受当时民众的排斥,一称中下阶级之色情媒介舞蹈,一称此舞蹈为男同志间的舞蹈。 或许也因其隐藏在舞蹈中的热情,化解了冷漠社会中,民众冰冷封闭的心,不但阿根廷接受了,全世界也接受了阿根廷探戈。2009年阿根廷探戈还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br></h3> <h3>晚宴安排在离Alvear Palace Hotel仅几分钟车程的一家餐厅。因为害怕步行不安全,当地旅行社安排大巴把我们送到餐厅门口。</h3> <h3>到的有点早,大家在餐厅外的街边闲逛。</h3> <h3>穿过餐厅的走道就可以看到一开放式舞台。舞台不大,宽不过10米,进深不过3-5米,高度和餐桌差不多。供演员表演的空间更是仅有十来个平方。舞台布置成了街道的模样,一扇大门几级台阶,沿街的窗户里透着昏黄的灯光。两盏路灯分列两侧。</h3><h3>餐桌离舞台很近,与舞台间只隔了一条供服务员行走的过道。</h3> <h3>领队Jeery帮助大家点餐</h3> <h3>三道式晚餐在七点钟开始。头道豆子素菜沙拉,或者饺子,或者汤;主菜牛排;最后是餐后甜点。豆子软烂,一小块面包再加素菜正合我意。牛排足有半斤重,又厚又大,尽显阿根廷人民的淳朴厚道,领队推荐的中等熟也可以接受。甜点则是我的最爱。</h3> <h3>吃甜点的勺子还没有发下,乐队便走上舞台陆续就位,他们分别是手风琴、钢琴、贝斯和吉他手。Tango表演就此拉开帷幕。</h3> <h3>阿根廷探戈发源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港口地区。大批源于非洲、北美甚至欧洲的移民滞留在港口,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外来社会群体。他们大多社会地位低下,生活不稳定,在酒吧里靠唱歌、跳舞来消磨时光。阿根廷探戈实际上是这种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其舞蹈是在米隆加、哈巴涅拉、坎东贝等拉美、非洲等多种民间舞蹈基础上演绎而成的。</h3><h3>阿根廷探戈舞也不像国标舞中的探戈,阿根廷探戈是两个舞伴的身体拥抱并行,阿根廷探戈几乎贴在一起(就是因为这个贴身动作,在探戈被引进巴黎时曾引起轩然大波),只有真正用身体语言交流的 才是探戈 而不是做练习动作。</h3> <h3>阿根廷人对于探戈的态度,有些类似中国人对京剧的看法——年纪大的人喜之不尽,而年轻人却敬而远之。阿根廷的探戈舞演员已经不止一次地把那飘逸、洒脱、典雅、含蓄的舞蹈和以独特切分音为鲜明特征、节奏明快的音乐带给国际社会,激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一提起探戈,人们也自然会想到在国内看到的国际标准舞的探戈,那种节奏感极强的舞步,与其他音乐不同的旋律。而国标探戈是从阿根廷融跳、唱及乐曲为一体的探戈发展演变而来的,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国标中的探戈已经规范化,而阿根廷的探戈则更加活泼、欢快,花样迭出。</h3><h3>阿根廷是探戈的故乡。阿根廷人酷爱探戈。许多人都会跳探戈,平时到处都能听到探戈舞曲。阿根廷人把探戈看作是自己国宝,是民族的骄傲。阿根廷政府宣布探戈是阿根廷民族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外国人来说,探戈只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舞步,而对阿根廷人来说,它已是与生活密不可分,融化在血液里的文化。</h3> <h3>探戈可唱可跳可演奏,它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歌唱和诗歌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形式。由于它是拉普拉塔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更确切地说,探戈应该是乌拉圭的蒙得维地亚人和阿根廷的布宜诺斯人共同创造的艺术形式,是他们共同的文化财富。但因为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个港口城市,无论从地理位置、人口及在欧洲的影响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因此探戈后来在蒙特维地亚就逐渐衰落了。 由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当年曾是大量移民流入的门户,所以探戈的音乐、舞蹈、诗歌、唱词等都受到过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欧洲文化和非洲文化的影响。</h3> <h3>探戈的雏形源于阿根廷牧民男子粗壮有力的独舞,在形成过程中主要是受非洲黑人舞蹈的影响。18世纪末19世纪初,贬卖黑奴在美洲很盛行。当时在拉普拉河流也出现了大量非洲黑奴。探戈舞蹈中的折腰、扭摆等动作都源于非洲舞蹈的动作。此外,也有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影响。</h3><h3>探戈最初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社会底层人们的一种群众性音乐、歌曲和舞蹈,当年码头或工地上的工人,船夫到贫民区小酒馆和年轻的姑娘们边饮酒、边跳舞、边唱歌,它原来是一种“下等市民”的自娱形式,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1906年,当时探戈艺术的代表人物比拉尔多等人把这一艺术形式带到了法国,在巴黎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此后,意大利萨米恩托总统号教练舰出航世界各地,舰上的海军官兵们每到一处都要演奏探戈乐曲,这样就把探戈音乐介绍给了世界各地,使之开始小有名气。与此同时,一位移居布宜诺斯艾利斯,非常喜爱探戈的意大利青年,在同当时罗加总统的女儿举行婚礼后,开了一个家庭探戈舞会,这也是当时上层社会中举行的第一个探戈舞会。</h3><h3>然而,中产阶级接受探戈的时间要比这晚得多。由于他们仍然把探戈看作是酒馆、妓院的东西,因此父母不允许子女们去跳探戈,更不允许探戈进入家门。直到1920年,随着探戈唱词内容开始改变,以及浪漫探戈的出现,这一文化才逐渐进入中产阶级的家庭。</h3><h3>探戈的流派很多 ,有浪漫探戈、节日探戈、幽默探戈、现代探戈等。探戈也逐渐由民间文化走上了舞台。</h3> <h3>探戈音乐最主要受到的是早在1850年左右西班牙水手们带来的安达卢西亚“探吉约”歌舞的影响。其次,是非洲黑人音乐的影响,探戈音乐中使用大量节奏明快的切分音就是这一影响的表现。再就是高乔人“米隆加”音乐的影响,吉他作为演奏探戈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就是这一影响的标志。到了1920年前后,大量意大利、西班牙等移民的涌入使探戈音乐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早期欢快的四二拍逐渐变成了适于表达忧伤情感、节奏较慢的四四拍。</h3><h3>影响最深远同时最具代表性的4位阿根廷探戈音乐家迪萨利(Di Sarli), 阿瑞守(d'Arienzo),拖伊洛(troilo)和普雷社(Pugliese);4位的家族都是来自意大利的移民,他们的乐团都是在舞场上为阿根廷探戈舞者提供现场伴奏音乐。另外一位音乐家阿斯特-陂亚索加(Ástor Piazzolla) 把阿根廷音乐从舞池提升到大众演奏厅;他的编曲把传统的阿根廷探戈音乐做了更适合流行音乐的演绎,让舞曲更流畅的融入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之中。</h3><h3>探戈音乐和即兴编出的唱词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完全是欢快、开朗、风趣、诙谐的。随着大批意大利和西班牙移民的到来,它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移民们担着开垦、致富的目的而来,最后只能定居下来,无法返回故土同亲人团聚,这就使探戈增添了表达移民思念故乡和怀念亲人的忧郁、伤感、凄凉的内容。此后,由于歌词作者大多是移民的后裔,因此无论是歌词内容还是在歌词中使用的大量外来俚语,都反映着外来文化的影响。</h3> <h3>探戈的灵魂——按键式手风琴</h3> <h3>阿根廷探戈是一种专供颀赏的探戈,难度很大。探戈的故乡具体的可以说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博卡区。那是个沉旧的码头区,没有一点现代化的气息,街道两旁的小木屋被漆成了花花绿绿的颜色。在码头附近,到处可以见到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店和小摊贩,以探戈为主题的绘画、雕塑、服饰、钥匙链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最精彩的还要算身临其境地观看探戈表演。只有到了阿根廷,才真正体会到它那无与伦比的魅力。</h3><h3>阿根廷的探戈使我们过去不论是从舞台上,还是从影视里看到的所有探戈都黯然失色。随着那抑扬顿挫的乐曲,一对对衣着漂亮的男女,开始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演员们的服饰美艳而又不失高雅,舞步时而舒缓优雅,时而快如流星,那些默契的交叉环绕,变化无穷的优美造型,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踢腿、旋转、折腰,尽情地展示着青春的活力与浪漫,展示着爱所带来的神情交融,把所有的观众都带入了一种如醉如痴的境界,一曲一舞都在“Bravo”好极了的喝彩声中结束。</h3><h3>据说如果不想到剧院花钱看探戈,也可以到公园,那里到处都可以欣赏到探戈。周末在街心公园散步,常常可以遇到三、五成群的老人聚在一起,一只按钮式手风琴伴奏,几个人引吭高歌,唱的都是老探戈,歌者动情,听者会意,唱到妙处喝彩声四起,那情景与北京公园里老戏迷唱京剧段子的模样如出一辙。只有这时,你才领悟到探戈在阿根廷人生活中的位置。</h3> <h3>一个小时的探戈表演很快就结束了。意犹未尽,余韵绕梁啊。</h3><h3>阿根廷,充满浓郁南美风韵,原汁原味。我喜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