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翠谷风景区珠算博物馆

问樵

鸣翠谷风景区珠算博物馆 珠算博物馆大门 珠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科学遗产,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至今至少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期以来,珠算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及科学的发展均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  珠算,是以算盘为计算工具,以数学规律为基础,用手指拨动算珠进行数值计算的一门计算技术。同时,珠算又是一门科学。在长期的使用和发展中,珠算早已形成自己独立、完整的理论系统和独特的计算体系,成为一门学术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中国珠算历史源远流长。 关于中国珠算起源的研究,中外学者的论述颇多,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珠算史学界经过不断研究考证,认为:珠算“萌于商周,始于秦汉,成于唐宋,盛于元明。这一推断已为业界和社会所共同认可。 据现有文字资料表明,最早提出珠算这一说法的是东汉人徐岳。 徐岳(?~公元220年)字公河。东汉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世界第一位“珠算”提出者和“算盘”记录者。有《数术记遗》、《算经要用》等数学著作。《数术记遗》中说:“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并在书中第一次记载了算盘的样式。 算盘是由早在春秋时期便已普遍使用 的筹算逐渐演变而来。“算盘”这一名称 见于宋代的《谢察微算经》,当时有横梁的穿档的算盘已经出现。至元代,算盘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宋元之间的刘因就写有一 首以《算盘》为题的诗(见右图)。明代 记载更多。据有关史料记载, 明初时中国的珠算先后传入朝 鲜、日本、泰国及东南亚其他 地区,近代又传入美国、巴西、墨西哥等地。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作闻名中外,在画卷的最左端,有一家称作“赵太丞家”的中药铺。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后面的柜台上放着一架算盘,说明算盘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成为老百姓的日常用具。因此,不难推断,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有梁穿档的算盘是成于唐宋时期。 现存的算盘形状不一、材质各异。一般的算盘 多为木制(也有用竹、铜、铁、玉、景泰蓝、象牙、骨等其他材质),算盘的四周叫做框,也叫做边。算盘中间的横条,叫做梁。从上边贯穿横梁至下边的小杆棒叫做档,也叫做“杆”。 一般为9档、11档、13档或15档。算盘上的珠子叫算珠,也叫算盘子。梁上2珠(运算实际中用为1珠,每珠为5;梁下5珠(运算实际中用为4珠),每珠为1。计算时,可选定某一档作为个位。从这一档向左数,依次为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在个位的右边依次为十分位、百分位……。 用算盘计算称珠算,珠算有对应四则运算的相应法则,统称珠算法则。相对一般运算来看,熟练的珠算不逊于计算器,尤其在加减法方面。用时,可依口诀,上下拨动算珠,进行计算。珠算计算简便迅捷,是我国银行商店或一般家庭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 六、七十年又有一种“棱珠算盘”流行于世,系近现代日本对我国算盘进行改良革新后的产物,这种“棱珠算盘”“具有速度快、不易带子、清盘快捷、轻便小巧、噪音小等优点,于改革开放后迅速在我国流行起来。(见下图)<br> 现在,虽然已经进入了计算机时代,但古老的算盘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在中国,各行各业都有一批打算盘的高手,使用算盘和珠算,除了运算方便以外,还有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因为打算盘需要脑、眼、手的密切配合,是锻炼大脑的一种好方法。在美国、日本等计算机王国,中国的算盘反倒有方兴未艾之势。不少西方学者认为,算盘完全可以和印刷术、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相提并论,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07年11月,印度《印度时报》 和英国《独立报》分别评选的“改变世界的50项发明”和“101项发明”中,都把中国珠算评为第一发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说:“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非遗名录。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在珠算申遗成功后对新华社记者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逐渐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珠算成功申遗,将有助于让更多的人认识珠算,了解珠算,增强民族自豪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扬与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 鸣翠谷珠算博物馆坐落于宜昌市点军区鸣翠谷风景区内的紫阳河畔,展区总面 积658平方米,博物馆共收藏各类算盘800多件,其中:各类精品算盘110件。馆内共分为六个部分,一是各式实用型算盘算具;二是各类装饰型算盘和具有特殊用途的精品算盘;三是运用算盘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方法与口诀;四是反映珠算文化的资料和文学作品;五是供参观者参与和互动的体验平台;六是开展学术交流和珠心算培训专区。其中,博物馆一楼为一至五部分,二楼为第六部分。 鸣翠谷风景区珠算博物馆外景 珠算博物馆内景一 珠算博物馆内景二 珠算博物馆内景三 乾隆年间的青花瓷算盘 白银吉祥如意算盘 刻有外文的银质挂坠算盘并译文<br> 红木如意算盘<br> 可戴在手指上的戒指状算盘<br> <p>铜质镀金九档算盘</p> 八卦玉珠算盘:用材有紫铜、黄铜、昆玉、金;形态为八面体并嵌入太极八卦框架;主要用于卜筮预测等;采用了多种工艺,如镶嵌、琢磨、锻造等。<br> 巨型红木八卦算盘<br> 足金挂坠算盘 宋代(标牌有误,应为宋代)“几”型铜质算盘,是本馆年代最久远的的藏品 子玉算盘(九珠二十五档红木玉珠算盘),材质:红木、昆玉、鎏银。横梁上4颗珠子不知作何用途。背面有阴刻繁体文字。为周懋琦(清)制。 周懋琦,原名鸿宝,字韩侯,号子玉,生卒年不详。本籍安徽,徒居南通州。1872年官至台湾道。1885年任福州船政提调,参与设计中国第一艘钢甲巡洋舰“平远”号。子玉算盘乃其在福州时所制。算盘梁框之上所刻各级计数单位及进位关系,其体制极为罕见。<br> 算盘的新生代产品——计算尺 计算尺,又名“算尺”,由三个互相锁定的有刻度的长条和一个滑动窗口(称为游标)组成,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广泛用于工程计算,之后才逐步为计算机所取代。这是由原财政部驻湖北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宜昌组席祖英副组长捐赠。这个计算尺和五子棱珠算盘是她个人收藏并在工作中使用过的。 鸣翠谷珠算博物馆特大算盘简介: 总长:5.6m;框长:5.216m;底座:192cmx2=384cm;总高:2.136m;档位:共17档,每档7珠,共119颗珠子。每颗珠子外直径20cm,高8cm,重6千克;材质及用量:总共用了4.6立方米的印尼菠萝格。这种树已被印度尼西亚列入国宝,属于优良硬木,常用作较高档的户外装饰和生产红木家具;总重量:2.09吨。